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要說的是,歐洲文藝復興之前的歷史具有很強的"國王性",即中世紀的歐洲各國發展走勢都"綁定"在國王身上,典型的大事件也都圍繞著國王、王室成員、大主教等人物展開。至於什麼文化、藝術、科學等領域大批人士青史留名,多是文藝復興以後的事了。而關於這個特點,瑞典歷史表現得尤為突出。
公元前九千多年就有人類在這裡定居,所以瑞典的人類史很早、國家史卻很晚。不管現在的瑞典人願不願意承認,也不管他們自己如何通過"長老議會"等高大上的詞語來粉飾,實質上當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都已經經歷了漫長的古希臘、古羅馬兩大時代,直到西羅馬帝國都滅亡七百多年了、中西歐漫長的中世紀都有"一隻腳邁出來了"、文藝復興都已經開始了,瑞典還是原始社會。
這麼說,有些殘酷,但事實如此。公元12世紀以前,在這片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東半邊,你找不到什麼明顯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不過,我說的是地方,不是人。估計很多讀者到這裡已經聯想到維京人了,沒錯,維京人的起源地就包括今天的丹麥及挪威、瑞典的南部。別看本土「很部落」,走出去的那批可不得了,瑞典被歐洲人稱為「人種作坊」,大量日耳曼分支人種都是從這裡向南遷徙的,比如著名的哥特人就來自瑞典的哥特蘭島。
克努特大帝的"北海帝國"時代,是瑞典人至今都津津樂道、引以為傲的話題。其實向西的這一批主體還是丹麥人,只不過那時候還沒有瑞典這個國家,所以丹、瑞、挪三股維京合力打仗是很正常的。向東走的瓦良格人倒真是出自瑞典地區,他們在廣袤的東歐平原上建立的基輔羅斯,就是俄國的前身。
公元十世紀基督教傳到瑞典地區,關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文字記載也就開始多了起來。據說瑞典的第一個國王叫埃裡克,還說他成功吞併過丹麥。這一點是否屬於傳說的範疇,各位看官自己判斷,畢竟對於"維京大本營"的丹麥來說,那麼早就被其他少數維京人吞併是很難想像的,更何況正史中早就為我們勾勒出了當時瑞典的真實狀態。那就是分成二十個區,每個區都有類似古希臘的公民大會,他們各自治理自己生活的地方,雖然有個國王,但只住在半島東南部相對沒那麼天寒地凍的哥特蘭島上,王權也僅限於這個小島罷了。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各區都是原始自治,為啥還會有個國王?既然有了國王,又為啥會沒實權?原因就在一個很關鍵也是聊瑞典必提的一個點,那就是北歐神話。因為原始部落有什麼?有神話!
在北歐神話體系中,至高無上的神是奧丁,而歐洲大陸上的國家都有國王,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有一個?那麼這個人就應是奧丁的子嗣(最早的那位不管是祭祀宣布還是自稱)。但是設立一個國王又與自身的傳統相悖,那就讓他做一個名義上的國王吧。
轉折點發生在1125年,那時候一直宣稱自己是奧丁後裔的第十二位國王被暗殺,本來只管一個小島的王室中斷,對其他各區也沒啥影響。可是到了這個年代,除了北歐神話外,基督教在瑞典早已"生根發芽",國王的"天選性"除了可以依託奧丁外,還可以依託上帝。從世俗層面來看,此前的幾位國王早就開始模仿歐洲其他國家那樣,在各區冊封一些不一定聽他話的貴族,也就是說瑞典最初的一批有爵位的貴族階層早已成型。
貝爾格爾,第一個值得你記住的瑞典人的名字。他是各區爭奪了一百多年王位後的最終勝利者,有點兒像曹操,自己沒當,讓他兒子當了國王,從此王位就在他家傳了一個半世紀。這一個半世紀正好是國王想要攬過所有大權,做個像歐洲別的王室那樣"真正的國王"的時代。但也恰好是瑞典各區勢力仍然對傳統不撒手,與國王爭權的時代。貝爾格爾家族的最後一位國王就是這麼下臺的。
既然各區暫時勝利了,又明知道在歐洲"群狼"面前,本來就弱小還要各自為政的話,必將面臨入侵。於是他們決定——皈依丹麥,也就是著名的卡爾瑪聯盟籤訂了。三匠畫片認為,這是北歐地區自克努特大帝的後裔把"北海帝國"搞散以後的第二次重聚,丹麥、挪威、瑞典又成為了統一的"維京大家庭"。
至於卡爾瑪聯盟都幹了些啥,有什麼對外的勝利和失敗,在我的丹麥史中都已經聊過了,這裡不再贅述。要知道這個聯盟的形成,是建立在當時的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雄才大略的基礎之上的,一百年後瑞典人對丹麥後來的國王們早已漸漸失去信心,"脫離丹麥,重新找回瑞典"已成為當時瑞典人的主流思想。
可是加入容易退出難,1517年瑞典的反丹麥統治戰爭進行的如火如荼,三年後丹麥人製造了"斯德哥爾摩血案",這下徹底激怒了所有瑞典人。第二個應該記住的名字出現了,他叫古斯塔夫瓦薩,他用了兩年時間領導瑞典人取得獨立運動的勝利,並被推舉為瑞典國王,他所建立的王朝被稱為——瓦薩王朝。
他在瑞典歷史上的作用,類似於中國歷史上的秦始皇,但秦始皇比他大了整整1782歲,你就知道瑞典國家史有多晚了。古斯塔夫瓦薩算是第一個「有名又有實」的瑞典國王,因為各區的大貴族被他鎮壓了、封地被廢除了、採邑也沒有了,國王開始選派地方官了,是不是很像封建轉郡縣?
深度歷史愛好者此時可能開始有疑問了,那就是一五几几年歐洲大部分國家還都沒進行到這一步呢,當時的法國還處在盧瓦魯王朝,著名的波旁王朝還沒開始呢。所以從不喜歡像歷史書一樣羅列紀年的我,在瑞典史裡也不得不多次用到公元紀年,因為這就是瑞典史最有意思的地方。
古斯塔夫瓦薩登基的那一年,馬丁路德已經整四十歲了,宗教改革運動早已發展壯大起來。神聖羅馬帝國北部多是新教教區,受其影響整個斯堪地那維亞也都成為新教之地。你看這個時間點有多巧,當歐洲大陸上那些國王與羅馬教廷爭鬥了近千年後,馬上就要勝利的時候,瑞典這邊剛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國王。而瑞典所省掉的不只有真實的千年王權,同時也省掉了千年的教權羈絆。古斯塔夫瓦薩除了上述世俗層面的改革外,還借著宗教改革的這股風,把教會的土地都給沒收了。
一個世俗和宗教權力集於一身的強大王權在北歐誕生了。瓦薩去世後,他的三個兒子同室操戈、相煎太急,二推大、三推二,一個接一個的倒臺,都過了一把國王癮,又都在位時間不長。直到1611年,老三的兒子古斯塔夫阿道夫繼位,瑞典開始進入"黃金期"。
阿道夫也就是古斯塔夫二世,他在位期間經歷了太多戰爭,或者叫對外擴張,與歐洲各國幾乎都有交集。而這些戰爭我在此前的德、俄等好幾個國家的歷史和歐洲三十年戰爭專題中都提到過,具體過程就不展開聊了。咱們精煉的提取出這位瑞典人唯一認可的本國"大帝"的一生。
先提煉歷史背景,維京人自古把海當家,波羅的海沿岸的所有國家都用盡全力去拼這片大陸內海的統治權。新崛起的俄國急切的希望得到一個出海口,甩掉自己內陸國的帽子,那時候它還沒到遠東來呢,所以目標一直鎖定在波羅的海和黑海兩個焦點。想插手波羅的海就得跟瑞典爭,想插足黑海就得跟奧斯曼搶;那時候波蘭正處於上升期,跟後來的三次被瓜分看起來"長得都不像是同一個國";神聖羅馬帝國由於是宗教改革運動的"震中",住在奧地利的皇帝正在急切的希望通過武力打擊帝國北部新教諸侯,而獲得作為皇帝他一直沒有的實權。
看似很複雜,古斯塔夫二世處理的卻很簡單,那就是把它們通通打敗。從二世角度看,應該總結為,他爺爺瓦薩給他打了個極好的基礎,他父輩在爭奪王位過程中又把經濟給拖垮了,二世有絕對的權威就是沒錢。既然是打國際戰爭那就會分兩個陣營,同屬新教國的英、法、荷給他送來了大量的錢。
他打贏俄國吞併芬蘭灣;打贏波蘭使波羅的海成自家"內湖";一路所向披靡從北向南插入神聖羅馬縱深,佔領紐倫堡,與其他新教國家一道迫使神羅皇帝投降,帝國割讓波羅的海沿岸領土給瑞典。只是這位"北方雄獅"本人在快要打到慕尼黑的時候身先士卒戰死了,當時才三十八歲。致使很多人都把他的英年早逝作為展開遐想的話題。
之所以"戰神"們尊崇拿破崙,拿破崙尊崇古斯塔夫二世,不是單純因為他的這些開疆拓土,更關鍵的是他在軍事史上的劃時代意義。以前打仗都是騎兵衝鋒、步兵主力、弓箭手壓陣,古斯塔夫二世把它改為騎兵主力、步兵輔助、炮兵取代弓箭手。大炮早就有,但由於其精準性問題一直在戰爭中扮演很邊緣化的角色,比如開場放兩炮提升士氣啊、城防戰的時候轟一轟城牆啊。古斯塔夫二世不管那套,開戰前先是一排排大炮對敵方陣地一通亂炸,要是大家都用這種打法對方自然不怕,怕就怕這是軍事史大改革之初,一方是新戰法發明者,另一方必然就成了"蒙圈者"。
也不知道為什麼,那些歷史上雄才偉略的統治者能在短時間內幹過那麼多的事情。整天忙著打仗身上全是傷的古斯塔夫二世,抽空還開創了大學預科班制度,被世界各地沿用至今。
好了,從維京到雄獅都聊完了,瑞典的下半場「衰落之路」我們留到下一期再聊,屆時將會有一位法國元帥前來當瑞典國王,咱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