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青睞哪種學生?前MIT校友總面試官:這些千萬不能做

2020-12-05 騰訊網

10月16日,世界頂尖名校麻省理工學院通過學校官方網站宣布重磅消息:投資 10 億美元以引領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及全球影響,其中的一大核心計劃,就是斥資 3.5 億美元打造麻省理工學院的新部門——Stephen A. Schwarzman 計算學院,這是70年MIT最大的一次結構調整!

作為全球創新先驅,迄今為止MIT已擁有80餘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創新創業領域更是戰績赫赫——全球由MIT校友創辦經營的公司,年收入總和超過了2萬億美元,如果將它看作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可以在全球排名第11名!

在2017-2018年的美本申請大戰中,麻省理工學院收到了9557人申請,而最終只錄取了其中664名,錄取率低得只有6.9%,而拿到offer的中國學子僅有6人,上海僅一人!

作為萬千留美學生夢寐以求的學校,麻省理工學院在中國招生時,更容易青睞怎樣的學生?我樣平臺有幸專訪了中國三十人教育協會秘書長、曾是MIT校友總面試官的石嵐女士,就這個話題展開了討論。

前MIT校友總面試官 石嵐

現任Y-CITY全球創新學院創始人兼CEO

創新,分不分文理科?

創新人才的核心素養有哪些?

如何去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不能「用力過猛」

留學前最先應該考慮的兩個點

內容很精彩,都是石嵐多年MIT校友總面試官的經驗之談!

創新,不分文理科

它是知識「拓展的過程」

石嵐覺得,在我們這個時代,「創新」是一個大家都很關注的核心素養。

在人們的一般觀念中,普遍覺得"有創新意識"的孩子應該去學理工科或者動手做些什麼,比如編程機器人之類的。

其實,文科同樣需要「創新」,需要「創造」。當下大熱的「人工智慧」,也能在藝術領域給予協助。

再拿申請美本來說,文理學院中鑽研「文史哲」,一樣也是需要「創新」的。

石嵐談及她所認識的一些歷史學家,無一不是在用創新的方法、技術、手段去重新研究歷史事件、數據、素材,他們希望藉此構架新的理論。

知識的邊界需要不停的往外擴展,而那「拓展的過程」——就是「創新」,它是不分文理科的。

把知識分門別類劃歸至各個學科,是在工業社會時才開始這麼做。

為了適應分工的需求,那時才會把知識分成很多、很細的學科。這樣做,能有針對性地培養各個崗位上的專業人才。但是,將知識「分門別類」的做法,猶如一把雙刃劍,既有好處也有弊端:整個世界是互相交融的,而學科與學科之間,卻豎起了一堵無形的牆。

要打破這層隔閡,讓學科之間「交融」在一起,很難嗎?

其實,早在工業社會之前。無論是東方社會,還是西方社會,知識都是融會貫通在一起的。

在美國英國,很多大學的系科之間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了,麻省理工學院尤其強調這一點,跨系的、融合的專業非常的多。學校鼓勵學生和不同專業的同學協作完成同一項任務,讓各科之間「交融」在一起,匯聚點,即「創新」

創新,源於「好奇心」

它會還你世界本來的模樣

關於創新人才的核心素養,我樣舉辦的上海國際學校夢想日活動上,到訪的國際教育大咖也曾有所提及。在與石嵐的交談中,她為我樣平臺上的用戶,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思考。

在石嵐的眼裡,創新人才應具備以下核心素養:

創造力

溝通的能力

批判性思維

好奇心

採訪中,石嵐尤其重點介紹了「好奇心」的關鍵性。

當嬰兒呱呱墜地,會爬會動時,他們是如何去認識這個世界?

嬰兒會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他會用牙齒去咬、用舌頭去試、用手去觸摸——這就是出於對世界的「好奇心」。

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偉大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為什麼他們能夠成就最終的豐功偉業,為國家、為世界做出如此巨大的貢獻?

那也是緣於他們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由此激發出的「內在原動力」是不會枯竭的。

與此相反,石嵐提到了這點:如果你是為了外在的「名」與「利」,比方說想要考上一所名校,即使能達成,很快你也會覺得很空虛。

惟有讓「好奇心」驅使自己,你的世界才會展露她本來的樣子。就像一片森林,有蘑菇、有小樹苗、有蒼天大樹、有各種各樣的動物。

要培養創新人才

需要關注這幾個點

「如何去培養這些核心素養?」是家長們最為關心的話題,針對這個問題石嵐向小編提了很多的寶貴建議,每條都是經驗之談,值得家長借鑑。

建議內容很多,在這裡經過整理,為你呈現以下乾貨:

第一、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家長沒辦法時時刻刻陪著孩子做每件事,如果他自己學會了閱讀,喜歡上了閱讀,他就能靜下心來。這既能培養他的專注力,也有助於他的學業。書本的世界是個博大的世界,讓孩子學會閱讀,這是從小就應該培養的能力。

第二、不要把孩子的時間都排滿了。即使是素質教育,也不要從早到晚,從一個興趣班趕另外一個。給孩子一些空閒時間,一些發呆的時間。

在北歐有很多森林,大人就讓孩子們去森林,在圓的木頭上發呆,看天空、看生物、看海洋——其實這時孩子們的腦子裡,就有空閒去想很多事情,和大森林融入一體。

在城市中長大沒有這樣的條件,但仍然也要給孩子一些空的時間。在空的時間裡,孩子的創造力慢慢就會出來了,他會想辦法找事情將「空的時間」填滿。

第三、讓孩子學會堅持。不少孩子在嘗試各種興趣愛好後,厭倦了、遇到困難了,最終都是「淺嘗輒止」,這時家長該怎麼辦?

學習時,遇到瓶頸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如果有父母的陪伴和鼓勵,孩子就能克服過去;如果家長過於「放手」的話,孩子就永遠不知道如何去跨過這個瓶頸期。

第四、建議大家都去學一些數字,經濟,STEM,編程。未來的時代,是智能的時代,如果想要具有基本的「未來素養」,無論你是任何專業,都可以去學一些創新有關的東西,這會幫助你更好地去理解整個智能時代。

愛閱讀會閱讀、有空閒的時間、學會堅持、多學一些數學/經濟/STEM/編程——培養創新核心素養的這幾個點,你都記住了嗎?

創新,切忌「用力過猛」這些坑,別往裡跳

社會在強調「創新能力」,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也朝著「追求創新」的方向一路狂奔著。但物極必反,在一味強調「創新」時,家長們是否也會誤入歧途,帶著孩子掉到「創新」的坑裡?

藉助我樣這個平臺,石嵐向這樣的家長提個醒,有兩處容易掉的「坑」,留意別碰到:

第一個坑,一定要去參加某些特定的比賽,才能貼上「創新」的標籤。

大型比賽確實很容易讓一大批有「創新意識」的學生集中到一起,有機會去展現創新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比賽不等同於創新。

招生時從學校的角度出發,不會關注學生的一項比賽。校方勢必會綜合地去看你一段時間內持續的努力。

無論是生物領域,還是編程機器人,學生在展現對創新的激情、興趣、能力時,一定不能做one time show,至少是2至3年內,持續地進行某一項活動。

第二個坑,一講到創新,大家都會想到比較類似的項目。但大同小異的項目,對申請是不利的。

在申請海外大學時,為突出自己的活動經歷「豐富」、「有含金量」、「具有代表性」,一時間好像所有人寫的都是模聯,所有人都去了雲南支教。

試想一下,當招生官一連看了十幾份雷同的「個人經歷」時,會是什麼心情?

從內在的興趣出發,從自身的條件出發,去挑選適合自己,獨特的道路。

學校其實是非常「理性」的,他不會期望一個中學生去拯救世界,去做一件特別驚天動地的事情;而且學校也知道學生一天8小時裡,還是以上課為主。

校方希望看到的,只是你在正常的學習生活之中,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可以了。

有些家長為求創新,反而「用力過猛」。讓校方一看就知道,這並非學生本人所為,而是通過家長或者留學中介包裝出來的。

這樣的「創新展示」,是為你的申請加分還是減分?

相關焦點

  • 麻省理工中國總面試官:麻省理工錄取的是人不是分
    昨日,受邀參加本報主辦公益演講的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總面試官蔣佩蓉來到河南,在北大附中河南分校,蔣佩蓉接受了本報獨家專訪。幼兒園就「搶跑」有無必要眼下,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觀念的引領下,很多孩子在上幼兒園時已經被迫在各種輔導班、興趣班之間穿梭,幼小的肩膀上承載了太多不能承受之重。這樣做值得嗎?
  • 在MIT 有哪些東西是本校學生司空見慣,外人覺得匪夷所思?
    MIT的學生一個個都是「咖啡因攝入狂」,面對沉重的課業負擔,各式各樣的惡作劇首當其衝成為校園裡最受歡迎的減壓方式。在麻省理工,Hacking 又名「當學生閒的蛋疼時」,惡作劇越複雜艱巨,越富於冒險性和探索性,學生幹起來就會越有興趣。
  • MIT現任面試官、哈佛校友爆料,如何簡單通過留學面試
    ,能夠讓招生官更好的了解學生並留下深刻印象。也有80%的中國學生或者國際生會被抽到面試。面試有很多中方法,有申請初期的,InitialView或Vericant面試,也有申請後期的招生官或校友面試兩種形式來進行面試。
  • 史丹福大學校友面試官告訴你:名校到底要什麼
    我也是一個孩子的母親,關心孩子的教育,這些年擔任校友面試官的經歷給我一個強烈的感受,中國家庭少的不是攻略與技巧,而是一些有關心態的東西,而這正是校友面試官在尋找的東西。口述:張瑜芳(史丹福大學校友面試官、UKEAS諾思留學特約顧問)證書是可以買的,我想看點別的校友面試官,是美國許多高校招生錄取中普遍採取的一個環節,由分布在與學生同一地區的校友擔任面試官。
  • 麻省理工招生官分享:最強面試攻略!
    另外,招生官也會評估申請者的口語能力和交流能力:畢竟在錄取之後,學生還需要在美國生活、學習,如果口語能力相差太遠,不僅無法正常生活、學習,更有可能連社交都成問題。再者,面試說到底是一場你和招生官的對話,如果連英語都說不了,又怎能和招生官進行更深層次的溝通和交流呢?
  • 高考之後MIT麻省理工面試官談理想人生
    Steven Hendryx先生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並獲得史丹福大學MBA學位。Hendryx在中國工作的20年間,曾擔任美國駐華大使館公使商務參贊工作五年;現為亨瑞集團高級副總裁。Hendryx先生同時也是MIT(麻省理工學院)的面試官。豐富的職業生涯讓他對中美國情和兩國教育都非常了解,並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和觀點。
  • 哥大、西北、杜克大學已發出面試通知,疫情年的校友面試會有所不同...
    清楚表達你的觀點,在弄清楚面試官的問題前,不要輕率的作答。 巧用道具助興。對於個人作品/獎項,如果能在恰當時機把作品集展示給面試官, 那效果則事半功倍。(尤其申請建築藝術等專業) 準備幾個問題來問面試官,問題不能是在網站上可以輕易找到答案的,例如「你們學校綜合排名第幾」這類的傻瓜問題。
  • 哈佛、斯坦福、MIT前三!
    而史丹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分別為第二和第三名。那麼大家熟悉的UCB、UCLA、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知名高校,也不出意外地在該榜單上名列前茅。為了向美國本地學生和國際留學生提供一套高度相關的比較標準,QS將以下四個關鍵指標組對大學進行了評估 - 每個指標組都回答對這些受眾至關重要的問題:研究:哪些大學在美國最有學術影響力和最優質的研究?學習經歷:哪些大學在為學生提供高質量學習經歷?
  • 麻省理工提前錄取未發榜,美招生面試官:籤約神童不太合常規
    「MIT招生官網截圖:今年提前錄取發榜時間為2017年12月14日,下午6時28分」《環球時報》官方微博12月8日消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本科生錄取辦公室稱,該校不存在主動去「籤下」一個學生,或是與學生籤合同的情況。所有學生都是通過一樣的程序被錄取的,而申請時間通常是在高中最後一年。
  • 清華終身校長、液體火箭發明者做校友,小麻省理工學院留學太驕傲
    其學生受歡迎程度僅次於麻省理工學院,因此也被戲稱為"小麻省理工學院"。伍斯特理工學院也被"普林斯頓評論"評為"全美最綠色的院校"之一。1931年,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自此後到他在臺灣去世前,一直服務於清華,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羅伯特·戈達德,是美國教授、工程師和發明家,液體火箭的發明者,都是知名校友。
  • 新冠疫情下美國的「救命稻草」,或源於麻省理工學院十年前的一個...
    來自 10 年前麻省理工學院(MIT)一群學生的課程創意,或將在正被新冠疫情摧殘的美國派上大用場 — — 拯救生命。如今的美國,正處於多事之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連續 3 天破萬,累積確診病例數已高達 69194 例。
  • 光子晶片:一場發生在MIT校友之間的競賽
    更有意思的是,目前發力光子計算晶片的兩家公司Lightmatter和曦智科技(Lightelligence)都源於麻省理工學院(MIT),兩位創始人Nicholas Harris和沈亦晨也恰好是曾經的校友。如此一來,這場發生在同學之間的比拼為光子計算技術的發展又增添了幾分戲劇色彩。
  • 知名華人校友,福布斯中國U30……這幾所美國高校憑什麼?
    :5,703(2016-2017)中國學生校友組織: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Email:cucssa@columbia.edu)知名華人校友:胡適:現代學者,歷史學、文學家,哲學家。:2017-18學年度,中國學生數為2531人,佔學校學生總數的19.1%,佔學校國際留學生總數的46.8%(數據來源:collegefactual.com)中國學生校友組織: CMUNetwork,微信公眾號(CMUAlumniChina)知名華人校友:
  • 麻省理工大學
    (MIT)· 校園面積168英畝(68公頃,1020畝)· 類別私立研究型大學· 知名校友本·伯南克,理察·費曼,貝聿銘等· 官網http://web.mit.edu/目錄1學校簡介2基本信息3歷史沿革4學術地位
  • MIT無需GRE,雅思即可申請!
    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申請信息查詢網頁 https://architecture.mit.edu/overview/graduate-application-instructions
  • 世界頂級名校MIT(麻省理工大學)申請解析
    麻省理工學院與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同被稱為工程科技界的學術領袖,在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方面,三所學校長期佔據世界大學學術排名、US News最佳研究生院等權威排名的前3名 ;而據相關資料統計,麻省理工還擁有16位圖靈獎(計算機界最高獎)得主 ,僅次於伯克利(20位)和斯坦福(18位)位列世界第三 。同樣也是2019年QS世界第一的大學。
  • 中科大校友入選2014年度麻省理工學院世界級榜單
    中安在線訊 日前,《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雜誌揭曉了2014年全球35位35歲以下傑出青年創新人物評選結果,中國科技大學餘桂華校友因其研究成果可促進能源儲存、健康監測和環境清潔等領域的發展,從500多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第9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科技大學校友。
  • 麻省理工零錄取中國學生,斯坦福取消大陸面試
    是內地學生能力開始受到了質疑?過去20年間,即使面臨擠破頭的全球生源競爭,來自中國內地的學霸們也幾乎從未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榜單上缺席。史丹福大學官網面試國家和地區清單顯示,中國大陸地區並不在面試區域範圍之內REA面試一般在11月前幾周進行,常規申請面試多在1月中旬至2月中旬。
  • 美國大學申請:MIT最重視的八種能力
    劉靚介紹,在MIT面試官手中,都有一份面試錄取標準,一共八條,代表著MIT學生需要具備的八種能力。前不久在一場小型分享會,外灘教育記者遇見MIT中國區本科申請面試官劉靚。在分享會上,劉靚講述了MIT錄取學生的八條標準。
  • 麻省理工大學零錄取中國學生,斯坦福取消大陸面試
    是內地學生能力開始受到了質疑?過去20年間,即使面臨擠破頭的全球生源競爭,來自中國內地的學霸們也幾乎從未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榜單上缺席。但今年竟然一反常態的失利。史丹福大學官網面試國家和地區清單顯示,中國大陸地區並不在面試區域範圍之內REA面試一般在11月前幾周進行,常規申請面試多在1月中旬至2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