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
特級教師張齊華丨名師反思錄
名師是如何「煉成」的?
「我1997年參加工作,四年後便趕上了本世紀初新一輪課程改革。作為一名教學新手,『繁難偏舊』的原有數學課程理念尚未對我產生深刻的影響,全新的課程理念與教學樣態已撲面而來,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模樣。我就像一名在沙灘上尋找貝殼的孩子,欣喜地追逐著一片又一片全新的貝殼,沉醉其中。」
今天好師妹就來帶大家看看特級教師張齊華的數學教育之變。
人物介紹
張齊華:南京市玄武區教師發展中心教研員、江蘇省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南京市「張齊華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負責人;一直致力於數學文化的探索與實踐,曾獲全國小學數學專業委員會第七屆教學觀摩大賽一等獎,《人民教育》《小學教學》對其在數學文化領域的探索進行專題報導;參與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教育教學論文200多篇,出版專著《張齊華與小學數學文化》。
01
著眼數學:無限相信學科的力量
或許是得益於南通師範學校五年的大專數學學習經歷,尤其是最後兩年的高等數學學習歷程,讓自己與同時期的數學教師相比,在學科素養上有較深的積澱。這種學科專業的優勢很快便在自己的課堂上「顯山露水」。於是,「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便不自覺地成為那時的基本教學立場。「數學文化」的教學主張,也差不多在那個時候逐步醞釀了起來。
那時的我,對於數學教學的學科價值,有著無比堅定的信念。在我看來,數學學科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育人價值。
數學是高度抽象的。它研究的不是客觀世界本身,而是藉助抽象的思維形式,從數量關係與空間形式兩個維度對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展開研究。因為抽象,所以,數學學習能夠讓我們摒棄外部世界的物理屬性,從純粹的形式、結構等維度切入。它能夠幫助我們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建構一種獨特的數學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或許在其他學科中也有所體現,但其抽象的程度及純粹性,卻是其他學科所難以比擬的。
數學是邏輯嚴密的。儘管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我們也強調猜想、合情推理等,但整體上,數學學科依賴嚴密的邏輯推理。兒童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不斷經歷嚴密邏輯推理的過程,就是感受數學嚴謹、規範、準確的過程。這樣的學科特性,有利於培養人的理性思維與精神。
數學同時又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因為數學的高度抽象與邏輯嚴密,所以,數學的概念、規則、結構、模型等早已摒棄事物對象的具體屬性,具有更大的一般性與通性。有人說,「數學是關於模式的科學」「數學的本質是抽象、推理與建模」。模式與模型,是對現實世界具有共同屬性的一類事物或結構的抽象與概括,所以,它們自然能夠重新回歸現實世界,對更多類似的現象、問題作出解釋和應用,無往而不利。
正是基於上述對數學學科的理解,所以,我在數學課堂上,更加關注數學的學科本質,更加關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抽象、推理、模型思想的把握,更加關注現實情境背後對數學結構的抽象,更加關注數學知識背後的思維方法與數學思想。
以2004年執教的「交換律」一課為例。與同時期更多數學課關注現實情境的創設、關注學生經歷「猜想、實驗、驗證」的過程不同的是,我將課堂的觸角向學科更深處推進:「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顯然不變。如此直白的結論,為何我們還要展開研究?」「舉例是驗證猜想的重要方法。可是,舉多少個例子才算合適,為什麼?」「例子越多越好嗎?怎樣的例子才是好例子?」「舉例驗證過程中,反例對結論意味著什麼?」「就算列舉的所有例子都符合猜想,我們就能得出結論了嗎?」「不完全歸納後,我們是否可以藉助演繹推理得出更確切的結論?」……
在我看來,上述每一個問題的跟進,都是對數學學科本質的一次次叩問與探尋。數學學習如果不能幫助學生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不能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再生動的學習情境、再開放的學習過程、再充分的小組討論,都只是緣木求魚,而未得數學學習的精髓與要領。
02
回歸兒童:「人」是學習的最大生產力
真正促成自己發生第一次重大轉變的,是2005年我在安徽黃山參加第七屆全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大賽,我執教的是「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儘管那節課以精妙的教學設計和近乎完滿的教學演繹,獲得了一等獎第二名的好成績,但是,隨之而來的質疑聲,卻成為我心頭好多年揮之不去的陰影。
「在這樣的課堂上,我們看到了教師的教,但學生卻不見了。」
「當學習沒有真正發生,再完美的課堂,留給學生的發展空間也極其有限。」
「這樣的課,教有過剩,而學有不足。」
「我們看到了教師的強大與個人魅力,卻看不到學生的精彩。」
……
儘管在某種程度上,上述評價有失公允,至少,在引導學生展開學習活動這一問題上,這節課還是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實踐和探索的,但是,這樣的質疑,我認為還是切中肯綮,這也是當時很多一線教師數學課堂的短板和軟肋——一味關注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
正如我的老師張興華所言:「學習應該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的價值只是給學生的學習搭建平臺、創造機會、給予支持,而不是代替學生展開學習。」
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聽完我的課,也同樣給出了中肯的建議。他振聾發聵的那句話——「『人』才是教學活動的最大生產力」,成為我開啟新一輪課堂探索的重要宣言。
也就是從那節課以後,我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課堂新探索。
「讓學習真正發生」,成為我數學課堂的第一準則。
「讓兒童真正站在課堂正中央」,成為我數學課堂的核心理念。
「沒有問題,就不可能有學習發生」,關注學生的真實問題,並以此作為數學教學的邏輯起點,成為我數學課堂的全新路徑。
「了解學生已經在哪裡,要往哪兒去,如何去那裡」,更是成為我很長一段時間裡,備課過程中最核心的三大問題。
「理解學生、支持學習、提升學力」,是我所在區域的共同教學主張,也是我持續實踐多年的「課堂經驗」。
不得不承認,改變的過程是極其痛苦的。很多熟悉我的人都說:「你天生就是一個優秀的教者!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永遠猜不出下一步會有怎樣的教學創意,同樣是好課的生動樣態!」「如果內容足夠精彩,就算學生只是傾聽,也遠比看似熱鬧的學習更有效。」「這不是你的風格,做回你自己就好!」
但是,不得不承認,當你的頂層教學哲學和底層教學邏輯已經發生改變,一切的安慰與勸告已然收效甚微。可以說,這十年,我在「為學而教」的教學道路上,已經漸行漸遠。因為,新的認識已經深深植根於自己的教育信念中——學習永遠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情,如果學習者自身的學習主動性、創造性和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的釋放,教學就永遠不可能獲得最大的效益。
實踐證明,這是一條正確的路。在這十年裡,我親眼見證,當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被激發、學習潛能被喚醒,他們將給你帶來怎樣的驚喜。而所有這一切,在之前的十年裡,從未發生過。
03
心懷公民:為未來社會培養新人
或許是機緣巧合,三年前,南京市成立了張齊華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確定的研究項目是「基於核心素養的課堂重建」,旨在通過課堂重建,探索核心素養如何真正在數學課堂中落地生根。
研究分兩個子項目展開。一個圍繞日常的數學教學實踐進行,另一個則將視線投向「拓展性數學課程」的建設。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前一個項目,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收效甚微;而後一個項目,卻在一定範圍內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力。
「超市建在哪兒」一課,在引導學生確定超市位置的過程中,打開了數學學習的「潘多拉魔盒」,利益權衡、人性考量、道德關懷,成為學生關注的話題。
「數說淘寶」一課,直面真實世界中的大數據,引導學生如何全面、辯證、理性地看待數據、分析數據。
「肯德基定價的秘密」一課,揭開了經濟學中「差異定價」「價格歧視」「人群區分」等概念,讓學生有機會透過現實生活中的常見現象,藉助數學工具和方法,洞察現象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沉默的數據」一課,以「二戰」中「究竟該加固飛機的哪個部位」這一真實故事為引子,進而圍繞「降落傘為何沒有差評」「候車廳裡記者發現春運火車票不再難買」等話題,引發了一場基於「沉默數據」的批判性思維的大探討。
「舊小區裡該不該裝電梯」一課,將發生在社區裡最真實、最尖銳的現實問題搬進數學課堂。費用分攤、經濟博弈、規則確立、民意調研,數學學習再一次將觸角伸向了真實的世界。
……
當十餘個課程案例漸次成熟,並受到數學教育界各方的高度認可後,一種嶄新的教育視點漸漸浮出水面——
「數學學習,僅僅提升學生的學習力是遠遠不夠的。」
「學科的價值在於育人,而育人的根本要義在於,讓學生成為更好的人,成為未來世界的真正公民。」
「數學教育,應該為這些未來的新時代公民,貢獻學科的獨特力量。」
「理性、批判、洞察、辯證,理解、悅納、尊重、自省……好的數學教育,應該致力於為未來社會培養合格公民。」
或許,這些只是一種遙不可及的教育理想。但是,回到教育的原點,回到「學科育人」的初衷,這樣的理想,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追逐。
本文作者 | 張齊華
責任編輯 | 李孜
本文原載於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日09日第08版 版名:課程周刊·教師成長
用名師案例服務教師專業成長,快來訂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