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美國雜誌的科學報告專欄中發表過一篇文章,這篇文章非常具有科學研究價值,文章證明:浩瀚宇宙的演變過程與人類大腦中的細胞生成的過程結構上非常的相似。
巧合的是文章編輯翻譯者作家Judith Hopper和他的丈夫Dick Teresi共同書寫的《三磅宇宙》(Three Pound Universe),書中寫的是把三磅重的人大腦比喻成浩瀚的宇宙,更神奇的是在書的第33頁附有2張配圖,第一張圖像是大腦皮層的結構,第二張圖像是浩瀚宇宙暗物質的構造,兩張圖片擺在一起看起來極其的相像,他說大腦就像一個微小的宇宙,相比較而言的話那宇宙就是超大型的大腦。
大家都知道,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孕育了眾多的生命形式,從單細胞到多細胞最後再到人類,是一個複雜多變的過程。而宇宙大爆炸又孕育了地球,爆炸形成的粒子又相互作用在一起,經歷了吸引、碰撞的過程最後形成了眾多行星和恆星,我們現在賴以生存的地球村就是其中的一顆行星,而仔細想想的話其實生命是來自浩瀚的宇宙呢。那這些又跟人類的大腦有何聯繫呢?在了解這個之前我們首先得先講一下人類大腦的組織。
我們都知道大腦的思維活動是通過很多個神經元相互傳播生物信息的,神經元之間的信號傳播活動構成了我們大腦的思考,而我們的大腦控制著我們身體的各種活動。然後我們再來說一下宇宙大腦是怎麼回事,其實我們好比把宇宙看作一個複雜的大腦,而宇宙大腦的活動就是通過粒子來實現的,就好比我們人腦的神經元。在20世紀初期,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論,之後又與德布羅意理論產生共鳴,並有了進一步的研究發展,站在量子角度來說,粒子與粒子之間有著微弱的能量傳輸,無論距離多麼遙遠都發生著相互的作用,把浩瀚的宇宙在微觀角度上聯繫成一個大的整體,與大腦的系統運轉很相似。
更讓人驚訝的是,在科學領域研究的宇宙與大腦的結合中,發現組成大腦的各種元素就藏在宇宙之中,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的元素構成都源自宇宙。站在時間軸的角度來講,與浩瀚宇宙形成的時間相比較,生命體存在的時間大概在幾億年左右,而宇宙的形成時間到現在將近137億年,比生命形成的時間早了太久。
我們站在量子理論的基礎上再來說一下微觀粒子,既然談到微觀就肯定有宏觀,兩者都是相對的,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在浩瀚的宇宙中,最大的是什麼?最小的又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連科學家都很難給出確定答案,因為科學是不斷進步的,一些研究和發現很容易被新的事物推翻,但是有種說法就是所謂微觀就是無限小的世界,夸克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我們試想還有比夸克更小的嗎?浩瀚宇宙中無所不有,比夸克更小的肯定是有的。在研究中看出無論大的粒子還是小的粒子,都有自身的構成結構,並且結構同樣的複雜,無論事物的大小都有自身的結構,那麼是不是可以認為微觀結構就是宏觀結構的一種影射呢?
其實這種想法早在17世紀就被人提出了,萊布尼茨提出全系宇宙輪,意思就是微觀事物對宏觀事物的映射,如果按照這個理論來說,那麼是不是可以認為微觀大腦就是宏觀宇宙的一個影射呢?宇宙之大大到無法想像,粒子之間的距離也是不好描述,粒子之間又是怎樣相互聯繫的呢?物理學家惠勒提出了物理假設模型「惠勒泡沫」,它與神經元細胞非常相似,能收集信息和傳輸信息,起到了一種媒介的效果。那麼宇宙之中存在「惠勒泡沫」嗎?我們身在浩瀚的宇宙之中,其實我們看到的物質只是宇宙中物質的冰山一角,更多物質的存在形態其實是暗物質,其實暗物質就是「惠勒泡沫」的載體。
如果要把宇宙比作大腦的話,那宇宙應該有一個大腦最基礎的功能,我們都知道大腦是有意識的,是有思維模式的,宇宙比作大腦是不是有點過於牽強?其實生物大腦的信息是通過生物電流信號傳播的,而宇宙中粒子的相互作用,再加上暗物質的幫助,是可以產生「意識」的。那麼宇宙是怎樣體現它的思考方式或者意識的呢?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我們熟知的天體運行,都有各自的軌道,或者一些紛亂的思緒比如流星或隕石,這樣說並不是推翻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而這種說法或許正是宇宙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