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下民航客機名機的標準是: 1、 大氣層內的固定翼飛機;2、 量產型,而不是研究機;3、 對航空技術有重大推動作用,對後來者有重大影響;而且排名不分先後,如有不同見解請留言吧。
DC-3
現在還有許多DC-3在運營中
DC-3的正式名稱是達科他,但是很少有人用這個名字。DC-3不是最早的民航機,但DC-3使民航由少數有錢人的歷險,變成了真正的空中旅行;使民航變成了正經的商業行為,而不僅僅是好天氣時的郊遊。DC-3的軍用型C-47在二戰中也是戰功累累,駝峰空運、諾曼第、市場花園,C-47都是主角。
美國空軍到越戰期間還在用C-47。二戰中蘇聯是租借法案的受援國,接收了不少美國裝備,但仿製的只有兩個,一個是仿B-29轟炸機的圖-4,另一個就是仿DC-3的裡-2。
二戰期間的飛機至今還在作商業飛行(比如一些非洲叢林國家的中小航空公司)或在空軍服現役(比如南非空軍)的,除了DC-3/C-47,大概找不出第二個了。
波音707客機
1954年波音707原型機——367-80下線
波音707不是第一架噴氣式民航客機,但是早期噴氣式民航客機中最成功的。波音707使經濟、快捷、舒適、全天候的越洋飛行成為可能,從此乘飛機長途旅行得以大眾化,火車和輪船客運急劇萎縮,根本性地改變了人們長途旅行的習慣。
波音已經成為民航飛機的代名詞。波音707的上反下單翼、翼下吊掛發動機布局,已經成為大型噴氣式民航客機的經典。彗星式的翼根發動機布局,三叉戟式的機尾三發布局,勝利式的機尾並列四發布局,都有獨到的優越性,但都沒有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協和式客機
協和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實用化的超音速客機
如果說前述飛機在航空史上奏的是一曲曲凱歌,那協和式奏的就是一曲悲歌。二戰前,法國航空和現在差不多,算好的,但不是最好的。英國就不同了,老大帝國在航空領域是相當領先的。二戰之後,英法都元氣大傷,「美英特殊關係」挽救不了日不落帝國的日薄西山,法國連越南和阿爾及利亞也搞不定,英法只好尋求合作,互相幫襯,以求重振帝國雄風。
協和式是重建國運、奪回航空技術領先地位的核心一環。無奈英法看走了眼,把面子工程當成了戰略產業,投進協和式的錢和心血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產量那麼小,還設英法兩條生產線。驚人的噪音和油耗抹殺了協和式在商業上成功的任何機會,美國的私心和美國訂單的落空則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訂單從最初的五洲四海(中國民航還意向性訂購過兩架,後來取消了),到政府貼錢指令英航法航購買。最慘的時候,以一法郎的價格象徵性地賣給法航。協和式在技術上的超前是沒說的,越洋超音速巡航到現在也只此一家,軍用飛機包括在內(空中加油的不算)。協和式的造型也是絕無僅有的,像引頸高翔的白天鵝,那種浪漫和高貴是沒有親見難以真正領會的。
協和式代表了航空的浪漫時代的終結,也代表了歐洲作為世界舊霸主的時代的終結。協和式之後,歐洲航空在美蘇航空面前,就像Lexus和Acura在德國大三面前一樣,只是viable alternative而已,而永遠失去了競逐航空技術標杆的勇氣和能力。
波音747客機
波音747將民航帶入寬體時代
波音707將民航帶入噴氣時代,波音747則將民航帶入寬體時代,從此越洋空中旅行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波音747的身世還很有一點坎坷。波音707是由波音競爭美國空軍噴氣加油機入選的KC-135發展而來,波音747則是由競爭C-X落選的方案發展而來(洛克希德入選,最後定型為C-5「銀河」式),至今747貨機的機頭還是可以和軍用運輸機一樣向上打開,是民用貨機中獨一家。
波音的C-X方案改客機也不容易。適合軍用運輸機的下反的上單翼要改成客機通用的上反的下單翼;軍用運輸機的機腹起落架要改成客機通用的前三點起落架;機身地板要抬高;以適合客艙和地板下貨艙布置的需要;航電和特設的改變就不用說了。改動之大,時間之長,差點把波音整破產了。好在最後挺過來了,一炮打響,使波音獨霸客機市場食物鏈的頂端40年,真正奠定波音在民航飛機的霸主地位。
在A380投入航班服務之前,波音747還是航空業中的大哥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波音747成了西方文明和西方生活方式的象徵之一,所以也常常被恐怖分子盯上。洛克比空難中的泛美101航班就是747。747的出生其實還和泛美的老闆的極力鼓動有極大關係,但泛美最終由於洛克比空難誘發的保險費飛漲和乘客流量下降,而黯然關門。
A380客機
論外形,A380比波音747遜色不少
30年來,波音747一直是民航機裡的霸王龍,其個頭和威望無人可以匹敵,是波音帝國皇冠上的鑽石。空客在80年代初成立後,一步一個腳印,從中短程寬體的A300/A310開始,到窄體的A320系列,到中遠程寬體A330/A340,逐步蠶食波音的市場,取得很大的成功。但即使是最新最大的A330/A340,也不及747的個頭和威望。
長期以來,空客相對于波音來說,一直在扮演Lexus相對於奔馳的角色,也就是高質低價的替代品,最終也將影響產品的身價。這兩年來空客的銷售量(飛機數)已經超過了波音,但銷售額和利潤還是不及。空客如果不把747從寶座上趕下來,可能將永遠扮演二流角色,這是空客在A380上痛下血本的一大原因。但A380這一尺寸的巨無霸的投資實在太大。
波音不是沒有在「後747」上下過功夫,在747-400後,波音推出過-500和-600,將-400的兩層前艙向後擴展,增加載客量,但應者寥寥,後來無疾而終。空客宣布A380計劃後,波音再次在這桶漿糊裡搗了幾下,後來還是不了了之。波音的猶豫是有道理的。民航市場發展至今,中心機場已經不堪重負,中心-輻射模式的民航服務也許已經走到了盡頭,點對點服務也許更符合市場需求。
在大西洋跨洋航班中,主要飛中心機場的747航班的比重越來越低,大批為飛點到點的767和777航班所取代(波音當然只統計波音飛機),所以波音把賭注壓向7E7,現在改稱787(據說改名還有一點「中國因素」,因為「8」在中文裡討口彩)。波音在收購麥道之後消化不良,銀根很緊,747再「老太婆抹粉」已經交待不過去了,開發全新的巨無霸有點有心無力,這也是開發奉獻、投資均較小的787的一個不便言明的原因。
但空客的雄心也是有道理的,規模出經濟效應,這是個硬道理。天空任鳥飛只是人們的美好理想,現實是主要航路已經空前擁擠。前些年俄羅斯開放空域,北極航線成為現實,既縮短很多越洋航線的距離,又疏解了已有航線的擁擠,引起國際民航界一片歡呼。
進一步增加航班的載客密度勢在必行,亞太地區尤其如此,A380這樣的巨無霸正好適應這樣的需要。如果空客是對的,那747的日子不長了,而波音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可以與A380競爭的飛機,將被扎紮實實地趕下民航霸主的寶座。
如果波音是對的,那空客有可能血本無歸,只有喊「二十年後又一條好漢」的份了。波音和空客對巨無霸的觀點截然相反,雙方對自己的觀點又都信心滿滿,然而只有一個會是對的,而錯誤的一方將付出巨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