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它們能像人類一樣思考,那麼它們就是人類。
「數字意識」關乎生命和生活,它就是我們的意識。隨著軟體、數位技術的進步,以及越來越複雜的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這樣的事實變得越發鮮活--你我能夠和家人保持更為長久的聯繫,與他們交流回憶,暢談希望和理想,分享假期趣事、四季變化,以及家庭生活中其他所有無論好壞的瑣事,即時那時我們的肉身血骨早已化作塵埃。
隨著數字及思維克隆技術的發展,人類情感與智慧的持續甚至不朽正逐漸成為可能:軟體版的大腦、基於軟體而改變的自我、二重身、精神意義上的雙胞胎。思維複製人是利用思維軟體並通過其進行更新的思維文件集合,而思維軟體是與人類大腦功能相同的複製品。思維複製人通過你的思維、回憶、感覺、信仰、態度、喜好以及價值觀創造而出。無論運行思維軟體的機器如何,思維複製人都將經歷現實社會。
當擁有思維複製人的生物學原型軀體死亡時,雖然思維複製人也會想念它的軀體,但它並不會感覺到軀體已經離世--就像是截肢的病患也會想念自己被截肢的部位一樣,但是假若有合適的人造替代品,他們仍然能夠很好地適應生活。這樣的比較帶來了一個恰當的比喻:思維複製人至於意識以及精神的意義,就像是假肢對於手之人的意義。
以往通過基因克隆的人,除了道德和司法的障礙,通過繁殖科學進行基因克隆的花費也著實高昂,因此也意味著失敗的代價很高。而且,通過基因克隆的人並不是真正的人,只是一個人的DNA複製品。基因克隆並沒有創造任何人類意識,這就好比看起來一模一樣的同卵雙胞胎實際上也並不擁有同樣的想法。而思維的數字克隆,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話題,那些數字編程團隊,等待他們的將會是巨大的財富。
我們必須認識到,這是一種相對簡單、價格親民的可行方法,讓祖母能通過她的思維複製人堅持到幾十年後子孫們的成家立業。毫無疑問,數字克隆技術一旦得到充分發展和廣泛使用,讓那些普通消費者也能負擔得起,思維複製人將會以人類希望的速度迅速發展。
在我們深入探究思維複製人的世界之前,有必要就「讓這些(數位化)存在成為我們的克隆」的含義達成一致。這些存在的目的就是獲得和表現出人類意識。在這場旅途中,確定一個行之有效的「人類意識」定義至關重要。意識讓我們成為「我們」。那些構成了我們意識的品質--記憶、推理能力、過往經歷、不斷更新的意見和觀點,以及對世界的情感投入,都將產生思維複製人的數位化意識。
剛出生時和早期嬰兒時期,沒有自我……寶貝有本能的欲望,但是這些欲望並不屬於任何人……最早的經驗,被限制為本能和控制,當意識的代理從初期意識的迷霧中,獲得了「我」和「我」的人類特徵……當意識到「我」就是「我」的時候,我就擁有了自我……自我相當於對正在畫自畫像的自我畫自畫像。 ----彼得·懷特《存在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