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到思維,思維到意識,克隆體和本體一樣嗎?

2020-12-22 科學信仰

長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事情,這與科學的進步程度無關,而是由物質的本質所決定的。

人體是由細胞所構成的,細胞是由原子所構成的,而不穩定的原子核會發生衰變。既然連原子都不能永存,人體又怎麼可能永存呢?所以無論壽命如何延長,死亡無可逃避。既然身體的永存不能夠實現,那麼人們就只能寄希望於精神的永存,或者說是意識的永存,而提到意識永存,很容易就會聯想到克隆。

在科幻作品之中,人類通過不斷克隆自己的本體,從而實現意識的永存,每當自己的身體走向死亡的時候,就克隆一個新的個體,新個體擁有自己的思維和記憶,繼續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並將所經歷的一切通過克隆技術傳給下一個「自己」。當然,這些只是科幻作品中的描述,而在現實世界之中,克隆技術也是切實存在的,那麼克隆體和本體一樣嗎?


克隆體是否和本體一樣,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三個方面:身體、思維和意識。先說身體,身體是否一樣?答案可能和很多人所想的並不一樣。

首先先說說克隆是怎麼回事。簡言之,當一個卵母細胞與精子相遇並結合之後,便可以發育成為胚胎,長成人形。卵母細胞核中存在有一半的人體基因,精子之中也有一半的人體基因,二者合一,發育成人,這是一個人正常的誕生過程。克隆與之不同,克隆是直接提取人體細胞的細胞核,這個人體細胞的細胞核之中已經包含了一個人的全套遺傳物質,然後拿一個卵母細胞,將細胞核剔除,用提取的體細胞核代替,這樣就合成出了一個含有全套遺傳物質的卵母細胞,此卵母細胞不需要再與精子結合,就可以直接發育成人了。


既然合成的卵母細胞擁有和提取的人體細胞完全一樣的全套遺傳物質,那麼克隆體與本體在身體上應該是完全一致的吧?非也。

合成的卵母細胞雖然擁有全套的人體遺傳物質,但這全套遺傳物質是在細胞核之中,而卵母細胞質之中還有非常微量的遺傳物質,也就是說克隆體和本體在身體上實際上是存在著微小的差異的,所以即使是從身體上來講,克隆體也不等於本體。

接下來說說思維,每個人的思維取決於這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接受到的信息。比如一個人的兩個克隆體,分別生長於不同的環境,接受不同的教育,那麼在長大之後,對於同一事物的認知也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反應。所以克隆體在思維上也不可能完全與本體一樣,因為克隆體不可能完全複製本體的整個成長過程。


一個人思維的建立是一個複雜的混沌系統,何為混沌系統呢?簡言之,就是微小的輸入都會導致輸出發生巨大的差異,所以成長過程的微小不同都可能在成長過程中被無限放大,從而使得兩個個體擁有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

既然克隆體在身體和思維上都不可能與本體完全一致,那麼就來說說意識吧。這是最難以說清的一件事,因為到底什麼事意識,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意識決定了你之所以是你,而我之所以是我,你無法說清意識到底是基於物質的,還是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的,因為這根本就不是一個科學問題。科學,要麼可以證明,要麼可以證偽,而意識是否依賴於物質,這是一個既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的事情。


既然連意識是什麼都難以說清,再去討論克隆體是否能夠繼承本體的意識,就顯得沒有必要了。

有趣的是,這個問題和意識是如何產生的一樣,是一個既不能證明,也無法證偽的事情。因為即使我們製造了一個克隆體,而這個克隆體完全繼承了本體的意識,也就是說本體因為克隆體而實現了精神永生,那麼我們也無法證明這一點,因為我們唯一了解答案的途徑就是向這個克隆體發問,而我們卻無法了解這個克隆體回答的真實性,而且連這個克隆體自己可能都無法給出這個問題的真實答案。

不過既然克隆體的身體和思維都不可能與本體完全相同,意識相同的可能性就更是微乎其微了。其實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克隆技術還十分初級,如果我們能夠從原子級別實現對本體的完全複製,那麼也許才能夠重新來討論這個問題。

相關焦點

  • 數字意識和思維克隆
    如果它們能像人類一樣思考,那麼它們就是人類。「數字意識」關乎生命和生活,它就是我們的意識。當擁有思維複製人的生物學原型軀體死亡時,雖然思維複製人也會想念它的軀體,但它並不會感覺到軀體已經離世--就像是截肢的病患也會想念自己被截肢的部位一樣,但是假若有合適的人造替代品,他們仍然能夠很好地適應生活。這樣的比較帶來了一個恰當的比喻:思維複製人至於意識以及精神的意義,就像是假肢對於手之人的意義。
  • 人體與宇宙的奧秘,思維決定身體,意識決定物質
    不論過去和未來,都是真實的存在著,有時你的頻率和未來某一刻產生共振,那麼在夢境裡你也可以看到未來的場景,如果是不好的事,你就會不自覺的錯過。過去不可變,但未來卻具有很大的可變性,因為未來還未來,就怕我們都是生活在過去,而不是真正的今天,那麼我們的未來都是固定的。陰和陽只是相對的,既相剋又相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矛盾而又統一,缺一不可。
  • 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17年01月29日 10:49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 內容摘要:哲學意義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並不是相互割裂的關於「存在」、「本體」和「
  • 第四種思維方式——認知本體
    ——尼古拉·特斯拉發明,其實是本來存在的信息跨越時空被接收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高端的藝術和科學,都是信息跨越時空被接收到的產物。愛因斯坦說:「直覺是賦予我們的神聖禮物,推理是我們的忠實僕人。但是,我們建立的社會卻把榮耀給了僕人,而忘記了神聖的禮物。」問題是,直覺到底是什麼?直覺,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認知本體。
  • 第四種思維狀態——認知本體
    ——尼古拉·特斯拉發明,其實是本來存在的信息跨越時空被接收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高端的藝術和科學,都是信息跨越時空被接收到的產物。愛因斯坦說:「直覺是賦予我們的神聖禮物,推理是我們的忠實僕人。直覺,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認知本體。如果你能很容易的安住第三種思維方式——清淨心地,就能很容易地回歸到直覺狀態。如果你不能安住清淨心地,那麼就很難回歸到直覺狀態。為什麼呢?當你進入清淨心地的狀態時,說明邏輯思維已經不那麼控制你了。我們說過,清淨心地,是超越對錯的。你不那麼執著對錯,對錯也就不那麼捆綁你,你就能從二元的思維狀態裡逐漸剝離,回歸到自己本具的認知本體當中。
  • 按照人類A克隆出人類B,那人類B是否會擁有和A一樣的自我意識?
    如果真的可以通過克隆技術製造一個自我意識的複製體,那麼就實現人類夢寐以求的永生技術了。人們可保存大量幼年時期的體細胞,每克隆一次使用一個體細胞核。那麼理論上保存了多少細胞核就可以克隆多少次。成年之後的克隆體還具有和主體一樣的自我意識,那麼豈不是可以永生?
  • 宇宙有意識或思維嗎?會像人類的大腦一樣運作嗎?
    大家都知道,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孕育了眾多的生命形式,從單細胞到多細胞最後再到人類,是一個複雜多變的過程。而宇宙大爆炸又孕育了地球,爆炸形成的粒子又相互作用在一起,經歷了吸引、碰撞的過程最後形成了眾多行星和恆星,我們現在賴以生存的地球村就是其中的一顆行星,而仔細想想的話其實生命是來自浩瀚的宇宙呢。那這些又跟人類的大腦有何聯繫呢?
  • 高端創新思維,所用的是「意識影像」思維,而非語言的邏輯思維
    其實「黃帝密文」與我們以往所認識的漢字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們能夠學會認識「黃帝密文」, 那麼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家能學會一樣在當今的生活、工作中,非常有用的技能——那就是用「意識影像」思維。二、什麼是用「意識影像」思維?現代所有「創新思維」的基礎,就是用「意識影像」思維。「創新思維」與我們平時所認識的「邏輯思維」有著比較大的區別。
  • 將思維運用到極致——(一)聯想思維
    在接下來我將把七個主要的思維一一的講解給大家。思維思維今天,我們來學習聯想思維。眾所周知,學習是一件特別枯燥的事情,在我們身旁,會有許多人抱怨學習無趣。那是因為有的人不敢放開自己的思路,數學題就一定要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嗎?歷史的問題就絕對不能從地理的因素來考慮。這樣的頭腦是很難有所創造的。還是需要不斷的鍛鍊,去完善自己。具體步驟如下1.積累豐富的性感形象能夠幫助你在社會實踐中開闊視野。擴大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各種形象的儲備。2.借用「朦朧」想像能夠發現事物之間的一些原來意想不到的相似點,從而觸發想像和靈感。
  • 培養孩子「計算思維」至關重要,你Get到了嗎?
    「從這個程序中,我看到小朋友們初步具備了數學模型算法、服務端和客戶端的網絡通信監測、複雜網絡環境應對機制的程序開發能力,並且有調用網絡上閒置的志願者電腦計算資源,執行並行任務的分布式計算的思維方式。這些都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勵。」隨後,伍鳴博士特別補充到,「更重要的是孩子們通過編程理解了計算思維,並嘗試用來解決現實世界的真實問題。」
  • 心理學:你的思維其實只是大腦的產物,與意識毫無關係
    所謂意識過程,是指通過身體接收到的外界一切感觸如聲音、味道、觸感等信息被意識所了解和知道的過程。 根據科學研究結果顯示,我們發現大腦裡出現的各種記憶或情緒都會被意識觀察到。而這些被觀察到的意識,在心理學上則被稱為意識流。
  • 挖掘不死的奧秘,宇宙各地的克隆體,是如何重生的!
    漂浮在培養管中的30316還沒有自我意識,也不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一道閃光,耀眼而強烈。什麼事情發生了。是刺激。如潮的刺痛襲來。這就是痛嗎?他甚至還不知道痛的含義。這和以前不一樣。刺痛的感覺愈加強烈,他感到從頭的後部傳來,但他馬上陷入困惑——頭是什麼。然後他漸漸對他的身體形成了模糊的意識。
  • 將大腦意識上傳雲端,實現思維永生,你願意嗎?
    在身體死亡後,上傳到雲端的思想進入一個虛擬的世界,就像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能夠通過電話或視頻通話與現實世界中的親人保持聯繫。想像一下,在未來的某一天,一臺機器可以詳細地掃描你的大腦,然後在計算機模擬中重新創建你的思想、記憶、情感和個性,並將你的思想精華遷移到計算機上,以一種潛在的、不朽的數字形式,複製一個新的、同樣有效的人的版本。這種未來的可能性就稱為思維上傳,也就是在「數字來世」中繼續維持一個人的思想意識。
  • 將大腦意識上傳雲端,實現思維永生,你願意嗎?-虎嗅網
    該技術的實現可能還在未來很遙遠的時候,可能需要幾個世紀的時間才能完成所有細節,然而考慮到人們對這個目標的興趣和為之付出的努力,思維上傳似乎是一定可以實現的。但是,「大腦上傳」任務的規模之大,絕非是我們想像的將你的思想下載到U盤那麼簡單。
  • 應從小培養信息意識和計算思維
    高中信息技術是一門以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為基本任務,以全面培養學生「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位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大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課程。中國計算機學會(以下簡稱CCF)是中國計算機及相關領域的民間學術團體,是全國性計算機專業人士的學術共同體,7月9日,CCF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發展委員會工作會舉行。
  • 未來人類能否將意識上傳至新身體?我們應該這樣做嗎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科幻電影《碳變(Altered Carbon)》中,人類身體變得不再重要,人類意識可以「數位化」存儲,能夠在真實和合成之間轉移。就像《碳變》劇中人物所說的:「你可以像蛇一樣,蛻去自己的皮膚。」
  • 反省心理學的四大意識流理論揭示了人腦的意識是如何思維的
    反省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意識流分為內吸流、內闖流、外吸流、外闖流這四種意識流,而我們大腦思維的過程(包括邏輯思維、聯想思維以及靈感、直覺、想像等各種思維的過程)就是這四個意識流的流動過程和相互轉化、相互切換的過程,在人清醒的狀態下,意識流總是象流水一樣不斷地進行的,也就是說四者的切換是不斷地進行著的,在人做夢時和清醒時一樣,也是四大意識流不停地轉化和切換著的。
  • 英語教學:熟悉且不再陌生的五個字-批判性思維
    20世紀初,隨著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的傳播,反省思維被引入國內,杜威的眾多弟子都是積極的踐行者和傳播者,胡適提出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就是對杜威理念的精準概括。20世紀90年代後,有關批判性思維的理念開始零星傳播到國內,但多作為國外先進教育思潮被介紹,參考價值大於實踐意義,像鍾啟泉教授在2002年發表的《批判性思維及其教學》,是較早介紹此方面信息的文章。
  • 本體技術視點 | 身份的五種思維模型(二)
    通過理解五種思維模型,我們可以更好地進行身份系統的討論和工程設計。本期我們將帶來五種思維模型的主要特徵和具體解釋。五種思維模型每個思維模型對「身份」識別、記住和響應的方式都不相同。如何確定其獨特性,如何識別一名候選人?
  • 肉體凡胎終歸土,將大腦意識上傳雲端,實現思維永生,你願意嗎?
    宋代文學家蘇軾以這樣的悲詞表達對已逝妻子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雖然長生不老這種美好的願景幾乎不可能實現,但如今,隨著網際網路、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的發展,圍繞思維永生的相關研究不斷引得眾多科學家關注。也許就在不久的某天,我們真的可以將自己的思維上傳至雲端,而獲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