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馬拉松的比賽裡,你永遠無法預料自己跑到多少公裡的時候會吃飽。
沿途補給站的每一道硬菜都在提醒參賽者,跑馬拉松分明是一條成為美食家的速成之路。
這項運動曾一度是最受城市中產人群青睞的業餘愛好,可以磨練人的意志,教人學會堅持。
參賽者都明白,克服畏難情緒,跨過終點線的瞬間感受多巴胺分泌,這將給你帶來實質性升華。
但成功路上總是充滿誘惑,抓住了這種精髓的人,跑完之後連中午飯都吃不下了。
馬拉松作為一種極限運動,賽道旁都會設置補給站來滿足選手的需要,提供必要的補給品。
幾天前剛結束的成都馬拉松,在賽道40公裡處的補給站為選手準備了甜水麵、缽缽雞、火鍋粉和豆腐腦等特色食品,以實際行動向遠道而來的客人展示天府之國的富庶。
根據菜品的豐富程度來看,跑完可以順利實現增重五公斤。
體貼的成都人民怕選手在寒風裡吃飯容易拉稀,還專門準備了兩萬份薑湯
與其說是馬拉松比賽,不如說是馬拉松主題的自助餐,也有人稱它為比賽成績的剎車片。
據說有成馬選手賽後反饋,此次成績不理想,主要是在補給站花了太多時間。
是繼續跑還是繼續吃,這是個問題。
「志願者太熱情了,一場跑下來我吃撐了」
沒人知道有多少人是專門為了吃東西來參賽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國民環保意識確實提高了,現場有人直接就掏出了自帶的筷子。
「當時有選手問有沒有毛肚和鴨腸,志願者說去前面那個攤位。」
成都馬拉松對參賽者的技術要求很高,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會被串串扎破嘴。
同樣你也能看出主辦方的良苦用心,在跑不動的時候選手可以激勵自己,前面就有缽缽雞了。
但這種做法顯然已經引起了部分樂山人的質疑:
這位朋友應該並不知道,樂山這座以美食聞名的城市,早已掌握了這種營銷智慧。
參加樂山馬拉松,不管比賽進程有多緊張,你都有機會抽空啃個蒜蓉鳳爪。
有網友表示自己第一次認識到樂山的美味,就是在馬拉松比賽上。
「我依然記得去年跑樂山馬拉松的途中吃到了一小塊甜皮鴨,就像甘霖拯救了精疲力竭的我,一輩子忘不了的美味。」
眾所周知,川渝地區是美食重鎮,即便在體育比賽中也保持著一貫水準。
外地來的參賽選手並不用特意做個美食攻略,它們都被放在補給站裡了。
「第一次看到這些補給站裡的食物,我才明白這似乎是一桌流水席。」
參加馬拉松比賽的人,都有機會變成美食家,這是馬拉松愛好者之間流傳的公開秘密。
你要是有機會跑一場武漢馬拉松的話,就會理解為什麼沒有一隻小龍蝦可以遊過長江。
2017年武漢馬拉松為參賽者們提供了熱乾麵,豆皮,鴨脖和小龍蝦,但跑得慢的人只能吃上幾口辣椒
在這種場面之下,不管當地選手的比賽成績如何,你都能確定他們吃小龍蝦的技術水平將常年保持在全國第一梯隊。
想要快速了解一座城市,就去跑當地的馬拉松。
比如你很容易就能在南京馬拉松比賽上完成了「嚼著蘿蔔皮,喝著鴨血湯,穿過中華門,眺望中山像」的特別成就。
有位朋友曾對我說,他自己去其他城市跑馬拉松的時候,從來不買當地特產。
尤其是在感受過蓬萊馬拉松全程葡萄酒補給之後,足以讓他堅信在補給站裡獲得的體驗遠超打卡式的拍照。
「不來跑一次你就不知道山東人有多實在,一路上都在跟你喝酒,剛給你倒上一杯,馬上又端來一盆海鮮。」
跑蓬萊的馬拉松門檻主要在酒量和飯量,實在吃不了可以裝起來帶走,這讓來自衣索比亞的尼克也感受到了家長式關懷。
他從來沒想過,自己跑這麼遠其實是來進貨的。
但運動時飲酒有害健康,還是不值得提倡。
對此潮汕人更有發言權,要知道真正的體育精神永遠是比賽第二,一杯工夫茶即可消解競技的緊張感,肯定比喝酒養生。
三人成品,從他們身上可以更好理解什麼是休閒
在這裡經常能見到運動員在潮汕牛肉丸的補給站前排隊,邊跑邊吃也不耽誤讚嘆口感夠勁道。
「我第一次吃到正宗的潮汕牛肉丸,是在汕頭馬拉松上,就是排隊時間有點長。」
可以說各地補給站的特色都不同,你甚至有理由懷疑這些城市之間正在比拼自家補給站的豐盛程度。
2019年哈爾濱馬拉松曾在補給站裡擺了8口大鍋,每鍋能煮500個餃子,共計20個檔口開放,基本達到了流水線速度。
除此之外還提供哈爾濱紅腸、馬迭爾冰棍一類的爆款單品,同時附帶窩窩頭供參賽選手憶苦思甜。
現場曾有人腿抽筋了拿馬迭爾冰棍冷敷
我朋友跑哈爾濱馬拉松的時候,看到有紅腸格瓦斯馬迭爾都不管什麼成績不成績了,他說上次有這種感覺還是在瀋陽的興順夜市。
不同的是,他這次臨走時從補給站給他爸拿回去了一盒新蓋中蓋。
有史以來最豪華的補給站可能在麗江,提供的食物包括但不限於米灌腸、雞豆涼粉、酥油茶、臘排骨。
在這裡參加一次比賽,你就會深切明白為什麼到了麗江的人都會慢下來,他們連馬拉松賽道上都有三個烤乳豬攤位。
難免也就有人開始懷疑這些可能都是主辦方戰術性誘惑外地選手的手段。
畢竟像西藏馬拉松補給站這樣除了必要的規定補給,還提供剛需的地方不太多。
現在一些馬拉松比賽官方發放的參賽包裡都自帶牙籤了。
甚至有的地方由於補給站提供的東西過於誘人,還發生過偷補給事件。
著名的西昌馬拉松偷能量膠事件,這位選手成功將馬拉松進階為負重跑
有人說馬拉松已經成為一種用體育營銷城市的方式,順便加入特色美食順理成章。
誰都知道跑在最前面的專業選手是不會停下來吃的,但對於重在參與的人來說,這更像一個體育派對,主要是為了增加體驗感。
就像一位微博網友說的:「畢竟只有少數人能拿到成績,大多數人只是參與者。」
當然也不是所有地方都選擇這種靠美食增加曝光量的方法,清遠馬拉松的主辦方只用一塊外國香皂就解決了問題。
他們成功讓選手以為自己領到了一塊葡萄味麵包,當時賽道邊的草地上到處都能看到咬了一口的香皂。
這種鬼才操作也讓比賽收穫了足夠的知名度。
全程馬拉松有42.195公裡長,上萬人來到這條賽道上一起穿越城市。
觀眾們也是熱情高漲,選手一路上跟路邊的朋友擊掌,跑完基本手都拍腫了。
可以說馬拉松比賽除了競技性,也像是個城市風貌的展銷會。
廣東的馬拉松是能吃到牛雜的
每到馬拉松比賽的旺季,補給站裡的美食都會以各種方式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經常比冠軍的熱度還高。
換個角度想,也許有人參賽的目的,就是為了吃遍全國的特色補給站。
一旦進入了這種語境,任何一個補給站都可以變成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