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種思維狀態——認知本體

2020-08-28 開心之路
  • 天才科學家特斯拉,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陌生。其實他就在我們身邊,新能源汽車特斯拉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另外他還發明了交流電。
  • 除此之外,他還發明了很多超越時代的事物。當我們對他稍加了解,就會對他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帶著信心去思考:
  • 如果你想知道宇宙的秘密,就用能量、頻率與振動來思考。——尼古拉·特斯拉
  • 發明,其實是本來存在的信息跨越時空被接收到。
  •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高端的藝術和科學,都是信息跨越時空被接收到的產物。
  • 愛因斯坦說:「直覺是賦予我們的神聖禮物,推理是我們的忠實僕人。但是,我們建立的社會卻把榮耀給了僕人,而忘記了神聖的禮物。」
  • 問題是,直覺到底是什麼?直覺,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認知本體。
  • 如果你能很容易的安住第三種思維方式——清淨心地,就能很容易地回歸到直覺狀態。
  • 如果你不能安住清淨心地,那麼就很難回歸到直覺狀態。為什麼呢?當你進入清淨心地的狀態時,說明邏輯思維已經不那麼控制你了。我們說過,清淨心地,是超越對錯的。你不那麼執著對錯,對錯也就不那麼捆綁你,你就能從二元的思維狀態裡逐漸剝離,回歸到自己本具的認知本體當中。
  • 認知本體是什麼,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知覺從中而生,這些行為是本體的作用。我們看到的一切、聽到的一切、嗅到的一切,也從認知本體當中產生,這些稱之為信息現象。
  • 在這種狀態中,我們更能體會到愛因斯坦說月亮存在與否、王陽明說花之明滅的美妙。
  • 一切滋生現象的行為和在行為下滋生的現象,都產生自認知本體。
  • 認知本體就像屏幕一樣,顯現著文字、標點和各種圖片和圖像。
  • 時間和空間,都是產生自認知本體的信息。從這個角度講,時間和一朵花,沒有區別,都是產生自認知本體的現象。
  • 這也就是發明家可以突破時空接收信息的原因——時間是產生在認知本體中的現象之一,所以時間無法限制認知本體。認知本體的狀態可以突破時間限制。
  • 中庸中有這麼一句話: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 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 所以,認知本體是很偉大的,她能夠像一面鏡子一樣,顯現一切,包括時間、空間、人物、思想、認知、行為。
  • 如果把時間、空間、人物、思想、行為都判斷為認知,那麼就很容易理解什麼是認知本體。
  • 認知本體,就是知。她的母親,就是道。
  • 知道很重要。
  • 回歸知,原因何在?
  • 如果你想知道宇宙的秘密,就用頻率來思考。——尼古拉·特斯拉
  • 直覺是賦予我們的神聖禮物,推理是我們的忠實僕人。——愛因斯坦
  • 這個知,也名為見覺。本質上來講,它是一種覺礙的障礙,但是,她卻可能是很多人回歸的必由之路。
  • 我們創造了這個問題,那麼就要由我們親自解開。
  • 如何回歸?當你處在清淨心地當中,你認知到一切都是信息,其實你能認知信息的那個認知,和信息本身一樣都是信息,他們空無實質。
  • 認知本體裡生出了聽,聽又發現了信息。
  • 信息是被聽。
  • 聽這種認知行為,即是能聽的聽。
  • 認知本體,即是能聽的能。
  • 在清淨心地中,聽到外在的一切信息,反聞,能聽的是什麼?
  • 誰看?誰聽?誰念?
  •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 如果你回歸認知本體的狀態,就能回歸這個知。


相關焦點

  • 第四種思維方式——認知本體
    直覺,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認知本體。如果你能很容易的安住第三種思維方式——清淨心地,就能很容易地回歸到直覺狀態。如果你不能安住清淨心地,那麼就很難回歸到直覺狀態。為什麼呢?當你進入清淨心地的狀態時,說明邏輯思維已經不那麼控制你了。我們說過,清淨心地,是超越對錯的。你不那麼執著對錯,對錯也就不那麼捆綁你,你就能從二元的思維狀態裡逐漸剝離,回歸到自己本具的認知本體當中。
  • 扭曲你思維方式的6種認知效應
    然後,我們將看看6個扭曲你思維方式的認知事件,並介紹一些幫助你保持控制的應對機制和方法。 什麼是認知影響? 它們有時被稱為「認知扭曲」,與以某種方式扭曲的思維模式有關。研究表明,認知效應可以作為應對人們生活中不良事件的一種機制。 它們通常通過負面鏡頭被扭曲,導致習慣性思維錯誤。
  • 身體到思維,思維到意識,克隆體和本體一樣嗎?
    在科幻作品之中,人類通過不斷克隆自己的本體,從而實現意識的永存,每當自己的身體走向死亡的時候,就克隆一個新的個體,新個體擁有自己的思維和記憶,繼續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並將所經歷的一切通過克隆技術傳給下一個「自己」。當然,這些只是科幻作品中的描述,而在現實世界之中,克隆技術也是切實存在的,那麼克隆體和本體一樣嗎?
  • 佛說阿彌陀經析.67光是一切諸佛本體、一切物質狀態的本體……
    舍利弗啊,你是怎麼思維的呢,這尊佛的名號為什麼叫做阿彌陀呢?舍利弗,這尊佛的光明是無量無邊的,照耀到十方世界所有佛國剎土,沒有障礙,所以叫做阿彌陀。我們都知道阿彌陀佛的名字翻譯過來為無量光、無量壽。在《無量壽經》裡提到了佛陀的十二種光,我們也在過去用了一些時間和大家仔細逐條地分享了這十二光的部分,這裡就不再多說。
  • 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它既是反思存在的存在論,又是追問存在的根據的本體論,由此構成反思思維與存在的否定性統一的辯證法。辯證法是以「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為「基本問題」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三者一致」的哲學理論。它既是反思存在的存在論,又是追問存在的根據的本體論,由此構成反思思維與存在的否定性統一的辯證法。辯證法是以「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為「基本問題」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三者一致」的哲學理論。
  • 本體技術視點 | 身份的五種思維模型(終篇)
    ,為什麼要建立身份的思維模型Part 2介紹五種關於身份的思維模型Part 3五種身份思維模型的交集和推薦做法上一章節我們講到五種思維模型的主要特徵和具體解釋,通過分析原因和介紹示例,我們理解了時間-空間、展示、屬性、關係和勝任力思維模型背後的合理性。
  • 認知世界的兩種基本方式:物質思維與關係思維
    換句話說,液態和固態可視為氣態分子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日常研究過程中,由於這些參量的衡量在直觀尺度內基本上是恆定的,我們的認知系統會習慣性的把它理解為基準概念,而忽略了尺度不同而帶來的認知差異問題。任何事物的性質表現都與觀察尺度有關,觀察尺度又可進一步細分為時間上的尺度和空間上的尺度,這兩個尺度有內在的統一性。
  • 本體技術視點 | 身份的五種思維模型(二)
    ,為什麼要建立身份的思維模型Part 2介紹五種關於身份的思維模型Part 3五種身份思維模型的交集和推薦做法上一章節我們講到,思維模型是真實、假設或虛構情況的心理學表示。通過理解五種思維模型,我們可以更好地進行身份系統的討論和工程設計。本期我們將帶來五種思維模型的主要特徵和具體解釋。五種思維模型每個思維模型對「身份」識別、記住和響應的方式都不相同。如何確定其獨特性,如何識別一名候選人?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必須把本體與認識主體統一在一個認知範疇內,才能知其本體之所是,才是一個有效本體論。本體是一切思維的出發點,也是一切學問,是大前提。如對本體無確定認識,那麼任何一種學問都是無根據的。本體是什麼?怎樣認識本體?認識本體有何價值?本體就是一個充塞法界無所不在的性理,它是無為法,是有為法之依因。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一)人類教育的變革與本體論的發展  每個時代的教育哲學都以其特定的思維方式和追問方式來建構其對教育世界的認識。歷史上形成了以赫爾巴特、杜威等為代表的各種教育哲學流派和思潮。在教育本體論的探討中,形成了多種關於教育本體論的認知。
  • 程志華 | 人類如何可能——李澤厚的歷史本體論建構
    不過,第四個問題最為根本,因為它是其他所有問題的基礎,也是其他所有問題的歸宿。康德說:「沒有人,全部的創造將只是一片荒蠻、毫無用處、沒有終結的目的。」不過,李澤厚認為,非常遺憾的是,儘管康德對前三個問題有精彩的解答,但他沒能解決最重要的第四個問題。他說:「康德說,『第一問由形上學回答,第二問由道德回答,第三問由宗教回答,第四問由人類學回答。
  • 人類7000種語言塑造7000種大腦認知體系:語言和思維的相互塑造
    《世界青年說》節目裡的孟天提到,在說母語和第二種語言時,人表現出的性格和行為可能是不同的。比如,當你和一些外國人交流,或者出國講外語時,表現出來的生活狀態可和思維方式可能和你說母語的時候不一樣。你是不是有類似的經歷呢?那麼,語言和思維是如何相互塑造的呢?
  • 本體論和認識論
    對於現實的本質和知識的獲取方式的不同認知和立場,決定著我們的研究的出發點,研究假設,方法論和方法。 今天就先來說說本體論和認識論。 本體論 (ontology)關於現實的本質,有很多對立的觀點,這些觀點裡兩個主要區別。第一點,現實是否獨立存在於人類思想之外。
  • 哲學的價值在於方法論,而非本體論
    引言:數學屬於認知方法論,和其他方法論一樣,所有的基礎本身都是源自經驗。方法論和本體論不同,本體論是抽象存在,方法論則用抽象存在構建結構,用構建的結構與感應信息同構、與經驗認知對應。方法論的本質是用抽象存在重構感應信息。
  • 「第四屆全國批判性思維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原標題:「第四屆全國批判性思維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7月22日至23日,第四屆全國批判性思維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為:交流批判性思維研究和教育教學的經驗成果;研討批判性思維的理念、方法、技能及測試等問題;探討開展批判性思維教育在中國大學的意義和路徑。
  • 認知地圖、思維導圖、概念地圖的比較
    、思維導圖、概念地圖的定義和比較,由 Sarah Gibbons 寫於2019.7.14認知地圖、思維導圖和概念地圖是圖解技術,可以在整個UX過程中用於可視化概念之間的知識和表面關係。認知地圖、思維地圖和概念地圖是組織、交流和保留知識的三種強有力的視覺映射策略。它們幫助我們規劃出複雜的想法、過程,並認識到模式和關係。認知地圖、思維地圖和概念地圖看起來和感覺相似;這種相似性導致了某些混亂。無論是設計師、研究人員還是用戶,它們是三種不同的思維模型形象化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好處。
  • 孩子的認知地圖:認知與思維決定了他能走多遠
    所謂「認知地圖」,就是一個人看問題的價值框架。他的行為、做事、思維都會在這個框架裡進行,它決定了一個人的認知界限和思維高度!你看,這就是「認知地圖」的作用。一般的小孩的認知地圖裡,李子就是李子,是好吃的水果。而王戎的認知地圖裡,在李子樹這一層之外,他還看到了更大的社會網絡。李子樹在道路旁邊,就是深度嵌入到社會網絡裡的,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和其他網絡節點互動的結果。
  • 印度佛教本體論簡述——方立天
    實際上,中觀學派視空、空性為離開人們思維和語言的直覺世界的真實本質,這就是排除思維、拒絕語言的人為區別,用以凸現世界本相、本性、本質的本體之學。中觀學派所講的空、空性是標示世界本質的哲學範疇,是有其特定內涵和豐富意蘊的,並不是通常講的「無」。中觀學派說的空、空性不是無本體,非本體,而是即本質,即本體。空、空性即是中觀學派本體之學的核心思想。
  • 認知哲學是什麼
    在心理學特別是認知心理學中,「認知」是在三個意義上被使用的:①在個體心理功能的信息加工意義上,「認知」具體指個體的心理過程,與「心智有內在心理狀態」觀點相關;②在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思維過程意義上,「認知」是思維的顯現或結果,直接與思維和問題解決相關;③在心理表徵意義上,「認知」被看作是心靈的表徵和過程,不僅包括思維,還包括語言運用、符號操作和行為控制。
  • 怎樣認知時尚與風格的異同之處?
    ,因此本期推送便以時尚與風格的異同點作為敘述主線,來為大家詳細的解讀一下兩者於當前社會中的實際含義特點希望能夠給予認知與造型塑造上的幫助與參考(註:本篇中標題中提到的時尚為其於我國廣泛意識內的認知態度,而非完全合理的本質,提名為時尚僅為做便以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