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慧(中)與女兒周巧勁(右)、妻子合影。
周成慧當年考入西南聯大的入學證。
周成慧的浙江大學畢業證明。
周成慧的捐款證明。
在採訪玉皇堂「巨盛」大屋時,周氏族人告訴記者,這座大屋曾出過一位數學名師,抗戰時期就讀西南聯大電機工程系,是我國數學家蘇步青的得意門生。
經查閱相關史料,才知道這位令周氏族人引以為傲的先輩名叫周成慧,他是一位數學教師,在數學方面才華出眾。近日,記者再次走進「巨盛」大屋,通過周成慧的後人,了解更多有關這位數學名師的故事。
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南聯大
周成慧的兒子周偉中如今生活在桂林,記者通過電話採訪了他。
據周偉中講述,其父周成慧出生於1916年,為玉皇堂巨商周華謨的長子,小時候感染上了耳目疾病,為庸醫所誤,落下了終身殘疾,但其自小就受到家族先輩的耳濡目染,先輩們對事業的執著、無畏和勇敢,激勵著他發奮圖強,刻苦學習。
1940年,周成慧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國立西南聯大電機工程專業。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建成立,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西南聯大為中國培養出大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建國需要的優秀人才,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以及「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鄧稼先等,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當時整個廣西僅有兩個人考入西南聯大,而周成慧是其中之一。據周偉中回憶,周成慧曾對他細述過當時去學校的艱難,那些山路陡而小,非常顛簸,到了學校後幾天仍緩不過勁來。
「那時讀書的條件比現在差十倍、百倍都不止。」周偉中說,當時西南聯大的校舍是茅草屋,每間宿舍放20張雙層木床,而教室相當簡陋,幾條板凳,還有一塊黑板,一張講臺,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周成慧的學習熱情。
師從蘇步青,曾被推薦留學美國
「初到雲南之時,父親無法適應那裡的氣候,但功課卻一門沒落下。」周偉中曾見過父親讀書時的筆記,他印象最深的是父親的字,寫得相當工整,一筆一划寫得清清楚楚,看上去像印刷體一樣。 在大師雲集的環境裡,周成慧如魚得水,讀書相當用功。不過很可惜,由於有聽力障礙,無法滿足實驗課的要求,在西南聯大電機工程攻讀了一年後,周成慧被迫轉學至浙江大學。
當時浙江大學的校長是竺可楨,系主任是蘇步青。據周成慧的堂弟周老先生介紹,周成慧在數學方面天資過人,由於他的聽力較弱,上課時他聽不到老師講課,所以,他只能在課後借同學的筆記來抄,然後自學,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難題,才去請教老師。但就是這種半自學模式,他的數學成績依然排在班級的前幾名,深得老師的喜愛,他在數學方面表現出來的過人天份得到了系主任蘇步青的認可,被蘇步青列為四大得意門生之一。
後來,蘇步青推薦周成慧和後來任國家核工業部(二機部)九院理論部副主任秦元勳等四位同學到美國留學,但因身體原因,周成慧最終不得不放棄了這個機會。後來蘇步青打算讓周成慧留校任教,但周成慧考慮到廣西還比較落後,最終還是決定回到家鄉教書育人。
捐資捐物,支持革命工作
「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這是西南聯大校歌的幾句歌詞,這些歌詞充分體現了聯大師生同仇敵愾,教學讀書不忘愛國的衝霄壯志。受此影響,雖然由於身體條件限制未能投身革命,但周成慧一直以實際行動積極支持愛國民主運動。
從浙江大學畢業後,周成慧回到鬱林高中任數學教師。當時是解放前夕,他的不少學生加入了共產黨,參加革命。他不但暗中保護,還為這些學生捐資捐物,大力支持革命。「當時白色恐怖相當嚴重,但他卻冒著危險一直支持學生。」周偉中說。
至今,周成慧的女兒周巧勁還保存著一張他在1949年為中國共產黨鬱林黨財政委員會捐助30銀元的收據。收據上周成慧用了化名「乙韋」。周巧勁說,其父解釋「乙韋」的韋是偉的一半,韋有吾牛之意,取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引申之意。
周巧勁說,當時的工作人員對其父周成慧說,以後可憑著這張收據,子女讀書可全部免費,家庭有任何困難,也隨時可以憑著這個收據向相關部門求助。但是,周成慧卻從來沒有因為家庭的困難給政府添過麻煩。「我們有兄妹6人,我讀書時家庭的經濟狀況是相當緊張的,但父親從沒對學校說過這事。」
教書育人,桃李天下
1955年,周成慧調到廣西師範大學任教。周成慧在教學中努力實踐了「學生要超過自己」的蘇步青教育思想,以高標準、嚴要求來對待自己和學生。他絕不允許學生對問題說「有些懂」或「不大懂」含糊的話,他說:做學問絕不能一知半解。
周巧勁說,他父親教書幾十年,從沒遲到過一次。每天早上6點準時起床,然後背一次當天要上課的教案。有些課,講了無數次了,但他仍然堅持要背一次教案才會去上課。這個習慣從沒改變過。所以他的課生動有趣,很受學生歡迎。經常有學生到他家請教學習上的難題,「當時我們家30平方米的房子,經常是擠滿了學生。」
「在鬱林高中教書時,每到假期,他就把族裡和學校一些讀書比較勤奮且有潛力的學生叫到家裡,對他們進行輔導。」周成慧的堂弟周老先生說,哪個親戚或朋友的小孩讀書成績較好的,周成慧也會叫到家裡來,與家人一起吃住,白天給他們上輔導課。玉皇堂後來走出了不少大學生,這跟周成慧的影響和精心栽培有著極大的關係。後來任國家航天部067基地主任,兼任國家「七五」期間生點項目--七0六七工程總指揮的周偉倫也是他的學生。
「因為對學生的無私奉獻,他深受學生愛戴。」周老先生回憶,在周成慧調到廣西師範大學後,每次回玉林,在玉林的學生得知後,都會趕來看望。
不忘鄉梓,關心後輩
周成慧經常利用各種機會去激勵族人努力學習,發奮圖強。至今最讓周老先生難忘的是,1973年時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的秦元勳因工作原因來到玉林。「因為堂兄周成慧和秦元勳的關係,我還有幸與秦元勳有過兩次交往。」據周老先生介紹,周成慧與秦元勳是同班同學,關係相當要好,當時周成慧已調到廣西師範大學工作,聽說秦元勳到了玉林,於是讓周老先生帶著他的信去拜訪秦元勳。
周成慧的妹妹周成娥多次帶著孫子梁家勇前去桂林探親,梁家勇說當時他還在讀小學,周成慧經常鼓勵他「要好好讀書,認真做事,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對於族人,周成慧也一直有著很深的感情。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周成慧的堂侄周偉新到桂林出差,周成慧專門找了一家比較便宜、離他家又近的旅館,還請周偉新到他家吃飯。「那次,我連續在桂林學習60天,大部分的業餘時間都是跟他在一起。」周偉新回憶。
周巧勁一直記得,每當走在街上,一聽到有人說玉林話,其父親都會馬上停下來打招呼,還要留下聯繫方式,叫人家上門做客。她說,他們兄妹幾個雖然在上世紀50年代就隨父親遷到桂林生活,但至今他們仍能講一口純正的玉林話。因為父親曾對他們說過,「無論我們在哪裡生活,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根。」
原標題:周成慧:從玉皇堂走出來的數學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