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世界頂尖名校麻省理工學院通過學校官方網站宣布重磅消息:投資 10 億美元以引領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及全球影響,其中的一大核心計劃,就是斥資 3.5 億美元打造麻省理工學院的新部門——Stephen A. Schwarzman 計算學院,這是70年MIT最大的一次結構調整!
作為全球創新先驅,迄今為止MIT已擁有80餘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創新創業領域更是戰績赫赫——全球由MIT校友創辦經營的公司,年收入總和超過了2萬億美元,如果將它看作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可以在全球排名第11名!
在2017-2018年的美本申請大戰中,麻省理工學院收到了9557人申請,而最終只錄取了其中664名,錄取率低得只有6.9%,而拿到offer的中國學子僅有6人,上海僅一人!
作為萬千留美學生夢寐以求的學校,麻省理工學院在中國招生時,更容易青睞怎樣的學生?我樣平臺有幸專訪了中國三十人教育協會秘書長、曾是MIT校友總面試官的石嵐女士,就這個話題展開了討論。
前MIT校友總面試官 石嵐
現任Y-CITY全球創新學院創始人兼CEO
創新,分不分文理科?
創新人才的核心素養有哪些?
如何去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不能「用力過猛」
留學前最先應該考慮的兩個點
內容很精彩,都是石嵐多年MIT校友總面試官的經驗之談!
創新,不分文理科
它是知識「拓展的過程」
石嵐覺得,在我們這個時代,「創新」是一個大家都很關注的核心素養。
在人們的一般觀念中,普遍覺得"有創新意識"的孩子應該去學理工科或者動手做些什麼,比如編程機器人之類的。
其實,文科同樣需要「創新」,需要「創造」。當下大熱的「人工智慧」,也能在藝術領域給予協助。
再拿申請美本來說,文理學院中鑽研「文史哲」,一樣也是需要「創新」的。
石嵐談及她所認識的一些歷史學家,無一不是在用創新的方法、技術、手段去重新研究歷史事件、數據、素材,他們希望藉此構架新的理論。
知識的邊界需要不停的往外擴展,而那「拓展的過程」——就是「創新」,它是不分文理科的。
把知識分門別類劃歸至各個學科,是在工業社會時才開始這麼做。
為了適應分工的需求,那時才會把知識分成很多、很細的學科。這樣做,能有針對性地培養各個崗位上的專業人才。但是,將知識「分門別類」的做法,猶如一把雙刃劍,既有好處也有弊端:整個世界是互相交融的,而學科與學科之間,卻豎起了一堵無形的牆。
要打破這層隔閡,讓學科之間「交融」在一起,很難嗎?
其實,早在工業社會之前。無論是東方社會,還是西方社會,知識都是融會貫通在一起的。
在美國英國,很多大學的系科之間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了,麻省理工學院尤其強調這一點,跨系的、融合的專業非常的多。學校鼓勵學生和不同專業的同學協作完成同一項任務,讓各科之間「交融」在一起,匯聚點,即「創新」。
創新,源於「好奇心」
它會還你世界本來的模樣
關於創新人才的核心素養,我樣舉辦的上海國際學校夢想日活動上,到訪的國際教育大咖也曾有所提及。在與石嵐的交談中,她為我樣平臺上的用戶,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思考。
在石嵐的眼裡,創新人才應具備以下核心素養:
創造力
溝通的能力
批判性思維
好奇心
採訪中,石嵐尤其重點介紹了「好奇心」的關鍵性。
當嬰兒呱呱墜地,會爬會動時,他們是如何去認識這個世界?
嬰兒會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他會用牙齒去咬、用舌頭去試、用手去觸摸——這就是出於對世界的「好奇心」。
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偉大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為什麼他們能夠成就最終的豐功偉業,為國家、為世界做出如此巨大的貢獻?
那也是緣於他們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由此激發出的「內在原動力」是不會枯竭的。
與此相反,石嵐提到了這點:如果你是為了外在的「名」與「利」,比方說想要考上一所名校,即使能達成,很快你也會覺得很空虛。
惟有讓「好奇心」驅使自己,你的世界才會展露她本來的樣子。就像一片森林,有蘑菇、有小樹苗、有蒼天大樹、有各種各樣的動物。
要培養創新人才
需要關注這幾個點
「如何去培養這些核心素養?」是家長們最為關心的話題,針對這個問題石嵐向小編提了很多的寶貴建議,每條都是經驗之談,值得家長借鑑。
建議內容很多,在這裡經過整理,為你呈現以下乾貨:
第一、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家長沒辦法時時刻刻陪著孩子做每件事,如果他自己學會了閱讀,喜歡上了閱讀,他就能靜下心來。這既能培養他的專注力,也有助於他的學業。書本的世界是個博大的世界,讓孩子學會閱讀,這是從小就應該培養的能力。
第二、不要把孩子的時間都排滿了。即使是素質教育,也不要從早到晚,從一個興趣班趕另外一個。給孩子一些空閒時間,一些發呆的時間。
在北歐有很多森林,大人就讓孩子們去森林,在圓的木頭上發呆,看天空、看生物、看海洋——其實這時孩子們的腦子裡,就有空閒去想很多事情,和大森林融入一體。
在城市中長大沒有這樣的條件,但仍然也要給孩子一些空的時間。在空的時間裡,孩子的創造力慢慢就會出來了,他會想辦法找事情將「空的時間」填滿。
第三、讓孩子學會堅持。不少孩子在嘗試各種興趣愛好後,厭倦了、遇到困難了,最終都是「淺嘗輒止」,這時家長該怎麼辦?
學習時,遇到瓶頸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如果有父母的陪伴和鼓勵,孩子就能克服過去;如果家長過於「放手」的話,孩子就永遠不知道如何去跨過這個瓶頸期。
第四、建議大家都去學一些數字,經濟,STEM,編程。未來的時代,是智能的時代,如果想要具有基本的「未來素養」,無論你是任何專業,都可以去學一些創新有關的東西,這會幫助你更好地去理解整個智能時代。
愛閱讀會閱讀、有空閒的時間、學會堅持、多學一些數學/經濟/STEM/編程——培養創新核心素養的這幾個點,你都記住了嗎?
創新,切忌「用力過猛」這些坑,別往裡跳
社會在強調「創新能力」,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也朝著「追求創新」的方向一路狂奔著。但物極必反,在一味強調「創新」時,家長們是否也會誤入歧途,帶著孩子掉到「創新」的坑裡?
藉助我樣這個平臺,石嵐向這樣的家長提個醒,有兩處容易掉的「坑」,留意別碰到:
第一個坑,一定要去參加某些特定的比賽,才能貼上「創新」的標籤。
大型比賽確實很容易讓一大批有「創新意識」的學生集中到一起,有機會去展現創新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比賽不等同於創新。
招生時從學校的角度出發,不會關注學生的一項比賽。校方勢必會綜合地去看你一段時間內持續的努力。
無論是生物領域,還是編程機器人,學生在展現對創新的激情、興趣、能力時,一定不能做one time show,至少是2至3年內,持續地進行某一項活動。
第二個坑,一講到創新,大家都會想到比較類似的項目。但大同小異的項目,對申請是不利的。
在申請海外大學時,為突出自己的活動經歷「豐富」、「有含金量」、「具有代表性」,一時間好像所有人寫的都是模聯,所有人都去了雲南支教。
試想一下,當招生官一連看了十幾份雷同的「個人經歷」時,會是什麼心情?
從內在的興趣出發,從自身的條件出發,去挑選適合自己,獨特的道路。
學校其實是非常「理性」的,他不會期望一個中學生去拯救世界,去做一件特別驚天動地的事情;而且學校也知道學生一天8小時裡,還是以上課為主。
校方希望看到的,只是你在正常的學習生活之中,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可以了。
有些家長為求創新,反而「用力過猛」。讓校方一看就知道,這並非學生本人所為,而是通過家長或者留學中介包裝出來的。
這樣的「創新展示」,是為你的申請加分還是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