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個「地球」!橙矮星壽命200億到700億年且人的壽命更長

2020-10-14 智慧黑科技

在中國就有這樣的一句話「水是生命的源泉」,也就是說在地球上,幾乎每一個有液態水的地方都有生命。因此,尋找外星生命的重點放在了恆星周圍的區域溫度足以使行星在其表面上擁有液態水。

24個「地球」!橙矮星壽命200億到700億年且人的壽命更長

由於地球是唯一已知的有人居住的世界,因此,這個星球通常是人們對可居住性的研究重點。但是,科學家認為,除了類地球以外的世界都可以提供適合生命出現和進化的條件。這樣的世界甚至可能被證明是「超級可居住的地球」,或者比地球擁有更好的生活機會。

華盛頓州立大學普爾曼分校的天體生物學家,研究報告的科學家舒爾茨·馬庫奇說:「我們過於關注尋找第二個地球,以至於我們可能忽略了一個更適合生命的星球。」

24個「地球」!橙矮星壽命200億到700億年且人的壽命更長

為了尋找潛在的超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研究了克卜勒興趣外行星系檔案,重點研究了4,500個行星系統,這些行星系統可能在其恆星的可居住區域內擁有巖石行星。

除了研究像我們太陽一樣帶有黃色矮星的行星系統之外,科學家們還研究了橙色矮星,橙色矮星比我們的太陽涼爽,暗淡且質量小。我們的太陽的壽命估計不到100億年,而橙矮星的壽命則為200億到700億年。由於複雜的生命大約需要35億年才能出現在地球上,因此橘矮星人的壽命更長,可以給它們可居住區域內的行星更多的時間來發展生命並增加生物多樣性。銀河系中的橙色矮人的頻率也比黃色矮人高50%。

舒爾茨·馬庫奇說:「我們的太陽實際上並不是容納一顆擁有很多生命的行星的最佳恆星。」一顆更老的星球可能會給生命更多的進化時間。地球大約有45億年的歷史,因此研究人員推測,生命的最甜蜜點是擁有50億至80億年歷史的行星。

24個「地球」!橙矮星壽命200億到700億年且人的壽命更長

行星的大小和質量也會影響其維持生命的能力。一個比地球寬10%的星球將擁有更多可居住的土地。一個大約是地球質量1.5倍的物質將有望保留其內部熱量更長的時間,這反過來又有助於保持其核心處於熔融狀態,並且保護磁場處於活動狀態。較重的行星也將具有更強的引力,以幫助在更長的時間內保持其大氣層。

比地球暖和約8華氏度(5攝氏度)的世界可能是超級宜居的,因為它們可能擁有更大的熱帶地區,可能對更多的生物多樣性更加有利。但是,更溫暖的行星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水分,因為更大的熱量會擴大沙漠。

此外,陸地面積與地球相同但分解成較小大陸的行星可能更適合居住。當涉及到太大的大陸時(例如大約5億年前地球過去的岡瓦納大陸),它們的中心遠離海洋,通常使大大陸的內部變得荒涼,荒涼。此外,地球的淺水區比深海具有更大的生物多樣性,因此淺水區的行星可能是超級宜居的。

總而言之,科學家們確定了24個潛在的超宜居行星。他們中沒有一個符合研究人員為超級宜居行星制定的所有標準,但其中一個確實至少滿足兩個條件-KOI 5715.01,這是一顆約有55億年歷史的行星,是地球直徑的1.8到2.4倍,繞著一個約2,965光亮的橙矮星。好幾年了。他們說,它的平均表面溫度可能比地球溫度低約4.3華氏度(2.4攝氏度),但是如果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地球多,那麼它可能超級適合居住。

舒爾茨·馬庫奇在這24個中最喜歡的潛在超宜居世界是KOI 5554.01,這個世界大約有65億年的歷史,是地球直徑的0.72至1.29倍,繞著一個距離地球約700光年的黃矮星。

舒爾茨·馬庫奇說:「我真的很喜歡平均表面溫度-大約27攝氏度(80華氏度)。這大概與地球的大小有關,比地球還舊一些。」

所有這24個潛在的超宜居行星都距離地球100多個光年。這對於NASA的過渡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太空飛行器來說太過遙遠,無法捕獲高質量的圖像以進一步了解它們。

舒爾茨·馬庫奇仍然指出,未來的太空飛行器,例如NASA的James Webb太空望遠鏡,NASA的LUVIOR太空天文臺和歐洲航天局的PLATO太空望遠鏡。

舒爾茨·馬庫奇說:「我們警告說,當我們尋找超級宜居的行星時,並不意味著它們必然包含生命。一顆行星可以是可居住的,也可以是超級居住的,但無人居住。」

相關焦點

  • 比地球更適合生存?科學家發現24個超宜居星球
    馬庫奇及同事指出,距離地球100光年的24個系外行星及其候選行星,可能是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的超宜居行星,並將超宜居星球定義為「任何比當前地球擁有更多生物量和生物多樣性的行星」,本質上必須比地球更老、更大、更溫暖且更溼潤。
  • 還是湊活著在地球活著吧
    然而我們的太陽大概有100億年的壽命,而橙矮星能夠存在200億到700億那麼久。地球用了35億年孕育出了複雜生命,而擁有更長壽命的橙矮星則可以為宜居帶行星提供更長的時間去孕育生命,增加生物多樣性。同時,在銀河系內,橙矮星比黃矮星出現的機率大50%。Schulze-Makuch說,「我們的太陽其實並不是最適合為行星提供安居之地的恆星。」一個年歲悠久的行星可以給生命更多的時間去演化。
  • 小恆星壽命長卻只能成黑矮星,大恆星壽命短卻成黑洞,這究竟為何
    根據質量大小的不同,恆星會分為很多類型,從小到大來排列就是紅矮星、橙矮星、黃矮星、藍巨星、超巨星和特超巨星等,而令大家詫異的是,紅矮星的壽命是最長的能夠達到上萬億年,特超巨星的壽命則是最短的,不會超過300萬年。這其中的原因也是很多人非常好奇的,今天就給大家揭秘。
  • 地球生命只是湊合著活,科學家確定24顆超宜居行星,更適合生存
    100億年的G星系統(與我們的太陽類似),以及K矮星系統。K矮星要小得多,溫度也低得多,但壽命很長,它可以一直燃燒200億到700億年不等。恆星存在的時間越久,該系統就越有可能出現生命。因為,這意味著其繞軌道運行的行星可能更古老,換句話說,這可以為生命的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 太陽的壽命還有50億年,但人類只有9億年,9億年後人類將何去何從
    太陽的壽命還有50億年,但人類只有9億年時間,9億年後會發生什麼?根據科學家估計,太陽還有50億年的壽命,50億年之後,太陽就會完全失去能量。那麼是不是意味著地球也還有50億年的時間呢?其實地球的壽命比我們想像中的要短很多。
  • 科學家們聲稱,比地球更宜居的「超宜居」行星,可能有24個
    (圖註:發現了24個與地球類似的「超宜居」的行星)據稱,這24個「超宜居」的行星及其所在的星系可能擁有比地球及太陽系更適合生命生存的環境。這個項目由華盛頓州立大學主導,這些行星有著比地球更大的年齡、略大的體積以及更暖溼的環境。
  • 科學家確定了太陽系外24顆行星,它們可能擁有比地球更適合生命
    導讀:科學家表示,這些行星上的生命可能比地球上的生命更茁壯成長,這要歸功於行星圍繞其宿主恆星的速度更慢,並且擁有一顆比太陽壽命更長的恆星。"超級宜居行星"的前24名競爭者距離我們都在100光年以上。這項研究的目標之一是幫助確定未來使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等儀器進行觀測的理想行星。
  • 天體物理大新聞,科學家發現24顆可能比地球還要宜居的地外行星
    科學家目前總共發現了差不多有4000多顆地外行星,根據一系列的條件篩選出了24個,它們的基本條件看上去比地球還要適合生命的誕生。記住,這裡是基本條件看上去宜居,不是說已經確認它們宜居了,這些地外行星的離我們大概有100光年遠,現在是不可能看得那麼清楚的,所以這24顆地外行星是有更加宜居的潛力的。
  • 新發現地球多達24個超宜居鄰居?為何從不來串門?真黑暗森林?
    但僅對地球生命來說,地球的環境也並非絕對適宜,地球有太多不適合生命生存的寒冷的,乾燥的地區。而一個超宜居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的孕育和發展生命。2014年,勒內·海勒(RenéHeller)和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就提出,太空中可能存在超級宜居的世界,並為該類星球提出了一些基本條件。
  • 比地球更適合居住,科學家發現24顆宜居星球,地球已不再完美?
    這些宜居行星通常是指一顆巖石行星,當某顆行星處於距離該行星系的中心恆星遠近合適的區域,在這一區域中,由於恆星傳遞給行星的熱量適中,行星上溫度就會比較適宜,既不太熱也 不太冷,且能夠確保存在液態水的存在, 而水是決定人類生存的關鍵因素。不過,沒有一顆行星能滿足所有「超宜居」條件,但一般能滿足4個條件,意味著生命體可能在那裡生活得比在地球更舒適。
  • 比地球更適合居住,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星球,地球已不再完美?
    這些宜居行星通常是指一顆巖石行星,當某顆行星處於距離該行星系的中心恆星遠近合適的區域,在這一區域中,由於恆星傳遞給行星的熱量適中,行星上溫度就會比較適宜,既不太熱也 不太冷,且能夠確保存在液態水的存在, 而水是決定人類生存的關鍵因素。不過,沒有一顆行星能滿足所有「超宜居」條件,但一般能滿足4個條件,意味著生命體可能在那裡生活得比在地球更舒適。
  • 科學家發現24個更適合居住的類地行星
    當你在思考這浩瀚無垠的宇宙,地球的存在無疑是特殊的。我們處在一片最適宜的小太空地帶,並且有著足夠溫暖的太陽,正是這樣的環境,讓孕育生命成為可能。然而,一項新的研究讓地球人認清了現實。天文學家認為地球也並不是那麼完美,他們發現了24個星球可能比地球更加宜居。
  • 一些遙遠的星球是否比地球更適合生命?
    當我們想到宇宙中最適合生命的星球時,我們自然會想到地球。目前,地球是已知唯一能維持生命的星球。一項新的研究確定了太陽系外的24顆行星,它們可能擁有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的條件。這項研究詳細介紹了所謂的 "超級宜居 "行星,其中一些行星年齡較大,體積稍大,溫度稍高,可能比地球更潮溼。研究人員說,這些行星上的生命可能比地球上的生命更茁壯成長,這要歸功於行星圍繞其宿主恆星的速度更慢,並且擁有一顆比太陽壽命更長的恆星。"超級宜居行星"的前24名競爭者距離我們都在100光年以上。
  • 科學家在4500顆行星中確定了24顆宜居行星
    根據NASA的理論研究,在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時,宇宙中只有8%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產生。即使再過60億年太陽壽命終結,這個誕生宜居行星的過程仍不會結束,還有92%的宜居行星目前仍未「誕生」。據科研人員表示,研究小組研究了具有短壽命小於100億年的G星系統(與我們的太陽相似)以及K矮星系統。K矮星體積更小,溫度更低,壽命從200億年到700億年不等。這意味著,環繞地球運行的行星可能更古老,這就為生命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像在地球上一樣發展。目前估計地球有45億年的歷史,然而研究人員認為,一個年齡在50億到80億歲之間的行星能夠很好地孕育生命。
  • 橙矮星——人類的未來?
    M類紅矮星確實是銀河系中最大且最長壽的一種恆星。問題是這些恆星的宜居帶距離恆星距離的遠近。M類紅矮星周圍的宜居帶太近以至於行星暴露在大量的輻射當中,所以很難在這些行星中誕生生命。在我的上一個視頻中,我詳細介紹了可以承受大量輻射的少量地球有機體,也有一些生物體可以利用他們的優勢來利用輻射。而且像木衛二和土衛二這類在紅矮星系中的冰殼星球也有誕生生命的可能性。
  • 科學家發現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適合居住,未來必須離開地球?
    地球,是目前唯一一顆被確認存在生命的天體,在我們的常識中,只有地球適合生命居住,因為地球環境穩定,擁有四季變化和多樣性的生態系統,但是有科學家提出,地球可能並不是人類的最佳選擇,進行對比篩選後發現,在銀河系中存在24顆比地球還要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 科學發現24顆宜居星球,堪比地球完美,美方為此研製超光速飛船
    科學家認為,K型矮星是銀河系中的「金鳳花恆星」(金鳳花是美國童話角色,美國人常用「金鳳花姑娘」形容「剛剛好」),K型矮星的壽命從150億年到450億年不等。相較之下,太陽的壽命只有100億年,而太陽目前已走過「前半生」。
  • 太陽的壽命有多少年,太陽消失後地球還存在嗎?
    100億年。目前,太陽大約46億歲,正處於穩健的中年狀態,餘生還有50幾億年。50億年。在50億年後,太陽將迎來生命的一個重要轉折,開始逐漸膨脹成紅巨星。最終,太陽的半徑會增大200多倍,無情地吞噬水星和金星,連地球也岌岌可危。所以,在太陽消失之前地球就可能已經毀了。
  • 地球不再完美?科學家發現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居住
    地球,是目前唯一一顆被確認存在生命的天體,在我們的常識中,只有地球適合生命居住,因為地球環境穩定,擁有四季變化和多樣性的生態系統,但是有科學家提出,地球可能並不是人類的最佳選擇,進行對比篩選後發現,在銀河系中存在24顆比地球還要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地球不再是人類的最佳選擇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