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人肺腑!教育不是一場戰爭,教育不是一個競技場,教育不是為了以後好找工作

2021-01-21 愛讀經


小含媽媽,你好!


你問我什麼是好的教育,有許多人在問這個問題,我也常常想這個問題。上個月我獨自去了一趟日本,日本最吸引我的是兩個人:一位是東山魁夷,一位是福澤諭吉。


東山魁夷是一位20世紀的畫家。我少年時讀到東山魁夷的散文《一片樹葉》,深深地喜歡上他,讀了他的不少散文,那時候我其實沒有見過他的畫;福澤諭吉是19世紀的教育家、思想家,就是日本最大面值的紙幣一萬日元上印著頭像的那位,出發時,我還特意帶上了一本他的小冊子《勸學篇》,在旅途中重讀。


此書第一篇的開頭有一句話:「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教育是為人類預備的,也即是為「人中之人」的身心發展而預備的,首先就是為了養成人們的獨立精神。他創辦的那個小小的慶應義塾,而今已發展成在世界上有影響的慶應義塾大學。


慶應義塾大學

  

我到了早稻田大學,校門外的石頭上刻著創始人大隈重信手定的三大教育宗旨,首先就是學問獨立。沒有學問獨立,當然發展不出獨立精神。獨立,是教育的起點,教育就是要將一個童稚、蒙昧狀態的人,養成一個獨立而有認識美、善、真能力的人,當然也是能享受這一切的人。


真正的教育從來就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不是為了謀求職業而存在的,而是尋求人之為人的價值,是有限的人在有限的時間中求問無限價值的管道。通過教育,讓人更有可能超越自身的生物性限制,從而獲得對人和人所在的這個世界更確切和實在的理解。若不是如此,教育存在的意義也就十分有限。基於此,教育的目的始終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建造價值。


教育的過程是緩緩展開的,如同一棵樹一般。教育不是一場戰爭,不是激烈的角逐,而是生長,自然的生長。當教育被狹隘化,變成知識碎片的遊戲,教育的本質就被忽略了。


我記得我的兒子上小學時,有些語文練習題的難度很大,不像是語文,倒像是腦筋急轉彎,比如:「最長的一天」,答案是「度日如年」,如果回答「日久天長」之類都是錯的;「最高的地方」,答案是「至高無上」,如果回答「高不可攀」之類,也都錯了……我當時曾寫了一篇評論《語文不是腦筋急轉彎》,登在《南方周末》上。


碎片化的知識訓練強調的是標準答案,往往不重啟發、薰陶,不呵護天真和童趣,久而久之,一個孩子的想像之門就會被關閉。從課文來看,充滿童趣和想像的課文也少,老師是這樣被鑄造出來的,常常也只能用相同的方式來對付他的學生。而一個好的老師,不是要扼殺一個孩子的想像力,而是想方設法打開孩子的想像力,讓他們在課文、課堂和課外的嬉戲中,處處都找到新的可能性,在與世界萬物的對話過程中,不斷地拓展他們的想像力,而不是限制他們的想像力。失去了想像力,人類文明就停滯了。


自古以來,歷史向我們呈現出來的畫面就是,大凡具有創造力的人,都是想像力沒有被抹殺的人,不僅詩人需要想像力,藝術家、科學家和其他領域的人都需要想像力。


好的教育,不僅要激發人的想像力,還要啟發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教育家蔣夢麟曾經說過這番話:


蔣夢麟(1886-1964)

  

「理想、希望和意志可以說是決定一生榮枯的最重要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啟發一個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單單強調學生的興趣,那是舍本求末的辦法。只有以啟發理想為主,培養興趣為輔時,興趣才能成為教育上的一個重要因素。」

  

曾幾何時,理想、希望、意志這些詞已離我們的教育越來越遠了。我們的教育中強調的總是作業、考試、成績,做不完的作業,令人保持高度緊張狀態的考試排名,給人的引導就是唯有考分是決定一切的。教育變成了一個競技場,一個與戰場一樣隨時論勝負的地方。隨時都像是臨戰狀態帶來的焦慮瀰漫在廣大家長當中,成為一種時代性的焦慮。

  

你的孩子只有六歲,你就已為孩子未來的教育陷入了焦慮當中。在這種普遍性的焦慮中,一方面大家也想讓自己的孩子按其天性去發展他自己,有快樂的童年、少年時光,但另一方面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送到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興趣班,又生怕落後,巴不得把孩子的所有課餘時間都填滿,以補學校教育之不足,或強化學校教育中所強調的部分。這是以最大限度地佔有孩子的肉體、也就是佔有其時間為代價的,而全然沒有顧及他心靈的需要。

  

我想起一個社會學家說的話,文明是閒出來的。閒暇的時光,就是留白,就是給足自由呼吸的空間。如同中國畫強調留白一樣,教育是需要留白的,或者說好的教育就是留白的教育。留白,讓人可以有時間、有機會去想像、去思考,理想、希望也慢慢培育起來了。


徐志摩(1897-1931)

  

徐志摩在劍橋大學的兩年,他曾用一個「閒」字來形容,讀了不少閒書,說了不少閒話,夕陽下的金柳,河水中的雲影,最後激發了他的靈感。同樣的夕陽、雲影、草坪、河水,也陶冶過牛頓、達爾文這些人。我特別喜歡一個說法,留白中的空白,即使是一片無意義的空白也是好的,而不要像油畫一樣,填滿整個畫面,密不透風。

  

教育不是要填滿孩子所有的時間來提高孩子成績,相反,是給予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時間,讓他去閱讀,去親近自然,去玩耍,甚至什麼都不做,讓他的身心(或者說肉體和靈魂)有一些放鬆的時光,讓他獨立地找到方向。

  

昨天晚上,我看到一個故事,一個人以升學為目標,一路從重點中學、重點大學殺上來,直到獲得博士學位,最終他失去了方向感,因為過去一直在既定的軌道上努力,目標清晰,等到軌道到頭,需要他自己確定往哪裡去的時候,他幾乎已喪失了這種能力,變得無所適從。

  

十多年前,華東師大心理諮詢中心曾經對新生做過一次調查,隨機抽取了294名新生,調查結果顯示:

  

27%的學生是走一步,看一步,沒有任何短期或長期的打算;

  

51%的學生有短期的打算,集中在學習、打工、社會實踐這些方面;

  

39%的學生有較為長期的打算,集中在讀研、出國和就業這幾方面。

  

負責這項調查的心理諮詢中心負責人說:「不少新生把高考當成了自己的終極目標,以為進了大學後就可以停止人生的追求,從而失去了努力的方向。」 試問,這個時代到底有多少孩子將考上大學作為人生目標?等到這一步完成,他們就徹底鬆了一口氣,什麼也不想做了。這到底是教育的成功,還是教育的失敗?

  

美國哲學家威爾·杜蘭特在95歲高齡時寫了一本《落葉》,有一章專論教育,他說:


威爾·杜蘭特(1885-1981)

  

「最具價值的教育便是要讓肉體、靈魂、公民和國家了解他們和諧生活的所有可能。三個基本好處可以確立教育的目標:第一,通過健康、性格、智慧和科技控制生活;第二、通過友誼、自然、文學和藝術來享受生活;通過歷史、科學、宗教和哲學理解生活。」

  

簡而言之,教育無非是為了更好地控制生活、享受生活、理解生活,所有學科的設置都是圍繞著這些目標的,而不是相反。如果教育偏離了這些目標,那是教育出了問題,傷害的還是人的生活,通過接受教育,本來是要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而不是要讓我們被教育所困擾,變得焦慮不安。

  

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沒有人能天長地久地活在世界上,說到底,每個人都是地球上的寄居者,一個行色匆匆的過客,人如何才能詩意地棲居於大地之上?教育難道不是為了幫助人類實現這樣「詩意地棲居」嗎?我又想起《論語》中的那幅畫面: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孔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好的教育是美的教育,那是一個發現美、享受美、理解美的過程。如果沒有對美的渴慕,最初的教育就不會發生。有人誤以為,美只是在語文、音樂、美術中才有,似乎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中沒有美,其實在每一門學科中都包含了人類對美的追求和肯定,古今中外的文學和藝術作品包含美,即使抽象的冷冰冰的物理公式中也浸透了美。一位天體物理學家曾經深情地說:

  

「物理之美,可以純淨到崇高的地步。追求美,追求喜悅,追求精神上的發揚,是許多科學家從事研究的直接動機。包括天文學、物理學在內的自然科學具有反差極強的兩面:實用性的技術開發;藝術性的對於美的追求和創造。……二者是同一事物的兩面。」

  

在牛頓、愛因斯坦他們的眼裡,那簡明的公式無疑就是洞察了宇宙奧秘的美的表達,化學分子式也是對萬物之美的抽象概括,它們與文學、音樂和繪畫一樣,都是指向美的。如果沒有這一渴慕美的動力,教育是枯燥乏味的,也是無聊無趣的,正是美使這一切活了過來。

  

如果教育的過程中充滿了與美相遇的可能,教育還能讓人焦慮嗎?

  

威爾·杜蘭特先生如此論述:

  

「教育包含兩個過程,這兩個過程相輔相成。在一個過程中,人類向成長中的個體傳遞了代代積累的豐富遺產,包括知識、技藝、道德和藝術;在另外一個過程中,個體將這些遺贈用來發展其自身的能力,豐富生活。……教育是使生活日臻完善的過程,也就是用人類的遺產充實個人。如果這一傳遞和吸收的重要過程被中斷半個世紀,那文明就將消亡,我們的子孫將比野蠻人還要原始。」

  

從文明傳遞和個體生活的意義上去理解這一切,這是對教育清晰透徹的見解。關鍵在於,家長能不能以平常心去看待孩子接受教育的過程,能不能以超越功利的眼光去看待這個過程,不做加法,至少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會因為家長的焦慮、壓力而增加負擔,最大限度地保護他的天性,保護和涵育他的想像力、審美趣味,他的理想、希望、意志,讓他的翅膀能慢慢地展開,最終飛起來。畢竟教育是圍繞生活的,是為了控制生活、享受生活、理解生活。教育不是要脫離生活,恰恰是為了豐富生活。

  

因此之故,好的教育還應該是有感情的教育。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說過的那句話令我念茲在茲:


愛因斯坦(1879-1955)

  

「在人生的豐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覺得真正可貴的不是政治上的國家,而是有創造性的、有感情的個人,是人格……」

  

教育不光是要造就有創造性的個人,同時要造就有感情的個人。感情,應該滲透在整個教育的過程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在共同的問學過程中建立起的感情,個人在長期的閱讀和生活中體悟到的人類感情,都是教育希望達成的目的之一。

  

1923年5月,蔡元培先生到了上虞白馬湖畔,給春暉中學的師生演講時指出:


蔡元培(1868-1940)

  

「人生在世,所要的不但是知識,還要求情的滿足。」

  

寫到這裡,我發現這封信幾乎都在說理,沒有對你的焦慮給予同情之理解,沒有與焦慮的人同焦慮。或者說,我說的這些都太理想化了,與現實的落差太大,壓根就幫助不了你,真是十分抱歉。但細一想,既然你問——什麼是好的教育,我就得把我所理解的好的教育告訴你,好的教育當然是一種理想,如果連理想都不說了,那還談什麼好的教育,只要在不好的教育裡苟安、苟全就可以了。理想的存在就是要彰顯一種更高、更有價值的標準。

  

儘管我知道,在一個物質主義的時代裡,這些詞都是被忽略甚至被輕蔑的,但這又有什麼關係,物質主義看到的只是暫時的肉體的需要,它沒有顧及人類心靈深處對更美好事物的在意和嚮往。畢竟,教育中隱藏著無數的不確定性,不是在固定的火車軌道上前行,孩子成長、成人的過程更是充滿變數。

  

印度詩人、也是教育家泰戈爾四十歲開始辦學,對教育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他以為,一所好的學校不僅要讓人獲得知識,也獲得尊嚴,獲得忠誠,獲得力量。還是回到泰戈爾、福澤諭吉、蔣夢麟、威爾·杜蘭特他們的起點吧,好的教育並不是要去尋找什麼高深莫測的說辭,不需要一堆一堆的形容詞去裝飾,而是一些質樸而簡明的見解,從生活中生長出來的可以觸摸的見解。正是他們的存在,讓教育始終保持了一種理想氣質,而非不斷地向現實屈服,無條件地認同「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從而失去對更高價值的肯定和尋找。

  

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幾乎對批評現實的教育失去了興趣,我更渴望明白理想的教育本來的樣子。有這樣的標準和尺度在,就讓我們有所期待,有所盼望,至少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上,乃至離我們並不久遠的百餘年來,就有人追求過這樣的標準和尺度,今天還可以繼續追求,而這種追求的本身就是美的、善的、真的。願這些話給你些許的安慰。

來源 |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原標題《什麼是好的教育?》


相關焦點

  • 教育不是無關風月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誠如斯言,作為當代培養人才的最重磅武器,教育一直是各種行業發展的基礎。就像這次新冠,一個頂尖的科學家可以發表頂級期刊,研究抗疫;小市小民,可以待在家中共同戰鬥。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在為社會做貢獻,但教育的程度決定了做事的高度,教育本身就是為了推動整體發展,其重要性也就為之章顯出來。教育猶如和風化雨,需要滋潤社會各個角落,教育不是無關風月。如果說教育是建造一座樓房,那教育者就是總設計師。「教育者,成人性之業也。」
  • 浙大教授鄭強:教育,拼的不是起跑線
    是的, 人生路不是走給別人看的,沿用到教育上,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道理總是易懂,但對於每天處在教育孩子的水深火熱中的家長來說,這樣的「通透」,太難了。大多數家長總想著,不能讓自己家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總會利用身邊能夠利用的一切資源,力圖能夠讓孩子獲得良好優質的教育環境,報名參加各式各樣的補習班和培訓班,使得原本天真燦爛、無憂無慮的孩子,每天都負「重」前行,超負荷的工作,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自身,皆身心疲憊。
  • 質心教育 CEO 孫鵬:在線教育不是線下教育的敵人,傲慢才是
    質心教育大概有一半的收入來自線上,一半的收入來自線下,有一些混合交付的情況。按照 OMO 的狹義定義,質心教育就是一個 OMO 模式的公司。在過去的一年中,突如其來的疫情黑天鵝事件,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思考。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三點:第一,線下教育的不可替代性;第二,質心教育對於在線教育的思考;第三,如何使用工具提高效率。
  • 心理學:中小學最迫切的教育是什麼?不是語文、數學,也不是英語
    心理學:中小學最迫切的教育是什麼?不是語文、數學,也不是英語文,王彥輝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個網友提問,什麼是中國當下中小學最迫切的教育?語文?數學?還是英語,我認為都不是。從現在中小學生的行為素質和心理諮詢輔導中產生的問題來看,最迫切的教育應該是心理教育、公德教育、道路安全教育。
  • 當下教育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教育雙軌制,而是理念和方法
    也就是說,孩子們在學校裡學的東西並沒有變簡單,但他們用於刷題的時間卻減少了,這不是好事嗎? 01 不是優質教育資源倒退
  • 教育不是一門簡單的流量生意,伴魚要做網際網路和教育的乘法
    高估值、高營銷費用、高虧損,在線教育呈現出了這樣的「三高」特徵,歸根結底,是因為在線教育並不是一門簡單的流量生意,教育本身就是圍繞著「人」出發的重服務行業,如果僅憑網際網路的流量思維去做教育,很難獲得長期發展,我們不妨回到網際網路教育的本質看看。
  • 全校老師都用PPT絕不是教育信息化……
    2.0要建立體系、推動網絡學習空間、普及數字教育由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以後,大家非常關注,在我看來,教育信息化2.0不僅僅是理論問題,可能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在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到底我們該怎麼做?
  • 教師報:答好在線教育「考題」關鍵不是技術,而是人
    這場特殊的「大考」,在線教育考得如何?近日,浙江省消保委發布了在線教育平臺消費體驗及網絡問卷調查報告。數據顯示,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者具有在線教育的消費意願,消費者對在線教育平臺整體滿意率超過六成,教學成效、師資力量、教學口碑成為大家選課的首選三板斧。如何讓師生通過一根網線、一塊屏幕、一個話筒同頻共振,完成知識的傳遞和思想的交鋒?疫情過後在線教育是否會迎來較大變革?
  • 雷軍談一起教育上市:投的不是公司 而是改變教育的夢想
    小米CEO雷軍今日出席一起教育科技上市活動時說,對於任何一個創業者來說,IPO都是一個美好時刻,IPO都是一個裡程碑的事件。「大家不僅收穫財富和成就,更收穫一段難忘的創業經歷。在這裡,我誠摯祝福一起教育所有的創業者!」
  • 教育的出路不在教育工作本身……
    物質營養通過消化穀物、菜蔬、水果和肉類等獲得,而精神營養則只能通過接受教育的方式獲得。當然,每個人接受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總體而言可以分為接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但是,無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亦或社會教育,它們的根本目的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輔助每個人實現更好的生活。所以,教育工作的根本出路不在教育工作本身,而在為教育提供拓展、延伸服務。
  • 《地球上的星星》:教育不是標準化競爭,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可蓋茨的母親畢竟不是一般人:「你知道你說話為什麼會結巴嗎?那是因為你腦子轉得太快了,說話的速度跟不上啊。」瞧瞧這話說的多有水平,不僅讓蓋茨放下心結,還發現了自己思考能力的獨特優勢,從此以後更專注於自己的思想世界,這才有了他後來的種種創新和出其不意。
  •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而是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
    愛因斯坦也曾經引用過斯金納的這句話,「所謂教育,就是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後剩下的東西」。愛因斯坦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道:如果你把學校教授給你的一切知識都忘記了以後,剩下的那部分內容就是教育,我們的生活就是去運用剩下的內容去思考,去迎接並戰勝困難,去開創我們的事業,去追求我們的美好生活。
  • 日本幼教流行「裸體教學」,奇葩教育方式中,值得學習的不是這些
    這個視頻火了之後,有一個網友來評論說他在這上過學,因為這個幼兒園1975就建立了,至今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了。這個幼兒園力排眾議,一直堅持著他的「裸體教育」理念但這個情況也並不是只有日本有,在東莞東臺花園創思東臺幼兒園,20多名小朋友一起玩耍,大部分男生都是光著身子,全身裸著,而女生也只穿了一件內褲,這無疑吸引了不少居民的目光,都在旁觀看。
  • 「GET」翼鷗教育宋軍波:OMO的本質是融合,不是混合
    芥末堆 11月23日 李婷 報導在「或躍在淵」GET2020教育科技大會上,翼鷗教育創始人、CEO宋軍波分享了生活中人們的交往場景呈現出線上、線下相融合(OMO)的趨勢,並對OMO變革下的教培領域紅利與挑戰進行了分析。
  • 教育一面減負一面增加考試科目,難道不是有點荒謬嗎?你怎麼看?
    北大教授渠敬東曾經談到教育減負,他認為教育減負是國民教育資源的流失,他對此感到很痛心。其實我們在減負的過程中也形成這樣的怪現象:一面是公辦學校內學生負擔減少,另一方面是課外補習和私立學校學生負擔增加,當面對這個怪圈的時候,我們要深思。
  • 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轉化
    經常有人會以一個人平均每年讀過多少本書來評判一個地方或一個國家的文化素養。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對於知識碎片化的批評也時有所見。但是,在知識來源與呈現方式如此多元的資訊時代,只以一年讀過多少本書並不能證明我們的素養高低和人生價值,而零散、碎片化的學習同樣能夠豐富我們工作或生活的經驗和成長。
  • DAP幼兒教育到底講的是什麼?裡面的實踐性,不是跟風那麼簡單
    現在國外的教育理念紛紛湧入國內,像西爾斯親密育兒法,蒙臺梭利教育法等等。很多幼兒園也都以此為主題,開展了相關的幼兒活動。家長在玲琅滿目的國外教育理念中很容易「走失」,有的盲目跟風,有的極度排斥。其實這些新穎別致的教育理念,很多和中國以往的教育理念相同,比如今天糖媽要介紹的德培(DAP),許多家長聽過,卻未必明白是何道理,其實這和中國傳統的教育「因人施教」以及「以人為本」是相同的。雖然DAP更多的應用於在幼兒園的場景,對幼師的教學提出了挑戰,但其實搞明白這裡面的機制以後,父母在家也是完全可以借鑑使用的。
  • 6個娃是博士,不是耶魯就是哈佛,母親談心得:狠抓小學階段教育
    所以,在父母眼中,培養教育孩子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他們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為了孩子能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和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他們東拼西湊買學區房;為了孩子能多睡一會,他們親自接送上下課。這些都是父母為我們的付出,讓人感到遺憾的是,不一定能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結果。
  • 哈佛校長: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學會一堆知識,而是掌握科學思維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很多家長覺得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懂更多的知識,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
  • 英語教育在應試教育下的發展
    反對派的理由很充分,第一就是有不少人在日後根本用不到英語,第二現在學的應試英語和日後在現實工作中運用的英語差距過大。有一說一,現在的英語教育發展的確可能走入了誤區,有一個明顯的例子,有些外國人在中國的英語考試中甚至拿不到及格,這的確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