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學家提出:意識與宇宙精細結構相連(2)

2020-11-23 中國航空..

「微管」連接意識與量子時空

哈梅羅夫與彭羅斯聯合提出,意識是產生於量子尺度的時空結構,在普朗克尺度的時空結構中,可能有某種東西和宇宙信息相連接,而神經元內部的「微管」結構是它的生物終端。

哈梅羅夫說:「20世紀70年代,我在醫學院的時候,最早對細胞分裂中的微管產生了興趣。那時我才發現神經元中還有微管。而在那之前,電子顯微鏡的固定劑把微管給溶解了,使細胞內部看起來就像是水。但隨後人們意識到,那裡還有著森林般的結構。大約在那時,X射線晶體攝影術顯示了微管的結構,是一種圓柱形的格子框架,差不多就像晶體那樣。」

那時哈梅羅夫正在學計算機。所以在他看來,微管就像一種計算機開關網絡,其中每個微管蛋白亞單位的狀態就代表著某種類似比特的東西,如一個1或一個0。如果真是這樣,就意味著細胞內部在進行著大量的信息處理。大部分人將大腦視為100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是一個開關,一個1或0的比特。神經元之間的每個突觸幾毫秒變換一個比特。但如果看看每個神經元的內部,會看到速度更快、更加密集的微管信息處理器。在頭腦中,微管處理信息的速度大約是每秒1027次。

「想一下草履蟲,那些單細胞生物。它們遊來遊去,尋找食物和配偶,它們交配、學習,它們能從毛細管中迅速逃脫。而它們沒有神經元,沒有突觸,它們做到這些全靠它們的微管。它們能做到這一點,一個神經元應該也能聰明地運用自身的微管。」哈梅羅夫說,「據我計算,在每個神經元的微管中,信息處理速度約為每秒1015次,這還只是大腦中一個神經元微管的信息處理能力。大腦的全部能力更強得多,達到每秒1027次。」

哈梅羅夫解釋說,微管是細胞骨架的一部分,在細胞內部類似於骨骼的支架。它們的作用是在細胞有絲分裂時分離染色體,在神經發育中推進軸突、樹突和突觸向前生長,調整突觸參與記憶活動。如果它們斷裂,人們會得老年痴呆症。

微管是中空的圓柱,由單個的花生形狀的蛋白質——微管蛋白構成。微管蛋白能自行組裝成細胞的結構和外形。神經元中的微管最多。當一個神經元發育時,微管自行組裝並沿一定的方向生長。就像印度人玩的繩索戲法,表演者向上扔出一根繩索,然後自己爬上去。微管差不多就是這樣形成了細胞,然後最終形成突觸。當細胞形成後,微管好像就能處理信息、組織行動了。

人工智慧完全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前提的基礎上,人腦就是一臺計算機,與矽晶片製造的計算機並無差別,而意識和感受特徵都是從複雜的計算中自然出現的性質。物質是與時空結構有關的東西,到了時空基本結構的層面,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索物質的起源,是否也是意識的起源。

喬普拉認為,在東方智慧傳統中,在主體與客體的分離之前也有意識,那種意識就是前意識(proto-consciousness)。有一種底層的東西分裂成了主觀和客觀。還原主義科學就建立在這種主觀和客觀的分離上,是人為的,而本質是一。

哈梅羅夫說,二元論者認為物質與意識是各自獨立的,唯心主義者認為意識產生了物質,唯物主義者認為是物質產生了意識,而泛心論者認為物質和意識差不多是一回事。但我認為,或許理解意識和物質的最合理方式是,更多地按照西方中立一元論(West neutral monism)提出的路線,有一種底層的東西,既能產生物質,又能產生意識。這在東方智慧傳統中,是不二論。

如果你把這種底層的東西看作是與基本時空結構相關的量子疊加態,然後根據該系統的坍塌方式,你就會既能得到完全的物質,又能得到與意識相伴的物質——通過彭羅斯的客觀還原,這發生在每個意識瞬間。 所以,站在西方中立一元或東方不二論的立場,我們的解釋非常符合這種底層的本質。

非定域的意識可能再生嗎?

哈梅羅夫認為,他們的理論確實能解釋意識,意識就像漣漪,是在宇宙基本水平逐漸擴散的,這可能就是阿卡西場、玻姆的隱含秩序、普朗克尺度的幾何結構。這許多描述說的幾乎都是同一個事物。

如此一來,我們是誰?我們的意識是非定域的嗎?我們也是非定域的生物,而在轉世獲得肉體的時候被局限了嗎?對此,哈梅羅夫說,從量子物理學角度考慮,生物間通過量子糾纏而互相連接在一起。「當我們以這個身體生存時,意識幾乎都被局限在大腦中。我們和世界上的其他人都有著量子糾纏,或許在另一種狀態下、以某種非定域分布的形式存在。或許當我們死後,神經元內微管中的量子信息以某種更廣大的形式存在於宇宙中,仍保持著糾纏。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仍保持著某種自我認知,知道我們是誰,或許這就是『靈魂』。所以當人們死後,離體的量子信息——『靈魂』可能存在於普朗克尺度的時空,並可能再生。」

喬普拉說:「東方宗教傳統認為,當我們死後,會返回到一種純潛在性的狀態,這就是我們的純意識。甚至以可能性疊加的形式保留著記憶。這裡我是用現代語言來解釋,他們可能會說,轉世再生實際上是那些可能性場域被再一次定域化。我們是一個更大的可能性場域的一部分,這種場域叫作阿卡西場(Akashic field)。它是永恆的。」

死亡時,時空中的量子信息不會消滅,而是可能漏出來,或彌散成一種更加全息式的分布,但仍然保持糾纏。這種理論可以解釋一些人出現的瀕死經歷。哈梅羅夫在紀錄片《科學頻道—穿越蟲洞》中表示:「心臟停止跳動,血液停止流動,微管失去了它們的量子態,但微管內的量子信息並沒有遭到破壞,也無法被破壞,離開肉體後重新回到宇宙。如果患者甦醒過來,這種量子信息又會重新回到微管,患者會說『我體驗了一次瀕死經歷』。如果沒有甦醒過來,患者便會死亡,這種量子信息將存在於肉體外,這也許就是「靈魂」的形式。」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瀕死體驗研究發現,人在死亡時會突然爆發強烈的、有組織的腦活動。

死亡腦活動是「靈魂」的信號嗎?

很多經歷過瀕死體驗(NDEs)後生還的志願者報告稱,他們的意識覺知好像從大腦和物質身體中分離出來。他們所描述的現象也相當一致,比如見到白光、身處隧道,安詳的氣氛、已故的愛人,往事重現,等等。還有些案例中,志願者還說他們漂浮在自己身體外面,這稱為出體體驗(OBEs)。而在各種形式的禪修、心靈創傷事件中,志願者也報告過大量類似體驗。據蓋洛普民意調查估計,約1000萬美國人有過瀕死或出體體驗。一種叫作克他命(ketamine)的離解麻醉劑,也能產生志願者所說的體外意識覺知,還有許多其他的精神性藥物,也有這種效果。

現代科學還無法解釋瀕死/出體體驗。有人認為,瀕死或出體體驗是超自然的精神性事件,是意識或「靈魂」離體的表現;質疑者認為,這是錯覺或幻覺,是大腦缺血或缺氧的表現。但缺血或缺氧的病人,如果他們有意識的話,他們的意識是模糊不清、擾動不安的,無法形成記憶。

利用現代科學手段檢測與意識有關的腦電活動,比如用高頻同步腦電描記法(伽馬同步)和BIS監測儀、SEDline監測儀等。兩種監測儀都能記錄前額腦電並用0~100之間的數值表示,0表示腦電圖靜止,100表示完全清醒的成人意識,全身麻醉時在40~60之間。近些年來,這些監測手段被用於研究瀕死體驗,揭示出令人震驚的死亡腦活動。

2009年底,朝拉.LS等人在《緩解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報告了7位瀕危病人撤去生命支持(醫藥、設備等),平靜等待死亡時的案例,每位病人都用BIS或SEDline腦監測儀進行監視。在生命支持尚未撤去,病人神經完好但處於重度昏迷時,BIS或SEDline值在40上下;撤去生命支持幾分鐘後,大約在心臟死亡時,BIS或SEDline值會降到20以下,此時的明顯特徵是檢測不到動脈血壓和心臟跳動。但在所有這7位病人心臟死亡之後,BIS或SEDline值突然爆發到60到80之間甚至更高,這種活動持續1分鐘到20分鐘,然後數值突然降低到接近於0。

2010年,奧永.DB等人在《麻醉與無痛》雜誌上發表論文,描述了三位腦損傷病人的案例。他們雖然腦傷嚴重,但從技術上講並未腦死亡。撤去生命支持支前,病人的BIS值在40或以下,其中一個接近0;撤去生命支持後不久,接近心臟死亡時,三位病人的BIS值都突然跳到近80,並維持了30到90秒,然後數值才突然返回到接近0。

對這種死亡腦活動的可能解釋是,這是一種非功能性的,一般性的神經元去極化。但這無法解釋全腦有組織的相干性同步。意識現象涉及多腦區信息處理的整合,讓我們能把周圍環境形成一個統一的體驗,而不是一個個分離的感覺印象。不同腦區的同步活動表示它在把各個方面的感覺特徵結合在一起。

哈梅羅夫和喬普拉認為,雖然還不能證明,但死亡腦活動很好地代表了瀕死/出體體驗,這些現象在志願者當中非常一致,通常是愉悅的感受,並被描述為生命的改變和有益的。即使那些懷疑瀕死體驗是超自然、「靈魂」事件人,也同意這些體驗對於生還者來說是有益的,有價值的。如果死亡腦活動確實與瀕死/出體體驗、「靈魂」離體有關,那麼死亡病人也會經歷。死亡腦活動或許正是一種「靈魂」的信號。

人死後仍有的意識覺知(conscious awareness),或可稱之為「靈魂」,這是東西方宗教幾千年來的固有觀點。傳統觀念認為,身體死亡後,血液、氧氣和新陳代謝能量停止了,這種意識覺知也就終結了。

死亡是意識創造的幻覺嗎?

同樣認可「多重世界解釋」的還有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韋克福雷斯特大學醫學院的羅伯特·蘭扎。他認為,按照生物中心主義理論,我們所了解的死亡是一種我們的意識創造出來的幻覺。

蘭扎在網站上寫道:相信這個世界是一種客觀的、不依賴於觀察者的獨立存在,是我們傳統思維方式的基礎。但大量實驗顯示,事實恰恰相反。我們認為,生命只是碳運動和分子混合——我們暫時生存,很快又回歸黃土。

我們相信,人固有一死。也因為我們將自己與身體聯繫在一起,身體的死亡就意味著故事的結束。但生物中心主義理論認為,死亡也許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具有終結性。生命和生物對現實具有控制力,是生命創造宇宙,而不是相反。這就是說,人的意識決定宇宙中物體的形狀和大小。

從生物中心主義者的視角看宇宙,空間和時間並不是以意識告訴我們的那種明確而不容改變的方式在運行。簡言之,空間和時間「僅僅是我們精神的工具」。一旦這種認為空間和時間是精神之構想的理論被接受,就意味著死亡和不死的理念存在於一個沒有空間或線性邊界的世界中。

我們一般拒絕像《星際迷航》那樣的科幻故事中所說的多元宇宙,但結果證明,這種普遍猜測只比科學真實多邁了一小步。量子物理學一個廣為人知的方面是,觀察無法做出絕對預測,而是每個可能的觀察位置都有一個不同的概率。對於「多個世界」,主流的解釋是,每個可能的觀察都對應一個不同的宇宙(多元宇宙)。有無限多個宇宙,每件事可能偶然發生在某個宇宙中。在這些背景下,死亡在實際意義上並不存在。所有可能的宇宙同時存在,不管其中一個發生了什麼。

這就意味著死亡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存在。在我們死後,我們的生命就變成「一朵多年生的花,在多重宇宙中重新開花」。

相關焦點

  • 量子物理學家發現:人腦「微管」連接意識與量子時空,與宇宙相通
    近年來,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麻醉學和心理學系榮譽教授、意識研究中心負責人斯圖亞特·哈梅羅夫和彭羅斯共同提出了一種新觀點:編制-客觀還原(Orchestrate Objective Reduction)理論,也稱Orch-OR理論,認為意識是產生於量子水平的時空結構,其生理基礎是神經元內部的「微管」結構。
  • 宇宙精細結構常數是什麼?為什麼它很重要?
    這裡顯示的許多吸收線彼此非常接近,顯示出精細結構的證據,其可以將兩個簡併能級分成緊密間隔但不同的能級。1912年,Niels Bohr提出了他現在著名的原子模型,其中電子圍繞原子核繞行星運行,如行星繞太陽運行。
  • 【物理探索】精細結構常數,一個讓無數物理學家為之痴迷的數。
    原標題:【物理探索】精細結構常數,一個讓無數物理學家為之痴迷的數。 最著名的純數字,來自自然界的三個最基本的物理量:光速c、單電子電荷e和量子力學的普朗克常數h的組合,如果我們計算hc/2πe2,就會發現三個常量的單位恰好抵消,只剩下一個純數:137.03599913。
  • 大腦將在量子尺度上與宇宙連接
    這就是 "精心安排的客觀削減 "假說,該假說提出意識來源於量子或亞原子尺度上的神經元活動,即來源於位於大腦神經元內的微管或微小管狀結構中的生物編排的量子過程。哈梅羅夫和彭羅斯表示,這種涉及到大腦深層的量子活動,除了管理神經元和突觸功能外,還將把大腦過程與存在於大腦之外、現實的量子結構中的自組織過程聯繫起來。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可能與一個外部結構相連,而這個外部結構在某種程度上會是 "原意識"。
  • 宇宙起源於何處?量子物理學家:意識創造萬物,包括我們這個宇宙
    英國天體物理學家布萊登.卡特認為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宇宙的演化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強人擇原理,另一種是弱人擇原理。強人擇原理認為,宇宙的演化模型是早已擬定好的,如同編好的程序般,在演化的過程中是不允許出現任何差錯的。
  • 量子理論提出「宇宙起源」新模型
    宇宙是如何誕生的?美國天文學家加莫夫和蘇聯物理學家亞歷山大弗裡德曼接受並發展了「宇宙大爆炸」思想,於1948年正式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論學說。該學說認為,在200億年以前,宇宙所有天體的物質都集中在了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密度極大,溫度高達10^8k的原始火球——奇點。在奇點基礎,量子理論又給出宇宙「無中生有」的思想,認為宇宙是通過某種量子機制,比如量子隧穿效應,誕生於虛無之中。
  • 《科學》:透過石墨烯一瞥精細結構常數
    英國科學家最近利用可見光線射過單層的石墨烯(graphene),瞥到一個重要但神秘的宇宙基本常數——精細結構常數(fine structure constant)。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上。
  • 科學網—透過石墨烯一瞥精細結構常數
    本報訊 英國科學家最近利用可見光線射過單層的石墨烯,瞥見一個重要但神秘的宇宙基本常數——精細結構常數。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上。 宇宙萬物和地球生命實際上受到一些精確數字的控制,這些常數包括光速、一個電子電荷等。
  • 量子力學解釋意識何以可能
    量子力學可以解釋意識問題嗎?相信在被問到這一問題時,大多數人的臉上都充滿了疑惑。或許在他們看來,意識只是人腦內神經信息之間複雜的計算行為,是一種生物現象,它又如何能和量子力學這一描述微觀世界中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產生關聯呢?然而,意識研究的過往事實卻對此提出了反駁。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有關從大腦中尋找量子效應的研究就從未停止過。
  • 量子理論謎團:觀察決定狀態,意識決定存在,宇宙有整體意識嗎?
    在圍繞原子核跳動時它表現為粒子,但它伴隨著神秘的波,這就是量子物理學中奇怪的「波粒二象性」。1925年,奧地利物理學家埃爾溫·薛丁格提出了著名的「薛丁格波動方程」,精確地描述了伴隨電子的波的運動,這個波的運動用希臘字母ψ(普西)表示,它驚人地精確預計了電子的行為,引發了物理學的一場革命。
  • 物理學家查明了塑造宇宙的數字,精度為萬億分之81
    在科幻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中,人類向銀河系最大的超級計算機提出了一個有深度的問題:宇宙的意義是什麼?這個超級計算機在經過750萬年的處理後,給出了一個答案:42。但是,物理學家不同意這個觀點,他們認為宇宙的意義應該是精細結構常數,這個常數用希臘字母α來表示。
  • 量子理論是現代新興的先進學科,對「宇宙起源」提出了新模型
    美國天文學家加莫夫和蘇聯物理學家亞歷山大弗裡德曼接受並發展了「宇宙大爆炸」思想,於1948年正式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學說。該學說認為,在200億年以前,宇宙所有天體的物質都集中在了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密度極大,溫度高達10^8k的原始火球——奇點。
  • 量子力學顯示:人死後意識會轉移到另一個宇宙,是真的麼?
    國外專家說:量子力學顯示:人死後意識會轉移到另一個宇宙,那麼這是真的麼?被紐約時報評選為「我們時代裡三位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的美國再生醫學和先進細胞技術科學家羅伯特·蘭扎博士,研究認為:人死後生命不會結束,而會永遠活下去。
  • 意識的產生 說明人類大腦可能是臺高度發達的量子計算機!
    理論物理學家們用量子力學描述宇宙中最小的物體,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曾就量子力學悖論說過:「我無法確定真正的問題,所以我懷疑是否存在真正的問題,但我不確定是否沒有真正的問題。」顯然,費曼的說法也可以用於描述同樣棘手的意識問題。
  • 科學解釋:為什麼宇宙萬物的意識都是綁在一起的?
    愛迪生:每次小憩,是為了讓思維更加靈活地在宇宙漫步。還有被世人譽為「宇宙之王」的物理學家霍金:以輪椅度日,僅憑三根手指活動,卻仿佛洞悉了整個宇宙的真理,它們來自哪裡?同樣的,每個人的思想意識也無時無刻不在與總資料庫的思想意識相連著,交互著,信息傳遞著。正因為總資料庫思想意識的存在,宇宙萬物的個體思想意識才能通過「總資料庫思想」彼此相通相連,才能呈現出量子糾纏般的同步「心電感應」現象。
  • 人的意識可能是量子糾纏和疊加作用產生的,量子研究對藝術評論提出新挑戰
    現代物理學的量子意識的最新研究成果,已經進入與文化領域的跨界研究。科學家們正在不斷研究這樣的可能性:振動頻率高的成為無形的物質,如人的思想、感覺和意識;振動頻率低的成為有形物質,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體等等。人的意識本質是神經系統的電流,它是由許許多多的電子相互糾纏而產生,電子相互碰撞疊加產生了人的意識。人們常說的「思維碰撞的火花」、「靈感」或許正是基於此。
  • 量子力學與意識相關嗎?
    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所說的這段話,講的就是量子力學中最著名的謎題和悖論。量子力學是理論物理學家們用來描述宇宙中最小物體的理論,但是現在我們認識到,費曼所說的量子力學問題,可能與意識也有關。一些科學家認為我們已經弄清了意識是什麼,有人認為它僅僅只是幻覺,但也有許多人認為我們根本沒有抓住意識的本質來源。意識到底是什麼?
  • 宇宙有意識或思維嗎?會像人類的大腦一樣運作嗎?
    巧合的是文章編輯翻譯者作家Judith Hopper和他的丈夫Dick Teresi共同書寫的《三磅宇宙》(Three Pound Universe),書中寫的是把三磅重的人大腦比喻成浩瀚的宇宙,更神奇的是在書的第33頁附有2張配圖,第一張圖像是大腦皮層的結構,第二張圖像是浩瀚宇宙暗物質的構造,兩張圖片擺在一起看起來極其的相像,他說大腦就像一個微小的宇宙,相比較而言的話那宇宙就是超大型的大腦
  • 量子效應得到揭秘,反氫粒子獨佔鰲頭,全新宇宙即將被認知
    對於兩者差別的發現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釋我們現宇宙的結構。這張內部照片展示了反氫雷射物理儀器(ALPHA)在反物質實驗中發射的雷射。(圖源:CERN/ALPHA Experiment)量子物理學使反氫原子的研究處於壓力之下。
  • 人類思維與量子力學間的奇妙聯繫:意識到底來自哪裡?
    同樣的,也沒有人完全了解量子力學的原理。二者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超越巧合的聯繫?量子力學是物理學家用來描述宇宙中最微小物質的理論。惠勒稱,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從宇宙一開始就成為了參與者。用他的話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參與性的宇宙」中。到了今天,物理學家在如何最好地解釋這些量子實驗的問題上並沒有達成一致,在某種程度上,怎麼解釋還要取決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