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我們這裡有職業選手啊,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不簡單」,國家天文臺的陳老師略帶驚訝地感嘆道。北京大學青少年科學營天文分營在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參觀六十釐米反光望遠鏡時,獵戶座班的營員劉卓楷向負責講解的陳老師提出了一個關於該望遠鏡卡塞格林焦點的問題,這一相當專業的提問讓陳老師有點意外,他沒有料到面前的這群高中生裡竟有這樣一位專業的天文愛好者。陳老師對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劉卓楷緊接著又提出了關於CCD相機和熱噪聲的問題,和陳老師展開了一場有來有往的討論。
劉卓楷和國家天文臺陳老師交流
雖然這個暑假才剛剛高一結束,但劉卓楷已經是資深的天文愛好者了。他不僅是現任的北京市中學生天文聯盟主席、北京匯文中學天文社社長,還分別在初三和高一獲得過全國中學生天文學奧林匹克競賽低年組的金牌和高年組的銀牌,可以說是北京市中學生天文愛好者裡的領軍人物。
劉卓楷對天文的興趣從小學時就開始了,不過真正開始系統的學習是初二升初三的暑假,得益於匯文中學天文社老師的指導,他正式走上了天文學習的道路。「但也是以自學為主,老師主要是解答疑惑,告訴我該去看什麼書」,憑著較好的基礎和強烈的興趣,不到一年劉卓楷的學習就已見成效,一舉奪得了全國中學生天文奧賽低年組的金牌。不過劉卓楷並不滿足於書本知識和比賽名次,他更感興趣的領域是實踐性較強的天文觀測和天文攝影。
對一個高中生來講,擁有天文攝影這樣一個小眾的愛好,會遇到不少困難。雖然有學校和家長的全力支持,為他介紹老師、購置器材,但學習天文攝影知識的過程仍然一點也不輕鬆。劉卓楷提到,他最大的一次挫折是前年開始學習深空攝影的經歷,「深空攝影方面的中文資料非常少,能夠參考的書也就只有一本」,他只能依靠網際網路獲取大多數的知識,可是網上的信息紛繁複雜的,要想找清門路並不容易,尤其是對各方面基礎知識都還有欠缺的中學生而言。「我有將近一年的時間從網上學到的幾乎都是錯的東西,遲遲沒有入門」,直到劉卓楷在網上認識了一位同樣愛好深空攝影的大學生,在他的指點下才逐漸走上正軌,終於也能拍出滿意的作品了。當處理出一幅好的照片的時候,劉卓楷形容自己的喜悅是「難以抑制的」。
劉卓楷的天文攝影作品
談到為什麼會對天文感興趣,劉卓楷的回答顯得堅定而毫不猶豫,「對星空的思考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天文學是最古老的學科之一,人類從一誕生開始就思考天上的那些星體,太陽、月亮、銀河究竟是什麼,這是無法逃避的本能」。這樣一種仰望星空的本能,讓劉卓楷克服種種困難,把對天文的愛好變為了自己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星空,無論是它所呈現出的無與倫比震撼人心的美,還是這些星體運行所遵循的邏輯性規律性極強的物理定律,都深深吸引著我」。正是美與理性二者的結合,使得星空成為了劉卓楷最為嚮往的所在。
劉卓楷同樣樂於把自己從星空中感受到的美和愉悅分享給其他人。在匯文中學擔任天文社社長一職後,他積極組織了許多觀測拍星活動,去年還把社團的天文攝影作品集合成了一本檯曆。學校裡愛好天文的濃厚氣氛可以說和他不無關係。他還試圖把天文推廣到更多的人。北京市各中學的天文社成立了北京市中學生天文聯盟,劉卓楷於去年當選為主席,在他的任內,聯盟舉辦了三次「路邊天文」的活動,即在北京的奧體公園等公共場所架設望遠鏡,邀請路過的市民上前觀測並向他們普及天文學知識,讓普通民眾也能感受到天文觀測的魅力。活動舉辦得相當成功,每次都有上千人次的市民參與。
天文已是劉卓楷決定畢生追尋的事業,他也在積極做出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樂部的支持下,他獲得了在中學階段進行自己的課題研究的機會。天文營結束之後幾天,他就將赴位於內蒙古的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站,開始自己的研究,擬定題目為《對於旋渦星系NGC6946周邊矮星系的天體測量學研究》,著名的天文學家,國家天文臺韓金林研究員將擔任他的指導教師。北京大學天文系則是劉卓楷未來的升學目標,他希望能夠到北大繼續他的天文夢。
劉卓楷(中)和國家天文臺翟萌老師(左)交流
這次天文營,也讓劉卓楷結識了不少全國各地的愛好天文的朋友。參觀興隆基地尤其令他感到興奮,「雖然我進行過不少觀測活動,但基本都是在城市環境裡,受到人造光影響很大,能夠參觀興隆基地這樣遠離城市的觀測場所對我來說也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尤其是有著LAMOST望遠鏡和2.16米望遠鏡的興隆,可以說是一個星空聖地」。這次北大科學營天文營的活動註定將成為劉卓楷追尋自己天文夢想過程中的又一個堅實階梯。
天文營營員在興隆基地LAMOST望遠鏡前合影
採訪/劉周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