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校老師都用PPT就是實現了教育信息化嗎?」
「不是簡單的設備就是教育信息化,不是簡單的應用就是教育信息化。」
中國電教館副館長韓駿在第三屆TEC技術點亮教育大會上全程脫稿,對教育信息化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
第三屆TEC技術點亮教育大會在天津召開,由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編輯室、作業盒子聯合舉辦,會議聚集了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近千位校長、教研員。會上,韓駿妙語連珠,他解釋了到底什麼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2.0與1.0的區別在哪兒?教育信息化2.0需要改變什麼?
韓駿認同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原華東師範大學校長)楊宗凱教授的一個觀點:教育信息化要害和核心點就是化,就是變化、轉化、進化,教育信息化一定是要素要重組、流程要再造、結構要重建、文化要重塑。
在韓駿看來,教育信息化2.0和1.0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強調創新。
因此,教育信息化2.0時代需要有三個觀念的轉變:
一、要從教育性專用資源向大資源轉變。
因為資源的種類、獲取方式和應用方式正在發生變化。
二、要從能力向素養進行轉變。
在網際網路時代下做教育,人們的行為如果不發生變化,那就不是網際網路+。
教育信息化2.0時代,要從素養這個角度著手,而不是能力。
素養這件事情很重要,需要從小培養,因此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我們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得放到學生身上,看看學生的行為有沒有發生改變。
三、要從融合應用轉向融合創新。
教育信息化要害和核心點就是化,就是變化、轉化、進化,教育信息化一定是要素要重組、流程要再造、結構要重建、文化要重塑。化就代表了革命、創新,如果我們用了一種技術,不能帶來一個創新、跟以前不一樣的教育那不是教育信息化。
因此,韓駿認為,教育信息化2.0和1.0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強調創新,應用仍然很重要,但是一定要有創新。
這個創新到底是什麼?叫「一德三新」:
以德樹人,落實到每一個學科和每一門課裡面去,不是簡單的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真正要幫助他人。
三個新,一個要有新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第二個新,就是新教學模式;第三個新,就是新技術的應用(當前「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韓駿總結稱,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我們強調創新,把「一德三新」往前推一推,對教育改革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以下為韓駿的演講全文(本文由多知校長整理編輯,內容略有刪減):
教育信息化2.0要建立體系、推動網絡學習空間、普及數字教育
由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以後,大家非常關注,在我看來,教育信息化2.0不僅僅是理論問題,可能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在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到底我們該怎麼做?
前天我們在杭州的時候,浙江有一個經濟很發達的地區,很有錢,想一年投資3億做教育信息化,但是不知道做什麼,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有什麼用,這些問題都非常尖銳。我們想下,假如你有3億要做什麼?是做人工智慧?還是研究區塊鏈?或者是說再簡單一點,大家弄弄慕課,或者微課,或者創課就行了?3億花不好是要擔責任的,大家還是要想想教育是做什麼用的。
教育信息化2.0發布是4月份的事,我提醒大家,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教育部還發布了三個配套文件,一個是去年12月份發布的《教育部關於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一個是在2.0行動計劃發布的同時發布的《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的指南》,還有一個是《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規範(試行)》。教育部發這三個文件其實跟教育信息化2.0是非常有關係的。
我順著這個思路簡單地說,3個億幹什麼?三句話:建立體系、推動網絡學習空間、普及數字教育。
教育信息化2.0的文件寫得非常清楚,目標是「三全、兩高、一大的」,大家一看就明白。今天我們不講文件,我想講一下背後的事情。我想大家更關心的是教育信息化2.0時代,我們每個人作為一個教育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該怎麼辦。
資源需要轉變,因其種類、獲取方式和應用方式正發生變化
今天我想拋開這個議題跟大家聊一下教育信息化2.0時代需要有三個觀念的轉變。
第一個觀念,要從教育性專用資源向大資源轉變。其實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發布以後,很多同行跟我交流,這個大資源是什麼?這個資源的概念對於教師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我看就是教育信息化跟其他行業的信息化有一個顯著的區別,就是特別強調資源。
但是現在有一個問題,這個資源到底指什麼?這個時代下,很多的老師看到資源這兩個字想到的可能是與文字教材相配套的多媒體素材,我們經常講音頻、動畫、文字、素材。文字裡面講一個長江,小孩沒有見過,我們給他放一個視頻,比如說小孩從來沒有見過荔枝,我們給他弄個圖片,我們以前說的資源就是這類。
但是現在時代進步了,許多新的技術出現,特別是網際網路技術出現了以後,這些圖片在網上垂手可得,資源這個概念就正在發生極其深刻的變化。
首先資源種類正在超越我們為文字教材配套素材的定位。現在那些對於教學過程予以支持的,對於其他素材可以進行整合的資源正在成為趨勢,相對於我們的素材現在反而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此外,數字學習內容也正在成為重要資源,可以改變過程,同時可以創造新的學習內容。由此可見,資源的種類發生了改變。
第2,資源的獲取方式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以前我們怎麼獲取資源?多數是有一個瀏覽器,然後輸入一個網址,然後檢索,然後挨個找,覺得這個好就下載,我們把這個過程叫瀏覽下載模式。資源獲取途徑就是老師去瀏覽然後下載下來。現在我們怎麼獲取資源?特別是在移動互聯時代,比如說微信,我們資源獲取通過推送與共享獲取的,不是拿出一個手機去搜索了。
第3,資源的應用模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以前獲取的這些資源以後,不管是什麼資源庫,拿到這個資源以後幹什麼?主要目的是編輯視頻或者動畫,然後大量的圖片,目的是幹什麼?顯示、講述。但是在網際網路時代出現了新的應用模式叫在線應用,App時代,大家做一個App的項目,不再用資源本身去編輯,去下載,而是在線應用了。
我想資源這三個方面的變化提示我們,教育信息化下一步的發展資源一定要發生一些變化。這是因為從資源的種類、獲取方式和應用方式正在發生變化。
但是仍然還有一些其他東西在變,比如知識,我認為知識從資源角度來看,存在3大類:
第1類就是教材化的知識,或者叫邏輯知識,就是由很多專家從人類歷史的寶庫當中精選了一些內容,編成教材,讓大家在學校裡面學習。教材化的知識在歷史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別是在缺書少本的時代。但是這個有它的弊端,因為有些在教材當中體現不夠。
第2就是歷史性的知識,就是課本上講的內容在歷史上如何生產出來的。大家都知道歐姆定律是我們教材上的知識點,老師講、學生練。但問題是這麼簡單的公式,為什麼用一個人的名字來命名?大概很多人大學畢業以後才知道歐姆怎麼研究出這個定律的,其實要還原一下很困難。我覺得下一步,這些歷史性的知識對於學習理解教材上的知識非常重要。
第3個層次是思想的知識,有生產力的屬性,他們在思想上的變化。比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知道思想發展史,你的知識就理解不深刻。在牛頓時代,西方認為天上的東西是一個規律,地上的東西是一個規律,而牛頓認為其實天上和地下是同一個規律,這就是思想變化的關係。在我們現實教材當中,光有素材這個資源是不夠的,我們還要進行歷史的開發,以及思想的理解,這些需要串起來。
資源很大,所以就叫大資源,當然也給我們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戰,甚至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來配合。
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資源不僅限於原有的教育系統內部的學校資源庫的種種專有資源或者素材,而向更寬的、更廣的、面向學生學習的這種資源轉變。這是第一個轉變。
要從能力向素養進行轉變,需以學生為主體,改變學習行為
第二個轉變:要從能力向素養進行轉變。比如,領導參加信息化領導力培訓,老師參加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但是在我看來能力解決的是「會不會」的問題、「怎麼做」的問題。他跟我們現在網際網路時代的要求,光「會不會」、「能不能」還不夠,網際網路到底帶來的是什麼?有人說網際網路重新定義了我們的生活。為什麼重新定義了我們的生活呢?其中一個表現就是他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小賣部時代,店員需要將所有商品記錄到腦子裡,得全記住。而超市不用記,人們發明了二維碼,一掃就知道了。但是從小賣部到商場,都是先去商店,找你要的東西,然後付錢,最後把這些帶回去。而網購時代就完全不同了,人的行為發生了變化,在家裡掏出手機來點幾下東西就到家了。
在網際網路時代要做教育,人們的行為如果不發生變化的話,那就不是網際網路+。
中國學術界也有一個讓人挺困惑的現象,就是這個名詞太多了,你看網際網路+教育,還有教育+網際網路,大數據+教育,人工智慧+教育。我個人認為,這個+不能隨便用,如果不在生產力這個意義上,它的+就沒有意義,我們講網際網路+一定要用網際網路的思維模式,讓他的運行模式來改變現有關係,這才叫網際網路+。其他的東西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能力重新定義。比如說人工智慧+教育這個概念能不能成立?我覺得不一定,起碼現在沒有,因為人工智慧還沒有像網際網路這樣成熟的可以應用於傳統行業當中的模式,他現在還不具備生產力。
在這個意義上來講,素養講什麼?想問題,辦事情,首先要想到。因為素養很難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以往我們更多關注老師,我們舉辦的很多活動都是圍繞老師。那如果我們覺得素養這件事情很重要,又需要從小培養的話,恐怕在2.0時代,我們把更多的注意力得放到學生身上,需要看學生的行為有沒有發生改變。
也就是說,我們在2.0時代考慮教育信息化的時候,要從素養這個角度著手,而不是能力。能力不足可以培訓,最早先歲數大一點的老師經過三輪培訓,最早是瀏覽器,電腦開關機,然後再上Office。後來培訓教學設計,一些資源處理方式。後來培訓微課,不會就教你怎麼會。但是我們要把視角集中在學習者身上,這就是個培養的問題,當然培養不是現有的學科之外單獨做一套東西,他是要把這個落實到每一門課當中的,不管你是語文還是數學,你要把這些科目當中落實在素養當中。
從融合應用轉向融合創新,教育信息化2.0更強調「創新」
第三個轉變,叫從融合應用轉向融合創新。如何這個詞是2011年教育部研究教育信息化10年規劃的時候,提出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實搞了這麼多年,到現在我認為還有很多老師沒有把握住到底教育信息化是什麼。甚至我們換一個問題,「教育當中應用技術等於教育信息化嗎?」十幾年前搞教育信息化都是買機器,投網絡,後來買Pad,再後來又集中在建平臺,但這是不是教育信息化?這是一個問題。
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2011年的時候我們教育部主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副部長到一個學校去訪問,恰逢當時正在起草《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也就是說十年後到2020年可能實現教育信息化的目標。
沒想到當時(2011年)這個學校的校長很興奮地說,「報告副部長,我們學校已經實現教育信息化」。
我當時在想,我們正在搞教育信息化十年規劃,你說你們已經實現了,那我們在幹什麼?
然後我們副部長說:「你們怎麼做的?憑什麼說你們實現了教育信息化?「
這位校長說:「我們學校老師都使用PPT。」
我覺得這在今天仍然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使用PPT就叫實現教育信息化嗎?
2012年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概念叫「融合」,簡單來說就是,你買了機器來就叫教育信息化了?那只是你買了一個信息化的產品。用了PPT也不能算教育信息化,只能算一個簡單的應用。
那什麼叫教育信息化呢?2012年在全國教育信息化電視電話工作會議上,當時國務院作出了一個判斷叫: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就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在今天看來,我個人認為,「融合」可能是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如果有一天教育信息化實現了,一定是在教育教學的融合,深度應用了技術不一定就是實現了教育信息化,一個學校老師全使用PPT也不一定是教育信息化。
但是到底什麼叫教育信息化?不是簡單的設備就是教育信息化,不是簡單的應用就是教育信息化。什麼叫教育信息化?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原華東師範大學校長)楊宗凱教授一個觀點說:教育信息化要害和核心點就是化,就是變化、轉化、進化,教育信息化一定是要素要重組、流程要再造、結構要重建、文化要重塑。化就代表了革命、創新,如果我們用了一種技術,不能帶來創新的、跟以前不一樣的教育那不是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一定是教育改革發展,這是我們國家教育現代化的顯著特徵,也是我們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想實現教育現代化必須要走教育信息化這條路。
如果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教育信息化2.0和1.0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強調創新,應用仍然很重要,但是一定要有創新。
這個創新到底是什麼?叫「一德三新」:
以德樹人,落實到每一個學科和每一門課裡面去,不是說我們簡單的把知識教給學生就行了,要幫助他成人。
三個新,一個要有新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想一下辦學以學生為中心還差多遠,你就知道你的努力方向了。我們假如說允許學生帶Pad到學校,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就是他沒電了怎麼辦?你考慮到學生學習,你的課程當中要設計多少個互動等等。一個是網際網路帶來了抄作業的習慣,你要怎麼處理這個事情。
第二個新,就是新教學模式;
還有一個新就是新技術的應用,我不建議大家追最新的技術,就是比較新,在當前比較新指的是網際網路。當前,網際網路足夠,「網絡學習空間」這部分的應用情況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我們強調創新,把「一德三新」往前推一推,對教育改革發展還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這些是我對教育信息化2.0的個人理解,教育信息化2.0這件事情絕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這裡面問題還有很多,挑戰還有很多,我最後想說的是,我們中央電教館願意跟大家一起探討,一起去創新,講得不對的地方大家多多批評。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