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你的思維其實只是大腦的產物,與意識毫無關係

2021-01-09 騰訊網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什麼是意識?

意識就是指人的大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一種反應,包括感覺、感知、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

所謂意識過程,是指通過身體接收到的外界一切感觸如聲音、味道、觸感等信息被意識所了解和知道的過程。

根據科學研究結果顯示,我們發現大腦裡出現的各種記憶或情緒都會被意識觀察到。而這些被觀察到的意識,在心理學上則被稱為意識流。

當一個人大腦空白時,沒有任何思維想法時,意識也依然存在,它能感覺到此刻身體的狀態,比如僵硬、固化、思緒的空白。

當外界信息被意識觀察到,就會表現為腦海中和內心深處的「我看到」,或者「我知道」,但這種我看到或我知道並非意識本身。

意識,在早期研究中的原意,是稱為精神活動的。

所謂意,就是個體自我的意念。所謂識,就是思維判斷和認識。

意識,通常代表著個體的一種獨立性,它還是主觀存在的獨特坐標。有了意識,就代表人已經認識到自身的存在,能夠通過過去發生的事情,推斷未來可能知道或可能發生的事情。

人可以由此產生二元對立,從而與不同於自己的存在,與自己過去的存在進行對比和交流。原本關於意識的定義是非常簡單的,就是簡單的認識和知道除了自己之外事物的存在。

所以,意識也就是一種具有自覺性自知性的思維。

人的這種自覺,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人所具有的這種主觀能動性可以幫助人去認識世界並實現自我追求的自由。

從根源上來說,意識是跟隨人類的誕生而誕生的,幾乎是人類在世界上實踐活動的綜合結果,人類的意識其實就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結果,並隨著生命的繁衍,不斷遺傳給後代。

新生繼承著人類實踐活動的結果,其與生俱來的感知能力,也就是人類意識形成的基礎。而感知能力是任何生物都具備的,其中最為重要的感知能力就是身體吸收營養不斷壯大的能力。

嬰兒的吮吸、吃東西就是一個與生俱來的能力,這種能力從胎兒時期就已具備了。

意識同時也是一種生命能量,作為生命的能量是必須流動的,就像電腦必須在插電才能預轉動才能工作一樣。

所以,意識是一種意識流,與生命個體同步存在,生命在意識流在,生命流喪失則附著在生命體之上的意識流也同步喪失。

有科學家認為,意識是從簡單的有機體生化進程,再到複雜的大腦生化過程,這一全過程隨著生命的進化,最終從初始的純粹自然行為,進化為自主自覺的人類行為。

而思想,極大可能就是在此意識基礎上產生而來。我們與生俱來的感知能力,可以幫助我們產生記憶,而只要經過記憶和分析,通常就能產生思想。

說起來動物也是有思想的,但其實它們的所謂思想並不是自發的,甚至還只是停留在身體感覺這一層面,只有人的思想是自覺自主多樣化的。

意識類似於海水,而經由意識產生的思想,就像海水中的物體,所產生的一些觀念可被稱為海水中的大量冰塊。而個體情緒,其實就是身體對思想的一種感應,你也可以認為是身體對思想或意識的一種回應或理解。

人大腦中的觀念,則決定了反應的方向,是產生積極反應或負面情緒,還是產生負面反應都取決於人腦海中形成的觀念。

忽閃而過的念頭,則往往是一個人思想的萌芽階段,他們潛藏在海水中,當被調用後就會浮出水面,形成為思想。

雖然人類對意識有了這麼多的了解,但其實,到目前為止,意識還是沒有被完全認識清楚。

一般流傳深遠的觀念認為,意識可能是人對外界環境和自我的認知能力,或認知的清晰度,但到底是什麼,研究者們尚未給出明確的答案。還不能給予它一個確切的定義。

現階段,意識研究最多的不是大腦如何產生意識(實際上很多研究表明,意識其實並不是大腦產生的,意識的形成與身體感應有著非常直接的關聯)是在覺察方面。

人覺察到了一些自我外的東西、人覺察到了自我的存在。

因此更多時候,「覺察」,似乎已經成為了「意識」的代名詞,在某種場合與語義環境下,兩者之間甚至是可以相互替換的。

我們並不提及大大腦,是因為科學研究已經越來越多的表明,意識的產生與大腦沒有確切而直接的聯繫,很多時候,人們並不清楚自己的意識來自何處。

很可能,是被具有思維功能的大腦給愚弄了,誤以為它產生了意識。然而,這仍然需要被得到驗證。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sychological Science》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意識?意識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將潛意識帶入意識即為療愈
    在人生的每一天中,所說所感和所做的事情多少是由自己潛意識控制的,更重要的是又有多少是不受意識控制的,弗洛伊德認為,我們大腦裡面的行為99%發生在意識之外。換句話說我們對事情所做出的反應以及所作出的決定,大部分是憑著我們之前在頭腦裡面形成的經驗跟思維的慣性,在慣性的作用下,思維好比是陽光下的噴泉,但是在空中做了短暫停留以後,再次回落到意識所產生的池塘。
  • 反省心理學的四大意識流理論揭示了人腦的意識是如何思維的
    反省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意識流分為內吸流、內闖流、外吸流、外闖流這四種意識流,而我們大腦思維的過程(包括邏輯思維、聯想思維以及靈感、直覺、想像等各種思維的過程)就是這四個意識流的流動過程和相互轉化、相互切換的過程,在人清醒的狀態下,意識流總是象流水一樣不斷地進行的,也就是說四者的切換是不斷地進行著的,在人做夢時和清醒時一樣,也是四大意識流不停地轉化和切換著的。
  • 心理學:你知道一個人擁有批判性思維的體驗嗎?這種思維你有嗎?
    學習心理學最大的好處之一在於,不僅能了解大腦運作的一般知識,還可以運用批判性思維來思考問題。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基於充分的理性和客觀事實而進行理論評估與客觀評價的能力與意願,它不為感性和無事實根據的傳聞所左右。
  • 聾啞人的大腦是怎樣思維的?思維和語言究竟是什麼關係?
    這件事包含一個思維科學中的深刻間題:孩子沒有語言的時能不能思維?用什麼來思維?思維和語言究竟是什麼關係?思維和語言的關係是思維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歷來有多種不同觀點。唯心主義派別認為,思維不必依賴於語言,語言是游離於思維之外的。人可以在心裡暗自思考,可以在與交談者談話的同時思考某件無關的事,思想可以用不同語言表達等等。
  • 進化心理學:你眼中的世界,不過是大腦製造的「幻覺」 |世界是真實...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我們的一切感覺、情緒、思維和行為都服務於這個目的。如果扭曲現實是有利於基因傳播的,那麼,大腦就會這麼做。 羅伯特·賴特說到:進化心理學研究的是大腦如何由自然選擇設計來誤導我們,甚至奴役我們的。
  • 5本心理學書籍,讓你更加了解意識
    導讀:5本心理學書籍,讓你更加了解意識。《心理學與生活》《認知心理學》《情緒心理學》《改變心理學的40個研究》《探索生命》。1、《心理學與生活》本書譯自英文原版《心理學與生活》第19 版,較之第16 版已經有了大幅的修訂,全書精簡為16 章,更新了數十萬字和1 000 多篇參考文獻,新增了"生活中的心理學"與"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維"兩個專欄。同時,此次在譯文上也進行了精心修訂。
  • 心理學:控制一個人其實很容易,學會這4種洗腦術,顯而易見
    心理學:控制一個人其實很容易,學會這4種洗腦術,顯而易見說起傳銷,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有組織的,而且非常嚴密的團體。現實中,我們可以知道,一旦進了這個組織,你的自由將被完全密閉,不只是行動,並還要嚴格遵守組織者和領導的安排。
  • 人腦是由原子構成的,為何組合起來就有意識和思維了?
    首先,什麼是意識?意識是人腦的產物,是人腦對大腦內外表象的察覺,是有大腦神經元受到外界刺激而產生的!那麼人腦為什麼會產生意識?簡單說,進化道路上的產物,在進化的道路上,人類包括人類祖先靈長類物種大腦越來越發達,結構也越來越複雜,能夠處理更多的外界信息並做出相應的反應,這種反應並不是本能的,更多的是經過一定的思維之後做出的反應!人腦具有非常複雜的結構,這種結構任何一個地方遭到破壞就會對我們的思維自己其他功能有致命影響,比如說我們經常會聽說有人腦部某個地方受傷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
  • 大腦意識上傳雲端得永生?你可能想多了
    雖然長生不老這種美好的願景幾乎不可能實現,但如今,隨著網際網路、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的發展,圍繞思維永生的相關研究不斷引得眾多科學家關注。比如在身體死亡後,講人的大腦意識上傳到雲端,進入一個虛擬的世界,是否能像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能夠通過電話或視頻通話與現實世界中的親人保持聯繫?這種未來的可能性就稱為思維上傳,也就是在「數字來世」中繼續維持一個人的思想意識。
  • 人類大腦被禁錮?量子糾纏揭示了:學習或只是激活部分意識
    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感受,在學習的時候,感覺所經歷的一切似曾相識,仿佛在自身的腦海中。自己的大腦和宇宙之間,一直存在微妙的聯繫,憑藉大腦就可以理解宇宙之中的真理。其實這種感覺,以及你理解到的信息,並不是你學習而來的,而是大腦本身就存在了這些信息。有科學家表示,知識其實一直就在人腦當中,而人類的學習只是將其觸發,然後激活而已。其實在學習的同時,人類只是啟動記憶中的部分意識,並不是人類理解了知識,而是人類的大腦之中,本身就存在這些信息。
  • 將大腦意識上傳雲端,實現思維永生,你願意嗎?
    如果有朝一日,人類的大腦可以在沒有身體的情況下永遠存活下去,又將發生什麼呢?——這就是大腦上傳(也稱為思想上傳)或全腦仿真(WBE)背後的想法。大腦上傳,其實是一項令人匪夷所思的複雜工程,其背後的基本思路是,我們可以詳細地掃描大腦的結構並採集大腦信息,再根據大腦原型如實地創建一個可以在硬體上運行的模型,並且其行為與原始模型完全相同。
  • 感性思維並非大腦先天邏輯,可以通過主觀意識改變
    人腦認知的最大優勢是產生了意識。也就是說,大腦會按著感受發生發展的過程,把這些樣本安排得更加合理。比如前面說過的眼睛倒像實驗,就明確地證明了這一點。一旦大腦中出現的樣本與之前的發展過程不同,大腦會重新安排這些樣本,讓感受到的信息在意識中變得更合理。大腦可以通過自己的本能方式,把不同場合抽象出來的同一樣本,串聯起來再做進一步的排列組合。這種感受整理存儲的過程,大致相當於某種學習。
  • 將大腦意識上傳雲端,實現思維永生,你願意嗎?-虎嗅網
    大腦上傳,其實是一項令人匪夷所思的複雜工程,其背後的基本思路是,我們可以詳細地掃描大腦的結構並採集大腦信息,再根據大腦原型如實地創建一個可以在硬體上運行的模型,並且其行為與原始模型完全相同。這種未來的可能性就稱為思維上傳,也就是在「數字來世」中繼續維持一個人的思想意識。腦科學研究越來越多地表明,思想上傳從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並且不違背物理學定律。
  • 顛覆認知的科學實驗,控制我們身體的到底是大腦還是意識?
    今天要跟大家討論一下意識,其實意識是什麼東西科學是無法解釋的,一些科學家認為意識是人腦中的神經信號,是這些東西產生了意識,但是他們無法證實他們的從屬關係,所以一直以來意識是處於神學家的詞,意識這個東西呢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你又肯定這東西是一定存在的,下面我們將用三個方面來講述意識和物質身體的關係。大腦產生意識嗎?
  • 魏坤琳:「看不見的手」操控著生活,心理學帶你去看清
    作為《最強大腦》節目的「科學判官」,魏坤琳坦言很多人對心理學最大的一個誤解就是認為心理學是研究精神病的,是專門研究人類的異常心理行為,這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科學的終極挑戰之一是意識和物質的關係,或者說是心智與大腦的關係,心理學恰恰是涉及終極問題的一個學科。
  • 魏坤琳:心理學為什麼有意思?
    社會上對心理學的理解其實有很多的誤區。其實,科學的終極挑戰是意識與物質的關係問題,或者說是心智與大腦的關係,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問題。因為心理學是研究人和動物的外在行為、心理過程和心理結構,這可能就包括你的認知、情感、意志等等這樣的構件。在全世界範圍之內,心理學目前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學科。
  • 意識的物理學本質是什麼
    從哲學的角度講,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這是大腦才具有的機能和屬性。哲學研究的「意識」是作為名詞使用的、與「物質」相對立的關係問題,既指個人意識,也指社會意識。哲學對意識的研究只是粗略的宏觀認識,它不研究意識的科學本質是什麼。生物醫學對意識的研究通過對神經系統的研究才將意識納入科學研究對象,從而納入科學範疇。
  • 你不知道的認知心理學
    咱們今天要說的徹底解決心理學最終問題的的心理學學派,它就是認知心理學。1,格式塔心理學不管是人本主義心理學還是精神分析學,他們的理論和觀點都沒有確鑿的科學實驗來提供依據。還是沒有解釋那個問題,人的意識是如何產生和運作的。為啥看到紅色就覺得暖,看到冰藍色的海水就覺得冷呢,人的所有認知從哪裡來?怎麼來的?
  • 沒量子思維你也危險
    直至今日,我們還受「牛頓式」心理學、醫學、管理學所影響,我們生活在「牛頓式」的思維集合中。它建立在絕對性之上,它認為想法和有意識的觀察者對物理世界中一切事物的創造和運行毫無影響,物質是客觀而真實的存在。2、在非微觀層面,牛頓世界觀並沒有錯,它只是有局限性,所以量子世界觀應運而生。
  • 量子力學和 意識 有什麼關係?簡單通俗地告訴你!
    如果你對量子力學有所了解,肯定聽過量子力學和意識之間貌似有瓜葛的說法! 其實這是一個宏大的課題,文章只能簡單, 通俗的讓你 了解一番,如有興趣可以查閱更多資料!那麼我們先看看量子力學的一些現象! 比如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不確定性關係,和量子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