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億年前,生命史被一群登上陸地的魚改變

2020-11-23 上遊新聞

03-23 21:05:14 來源: 中國國家地理BOOK公眾號

▲ 一隻彈塗魚在沙灘上「行走」。

魚上了岸,可怎麼活啊?

我們都知道,生命起源於海洋。茫茫大海佔據了地球表面71%的面積,也養育著數量龐大的種群。然而,3.75億年前,一群魚類不走尋常路,開始艱難地離開水環境,成為最早在陸地上定居的有脊椎生物。這是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那麼,到底是哪一批魚最先登陸的?它們又是因為什麼上岸呢?

上岸的是什麼魚?

誰才是最早做出這一重大舉動的脊椎動物呢?在距今4.5億年到7千萬年前繁盛的多種魚類化石中,可以看到多種魚類已經演化出的具有肌肉發達的肉質基部的鰭。其中,最常見的是腔棘魚科的魚類。

▲ 科學界發現的第二種腔棘魚,後來成為新物種印尼矛尾魚(Latimeria menadoensis)的模式標本。

因此,1938年,漁民將一條活的腔棘魚拖上南非海岸,進化生物學家們對此興奮不已。這是一個能揭示這些古老魚類身體結構和內部解剖結構的好機會,沒有任何化石可以展示出這些細節。然而,不幸的是,漁民破壞了魚體,還扔掉了所有重要的內臟。隨後,科學家們在非洲的南部和東部沿海地區再次進行了搜索,試圖找到更多的樣本。這次搜索收穫頗豐,但唯獨沒有發現腔棘魚。1952 年,人們終於發現了第二條腔棘魚。這次是在馬達加斯加以北的葛摩群島海岸捕獲到的。顯然,當地人不太喜歡這種奇怪的生物。因為它們的肉質並不特別鮮美,一旦上鉤,還會拼命掙扎。

▲ 1974年10月18日捕捉到的西印度洋矛尾魚標本。西印度洋矛尾魚,又稱東非矛尾魚,是腔棘魚目矛尾魚屬的其中一種。圖/Wikipedia

即便如此,當地人每年也會捕回一兩條,很快科學家們就有了大量的樣本來進行詳細的研究。之後,人們又在印度尼西亞發現了另一個腔棘魚種群。乘坐潛水艇的水下攝影師拍到了它們,展示了它們的遊泳過程。腔棘魚以緩慢而優雅的方式遊動,有時用它們奇怪而多肉的鰭像撐船一樣推動自己在海底穿行。詳細的解剖學研究包括基因分析結果顯示,毫無疑問,腔棘魚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群體,但儘管如此,它們並不像人們認為的那樣,與第一批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有任何密切的關係。

▲ 提塔利克魚的生活重建圖。圖/Wikipedia

因此,科學家們重新開始了對陸生脊椎動物共同祖先的研究。2004年,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個更可能的候選者。在加拿大東北部的埃爾斯米爾島上,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大型的、質地很重的魚狀生物的化石。當地因紐特人看到這些化石,稱之為「提塔利克魚」(Tiktaalik)。這是他們對江鱈的稱呼,江鱈是當地人經常捕捉到的淡水魚中個頭較大的一種。現在,「提塔利克」(Tiktaalik)這個名字成為了這種化石生物的學名。但事實上,提塔利克魚與現生的任何魚類或者其他任何生物都不一樣。

▲ 提塔利克魚的重繪圖。圖/Wikipedia 

它長約兩米,有一個巨大而扁平的頭,上方長著一對眼睛,與鱷魚很相似。它的身體被魚鱗狀鱗片保護著,並且有了頸部的雛形。但它在演化史上的重要性在於它的「四肢」。它「前肢」邊緣有鰭,符合你對魚類的想像。但其肉質基部含有骨頭,並在肘部和腕部形成關節。這顯然是一個可以幫助它離開水活動的肢體。

上岸的魚怎麼活?

為了完成水陸這一重大的跨越,「提塔利克魚」像第一批陸生無脊椎動物一樣,必須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如何離開水;第二,如何從空氣中獲取氧氣。我們可以參考一種現生動物,它能同時完成這兩件事情,這就是彈塗魚。彈塗魚與最早登上陸地的魚類先鋒並沒有什麼親緣關係,因此它們之間並沒有什麼可比性。但即使如此,彈塗魚仍然能給我們一些啟示,一窺最早登陸的魚類是如何完成這一重大舉動的。

▲ 廣東彈塗魚,是背眼蝦虎魚科彈塗魚屬的魚類。圖/Wikipedia

彈塗魚只有幾釐米長,你可以在許多熱帶地區的紅樹林沼澤和泥濘的河口處找到它們。彈塗魚常常躺在緊鄰水面的閃閃發光的泥地中,有的甚至依附在紅樹林拱形的支柱根和呼吸根上,或者爬到樹枝上。它們容易因突然的移動或噪音而受到驚嚇,並迅速跑回水中安全地帶。它們從水中出來,是為了捕食聚集在鬆軟的淤泥表面上的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彈塗魚會突然彎曲身體,通過跳躍來移動,但它們還有一種更常用、更溫和的運動方式,就是藉助胸鰭來前進。每一條胸鰭都有一個肉質基部,內部有骨骼支撐,實際上,胸鰭相當于堅硬的拐杖,有了它,彈塗魚就好像有了支點,可以向前運動。

▲ 沙灘活動的彈塗魚。圖/Wikipedia

但它是如何在水域之外進行呼吸的呢?彈塗魚將水含在口中,通過擺動頭部,使水在口腔黏膜上旋轉,以獲取水中溶解的氧氣。此外,它還通過溼潤的皮膚直接從空氣中吸收部分氧氣,但是這些都只允許它在水外停留很短的時間。幾分鐘之內,它必須返回水中溼潤皮膚並重新吸一口水。彈塗魚不能離水太久,否則就會幹死。然而,另一種生物找到了解決辦法。 

▲ 非洲肺魚。圖/Wikipedia

在非洲,旱季時,烈日炙烤著河流周圍的泛濫平原,將許多沼澤變成了硬泥。然而,有一種魚——肺魚,卻能設法終年生活在其中,並通過呼吸空氣來度過乾旱。當水面萎縮時,肺魚便鑽入池底的泥土中,把自己捲成一個球,尾巴繞在頭上,分泌黏液來糊上洞道。當太陽把泥土中最後的水分烤乾時,黏液會變成像羊皮紙一樣的物質。其他原始淡水魚,比如多鰭魚,有一個開口於腸道的氣囊,也就是鰾,可以用來呼吸空氣。而肺魚有一對這樣的氣囊,此刻,當它離開水面時,完全依賴於這對氣囊生存。

▲ 肺魚化石,上泥盆世(3.85 億至 3.59 億年前)。

在鑽入地下的過程中,肺魚會在泥裡鑽一條一兩釐米寬的通道,它的嘴與封閉洞道的羊皮紙物質上的微小空隙相連,空氣便可以通過這個通道進入它的嘴中。通過間歇地收縮喉部肌肉,肺魚把空氣從喉部吸入體內的氣囊中。氣囊的壁上密布血管,可以吸收氣態氧。這些器官相當於簡易的肺,在它們的幫助下,肺魚可以在沒有水的環境中存活數月,甚至數年。

生命,總會找到出路

生命來源於水中,而有些登陸的生物又回到了水裡。如今,在一些生物身上可以看出明顯的水陸間「反覆橫跳」的痕跡,特別是兩棲類動物,比如蠑螈。比起腔棘魚或彈塗魚的鰭,蠑螈的四肢雖然更為進化,但並不如它們高效。

▲ 美西鈍口螈的白化個體。

蠑螈的四肢太短,如果想要用後肢向前邁一大步,它們必須橫向彎曲身體來完成這一動作。蠑螈將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陸地上。它躲在石頭下面,或者躲在潮溼的、布滿苔蘚的地方,捕食蠕蟲、蛞蝓和昆蟲。但它不能離開水太遠,因為它的皮膚具有透水性,在乾燥的空氣中,會很快失去體液而死亡。

它的肺相對簡單,不能完全滿足身體對氧氣的需要,所以和彈塗魚一樣,它依靠溼潤的皮膚來吸收補充氧氣。這兩項需求都將它和其他大多數兩棲動物限制在了潮溼的地方。

▲ 產於日本的紅腹蠑螈。圖/Wikipedia

但是,還有第三個需求將它困在水邊:它的卵和魚卵一樣,沒有防水的外殼,所以在繁殖的時候,它必須為自己的卵找到水。在繁殖季節的水生階段,蠑螈變得很像魚類。它划動身體兩側的四肢,彎曲身體並拍打尾巴遊動著。在求偶時,有些物種的雄性像許多魚類那樣,背部長出顏色鮮豔的肉冠,像背鰭一樣。雌性蠑螈產下大量的卵,每一枚卵分別附著在水生植物的葉子上。當幼崽孵化時,它們甚至比自己的父母更像魚類,因為它們沒有腿,也不是用肺呼吸,而是用羽狀外鰓呼吸,肺則將在以後發育。

▲ 歐非肋突螈在水底。圖/Wikipedia

有的兩棲動物已經不可逆轉地回歸水生生活,比如斑泥螈。它既有鰓又有肺,在溪流底部的巢穴裡產卵,一生都生活在水中。一些蠑螈在返祖之路上甚至走得更遠,進一步回歸像魚一樣的生活方式。它們似乎不僅失去了肺,還失去了四肢。鰻螈是一種來自美國南部、長約1米的兩棲動物,它已經完全失去了後肢,前肢不僅大大縮小,而且沒有了硬骨,只有軟骨,所以它的四肢在運動中沒有實際作用。

▲ 舊金山的小鰻螈。圖/Wikipedia

與它來自同一產地的兩棲鯢,雖然還保留著四肢,但是它的四肢非常瘦小,必須要非常仔細地觀察,才能發現它們。事實上,由於兩棲鯢看起來太像一條魚了,所以在當地被稱為剛果鰻魚。可見,無論是面對什麼樣的環境,生命總會尋找出路。這就是適者生存的智慧,在物競天擇的殘酷進化中,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

關於本文的核心資料來源:《生命的進化》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3億年前,魚兒為什麼要上岸
    原標題:3億年前,魚兒為什麼要上岸↑視覺中國如今人人都想要一條能帶來好運的「錦鯉」,但其實3億多年前,那條從水中慢慢爬向陸地的小魚才是整個動物世界包括全人類的「錦鯉」。這些上岸的魚類開枝散葉,演化成兩棲類、爬行類、鳥類,以及哺乳類,包括人。
  • 地球的秘密(4)3.75億年前,有一條大魚,離開海洋,來到大陸
    自從海洋裡出現了更為複雜的生命體後,這些生命體就沒有停息過,它們不斷進化,不斷尋找新的棲息地,直到有一天,一條怪魚從水中爬出,踏上了陸地……4.6億年前4.6億年前,地球上的氣溫是溫暖的30℃,氧氣的濃度與現在相仿。照理說,此時地球上的陸地應該滿是動植物,然而除了土還是土,陸地上光禿禿的,什麼都沒有。為什麼呢?
  • 會走路的魚可能改寫進化史 恐為人類祖先(圖)
    「會走路的魚」或改寫進化史 3.75億年前生活在北極地區,科學家視其為陸棲動物包括人類的祖先  據新華社電 一種會走路的魚3.75億年前生活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科學家近日揭示這種魚的頭部結構,認為這一發現可能改寫生物進化史。
  • 「會走路的魚」改寫進化史?
    一種會走路的魚3.75億年前生活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科學家近日揭示這種魚的頭部結構,認為這一發現可能改寫生物進化史。  由水登陸  2004年,科學家們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發現這種魚的化石,把它命名為「提克塔利克」,因紐特語中是「一種大型淺水魚」的意思。
  • 人類起源最大爭議,3億年前我們真是一條魚嗎?手指留下關鍵證據
    當然,教士的說法是錯誤的,畢竟按照《物種起源》的理論,人的祖先應該是一群魚,如果說人和猴子還有幾分相似,魚又是如何變成人的,卻讓人頗為感到懷疑了。因此這也成為了人類起源的最大爭議,人類在三億年前真的是一條魚嗎?其實我們的手指上,留下了關鍵的證據。生物學界,將海洋中的魚封為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其中硬骨魚類又分為輻鰭魚和肉鰭魚,而肉鰭魚正是四足動物的先祖。
  • 人是怎麼從魚變成人的,科學家:3.8億年前的一次進化很關鍵
    一直以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認為生命誕生於海洋,還有一種認為生命誕生於海洋和陸地的邊緣處,因為科學家認為海洋太大,不足以濃縮到能讓生命出現!不過到底誕生於哪裡其實關係不大,因為兩個觀點都認為生命是來自水裡的!
  • 24 億年前地球什麼樣?陸地開始鑽出海洋
    從海洋中「鑽出來」的陸地相互碰撞,形成了首批山脈和高原。約27億年前,地球上形成了首個超級大陸——肯諾蘭。之前,研究人員一直認為肯諾蘭是在35億至11億年前之間逐步形成的,這項新研究表明,它是突然形成的。當新的陸地從海洋中「鑽出來」時,地表溫度可能比目前高數十度。科學家發現,氣候巨變觸發了地球上複雜生命體出現的過程。
  • 一種神奇動物,用了3億年爬上陸地,也爬上了人類的餐桌
    在地球生命演化的歷史中,達爾文的進化論無疑能夠解釋很多問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則,成為了我們解釋生物界的一個根本法則之一。雖然進化論無法解釋生命起源以及史前生命大爆炸的原因,但目前它依然是生物學的主流學說,我們在自然界中也能找到不少進化論的證據。
  • 人類在3億年前真的是一條魚嗎?看一看我們手指上留下的關鍵證據
    第一:生物進化思想史  人類的身上保留了動物的一些特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看得見,比如:人走路,雙手總是來回擺動,而且左右手的擺動必然是一前一後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生物進化論的觀點,常說人類在3億年前是一條魚,乍一看,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接受這樣的表述,可是呢?我們仔細觀察自己的手指,再結合古生物的化石,就能看出人類身上還保留了魚的痕跡。
  • 3.6億年前滅絕的一種魚,有一支變成了人類
    中生鰻(上)和它的生命周期示意圖(a. 幼體期;b. 變態期;c. 成體期),Chang et al. (2006)實際上還有一種無頜類脊椎動物大概在3.6億年前完全滅絕掉了,叫做甲冑魚類。它沒有出現下巴,仍然像七鰓鰻、盲鰻一樣,嘴巴就是一個圓口樣的,或者長條形的。
  • 人類起源問題最大騙局之一3億年前我們是一條魚?
    人類起源問題最大騙局之一3億年前我們是一條魚?關於人類起源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目前來看,最靠譜的說法是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的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也就是說,我們人類跟猩猩等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2004年,有人在加拿大發現了提塔利克魚的化石,提塔利克魚是3億7500萬年前的物種,雖然被命名為魚,但它不完全是魚,介於魚類跟兩棲動物之間,它的身上有不少陸地動物的特徵,也就是說,在3億750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有一定的可能就是這個樣子。
  • 2.3億年前這一場的特大暴雨改變了地球
    在有些時候,地球非常冷,例如,6.5億年前的成冰紀,幾乎整個地球被冰凍成「大雪球」。有些時候,地球又非常熱,例如,5億年前的寒武紀,地球平均溫度達到21 ℃,比現在高了7度。而在2.3億年前的卡尼期,地球上不但非常熱,而且還下了持續200萬年的暴雨,這就是卡尼期洪積事件[1]。那麼,這次事件的起因是什麼?持續不斷的暴雨給地球生態系統帶來了什麼後果?目前的地球與當時有何共同之處?
  • 30億年前我們真是一條魚嗎?
    :大概在30億年前,地球有了原始海洋,不過當時地球上的環境還非常惡劣,到處都是電閃雷鳴、火山噴發等自然現象,在閃電的轟擊下,地球的原始海洋產生了生命的最基本物質--胺基酸和蛋白質,這些生命物質經過長時間的進化變成了單細胞生物,單細胞生物又變成了多細胞生物,然後這些多細胞生物變成的簡單的海洋生物,隨後簡單的海洋生物演變成為複雜的魚類等生物,後來海洋生物從海洋走向了陸地和空中。
  • 科普作家王章俊:我們是偵探,探尋地球生命40億年的奧秘
    澎湃新聞記者 徐明徽 實習生 邱藝6次生物大滅絕、9次進化飛躍,地球生命40億年是如果演化的?人們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有著怎樣的誤解?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起科學思維?《生命進化史》近日,全國生物進化學學科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王章俊歷經十年精心打磨的原創科普《生命進化史》三部曲圖書出版面世。這部《生命進化史》三部曲包括《從起源到登陸》《從陸地到天空》《從野性到文明》三本書。
  • 在地球40億年的生命史中有36億年都是海洋的生命史
    在距今5億多年前的地球上,生命出現了大型化的飛躍,但是在大型化之後,這些已經使用氧氣的生命仍然在海洋中憋了1億多年,它們是在海洋裡修身養性嗎?也可能,至少水的浮力能夠讓骨骼還比較脆弱的大型動物能比較輕鬆地支撐自己的身體結構。
  • 科普作家王章俊:我們是偵探,探尋地球生命40億年的奧秘
    6次生物大滅絕、9次進化飛躍,地球生命40億年是如果演化的?人們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有著怎樣的誤解?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起科學思維?《生命進化史》近日,全國生物進化學學科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王章俊歷經十年精心打磨的原創科普《生命進化史》三部曲圖書出版面世。這部《生命進化史》三部曲包括《從起源到登陸》《從陸地到天空》《從野性到文明》三本書。
  • 貴州發現6.3億年前蘑菇:科學家大呼不可思議
    點擊上方藍字,輕鬆關注我們中美科研學者最近在我國貴州發現了6.3億年前的真菌類生物化石
  • 為何說今天的地球,正在重複3.6億年前「物種大滅絕」
    分別是4.4億年前滅絕了86%物種;3.6億年前滅絕了75%物種;2.5億年前滅絕了96%物種;2億年前滅絕了80%的物種;6500萬年前滅絕了76%的物種。3.6億年前生物大滅絕,和我們今天非常相似,沒有板塊大規模移動,海水當中PH值也沒有大的改變,但是在這次風平浪靜當中,在一兩百萬年的歷史當中,導致75%的物種大滅絕。科學家們把這次危機稱為,生物多樣性危機。
  • 3億年前我們竟是一條魚?!
    從提塔利克魚到南方古猿關於過渡物種的研究,一直受困於過渡物種,一直到二十一世紀才有了很大的進展,這就要從2004年發現提塔利克魚的化石說起了。2004年,有人在加拿大發現了提塔利克魚的化石,提塔利克魚是3億7500萬年前的物種,雖然被命名為魚,但它不完全是魚,介於魚類跟兩棲動物之間,它的身上有不少陸地動物的特徵,也就是說,在3億750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有一定的可能就是這個樣子。
  • 3億年前它們爬上岸後,造就了我們
    億年前,地球有了原始海洋,不過那時的地球環境還很惡劣,在電閃雷鳴下形成了原始海洋,形成了產生生命的最基本物質:胺基酸和蛋白質。大約在5.3億年前,地球迎來了第一次生命大爆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地球上在2000多萬年時間內出現了突然湧現出各種各樣的動物,它們不約而同的迅速起源、立即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