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醫學專家稱「患癌是最好死法」引發爭議(圖)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月4日電 據外媒報導,世界著名學術刊物《英國醫學雜誌》前主編表示,患癌症是「最好的死法」引起爭議。

  醫學專家理察·史密斯認為,在生命結束之前有機會反思人生,這一點非常重要。他敦促慈善組織和醫學界「不要再浪費幾十億英鎊的資金試圖治癒癌症」。

  他在該雜誌博客專欄中寫道,很多人告訴他,他們更傾向於猝死,但他認為這種死亡方式對於死者家屬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史密斯得出結論稱:「患癌而死是最好的死法。因為你會有時間向親友道別、反思人生、留下遺言、甚至最後一次訪問一些特別的地方,聽一聽自己喜歡的音樂,讀一讀自己熱愛的詩篇,並根據自己的信仰準備去見上帝或享受長眠。」

  「我承認這種死亡的方式聽上去有些過於浪漫,但通過愛,嗎啡和威士忌,這種死亡方式卻是可以實現的。」

  史密斯現年62歲,他曾在世界著名學術刊物《英國醫學雜誌》擔任編輯13年,如今他是一家醫療科技公司的負責人。

  他表示,「讓我們遠離那些雄心勃勃的腫瘤學家、停止浪費金錢治癒癌症吧!」

  「讓我們不要再浪費幾十億英鎊資金去試圖治癒癌症,治療過程有可能使我們的死亡更加痛苦。」

  史密斯這番對於死亡本質的評論受到英國慈善組織「癌症研究」強烈批評。該機構首席臨床醫生彼得·詹森教授說,「當然,我們都會面臨死亡,但是癌症導致許多人死亡,而且他們死得太年輕。」

  「我們只有開展雄心勃勃的研究,才能給人們多種選擇。我們對癌症了解的越多,我們給人們的選擇也就越多。」

  「我的病人非常清楚,何時他們希望接受治療,何時他們不希望接受治療。他們更希望我雄心勃勃,不希望我採取虛無主義的態度」。

相關焦點

  • 英頂尖醫學專家:患癌是最好的死亡方法
    英國頂尖醫學專家理察•史密斯(圖片來源:《每日郵報》最近,他撰寫的一篇有關死亡本質的博客引發關注和爭議。在文章中,史密斯寫道除了自殺之外,死亡的方式可以分為四大類:猝死、痴呆症導致的或長或短的死亡、器官衰竭致死以及患癌病逝。「很多人告訴我,他們更傾向於猝死,但我認為這種死亡方式對於死者家屬而言太難接受。在我看來,患痴呆症後或長或短的死亡過程是最糟糕的,因為那時你的記憶被慢慢抹掉,然後似乎突然之間死神就降臨了。而器官衰竭致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且這段時間內病人需要長期就醫、生活質量急劇下降。」
  • 英國專家竟稱患癌是最好死法 不必浪費錢財
    人民網1月7日訊 據BBC報導,癌症是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人類一直希望能夠找到治癒這一「頑疾」的特效藥,但是,英國頂尖醫學專家理察·史密斯日前語出驚人,他發表專欄文章呼籲社會各界不要再浪費金錢以試圖治癒癌症,因為患癌症而病逝是「最好的死法」。
  • 英國醫學家語出驚人:患癌而死是最好的死法
    英國頂尖醫學專家理察 史密斯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2日報導,英國頂尖醫學專家理察 史密斯日前發表專欄文章,呼籲社會各界不要再浪費金錢以試圖治癒癌症,因為患癌症而病逝是「最好的死法」。    史密斯現年62歲,他曾在世界著名的綜合性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誌》擔任過13年的編輯,如今是一家醫療科技公司的負責人。最近,他撰寫的一篇有關死亡本質的博客引發關注和爭議。    在文章中,史密斯寫道除了自殺之外,死亡的方式可以分為四大類:猝死、痴呆症導致的或長或短的死亡、器官衰竭致死以及患癌病逝。
  • 可辨別性取向的人工智慧引發爭議,專家稱應用需符合倫理道德
    可辨別性取向的人工智慧引發爭議,專家稱應用需符合倫理道德 澎湃新聞記者 於瀟清 劉樂凱 2017-09-14 17:54 來源:澎湃新聞
  • 專家:曾引發致癌爭議
    26日,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由於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報導稱,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這則「看上去很美」的消息迅速引發質疑,質疑焦點主要在基因編輯技術所引發的倫理問題。
  • 貢獻與爭議 揭秘十位醫學大家的黑歷史
    2006年,日本政府為了表彰其在傳染病研究方面的貢獻,設立了「野口英世非洲獎」(Hideyo Noguchi Africa Prize)。爭議之處:野口英世把梅毒螺旋體中提取的葉黃素注射到孤兒和醫院患者體內的研究報告一經發表,便引來無數指責,同時也引起了人們對人類活體醫學實驗的關注,促使研究界再次審視「研究過程的倫理問題及其造成的影響」。
  • 前俄「雙面間諜」在英遭不明物質襲擊
    圖/視覺中國英國首相稱,若發現俄牽涉其中,英政府可能抵制俄羅斯世界盃英國警方7日認定,受英國庇護的前俄羅斯「雙面間諜」謝爾蓋·斯克裡帕爾和女兒遭神經毒劑襲擊,警方將以蓄意謀殺為方向推進調查。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同一天確認,如果發現俄羅斯牽涉其中,英國政府可能考慮在官方層面抵制今年俄羅斯主辦的世界盃足球賽。
  • 英法海底隧道大火 千度高溫重創隧道結構(圖)
    英法海底隧道大火 千度高溫重創隧道結構(圖) 2008年09月13日 09: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英法的消防員在緊急逃生管道集合,準備進入隔壁大火的列車管道撲救。
  • 「基因編輯嬰兒」引發爭議 外媒:或影響整個基因庫
    (原標題:「基因編輯嬰兒」激起千層浪 海外媒體:或影響整個基因庫)參考消息網11月28日報導海外媒體稱,北京下令對一名中國科學家宣稱實施了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一事展開調查。此事將是突破性的醫學首創,但招致各方猛烈抨擊。
  • 英法現兒童「類川崎病」死亡病例,與新冠有關
    (Facebook帳號Lionel Top)然而,最近兩周,全法陸續出現與新冠有關的兒童重症病患,讓廣大家長還沒來及放下的懸著的心變得更加忐忑。法國公共衛生總局周五(5月15日)發表公報稱,今年3月1日以來,法國公共衛生部門已累計報告144例兒童類川崎病病例,包括1例死亡病例,為南法城市馬賽一名9歲兒童 。
  • 中國海洋國土近半存在爭議 專家稱安全形勢嚴峻
    海洋國土近一半存在爭議中國是世界上海島最多的國家之一。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沿海國家最大可管轄以下6大海洋區域:港口、內海、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據此規定,中國擁有近300萬平方公裡的海洋國土。
  • 手機會誘發腦瘤再起爭議 專家:輻射對人有影響
    世衛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5月31日以聲明形式稱,使用行動電話或其他無線通信設備「可能增加人類患癌症的機率」。那麼,腦瘤到底和打手機有沒有關係?煙臺腦瘤患者多集中在什麼樣的人群?  針對這個問題,昨天上午,記者採訪了煙臺山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劉建輝,「儘管沒有明確患腦瘤和打手機肯定有聯繫的,但是手機的非離子輻射對人體肯定有影響,建議打手機還是保持一定距離或是用耳機為好。」
  • 延長端粒續命有風險,科學家警告:端粒過長反而容易患癌
    但是最近,一項顛覆性認知的研究,卻提出了警告:端粒過長的人,反而更容易患癌。數十年的爭議通常來說,細胞中,都會存在端粒和端粒酶。端粒,是限制細胞分裂次數的「倒數計數器」,而端粒酶,則是用來重置這個計數器的。
  • 專家稱東京正下方地震恐引發多重危機
    圖中可見,地震後將發生3個對倖存者造成威脅的大危機。專家稱「這幾乎是日本的』地獄圖』」。據日本放送協會(NHK)網站6日報導,10月上旬,6名來自醫療、心理等不同領域的專家聚集在NHK廣播放送中心,在便箋紙上寫下首都直下型地震可能引發的災難。
  • 港媒:瑞士專家稱阿拉法特死前吸入致命性釙
    據香港文匯網報導,瑞士研究機構專家7日稱,巴勒斯坦前領導人阿拉法特死前吸入了致命性的釙,顯示有第三方捲入了阿拉法特之死。
  • 詩譯英法許淵衝 從心所欲不逾矩
    >   圖為許淵衝先生贈送給作者的漢法對照本《詩經》,扉頁上許先生用中文、法文抄寫了《詩經·採薇》的名句。許先生曾經說過,他讀的小學是全市最好的小學,中學是全省最好的中學,大學是全國最好的大學。這個小學,是江西南昌實驗小學。這個中學,是江西南昌第二中學。這個大學,是西南聯合大學。其中,許先生中學就讀的南昌二中,其前身心遠學校的源頭是江西南昌岡上鎮月池村熊氏的家塾,而我就是這個熊氏家族的後代,因此可以說,許淵衝就讀的這個「全省最好的中學」是我們熊家創辦的。
  • 英公布精確北極地圖 有助各國確定爭議管轄權(圖)
    英公布精確北極地圖 有助各國確定爭議管轄權(圖) 2008年08月06日 15:16 來源:中國網 發表評論   這張地圖精確顯示,哪些地區主權已確定,哪些地區主權已提出,哪些地區將來可能產生爭議。這些區域用不同的顏色標記。研究者表示,繪製該地圖的初衷是為各國政治家和領導人在制定本國的北極戰略時提供參考。  根據聯合國大陸架限委員會的允許,北冰洋周邊國家爭著在2009年5月之前主張對北極地區大陸架的主權。
  • 英媒稱河南是PM2.5重災區 專家稱應理性看待
    新華社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一篇報導引發網友「圍觀」專家表示:報導引用美國研究性數據,應理性看待首席記者 路紅 實習生 馬玲玲核心提示昨日,PM2.5再次成為熱門話題——一篇最新文章指出,世界衛生組織表示PM2.5超過10微克/立方米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 英國牛吃人屍骨引發狂牛症英科學家稱,從印度進口的飼料中含有攜帶...
    據新華社報導英國醫學家在定於今日出版的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發表論文,稱令全球民眾「談牛色變」的狂牛症,源於從南亞進口的動物飼料與骨頭,因為其中有從恆河打撈的人類屍骸,而這些人生前可能感染了相關病毒。  顛覆傳統理論  這篇論文由英國肯特大學醫學教授阿蘭·科爾切斯特、愛丁堡大學醫學與獸醫學院的南希·科爾切斯特共同完成。
  •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引發爭議,項目申請人賀建奎名下有多家...
    不過,消息釋放不久之後,在倫理道德爭議之外,也引發其合法性方面的質疑。基因編輯技術爭議基因編輯技術指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對DNA序列進行修剪、切斷、替換或添加等操作。同日晚間,上百名中國學者針對該事件引發的倫理道德問題發布《聯署聲明》,聲明中表示,這項研究直接進行人體實驗,「只能用瘋狂形容」。同時,聲明中也提到,事實上這項技術「早就可以做」,但全球的生物醫學科學家們不做的原因是因為CRISPR技術目前尚存在脫靶問題,直接嘗試人體胚胎實驗存在巨大風險。此外,不確定性的遺傳改造,或對人類基因池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