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湊活著在地球活著吧

2020-10-26 牧夫天文

周一 · 知古通今|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

作者:Charles Q. Choi

翻譯:張硯斌

校對:王茸 楊伯順 張宇辰 王婧彧

審閱:牧夫校對組

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徐⑨坤

An artist's depiction of a rocky, Earth-size exoplanet.

地球大小的巖石行星,藝術渲染圖

Image: © NASA Ames/SETI Institute/JPL-Caltech

在地球上,基本任何存在液態水的地方都有生命。所以,對於地外生命的搜尋集中於被稱為宜居帶,亦或稱古迪洛克帶的區域。這些區域溫度適中,所以星球表面能夠存在生命所需的液態水。因為地球是唯一一個已知的宜居星球,所以通常都是作為星球宜居性的研究焦點。然而,科學家們聲稱,其他的一些非類地星球可以提供合適的條件讓生命誕生和演化。這樣的世界被證實「超級」宜居,或者說比地球更有機會孕育生命。「我們太痴心於尋找地球的『翻版』以至於我們忽略了那些更適合生命的星球,」研究項目的領導人,華盛頓州立大學和柏林技術大學的天體生物學學者Dirk Schulze-Makuch這樣說明。

潛在的生命之所

為了尋找潛在的「超級」宜居的地外行星,研究員們專門調查了克卜勒系外行星檔案,主要著眼於4500個可能在宜居帶上存在的巖石行星的行星系統。

除了尋找那些有類似於太陽的黃矮星的行星系統,科學家們也在尋找橙矮星。這種恆星更加冷,更昏暗同時質量也比我們的太陽輕。然而我們的太陽大概有100億年的壽命,而橙矮星能夠存在200億到700億那麼久。地球用了35億年孕育出了複雜生命,而擁有更長壽命的橙矮星則可以為宜居帶行星提供更長的時間去孕育生命,增加生物多樣性。同時,在銀河系內,橙矮星比黃矮星出現的機率大50%。

Schulze-Makuch說,「我們的太陽其實並不是最適合為行星提供安居之地的恆星。」一個年歲悠久的行星可以給生命更多的時間去演化。地球大概45億歲,所以研究人員推測生命演化的最佳時間大概在行星50億歲到80億歲的時候。

行星的大小和質量也有可能影響其孕育生命的能力。一個直徑比地球寬10%的行星可能提供更多的宜居土地。一個質量是地球1.5倍的行星可能會更保暖,其結果就是能幫助其地核保持熾熱,其磁場也更加活躍。一個更重的行星也許會有更強的重力幫助其大氣維持更長時間。

比地球溫暖5攝氏度的環境可能更加宜居,因為它會有更大的熱帶區域,也就意味著對於生物多樣性更加友好。然而,更溫暖的行星也就需要更加潮溼的氣候,因為更多的熱量可能擴大沙漠的範圍。

除此之外,那些和地球擁有相同陸地面積,但是卻分裂成小型大洲的行星更加適合宜居。每當說到大洲的時候,總感覺很大(比如5億年前的岡瓦那大陸),它們的中心遠離海洋,經常會導致很大面積的腹地變為不適宜居住的沙漠。此外,地球的淺海比深海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樣性,所以有很多淺海區域的行星可能會更宜居。

捕獲超級宜居行星

總而言之,科學家已經確定了24顆可能「超級」宜居的行星。沒有一個滿足研究人員所描述的「超級」宜居行星的全部標準,但是其中一個滿足至少兩個條件, 那就是KOI5715.01。這顆行星大概55億歲,直徑大概是地球的1.8到2.4倍,圍繞著橙矮星運動,距離地球大概2965光年。它的地表平均溫度大概是2.4攝氏度,比地球涼一點,但是如果它有更多的溫室氣體來保持熱量,可能就會「超級」宜居。

Schulze-Makuch最喜歡這24個「超級」宜居星球中的KOI 5554.01。它大概65億歲,直徑大概是地球的0.72到1.29倍,圍繞著黃矮星運動,距離地球700光年。

「我最中意的一點是它的表面平均溫度為27攝氏度,而且和地球差不多大小,就是比地球年長一丟丟。」 Schulze-Makuch說道。

這24顆「超級」宜居行星距離地球都超過了100光年。這些對於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來說還是太遠了,所以不能捕捉到高質量的圖片以供進一步研究。

然而,Schulze-Makuch提到,未來的天文設備,比如NASA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NASA的LUVIOR的空間天文臺,以及歐洲空間局的柏拉圖空間望遠鏡,可能會為我們解開這些宜居星球的秘密。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搜尋「超級」宜居星球的時候,並不代表真的會有生命」。

Schulze-Makuch說,「一個星球可能是宜居或者「超級」宜居,但是卻不一定有生命存在。」

話到最後

雖然望遠鏡擴展了我們的視覺範圍,但是我們的技術並不能滿足我們的野心。這些動輒幾百,幾千甚至幾萬光年的距離遠遠超過了人類的力所能及。到最後也只是白高興一場。話雖如此,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就目前來說,還是湊活著在地球活著吧!

原文連結:

https://www.space.com/alien-plants-more-habitable-than-earth

————— END —————

版面編排:琇 茹

責任編輯:楊伯順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相關焦點

  • 讀《活著》有感,《活著》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讀《活著》有感,《活著》想要告訴我們什麼?餘華的《活著》,用簡練的語言,淡淡的文字,撰寫出平凡的故事,生動地刻畫出生活的真實,讀完這本書會讓人忍不住地去聯想自己的生活。從《活著》中我們看到這樣的兩個畫面,福貴牽著一頭買來的接近暮年的老牛在田壟上坐著眺望遠方,以及福貴一家那大大小小的幾座墳墓。那麼《活著》想要告訴我們什麼?我的想法是這樣的,請隨我往下看。首先是活著的力量,《活著》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著,只是在陳述活著這樣一個事實。「活著,好好活著。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
  • 90年代影片《活著》,詮釋活著的意義,你怎麼理解今天的活著?
    一、經典影片回顧《活著》是一部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等主演的劇情電影,於1994年6月30日在中國香港上映。影片以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歷次政治運動為背景,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
  • 地球到底是不規則球體還是一個活著的生物?
    其實我們很多人對地球都不是很了解,所以我們全世界就會有很多的科學家,去研究我們這個地球。不過有很多科學家都認識其實地球也有可能是一個活著的生物,而我們人類只不過是地球身上的細菌而已。
  • 人生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人活著就是為了死,所以向死而生如果人生一定要追出點意義,那麼肯定是在認識了沒意義之後。因為幾乎絕大多數說了人生沒意義的人,並不是轉身跳樓結束生命。而是一切照舊。不管是普通人還是英雄豪傑,不管能呼風喚雨,還是能扭轉乾坤,不管多麼轟轟烈烈,風起雲湧,到最後都被淹沒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之中,就象詩中所道是非成敗轉頭空。
  • 【一本好書】讀《活著》有感
    >讀《活著》這本書之前,我其實已經做了一些思想準備,但看完這本書,我還是長嘆一聲了,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因為我一直以來都在找尋「活著到底有何意義」的答案,這本書從某個角度給了我一個答案。■■■「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 《心靈奇旅》——活著就是活著的意義
    活著就是活著的意義在這部電影中,前生世界(The Great Before)是生之來處,是培訓準備投胎到地球的靈魂的地方。裡面有個編號為22號的預備役靈魂,是個釘子戶,一直拒絕投胎。它在靈魂學院裡待了幾千年,該修的課都修了,人格都設置好了,只需找到能夠激勵自己的火花(spark)就可以獲得前往地球投胎的通行證。可是它就是找不到這個火花,或者說它不願找這個火花。
  • 只有讀了餘華的《活著》,我們才能體會到活著的真諦
    我以前只看過《活著》原版,但我看了張藝謀電影《活著》。就像命運不可抗拒,這就是命運。我經常想,人活著是為了什麼?這本書回答說,人活著沒有理由,只是為了活本身,而不是為了任何事物而活著。事實上仔細閱讀後,福貴既不是紳士也不是壞人,年輕時不是東西,當他老了,他知道如何糾正和努力靠自己的雙手生活來保護自己的家庭,但他還是做不到。這正是普通人的生活,有起有落,浮浮的起伏。他讓我想起了《老人與海》裡的老人,他們非常相似,福貴一直在與生命的「鯊魚」抗爭,並且沒有被摧毀。世界變化無常,沒有人知道下一個災難。
  • 《魔獸世界懷舊服》卡雅還活著任務怎麼做 卡雅還活著任務攻略
    導 讀 《魔獸世界懷舊服》卡雅還活著怎麼做?
  • 人生活著的意義?該怎麼活著?最全的解釋
    在慢慢的人生的旅途中,活著是為了什麼?應該怎麼活才算沒有白活。才算不枉世上走一遭。大部分人都羨慕別人的生活,比如:「騎自行車的羨慕騎摩託車的,騎摩託車的羨慕開汽車的,而開汽車的羨慕騎自行車的,如何理解怎麼活著的意義呢?」
  • 活著讀後感800字
    活著讀後感800字 2015-08-27 15:22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蓋亞假說:地球是活著的嗎?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地球能被認為是一個單一的生物體嗎?畢竟,人體包含著數以千億計的細菌,但我們認為人體是一個單一的生物體。地球是生命繁衍的完美星球,但根據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這並非巧合。
  • 活著,不僅只是個動詞,還是我們的人生態度!
    如果說活著是一種狀態,那麼福貴是這種狀態的展現,在他的展現裡,我們不僅看到了生活的無奈,還看到了一個浪子回頭的一生。《活著》這本書並不厚,不到兩百頁,卻將福貴一生命運躍然紙上,在讀的過程中,跟隨著他跌宕起伏,有時恨,有時愛,有時流淚。
  • 餘華的《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在死亡與苦難中笑著感受幸福
    兩個福貴一起活著,一起耕田,一起收穫莊稼。那頭據說當時只能活兩三年的老牛,又陪著福貴一起活了十幾年。從小說主人公福貴身上,我們看到了時代的蠻力,看到了個人命運的不可抗拒。不管是解放前還是解放後,福貴都無法撐控自己的命運。解放前他被抓丁,解放後他回到家鄉,卻面臨著一個一個親人的死亡,一次次白髮人送黑髮人,親手埋葬自己的親人,一次次經受著心靈被死亡摧殘的煎熬。
  • 10句餘華《活著》裡的經典名句,最後一句講清楚了活著的意義
    這句話說的真好,毫無疑問,餘華的代表作《活著》就是這樣的一部偉大的作品,雖然小說只有12萬字,卻將其歷史性和文學行表達的淋漓盡致!1993年,一部偉大的著作在餘華的筆下誕生了。它們名字很簡單,就叫《活著》,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徐富貴的人在大的歷史背景下一生的悲慘故事,從一個年輕時的地主少爺到老了只有一頭老牛陪伴,一生都在眼睜睜的看著身邊的妻兒老小一個個離奇的死去。在小說中,主人公許富貴活著接受了這一切的不幸,而且算是唯一活著一直見證了這些悲劇的人!
  • 目前活著的人比死去的人多嗎?
    隨著世界人口的快速增加,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活著的人比之前死去的人的總和還要多,果真如此嗎?這個理論興起於上世紀70年代,有人統計活著的人佔地球出現過的人口的75%。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地球上只有五百萬人口存在過,由於戰爭醫療水平的問題公元前人口增長極為緩慢,平均增長率不足千分之一。公元年之後人口之有3億人。之後由於在人類之間流行過幾場席捲全球的瘟疫使得人口下降很多,一直到17世紀中期著1600多年人口只增加了2億達到5億人口。19世紀後人口開始迅速增長從19世紀中期的10億到2000年的60億一直到今天的70億。
  • 活著 | 許老師手札
    ,然後用活著的身軀感知一切活著的事物。一個面臨成年的議題踟躕不前的孩子問我:你說,人為什麼要活著啊·····活著到底有什麼意思啊·····我看了她半天,也在心裡問了問自己:一個藉口都不找的話,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到底是什麼?
  • 活著的現象深處,探尋死亡的真面目
    或者說,被思維邏輯,概念記憶所牽動的心,就是活著的「我們」。每一個概念,都源於心靈中,細微的覺受。與其說,我們以思想在活著,不如說,是心靈感知中,體驗在流淌。世界建立在思想上,思想建立在概念中,概念建立在覺受上。因此,我們的內心細膩感受,左右著思想的內涵與傾向。人類只看到了思想,只認可邏輯,只重視概念,因為他們實用。
  • 人活著活著,就變的越來越慫了
    總是感覺人活著活著,就變得越來越慫了。這是在看了《我這一輩子》當中所得到的感慨,福海是一個人,這只不過是他想的,其實在眾多人眼中他甚至不如一條狗。他努力的想活成一個有尊嚴的人,但是往往事與願違。
  • 如果恐龍今天還活著呢?
    我們來考慮這個問題怎麼樣:如果恐龍今天還活著呢?嗯,從技術上講,許多科學家會爭辯說,恐龍在現代是活著的。事實上,你可能每天都能看到它們,因為鳥類是恐龍的後代。大多數恐龍物種已經大約6500萬年沒有在地球上行走過了,所以找到足夠強壯可以復活的DNA片段的機會微乎其微。回到「侏羅紀公園」的場景,讓我們假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隻鎖在琥珀中的吸血昆蟲,它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恐龍在地球上漫步的時候。
  • 《活著》:活著的三個層次,人生在世要活得明白點,越早明白越好
    也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生命的無常,就一定要讀餘華的《活著》。這本書讓我看懂了,人活著的三個層次:活著、體面的活著、明白的活著活著活著首先要解決溫飽,不餓著。徐富貴一家兜兜轉轉了那麼久,雖然聚合離散反反覆覆,但最終還是逃不過一個吃得飽。為了吃得飽,紈絝子弟徐富貴學會務農、富家小姐家珍跟著縫縫補補、原本的少爺小姐成天幹農活。這一切就只是為了吃得飽,只是為了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