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oe Andrieu, Nathan George, Andrew Hughes, Christophe MacIntosh, Antoine Rondelet
來源:https://github.com/WebOfTrustInfo/rwot7-toronto/blob/master/final-documents/mental-models.pdf
本主題的系列視點總共分為3個章節:
Part 1
什麼是身份和思維模型,為什麼要建立身份的思維模型
Part 2
介紹五種關於身份的思維模型
Part 3
五種身份思維模型的交集和推薦做法
上一章節我們講到五種思維模型的主要特徵和具體解釋,通過分析原因和介紹示例,我們理解了時間-空間、展示、屬性、關係和勝任力思維模型背後的合理性。本期我們將帶來兩個思維模型交集的模式及隱患,以及一些人際溝通的建議。
思維模型交集
幾種模式和隱患
如果兩個人的思維模型不同,討論身份這一問題時,他們的對話會順理成章地集中在兩種思維模型交集之處,有些時候,兩個人可能都沒有意識到,他們對身份的見解來源於不同的視角。
在埃德溫·艾伯特所著的經典科幻小說《平面國》中,作者創建了一個虛擬世界,小說講的是二維物體在二維世界的平面中活動時會如何理解三維物體。小說的主人公第一個意識到這些特殊物體實際上是三維物體,於是費勁心思將他的理解介紹給二維世界的其他物體。這些物體都認為主人公瘋了,但最後證明主人公說的是對的。整本小說都在講述主人公與他人的觀念抗爭的故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我們將自己的思維模型比喻成二維平面,並且認同大多數人都是從單一視角解讀身份的,我們就可以考慮這些平面的交集如何塑造了對話。兩個平面的交集是一條線,這條線同時存在於兩個平面內,而且,在我們的比喻中,從任何一種思維模型的二維角度出發都可以完全理解這條線。也就是說,任何一種思維模型的人都能夠完全對這條線認知、理解和討論。而每個人又都無法理解他們思維模型以外的概念,就像兩個二維平面世界的物體無法理解平面以外的三維物體一樣。
下文中展示了幾種思維模型交集的情況。
01
「時間-空間」與「屬性」思維模型的交集
「時間-空間」 思維模型的人和「屬性」思維模型的人交流時,他們的對話往往會引向兩個關鍵問題:
所有現代信息系統都依賴於數據,所以在實際應用中,「時間-空間」的思維模型必然會與「屬性」思維模型有所交集。如果應用不夠成熟,會出現為了增強對一個實體個體身份的確認,導致過採樣的情況,我們通常將這種情況成為「監控」。如果你把某個人一整天內所有可觀察的動作都用數據記載下來,你就可以無限增大系統正確確認這個人身份的可能性,因為系統極有可能確定,這一天開始時的這個人在物理和事實層面和這天結束時的這個人是同一個人。如果一座監獄每天都全天候24小時不停地記錄一名囚犯的行為,監獄就可以充分確定,處於監禁下的實體個人並未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越獄。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種交集也會導致過於自信的情況,會僅僅基於存儲於資料庫中的屬性對實體個人輕易下結論,這種現象有時被稱為「數據暴政」。小說中有時會有這種荒誕可笑的情節:官方記錄上寫著「此人已經死亡」,而其實人還活著。而現實生活中,當印度身份認證服務 Aadhaar 的系統出現錯誤,導致要領補貼艱難求生的人們無法獲得救濟,這樣的現象就全無詼諧的意味。
02
「勝任力」和「關係」思維模型的交集
「勝任力」與「關係」思維模型的交集在於,勝任力間接意味著一種人際關係,或者擁有某種人際關係意味著具備一種勝任力。
例如:
美國的軍校有規定,美國最高榮譽「美國榮譽勳章」持有者的子女可以不受名額限制進入軍校學習。背後的邏輯是,無論是基因還是成長氛圍,榮譽勳章持有者的子女與通過國會代表評選的候選人(國會代表評選是主要錄取途徑)相比,其成為優秀軍官的潛質絕對不亞於後者。
歐洲的貴族制度和印度的種姓制度中也存在這類現象。其背後的預設是:你家庭的關係能充分顯示出你是否有能力擔任某些社會角色。
圖片來源於網絡
舉個傳奇故事的例子,亞瑟王有拔出石中之劍的能力,便證明他有統治整個王國的血統和權利。由此看出,亞瑟王的勝任力重新確立了他和王國之間的關係。
03
「展示」和「關係」思維模型的交集
身份不僅僅屬於一個實體本身,還涉及外界觀察者基於這一對象如何展示自己以及其他信息,對這一實體得出的認知。而「其他信息」就來源於觀察者自己的判斷,這些信息會以不明顯的方式將對象的自我展示進行改變、扭曲和重塑。一個對象盡可以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展示自己,但不同的觀察者會基於自己與對象的關係,對這些展示方式得出不同的理解。比如,如果是朋友或者戀人要求享有特權,你的反應往往與對手或者敵人要求特權待遇時不同。
隨著關係從兩人之間的互動,拓展到社會範圍的活動,便有社會規範來規定人們根據社會期待和慣例可以分享哪些信息。在社會契約的要求下,我們必須公布某些數據,比如向執法警官出示駕照、跨越國境線時出示護照等。社會契約可能同樣會促使人們在文明的對話中對某些話題避而不談,想想那些經久不衰的經驗之談:不要問一個女人她的年齡,不要問一個男人他的年薪,不要問一個性別中立者是否具備 Y 染色體。在我們與他人關係的基礎上,這些社會規範為人們展示自我信息時構建起一個規範結構,鼓勵自由展示的同時也作出了某些限制。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後,對於「這是我最喜歡的食物」這一類信息,自我聲明可能會奏效;但對於「我不是壞人」這樣的信息或許就沒那麼管用了。正因如此,許多系統會尋求他人的參與,使用一些憑證系統,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參與方聲明下,讓信息具有真實感,從而為系統帶來信任或權威。此類信息從來源中提取,經過信息持有者的過濾和呈現,由信息依賴方從其自身視角進行解讀。在此情況下,分享的信息以多方之間的關係為基礎,也因此脫離了其中任意一方的單一控制。這些關係促成信息展示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信息展示出的面貌。這種多方參與的結構既存在於「可驗證憑證」的概念之中,也包含在駕照和護照等實體憑證中。
04
「展示」和「屬性」思維模型的交集
一個人將信息展示給別人,看到的人又將關於這一對象的信息以數據的形式再次展示出來。後者展示出的信息是前者展示信息的子集,而且獨立於接收方可能對對象產生的理解。這一子集以屬性為中心展示身份信息。子集中既不包括對象的全部信息,也不是關於對象的唯一數據。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不同的環境中,一個人可能以不同的形象示人,與不同的接收者分享不同的信息,或者在不同的時間共享不同的信息。
自我聲明的做法完全處於「展示」和「屬性」思維模式的交集中。當一個人進行自我聲明時,他們完全在自己做主展現自己的某個屬性。
05
「屬性」與「關係」思維模型的交集
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與數據來源之間的關係,對數據進行不同的解釋。如果我們的兄弟姐妹告訴我們某件事,與父母告訴我們這件事時,我們對這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理解。對於老師告知我們孩子的表現和孩子自己說出自己的表現,我們也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此外,社會結構也影響著每個實體對待事實的方式。例如,人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對待時間的態度有很大差異。雖然世界各地人們使用的日曆不同,但一個人的出生日期是事實。每個人都出生在某個特定的時刻。然而,社會結構將這一刻塑造和定義為個人的出生日期。我們如何記錄和解釋這一時刻取決於記錄這一時刻的人所處的社會結構。
通常人們都會假設,具有相似屬性的實體容易建立關係,即俗話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約會或婚介服務通常會根據兩個人具有多少共同屬性衡量他們的親密程度,從而嘗試讓這兩個人建立關係。當然,這種婚介服務忽略了「異性相吸」這個同樣很有道理的經驗之談。但是不管怎樣,「物以類聚」和「異性相吸」這兩個例子都表明,人們會使用屬性來評估潛在關係的質量。
圖片來源於網絡
用數據分析評估個人的已知屬性、尋找模式和關係時,背後的原因也是「屬性」與「關係」思維方式的交集。數據分析可以推斷出群體狀態相關的共同特點,該特點可能與生活事件有關(比如該對象懷孕了)、與購買規律有關(該對象可能會買一輛車),或者顯現出更為明顯的關係(該對象是恐怖組織的支持者或恐怖組織成員)。
簡而言之,人們可以使用屬性來推斷關係(反之亦然),而關係也會影響我們對屬性的解釋。
建議與結論
在與他人合作時,最好能夠考慮到人們使用的思維模型不同,這樣溝通會更順利,也可以使身份系統更為全面。
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麼,我們認為,如果你用別人能理解的語言進行交流,讓你的工作充分考慮到別人的需要,一定更有可能實現目標。
我們中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全面地認識宇宙,也無法完全掌握真相。對身份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案應當直接、開放,傾聽並考慮每個個體、每個組織的需要。要實施這個方案,勢必會進行一系列權衡與協調,在安全與自由、功能與成本、系統建設者的需要和系統使用者的需要之間進行取捨。我們認為,要創造出效率最高的系統,最好的方法就是透徹了解你的合作夥伴所在國家和地區的情況以及他們對於身份的訴求,然後攜手努力,讓最終設計的機制能夠完美實現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共同目標。
簡而言之,為他人做到最好。用開放的心態接收新觀點,嘗試去理解,嘗試將他人的視角吸收到自己的思考方式中。剛聽到時感覺「不對」的觀點可能含有重要見解,而你從自己原來的思維模式出髮根本無法察覺到。一起合作,我們才最有可能將事情做好。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全文終
聲明:本文由入駐金色財經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絕不代表金色財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資訊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