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思維並非大腦先天邏輯,可以通過主觀意識改變

2021-01-09 另眼識世

節選自「另眼識世」第二章 識物需知己 第3節 大腦與認知

人的大腦有著極其強悍的樣本分析功能,能持續處理各種感官不停發來的內外刺激信息,產生相應的樣本。樣本是具有一定意義的條理化信息,大腦經過捨棄無用信息、填補有用信息、放大主要信息、簡化次要信息等多種形式的分析,獲得一個有意義的完整信息。一旦出現之前學習過的樣本,存儲樣本的區域就有可能會向大腦的某個聯絡區發出信息產生「知覺」,不是所有的樣本都能激活知覺,能夠激活知覺的樣本,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樣本。

大腦在認知的同時,還會對所認知的事物產生不同的感受。比如對人和事物的喜好、嗜好、偏愛、欲望、美感、動機,以及愉悅和恐懼、興奮與沮喪等。感受是人的力量來源,人的一切行為活動,或者是受外來的壓力驅動,或者是受個人感受的驅動。感受主要由遺傳決定,這就決定了,每個人的嗜好、偏愛都是不一樣的。正如我們在前面嗅覺味覺提到的,不同的人會對相同的事物(比如香菜),產生完全不同的認知感覺。

大家需要注意,大腦產生認知,並不單純是感官輸入的信息。身體感覺不但和事物信息同時被輸入合併,有時身體感覺甚至會超過事物信息,成為認知的主角。我大學有個親同學會暈血,當他看到血液時,他的認知就會讓他直接暈倒。可見身體感覺帶來的認知有多麼的強烈了。我們平時沒有注意到認知時的身體感覺,通常是它比較中性,沒有被我們注意到。

無論是大腦的學習還是知覺,都是在逐步累積的。這個過程,不僅和個人的遺傳基因以及大腦的發育過程有關,也同樣和個人的認知經歷有關。不同的認知經歷,會使大腦產生不同的認知路徑,自然也就會有不同的認知方式,產生不同的認知結果。同時感受還會強化這些認知特點。所以即使是同卵雙胞胎,在認知的道路上,也會很快地分化出各自的人格和認知特點。我家裡有一對異卵雙胞胎,他們在認知方面的分化,就更快更明顯了。

人腦對於事物的抽象能力,已經高於了事物本身。人腦認知的最大優勢是產生了意識。也就是說,大腦會按著感受發生發展的過程,把這些樣本安排得更加合理。比如前面說過的眼睛倒像實驗,就明確地證明了這一點。一旦大腦中出現的樣本與之前的發展過程不同,大腦會重新安排這些樣本,讓感受到的信息在意識中變得更合理。

大腦可以通過自己的本能方式,把不同場合抽象出來的同一樣本,串聯起來再做進一步的排列組合。這種感受整理存儲的過程,大致相當於某種學習。大腦在整理過程中,並不需要實際的感官刺激。大腦完全可以在腦內預演樣本演化的結果,從而能提前決定下一步的行動。比如看到的是食物就可以去吃,如果是天敵就要快速逃跑,從而取得生存上的優勢。大腦這種信息處理過程,就是我們所謂的感性認知方式。但從本質上看,感性認知實際上也是大腦內部的基於某種邏輯的預演,所以感性認知並不是純粹的感性。

當然大腦也可以在自主意識下,通過用自己在認知中積累的經常發生的演化,來做預演。這種方式預演出來的結果,顯然會更接近客觀事物實際的演化,因而會比感性認知更為可靠。大腦的這種認知方式,就是我們常說的理性認知。

大腦的處理感受和處理邏輯分別是由腦的不同部分獨立產生。這兩種方式經常是矛盾的,會相互作用又相互鬥爭,這種互不相讓,形成人們常說的矛盾心理。對正常人來說,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受理性制約。理性越強的人,控制感受的能力也會越強大。但在感受強度過大或額葉功能弱化的情況下,導致理性不能佔據主導地位,感受控制人的思維和行為,會發生精神和行為異常。

圖1 大腦有兩種認知邏輯

順便說一句,除去現代心理學,在我個人看來,只有佛陀對大腦認知過程,做了深入討論。他在2000多年前,不僅把認知的過程細分出了 「受、想、行、識」四個階段,還提出了「眼耳鼻舌身意」之外的意根和阿賴耶識。其中的意根已經大致可以等同於現代心理學中的知覺或潛意識。

整個一本《楞嚴經》從人類的感官到意識的大腦認知方式入手,還闡述了修行過程中會出現的各種知覺,讓修行者加以印證。從發心開始,到明心見性,無一不是對自我認知方式的探討和實踐。雖然後面的證果對一般人來說難以理解,但也都是可以通過修行得以求證的,並非完全是臆想。這種修行的本質,在我看來,就是利用大腦強大的理性能力,去直接幹預大腦對於樣本的建立、存儲、運用等等大腦的自身邏輯。也許正是佛陀嚴謹的邏輯,和修行者的印證,才使得他的思想得以長時間廣泛傳播。

圖2 佛學要修行印證

我自己很小的時候,就在無奈中學會了用自己意志,去幹預和控制自己的夢境。這也是為什麼我對這些超自然的東西感興趣的原因。雖然後來以我自己粗淺的修行,無法理解高僧大賢們,通過修行證得到的各種證果的精妙之處,但我能夠感受或證實到的東西,的確比幹預和控制夢境更多。

按我的理解,現代心理學還在把大腦的感性認知邏輯,理解成是先天的無法改變的邏輯。而與常人不同的感性認知邏輯,則很可能會被當成是精神疾病。在這一點上,2000多年前的佛陀確實很了不起。因為可以求證,所以佛學修行對於大腦理性區域特別強的人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相比之下,現代心理學在大腦自身邏輯的調整研究上,還停留在心理輔導層面,確實有待於進一步深入加強。

我們後面要討論的很多錯覺,也都和大腦自身的認知邏輯相關。感性認知方式也包涵有大腦邏輯,而理性也用邏輯來形容,這也是容易產生混淆的地方。

由於我對其它宗教沒更多修習,所以總以為其它的宗教,缺少對人的認知過程具體的討論。認為他們是更多的是修行某種功法得到某種功能,或者直接得到神的指點或幫助,從而完成一些只依靠人類肉體無法實現的目標。在我看來前者和現在的學習訓練沒什麼本質上的差別,而後者則可以參考某種第六感。我這些粗淺看法,很可能包含著本質的錯誤,希望有能力的讀者能給我加以指正。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通知作者及時更換。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你的思維其實只是大腦的產物,與意識毫無關係
    所謂意識過程,是指通過身體接收到的外界一切感觸如聲音、味道、觸感等信息被意識所了解和知道的過程。 根據科學研究結果顯示,我們發現大腦裡出現的各種記憶或情緒都會被意識觀察到。而這些被觀察到的意識,在心理學上則被稱為意識流。
  • 馬克思主義哲學(五)意識能動性原理
    2.2、勞動過程中,原始人群的食物種類逐漸豐富多樣,促使大腦進一步發達。2.3、勞動過程中,人所接受的外界信息不斷增加,促使感知和思考能力不斷提高。2.4、勞動過程中,產生了語言,促使抽象思維能力、交流傳播能力不斷提高。
  • 客觀意識與主觀意識之中看陰陽
    小編曾經分析過,人的思維意識往往會受到客觀環境的制約,你腦袋裡面能夠裝些什麼再憑這些意識可能做出什麼反應,好多時候根本不是你本人所能夠決定的事情。但是同時小編曾經分析,人的主觀能動性有的時候能夠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 科學家首次揭示烏鴉大腦也有主觀意識!該能力可能在億年前已出現
    通過測量大腦信號,德國圖賓根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成功獲得了關於 「鳥腦」 意識的神經科學證據,研究人員通過同時記錄行為和大腦活動,證明了烏鴉具備有意識的感知能力,這項研究 9 月 25 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封面上。
  • 大腦和身體分離後還有意識?並非無中生有,早有實例證明!
    大腦和身體分離後依舊有意識?並非無中生有,早有實例證明!大腦操控著我們的身體,操控著我們的思維,大腦決定了我們要去做怎樣的事情,如果人類沒有了大腦,各方面的事物是都沒有辦法進行的,關於我們的大腦到底蘊含了多大的能量,我們都無從得知,但是科學家們對於大腦的研究卻從未停止過,都希望能夠把大腦能夠開發到100%,能夠解開更多的奧秘。
  • 改變是否真的不可能?從大腦可塑性說起
    如果從主觀上或者舉那些成功人士的案例來對「改變是否真的不可能?」這個問題進行解答可能會顯示的「成功學」,所以本文根據以往科學研究結果對這個問題進行解答。>那麼,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既然思維是大腦發生理層面上的產物,那麼思維反過來造成生理層面上的影響,是否可改變大腦生理結構?
  • 大腦並非生物計算機
    大腦的可塑性以及人類的學習,是通過硬體和軟體同時改變而實現的。科學家常常指出,某種特定的學習,就是神經信號迴路的改變,例如神經遞質敏感性的變化、神經突觸的增長、神經元的凋亡等。
  • 意識上傳至電腦可以嗎?
    話說回來,此設想並非空穴來風。不少重要的思想家都表達了對該可能性的支持,包括著名未來學家雷蒙德·庫茲韋爾(《如何創造心智》一書作者)、機器人學家漢斯·莫拉維克、認知學家馬文·閔斯基、神經學家大衛·伊格曼等多人。當然,懷疑論者樂於趁機揭穿意識上傳的偽裝。畢竟,宣稱我們能夠將意識思維轉移至計算機可是件相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多數標準的悖論都走不了多遠。
  • 人類大腦是如何思維工作的?
    腦科學研究中最大的障礙物應該是目光短淺,因為在進行大腦研究時,胡特爾及其他神經系統科學家們也無法突破其大腦(經驗)的局限。  胡特爾說:「人腦中充斥著數十億個神經細胞,它們之間通過錯綜複雜的神經網路相互連結。常常影響我們研究的一個不利因素是,我們往往自以為憑藉我們的經驗就可以了解大腦。事實上,我們的主觀經驗根本無法指引我們了解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 無意識:超越大腦思考的力量
    思維作為人類的一種高級意識活動,推動著人類從原始的野生蒙昧到現在的發達文明。人類通過思維認識、適應甚至改造世界,與世界交互的每一次突破都伴隨著思維的飛躍。拉吉羅教授在他的書《思考的藝術》中對思考的定義如下:思考是任何有助于澄清或解決問題、作出決定或滿足對知識的渴求的心理活動;思考是對答案的探索和對意義的探索。
  • 大腦如果裂開了,人們的思維能力會受到影響嗎
    我們都知道大腦是人類身體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之一, 人類之所以能夠從億萬生物中脫穎而出發展至今, 就是因為有著比其他生物更強大的腦容量, 所以誕生了思維, 才使得人類會使用工具會思考。從小到大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 父母和老師都會教我們在面對意外來臨的時候一定要有限捂住頭部保護好我們的大腦, 由此可見, 大腦對於人類正常的生理活動來說有多麼重要了。 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大腦分為左右腦和額葉等多個部分, 意思就是說大腦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 而是各個區域各司其職分工合作, 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 如果左右腦不再協作而是裂開了, 我們會發生什麼?
  • 高二政治教案:意識的本質和人的主觀能動性
    高二政治教案:意識的本質和人的主觀能動性 2013-01-17 13:51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意識的物理學本質是什麼
    意識在人的感知認知中分為各種形式,包括學習、觀察、記憶、思考、情緒、念頭、觀念等。從表象的直觀到一定現象的集合念頭,最終邏輯地發展為觀念,通過思考最終形成思想。因而思想是在意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我們的感知能力幫助我們記憶,經過記憶和分析就產生思想,人類的思想是自發的。動物也有思想,它們的思想不是自發的,也有主觀能動性,不只有人的思想是自覺的,豐富多彩的。
  • X-Brain:大腦與意識之間的解釋鴻溝與物理難題
    物理、化學和生物可以解開大部分關於生命的謎題,但卻無法闡明大腦和「感覺」這種主觀感受之間的關係,哲學家通常將後者稱為感受質(qualia)。意識通常被理解為人自覺擁有的想法,記憶和認知。      專家們不知道人類意識是如何產生的。然而,他們在如何定義它的各方面問題上通常意見一致。
  • 數字意識和思維克隆
    隨著數字及思維克隆技術的發展,人類情感與智慧的持續甚至不朽正逐漸成為可能:軟體版的大腦、基於軟體而改變的自我、二重身、精神意義上的雙胞胎。思維複製人是利用思維軟體並通過其進行更新的思維文件集合,而思維軟體是與人類大腦功能相同的複製品。思維複製人通過你的思維、回憶、感覺、信仰、態度、喜好以及價值觀創造而出。無論運行思維軟體的機器如何,思維複製人都將經歷現實社會。
  • 「意識」究竟是什麼?
    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的:心理學意義上的意識指賦予現實的心理現象的總體,是個人直接經驗的主觀現象,表現為知、情、意三者的統一;而生物學意義上的意識指人的大腦、小腦、丘腦、下丘腦、基底核等,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各種感覺信息,經腦神經元逐級傳遞分析為樣本,由丘腦合成為丘覺,並發放至大腦聯絡區,令大腦產生覺知,即意識。
  • 人類意識之謎 ①追尋意識的起源
    事實上,近些年,一些進化生物學家通過追溯意識的起源,為回答「什麼是意識」提供了許多洞見。所以,進化生物學家只能通過比較當今還活著的動物以及追溯它們共同的祖先,來推斷意識的進化史。意識大約是在5.4億年前的寒武紀爆發期間,在早期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中進化來的。一些研究者認為,如果動物能夠主觀地體驗世界,就可以說它是具有意識的。
  • 量子力學:意識可以改變客觀世界?
    我們所在的唯物世界中客觀世界能改變意識那麼意識能改變客觀世界嗎?       文中用大量實驗和數據,告訴讀者意識改變客觀世界就是通過波函數坍縮。       試想一下,如果主人翁可以進行開門或不開門的動作,當他進行了開門動作的時候,另一個不開門動作的平行空間就相對坍縮消失了。       瀕死體驗,實際上是大腦中的量子信息所致。世界上可能存在著類似靈魂的東西,它在人生結束之後不死,只是回到宇宙中的某個地方去了。
  • 「渦輪增壓」:刺激大腦可改變人類思維能力
    「渦輪增壓」:刺激大腦可改變人類思維能力2017-11-01 09:55出處/作者:新浪科技整合編輯:Sharon責任編輯:fengxiaowen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你通過直接刺激大腦特定區域,能否可以提高你的心理適應性和行為表現呢?美國波士頓大學一支研究小組希望尋找答案,他們開發了一種可以改變人們思維方式的實驗程序。美國波士頓大學一支研究小組探索了人們學習和控制其行為能力的可能性,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刺激大腦來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
  • 量子物理可以用來解釋意識的存在嗎?
    人類大腦如何產生我們的主觀體驗?它如何體現人類意識?一般意義上的「我」是一個「我」,其經歷與其他事物截然不同?試圖解釋這些主觀經驗來自何處通常被稱為意識的「難題」,乍一看,它似乎與物理學沒什麼關係,但是一些科學家推測,也許最深層次的理論物理學包含正是通過暗示量子物理可以用來解釋意識的存在來闡明這個問題所需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