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不經意間聽到此書,欣喜不已。後來,買書閱讀,又認真做了摘錄。有很長一段時間裡,自己如同歐洲中世紀宗教改革中兜售贖罪券的信徒,送朋友的禮物,都是此書……
前段時間,突然一個場景,又回想起多年前讀此書的欣喜,想要重溫當時之感,便重新聽書。不過,這次沒有了當時的驚喜,反倒是一種詫異和震驚——原來這幾年內心的成長,甚至生活習慣的轉變,竟都始於此……
五年時間,生活的瑣碎已忘記了書中的具體內容,然而某些內容已化成了血液和骨髓一樣的東西——仿若無處可見,卻又無處不在。
一、自卑與信念
夕陽反射在濟貧院的窗上,像射在富人家窗上一樣光亮,在那門前,積雪同在早春融化。我只看到,一個恬淡的人,在那裡也像在皇宮中一樣,生活得快樂而心滿意足。(P262)
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著他的夢想行進,努力經營他所嚮往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的。他將要越過一條看不見的界限,他將要把一些事物拋在後面;新的、更自由的規律開始圍繞著他,並且在他的內心裡建立起來;或者舊有的規律將要擴大,並在更自由的意義裡得到有利於他的新解釋,他將要拿到許可證,生活在事物的更高級的秩序中。他自己的生活越簡單,宇宙的規律也就越顯得簡單,寂寞將不稱其為寂寞,貧困將不稱其為貧困,軟弱將不稱其為軟弱。如果你造了空中樓閣,你的勞苦並不是白費的,樓閣應該建在空中,現在就為這些奠定基礎吧。(P259)
在成長的路上跌跌撞撞,周圍同行人換了又換,在環境變換中差異也越來越明顯。這種明顯的差異讓內在自卑的種子迅猛生長。然而當她感受到信念的光芒時,便如同生命的救命稻草一般死死抓住。如瓦爾登一般給她力量的經歷,讓她一步一步前行,把過去甩在身後,對於未來,開始越來越有著一種光明的信心。
二、孤獨與覺知
太陽是寂寞的,除非烏雲滿天,有時候就好像有兩個太陽,但那一個是假的。上帝是孤獨的,可是魔鬼就絕不孤獨;他看到許多夥伴;他是要結成幫的。(P106)
這個世界是由無數具有特性的個體組成的,因此才具有豐富多樣。我們屬於這個世界,當然又是獨立的。這種獨立,讓我們有一種孤獨之感。這種孤獨感也就是我們與世界的距離,這種距離給我們自己和這個世界之間創造了一個空間,保持一種理性的距離。而非與世界混為一談,迷失自己。或許,我們與這個世界的距離就是一張桌子的距離。
三、讀書與奇蹟
書是世界的珍寶,是各個民族代代相傳的健康遺產。書,最古老最好的書,很自然也很適合於放在每一個房屋的書架上。它們沒有什麼私事要說,可是,當它們啟發並支持了讀者,他的常識是他不能拒絕它們。它們的作者,都自然而然地不可抗拒地成為任何一個社會中的貴族,而它們對於人類的作用還大於國王和皇帝的影響。(P78)
多少人就是因為閱讀了一本書,才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一本書,能解釋我們的奇蹟,又能啟發新的奇蹟,這本書就為我們而存在了。(P82)
文字是神聖的,從閱讀開始,生命突破形體的局限,在時空中尋找到精神、靈魂的共通。這種精神的力量之強大,可以支撐我們度過無數的黑暗和挫折。因為,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或者說在時空中,有無數榜樣的力量,也有無數和我們相似的經歷。這種知曉,會突破小我的局限,在內在形成一種牽引力——穿越時空,形成強有力的能量連接。
四、節制與自由
如果吃東西不是為了養活我們的生命,也不是為了激勵我們的精神生活,而是為了在肚皮裡纏住我們的蛔蟲。使人驚奇的是他們,你,我,怎麼能過如此卑劣的禽獸生活,只是吃吃喝喝。(P172.P173)
每棵樹都有它相應的果實和季節。合乎季節則茂鬱而開花,不合時宜則枯萎凋謝;柏樹卻與眾不同,它永遠蒼翠,具有這種本性的可稱為Azad ,宗教的獨立者。(P57)
他所能想到的只是實踐一種新的有節制的生活,讓他的心智降入他的肉體中去解救它,然後以日益增長的敬意來對待他自己。(P176)
何謂自由?應是選擇吧。在內在意識增長中,面對生活主動選擇並有執行力,便賦予了自己自由。被動應對將會失去選擇權,當然也沒有自由而言。肉體自由和心智自由的關係,一定是心智自由在先。因為只有心智足夠堅定,才能有執行力,才可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出改變,突破原有的局限,才會有自由的可能性。
五、獸性與神性
我們知道,在我們身體裡面,有一隻野獸,當我們的高尚的天性沉沉欲睡時,它就醒過來了。(P173)
自知身體之內的獸性在一天天地消失,而神性一天天地生長的人是有福的。當人和劣等的獸性結合時,便只有羞辱。我擔心我們只是農牧之神和森林之神那樣的神或半神與獸結合的妖怪,饕餮好色的動物。(P173)
人是有惰性的,生活中的無數次選擇都是惡與善、小我與大我、獸性與神性的選擇。當有一天,自己能夠越來越多選擇,便為內在創造了一個更光明廣大的空間。小我的一次又一次死亡,會讓我們感知到生命生長的快樂。對於生活一定是能夠看到更多希望的。
六、死亡與永恆
它雖然有那麼多的漣漪,卻並沒有一條永久性的皺紋。它永遠年輕。(P151)
我們人類的生命即使絕滅,只是絕滅不了根。那根上仍能茁生綠色的草葉,至於永恆。(P249)
生死,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當明白,生命的傳承是一場愛的接力賽。無數生命給了我無限的愛,即使有一天我離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還存在無數我給了無限愛的生命,我就完成了這場愛的接力,完成在這個世界的使命。愛是可以超越形體,生命也因愛的傳承而永恆。那一刻,對於生命中的死亡和離世,便多了一分接納和平和。而對於生命,希望內心能夠像湖面,風吹過,泛起漣漪。然而,沒有永久的皺紋——保持活力和生機。
七、黑暗與黎明
一個人如果不能相信每一天 都有一個更早的、更神聖的、未被他褻瀆的黎明,他早已對生活絕望,走入一條沒有前景的路。(P66)
可是時間儘管流逝,而黎明始終不來的那個明天,它具備著這樣的特性。使我們失去視覺的那種 ,對於我們是黑暗。只有我們睜開眼睛醒過來那一天,天才亮了。天亮的日子躲著呢。太陽不過是一個曉星。(P266)
那種鬧鐘都叫不醒的日子,那是內在沒有足夠光芒的。如果有一天不是鬧鐘鬧醒的,而是聽到了內在神聖的呼喚,睜開眼睛,看到了造物主向這個世界撒下的光芒,內在會有更多的自由。原來,只有我們睜開眼睛醒過來那一天,天才亮了。原來,真正擁有選擇權的是我們,首先我們需要睜開眼睛……
感恩生活。不管經歷過什麼,即使在長長的漆黑隧道感知到的只是點滴羸弱之光。這絲微弱的光線最終都可以點燃我的心燈,給我走出隧道勇氣,對未來心懷堅定的希望——這是瓦爾登給我的。當然不僅僅是這本書,而是包括像瓦爾登湖一樣澄澈的生命和經歷。這些如同樹木年輪的紋理刻入我的生命,成為我生命的瓦爾登,值得我一生去守護……
(註:文中的摘錄是田偉華翻譯版本。如果有朋友閱讀,個人更推薦徐遲先生翻譯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