文/ 本刊實習記者 楊 瀅
謝國民,一生跟食品打交道,被稱作農牧業大王;他敢為天下先,是投資中國內地的外商第一人;他的精明能幹和富於創新的經營策略享譽世界;他被權威雜誌評為「亞洲最傑出的企業家」;他掌舵 「正大集團」,用他創造的財富回報祖國,表達一個海外華僑的赤誠之心。
1978年,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掀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紀元。30年過去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然使中國成為世界五大經濟發動機之一。「中國概念」吸引了全球經濟的目光,世界各大跨國企業和商界精英趨之若騖。而在這一大浪淘沙的商潮當中,散布世界各地的海外僑商更扮演了一個先行者和傳播者的角色,他們親身參與,積極開拓,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創造財富,回報祖國,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拳拳的赤子之心。
2008年初,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榮登「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百人榜」,榜單上寫到「他是華僑中的商業巨子,他也是商業巨子中的愛國華僑,掌舵著正大集團,心繫著祖國故鄉,他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個投資國內的成功企業家」;伴隨中國改革開放30年,正大集團已經成為了外資在中國飛速發展,並融入社會的一個成功符號」。
「以民為本」理念創造正大傳奇
很多中國人是通過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知道泰國的正大集團的。「我是在1968年開始掌舵正大集團,對我來說,我是幸運的,我沒有像別的成功人士那樣有著辛酸的童年,更沒有白手起家的艱苦創業史。當我接手正大集團的時候,它已經在泰國小有名氣了。但這還遠遠不夠,我們的目標不僅僅在泰國,我要做的,是汲取先輩以及其他跨國企業的成功經驗,面向全球將正大產業發揚光大。」
謝國民說自己對動物有先天的感覺。他從小就愛養鴿子,鴿籠裡的幾百隻鴿子,在別人看來都一樣,但他一看便能分辨哪一隻是哪一隻的父親,哪一隻是哪一隻母鴿的兒子,哪一隻是哪一次賽鴿比賽的冠軍,哪一隻長大以後有可能受到獎勵。即便幾百隻雞擠在一起,謝國民也一眼就能看出哪一隻健康,哪一隻近期要生什麼病,哪一隻只是缺乏一點營養而己。
1964年,謝國民開始研製飼料配方時,己經在思考做好飼料以後的事情。「做好飼料是為了什麼? 」那時謝國民對其它同事說,「是為了發展養殖業,不發展養殖業,就沒有動物吃你的飼料。」當飼料研製大獲成功之後,謝國民感到,「是到建立自己的養殖企業的時侯了。」但是,擺在他面前的第一個困難就是沒有好的種雞。為了找到理想的雞種,謝國民去過許多國家和地區,最後在美國找到了一種名字叫做阿伯阿克(簡稱AA)的肉雞,其品質十分優良,在當時美國肉雞市場上銷量第一。
「從此,我們就有了自己養殖業,而且一開始就有了世界第一流的肉雞。」謝國民回憶道,「但是當美國小雞在泰國土地上啾啾啼叫的時侯,我發現我把雞仔、飼料賣給農民,賺了農民的錢,代銷商、分銷商也跟著賺了農民的錢,大家都賺了錢。」他繼續道,「可是能不能把雞仔養大?養大了賣給誰?能不能賣個好價錢……這一切,對於農民來說,還是未知數。我們以及經銷商、分銷商賺了錢的同時,卻把最大的風險丟給了窮困的農民朋友。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
在謝國民看來,農民沒有錢、沒有技術,遇到風險就會破產。如果農民的雞賣不掉,就只能由雞販子擺布。因為農民的知識、活動面和資本都很有限,銀行也不會向其提供借款。而有錢人則不同,他們有風險,就有壓力,可以去掙扎、去奮鬥,雞在當地賣不掉,還可以全泰國去賣,全世界去賣。謝國民想,不能讓貧苦的農民承擔風險,「一切的風險,要讓我這個「資本家」承擔」。
謝國民曾有一個形象的描述:「農民是大地,公司是草,大地不肥沃,枝葉也不會繁茂。」他的這種以農民利益為重的「民本」思想,來源於他的父親謝易初先生。謝國民說過,對他一生影響最深的人就是父親。父親讓他在很短的時間內領悟到了企業家的生存和社會進步之間的關係。「社會進步永遠是時代的趨勢,只有對社會有利,才可能對企業有利。」出身貧苦農家的謝父,時常叮囑子女:不要忘記農民的疾苦,不要忘記自己的前輩就是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