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另眼識世」第二章 識物需知己 第3節 大腦與認知
人的大腦有著極其強悍的樣本分析功能,能持續處理各種感官不停發來的內外刺激信息,產生相應的樣本。樣本是具有一定意義的條理化信息,大腦經過捨棄無用信息、填補有用信息、放大主要信息、簡化次要信息等多種形式的分析,獲得一個有意義的完整信息。一旦出現之前學習過的樣本,存儲樣本的區域就有可能會向大腦的某個聯絡區發出信息產生「知覺」,不是所有的樣本都能激活知覺,能夠激活知覺的樣本,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樣本。
大腦在認知的同時,還會對所認知的事物產生不同的感受。比如對人和事物的喜好、嗜好、偏愛、欲望、美感、動機,以及愉悅和恐懼、興奮與沮喪等。感受是人的力量來源,人的一切行為活動,或者是受外來的壓力驅動,或者是受個人感受的驅動。感受主要由遺傳決定,這就決定了,每個人的嗜好、偏愛都是不一樣的。正如我們在前面嗅覺味覺提到的,不同的人會對相同的事物(比如香菜),產生完全不同的認知感覺。
大家需要注意,大腦產生認知,並不單純是感官輸入的信息。身體感覺不但和事物信息同時被輸入合併,有時身體感覺甚至會超過事物信息,成為認知的主角。我大學有個親同學會暈血,當他看到血液時,他的認知就會讓他直接暈倒。可見身體感覺帶來的認知有多麼的強烈了。我們平時沒有注意到認知時的身體感覺,通常是它比較中性,沒有被我們注意到。
無論是大腦的學習還是知覺,都是在逐步累積的。這個過程,不僅和個人的遺傳基因以及大腦的發育過程有關,也同樣和個人的認知經歷有關。不同的認知經歷,會使大腦產生不同的認知路徑,自然也就會有不同的認知方式,產生不同的認知結果。同時感受還會強化這些認知特點。所以即使是同卵雙胞胎,在認知的道路上,也會很快地分化出各自的人格和認知特點。我家裡有一對異卵雙胞胎,他們在認知方面的分化,就更快更明顯了。
人腦對於事物的抽象能力,已經高於了事物本身。人腦認知的最大優勢是產生了意識。也就是說,大腦會按著感受發生發展的過程,把這些樣本安排得更加合理。比如前面說過的眼睛倒像實驗,就明確地證明了這一點。一旦大腦中出現的樣本與之前的發展過程不同,大腦會重新安排這些樣本,讓感受到的信息在意識中變得更合理。
大腦可以通過自己的本能方式,把不同場合抽象出來的同一樣本,串聯起來再做進一步的排列組合。這種感受整理存儲的過程,大致相當於某種學習。大腦在整理過程中,並不需要實際的感官刺激。大腦完全可以在腦內預演樣本演化的結果,從而能提前決定下一步的行動。比如看到的是食物就可以去吃,如果是天敵就要快速逃跑,從而取得生存上的優勢。大腦這種信息處理過程,就是我們所謂的感性認知方式。但從本質上看,感性認知實際上也是大腦內部的基於某種邏輯的預演,所以感性認知並不是純粹的感性。
當然大腦也可以在自主意識下,通過用自己在認知中積累的經常發生的演化,來做預演。這種方式預演出來的結果,顯然會更接近客觀事物實際的演化,因而會比感性認知更為可靠。大腦的這種認知方式,就是我們常說的理性認知。
大腦的處理感受和處理邏輯分別是由腦的不同部分獨立產生。這兩種方式經常是矛盾的,會相互作用又相互鬥爭,這種互不相讓,形成人們常說的矛盾心理。對正常人來說,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受理性制約。理性越強的人,控制感受的能力也會越強大。但在感受強度過大或額葉功能弱化的情況下,導致理性不能佔據主導地位,感受控制人的思維和行為,會發生精神和行為異常。
順便說一句,除去現代心理學,在我個人看來,只有佛陀對大腦認知過程,做了深入討論。他在2000多年前,不僅把認知的過程細分出了 「受、想、行、識」四個階段,還提出了「眼耳鼻舌身意」之外的意根和阿賴耶識。其中的意根已經大致可以等同於現代心理學中的知覺或潛意識。
整個一本《楞嚴經》從人類的感官到意識的大腦認知方式入手,還闡述了修行過程中會出現的各種知覺,讓修行者加以印證。從發心開始,到明心見性,無一不是對自我認知方式的探討和實踐。雖然後面的證果對一般人來說難以理解,但也都是可以通過修行得以求證的,並非完全是臆想。這種修行的本質,在我看來,就是利用大腦強大的理性能力,去直接幹預大腦對於樣本的建立、存儲、運用等等大腦的自身邏輯。也許正是佛陀嚴謹的邏輯,和修行者的印證,才使得他的思想得以長時間廣泛傳播。
我自己很小的時候,就在無奈中學會了用自己意志,去幹預和控制自己的夢境。這也是為什麼我對這些超自然的東西感興趣的原因。雖然後來以我自己粗淺的修行,無法理解高僧大賢們,通過修行證得到的各種證果的精妙之處,但我能夠感受或證實到的東西,的確比幹預和控制夢境更多。
按我的理解,現代心理學還在把大腦的感性認知邏輯,理解成是先天的無法改變的邏輯。而與常人不同的感性認知邏輯,則很可能會被當成是精神疾病。在這一點上,2000多年前的佛陀確實很了不起。因為可以求證,所以佛學修行對於大腦理性區域特別強的人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相比之下,現代心理學在大腦自身邏輯的調整研究上,還停留在心理輔導層面,確實有待於進一步深入加強。
我們後面要討論的很多錯覺,也都和大腦自身的認知邏輯相關。感性認知方式也包涵有大腦邏輯,而理性也用邏輯來形容,這也是容易產生混淆的地方。
由於我對其它宗教沒更多修習,所以總以為其它的宗教,缺少對人的認知過程具體的討論。認為他們是更多的是修行某種功法得到某種功能,或者直接得到神的指點或幫助,從而完成一些只依靠人類肉體無法實現的目標。在我看來前者和現在的學習訓練沒什麼本質上的差別,而後者則可以參考某種第六感。我這些粗淺看法,很可能包含著本質的錯誤,希望有能力的讀者能給我加以指正。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通知作者及時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