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不用依賴能源供應的醫用器材,瀕臨淘汰。
青島的新冠疫情,已經證實了新冠病毒可以「由物傳人」,讓一批本身就對直接接觸有排斥感的民眾有了理論依據。而一個需要和人體密切接觸才能發揮作用的醫療用品,也於近日被公布,將強制退出,這就是水銀體溫計。自2026年1月1日起,禁止生產含汞體溫計和含汞血壓計。
其實這次不光針對水銀體溫計,還有水銀血壓計。但對經過了2003年非典洗禮的大眾而言,水銀體溫計極具時代特色。在那個年代,是根本無法保證人手一支的,一般以宿舍為單位共享一支。水銀溫度計,依賴水銀受熱膨脹原理,從問世以來服務人類無數。但其關鍵性材料,水銀,也稱為汞,是毒性物質。
脆弱的玻璃球一旦破損,無法保證水銀不逸出、傷人。水銀蒸汽進入人體後,會產生蓄積,影響神經。這也是各個國家都積極推進無水銀體溫計的一個主要原因,有些國家早在上世紀就已經開始實施這項策略。
但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貧富差距較大、醫療水平不均衡的區域,水銀體溫計也有著其它體溫計無法比擬的優勢。
依賴於人體溫度改變水銀狀態,水銀體溫計做到最大限度的經濟實用。儘管現在多數家庭都採購了電子體溫計,但電子體溫計無法擺脫對電池的依附。而且電子體溫計的維護成本較高,一旦長期不用就要注意防潮,取出電池避免腐蝕。水銀體溫計則只要保證不磕碰,就能長期保存備用。
此外,那些非接觸式電子體溫計對於使用環境溫度有要求。過低的環境溫度,比如東北的零下幾十度,某些產品在戶外可能已經無法使用。
當然,水銀體溫計除了水銀洩漏風險外,還有一項劣勢,就是必須和人體密切接觸,而且還要有五分鐘左右的測溫時間。在目前這種疫情狀態下,任何密切接觸都是一種潛在風險,而每人五分鐘的測溫時間對於人數眾多的企事業單位而言,根本不現實。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非接觸式體溫計應運而生。
相比起玻璃體溫計的22家企業,電子體溫計企業明顯是更多。
看到「劉貴」兩字,不要覺得筆者錯寫。註冊方確實是個人,而非企業。不過藥監局網站上打錯了一個字,圖中的「貢」大概率是「汞」。
其它玻璃體溫計,大概率都是含汞成分的。但因為有些標識了感溫液是汞,有的沒有標識,所以只能說是「大概率」。
而電子體溫計的註冊種類就繁雜多了。
電子體溫計測溫過程一般不超過一分鐘,甚至只需幾秒,大大節約了用戶等待時間。這對於高節奏的現代人而言,無疑是一種吸引力,儘管我們省出來的時間可能也只是刷刷手機。
方便的能源採購補充方式(網購或者線下小超市),多品牌的能源(各類電池的普及),是電子體溫計能推廣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電子體溫計的價格和利潤,也是有目共睹。一般玻璃體溫計只要八九塊錢左右,而電子體溫計從幾十塊到幾百塊都有。水銀體溫計的退出,其實也是一種消費升級。
隨著人們對於健康的關注,以及疫情的影響,家家戶戶備有體溫計已經成為可能。越是對健康關注的人員,越容易關注到風險,即使水銀體溫計不被叫停,依然有可能被用戶逐步淘汰。
另外,水銀作為一種有毒物質,其採購和體溫計的生產,都會牽涉到環境問題,這也是行業自我淘汰的一個方向。
利潤本身不高,加上市場需求量的萎靡和環保監管日趨嚴格,水銀溫度計早已青山不再,退出無疑。而電子體溫計企業有多少?經初步統計,116家。其中有不少是同時具有水銀體溫計產品線的,在今年大家都積極採購體溫計後,國內不知還能有多大的市場需求,後期的競爭壓力也可想而知。
(編輯:王星)
版權所有
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於網際網路,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及用於網絡分享,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網友自主投稿和發布、編輯整理上傳,對此類作品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文中圖片除非有標註外,均來源於網絡。如若發現有侵犯您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qygcb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