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年前,即1897年11月3日,世界上第一個全金屬硬式飛艇進行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飛行。
很多人都會認為這種硬式飛艇是普魯士伯爵費迪南德·齊柏林的發明,實際上,它是由奧匈帝國的木材商、猶太人大衛·施瓦茨發明的。施瓦茨飛艇外形就像一個鉛筆頭,蒙皮為0.2mm厚的鋁箔通過鉚釘覆蓋在內部框架上。之後製造的所有飛艇都沒有採用這種蒙皮,而是內部為金屬框架,外殼採用浸透密封劑的織物製造。
施瓦茨飛艇是在普魯士政府的財政支持下,在柏林建造完成的。所有零件都在卡爾·伯格的金屬加工廠製造,卡爾·伯格本人還為大衛·施瓦茨提供資金支持,飛艇的最後組裝工作就在今天的柏林滕珀爾霍夫機場附近完成。飛艇長47.5米,直徑13.5米,體積3250立方米,底部有一個懸掛在鏤空鋁桁架上的小吊艙,安裝了一臺12馬力戴姆勒四缸汽油發動機,通過皮帶傳動裝置驅動一個前進、兩個轉向螺旋槳。
看起來這個飛艇的設計非常具有前衛感,但是大衛·施瓦茨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在飛艇內部沒有設置單獨的氣囊。氫氣直接泵入飛艇的內部,儘管鉚接蒙皮之間有膩子,但仍不能滿足密封性能的需要。氫氣從鋁板蒙皮之間的縫隙洩露,這就是1896年10月6日飛艇首次試飛沒有離開地面的原因。可以說,蒙皮的密封性工藝還沒有成功,整個飛艇需要進行徹底的重新設計。
1897年1月13日,大衛·施瓦茨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44歲。這個飛艇由贊助商兼好友卡爾·伯格接手,並在鋁製結構內部安置橡膠織物氣囊。11月3日首飛時,飛行員是普魯士軍隊機械師恩斯特·傑格斯,當地勤人員鬆開繩索之後,飛艇飛快地上升。在大約140米高度時,左側轉向螺旋槳的傳動皮帶脫落,造成螺旋槳失去動力。不久之後,吊艙尾部的推進式螺旋槳的皮帶也脫落了。圖中吊艙尾部就是推進式螺旋槳。
飛艇仍在快速上升,當達到500米高度時,飛行員認為高度已經足夠,於是打開放氣閥釋放一些氫氣。飛艇的上升速度開始變慢,然後開始降落。當飛行員試圖關閉放氣閥時,卻發現閥門無法關閉,氫氣繼續通過放氣閥排出,飛艇下降的速度開始加快。
最後飛艇的吊艙首先觸地,脆弱的鋁結構無法承受這樣的衝擊力,整個飛艇變成了一堆扭曲皺褶的金屬,發動機曲軸箱破裂。幸運的是,氫氣沒有爆炸,飛行員奇蹟般地只受了輕微的擦傷。但是,這個飛艇損壞嚴重,不具有修復價值。卡爾·伯格對這種硬式飛艇失去了興趣,沒有任何人繼續願意投資,但他依舊創造了世界第一個硬式飛艇,並證明了它確實可以飛行。
費迪南德·齊柏林從發明家遺孀那裡購買了一項專利,並對其設計進行了重大改進,三年後建造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齊柏林飛艇。特別是,他大幅加長了飛艇的長度,並用帆布取代了金屬蒙皮。這樣既可以保證密封性,又減少了製造成本。
施瓦茨飛艇配備的戴姆勒四缸汽油發動機,可以看到底部因為墜毀事故而破損的曲軸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