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師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我當老師,是要讓學生喜歡、讓家長滿意。我是熱愛教書的,教了25年還是很熱愛。」
信息化教學潛行者
浦城縣某個陰雨冬日,呂新梅叮囑同校的年輕教師葉智文,「一定要去帶陌生的學生,如果別的班學生對你這位素未謀面的老師上的課都能表現得很積極,那才說明你設計的生成式課堂有效。」
呂新梅是福建省浦城三中教研的「靈魂人物」,她教學經驗豐富,三中不少年輕老師都稱得上是她的徒弟,葉智文便是其一。去年5月,為了幫助學校更多青年教師成長,她牽頭組建了信息化創新教學工作室,叫「簡創工作室」。年輕的老師們在教學技巧的鑽研上偶爾會「犯懶」,她時不時要給他們嘮上幾句,提醒他們珍惜研修、比賽機會、積累經驗。
2020年全國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大賽,呂新梅與詹凌莉、徐麗萍三人利用希沃白板所打造的「生成式課堂案例」為浦城三中拿下了3個國家級獎項,獲獎人數位居浦城縣第一。
「獲獎名單出來的時候,我收到市裡一位老師的微信說『浦城三中好厲害啊』,當時覺得近幾年在三中開展信息化教學培訓有了回報。」
實際上她接觸信息化教學不過才三年,2017年呂新梅參加了一場基於希沃軟硬體的培訓,她驚嘆於這比PPT和Flash還新潮的信息化教學輔助工具。於是,她摸索著用希沃白板設計了《做功了嗎》這堂物理課,以課堂活動為主線、學生自主探究為主體、生活中的實例為案例,讓學生在「玩中學」。學習使用希沃白板僅半個月,呂新梅便拿下了中央電教館的二等獎和福建省中小學優質課。
一組國家級獎項、一組省級獎項,這個成績讓浦城三中的老師們感到驚訝。浦城縣處於福建、江西、浙江三省交界處,實實在在的小地方,且不說全國教技比賽獎項,就連拿省級獎項的人都鳳毛麟角。呂新梅覺得,信息化教學可以幫助教師成長,一定要將信息化教學技巧分享給更多浦城教師。
「小縣城裡的老師,也是可以拿獎、成為名師的。」
於是她通過浦城三中教研室平臺,小範圍「以點帶面」地分享物理生成式課例,給新入職的年輕的老師做信息化教學培訓,給三中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培訓。慢慢地,生成式教學在浦城三中流行了起來,浦城三中開始在各個信息化教學比賽上嶄露頭角。
2018年,在呂新梅的指導下,物理教師歐陽瑩雪執教的《連接串聯電路與並聯電路》獲中央電教館教學課評比一等獎;2019年,呂新梅的課件製作《連接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獲第二十三屆全國教師教育教學信息化交流活動基礎教育課件獎……
簡創工作室帶著三中教師在信息化教研教學應用實踐上不斷進取,儼然已經為浦城三中打造了一個初具雛形的信息化教學名師團隊:從教三年便受省教育學院邀請做校外信息化教學培訓講師的葉智文、憑藉《壓力的作用效果》一課獲評2020年新媒體技術教學應用典型課例獎的詹凌莉……
據了解,浦城三中目前已經擁有希沃杏壇導師10位,其中「希沃杏壇四星導師」1位,「希沃杏壇三星導師」9位。
按呂新梅老師的說法,她覺得自己這些年來一直「潛行在信息化教學教研的路上」,她熱愛分享,樂於「收徒」,將自己在信息化教學教研上的成果分享給青年教師,讓教師成長的同時,也讓學生進步。
內有乾坤的「生成式課堂」
生成式教學是信息化教學應用實踐中被普遍認可的教學方式之一。相對於「預設式」教學,生成式課堂的每節課都是動態的不可複製的,更強調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思維方式的培養,而不是灌輸知識給學生。
以「簡化電路」知識點為例,在傳統初中物理課上,老師在講解這個知識點時,要麼板書畫圖輔助講解,要麼藉助視頻動畫等「外援」,這種教學方式大多數情況下只能讓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生只是被動地獲得了某個知識點的結論。
「如果學生沒有參與,沒有掌握方法原理,那換一道題可能大家就不懂得怎麼解了。」
於是呂老師利用希沃白板做了一個極簡的課堂講解,她在希沃一體機上畫出例題中的電路圖,利用班級優化大師中的點名功能隨機抽取學生上臺,繼而以讀題的方式,在旁邊引導學生利用希沃白板的筆和橡皮擦工具化動態電路為靜態電路:「電路閉合後,沒有電流通過的地方,請你擦掉去」。
「同學們,擦掉之後就可以發現,其實這是一個只有什麼接進來的電路?」
「(電阻)R2!」
班上整齊劃一的回答給這堂物理課劃下了完美的句點。
生成式課堂看似極簡,實則內有乾坤。
這是粉筆教學與PPT教學都難以實現的課堂,前者需要重複畫圖,後者學生無法參與,只有利用智能平板一體機以及信息化教學應用工具如希沃白板,才能輕鬆實現複製電路圖、畫導線、擦導線、放大電路精解,輕鬆突破傳統教學中作圖難、無法動態呈現的電路教學瓶頸。
此外,生成式課堂不可複製,學生的解題思路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解題步驟也各有不同。用生成式教學給學生講求陰影面積的時候會發現,有的學生會將中間的陰影進行了拼拆,有的學生卻將底部的陰影進行了拼拆,同樣是「割補法」,但每節課的最終呈現都不一樣。
「生成式課堂上,老師的角色是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
面對充滿想像力的學生,老師只需要在旁稍加引導,便能將課堂變得靈動、高效。
可複製的生成式教學方法
生成式課堂不可複製,但生成式教學方法技巧是可參考、可複製的,「簡創工作室」的老師們近年來憑藉個人的學科知識、利用生成式教學技巧打磨課例屢獲大獎便是最好的證明。
2020年,呂新梅梳理了自己的生成式教學心得及實踐方法,發表在希沃發行的教育信息化理論書籍《教思薈》上。在《教思薈》一書中,華師一附中等名校名師也受邀撰稿,分享諸如翻轉式課堂、教培OMO轉型等經驗,幫助各領域教師了解前沿的教學理論及其實踐案例。
「教育先行者」這個詞觸動了呂新梅,「書是可以傳承的,傳承思考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我高考那年就決定要當人民教師,如今教書25年了,我想把自己的教學經驗、生成式教學思考記錄下來,讓更多人看到。」
這一年,呂新梅47歲,接受採訪的前不久她憑藉《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課例獲得了第二十四屆全國教師教育教學信息化交流活動創新作品獎。
那天傍晚,呂新梅帶著《教思薈》的編者組去看她的簡創工作室。福建浦城的冬雨綿綿,三中教學樓裡亮起一盞瑩白的燈,風掠過耳邊吹向遠處的走廊,響起呼呼的回聲。「感到無限的希望與平靜」是到訪者才會說出的感受,呂新梅打開了一位化學老師的課件,工作室的幾位教師圍在一起,爭論溶液化學反應的課堂設計是否合理。
那真是一個人文又詩性的瞬間。
長按點讚、關注,有我陪伴不走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