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潛艇真正的剋星,即將被淘汰的齊柏林飛艇又一次迴光返照

2021-01-09 戰史百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之後,飛機一直屬於普遍戰鬥工具,但在之前可不是這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雖然已經存在,但技術尚未成熟,能發揮的作用甚是有限,所以出場率並不算高。而當時真正制霸天空的,其實是飛艇,一種結構和原理簡單的空中飛行器,雖然現在沒什麼用也不常見了,但在當時,它可是一個頗具壓迫感的大型武器。

飛艇的發明和它的用處

飛艇的發明要遠遠早於飛機,如果硬要追溯源頭的話,那中國古代的孔明燈其實在本質上也是一種小型的飛艇。到了18世紀的時候,法國一位造紙商在得到靈感後開始製作大型的熱氣球,後來為了博得當時法國皇室的注意,又成功地將人帶上了天,這算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回成功上天。可能有人覺得熱氣球並不是飛艇,但它兩的工作原理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是通過不斷生產熱氣流來產生浮力,而另一個則是使用了現成的氫氣。

在熱氣球被發明後的第二年,氫氣球就誕生了,而且同樣實現了載人上天的目的。自人類誕生以來,飛天的理想就從來沒有斷過,期間無數人無數人為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這回好了,藉助氣球飛天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夢想,人類激動之餘也沒有忘記給這一項技術更新換代,其中就有添加動力這一項。傳統熱氣球上天之後其實是無法主動改變方向的,要想擁有自主權,就必須給它安裝上一個動力裝置。到了19世紀的時候,這一想法逐漸現實化,在一次次嘗試之後,現代意義上的飛艇誕生了。

飛艇誕生之後,將它用於一個單純的休閒工具實在是太奢侈了,但早期的飛艇承載能力並不是很強,將它用於運輸也不是很現實,所以將其用於戰爭其實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在熱氣球發明不久後,它就有了偵查敵軍動向的工作,因為飛得高這一點,它還可以在城市被圍困的時候向外傳遞情報。到了近代的時候,一位名叫「H. G. Wells」的作家首次將有攻擊性的飛艇寫在了科幻小說中,而這本小說火了的同時人們也覺得給飛艇裝上武器是一個不錯。

齊柏林飛艇的誕生和第一次世界大戰

1896年的時候,一位來自克羅埃西亞的工程師在德國設計並建造了一艘新的硬式飛艇(由骨架和蒙皮包裹多個氣囊),後來這位工程師不幸逝世,而德國的齊柏林伯爵則花了1500馬克買下了這艘飛艇的所有權和設計圖,並繼續對其進行研發和改進。這就是齊柏林飛艇的來歷,它是飛艇自誕生以來最成功的一個型號,甚至後來成為了硬式飛艇的統稱。其雪茄狀的造型和十字尾翼,無不成為了後期飛艇的製作標準。

齊柏林飛艇採用的硬式結構看似複雜,其實道理很簡單,飛艇所需的浮力由氫氣囊來提供,所以氫氣囊越大所產生的浮力就越大,而飛艇的載重能力也就越強。但凡事都有一個限度,氣囊做太大了之後它的弊端自然就顯現出來了,而利用多個正常體積的氣囊則很不好控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硬式飛艇就誕生了,它將多個氣囊裝在一個更大的外殼中,進而形成一個更大氣囊。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飛艇擁有了更大的在載重能力,同時它的安全性也進一步地被提高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之後,包括齊柏林伯爵在內的不少德國人都認為飛艇應該用於戰陣,而後就付出了實際行動。相比於當時已經誕生的飛機,飛艇擁有更大的體型,這也使得它可以裝備更多的武器,甚至是重磅的航空炸彈。1914年底,批量生產的齊柏林飛艇開始了轟炸法國和英國的任務,且不管效果如何,當這些龐然大物出現之後,確實給英國人和法國人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壓迫感,因此除了加強防禦之外,也開始了一系列的模仿。所以飛艇在它首次作戰後的第二年開始逐漸火熱起來了。在當時的歐洲大陸上,抬頭就能看見飛艇可不是什麼新鮮事。

雖說被大規模的用於了戰爭,但實際結果卻並不是很好。首先就是飛艇的精準度問題,雖然進行了大量的生產,但數量還遠遠沒有能到火力覆蓋的地步,在空中投彈別說是一戰了,就是二戰的轟炸機在高空飛行時也準不到哪裡去。同時飛艇自身的特性也限制了它的發揮,因為主要靠的是浮力,自身的動力系統並不強,也不被允許做強,所以飛艇對天氣的要求一直很高,在一戰的時候齊柏林飛艇經常會因為沒趕上好天氣而被迫改變任務,另有不少因天氣而墜毀。最主要的是,飛艇本身飛的就慢,而它的防禦力也被好到哪裡去,說白了就是不抗打。

興登堡號和二戰中的飛艇

很顯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艇雖然出現的頻率很高,但它並沒有獲得成功,據統計整個一戰結束後,齊柏林飛艇造成的傷亡僅有兩三百人。所以在一戰的末尾,這個懸浮空中的龐然大物就被德國人果斷排除了戰爭武器的序列。同時隨著德國的戰敗,大量的齊柏林飛艇被拆除,而剩下的也都成了協約國的戰利品。看似飛艇的時代就這樣結束了,但事實卻並不是這樣,飛艇迎來了一次新生。

到了上世紀20年代的時候,興登堡伯爵已經去世,一個名叫「雨果·埃克納」的人接手了齊柏林飛艇的運營,而後直接將其改為了民用載具,成了橫跨大西洋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為了提升安全度,氦氣被添加進了氣囊中,和氫氣相比,氦氣不會燃燒,但價錢比較高。而在建造興登堡號飛艇的時候,因為考慮成本問題,還是採用了氫氣來填充,結果可想而知,一場巨大的民用飛艇事故發生了,民航飛艇的復興也因這場事故而終結了。

到了第二次世界期間,本應徹底退休的飛艇又一次迴光返照了,雖然用飛艇進行戰略性轟炸根本就不現實,但在某一方面飛艇卻很擅長,這一方面就是在為艦船護航和打擊潛艇上。一戰結束之後,西方國家大多都放棄了用飛艇當作武器,但美國還是保佑了一定量的作戰飛艇,在二戰中,它們憑藉自身移動速度慢,耗能低的優點,經常為己方船隻護航,並打擊敵人的潛艇,這一點飛機是替代不了的。整場戰爭中,凡是有飛艇護航的艦船,沒有一艘亡於潛艇的襲擊。

結語

隨著飛機研發技術不斷的成熟,弊大於利的飛艇終究還是被淘汰了,二戰時期的反潛表現也算是飛艇最後的發揮。到了現在,飛艇的作用多是在天上打廣告,而且體型也很少有大的,算是正式退休了。

參考文獻《The Hindenburg and other Zeppelins》、《 新一代飛艇誕生》、《德國的飛艇,1900年-1939年》

相關焦點

  • 技術革命:「齊柏林」飛艇誕生
    這時飛艇的氣囊一般用兩層棉織物中襯以牛腸皮膜的材料製成,不易保持外形,且在高空飛行時,因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後變重而難以操控。19世紀末20世紀初,金屬冶煉技術已經成熟,特別是鋁合金的大規模生產為飛艇的改進提供了資源。這一時期,一個德國人引領了飛艇史上一場新的技術革命,這個人就是著名的齊柏林伯爵。他所開創的「硬式飛艇」直到20世紀30年代後期一直被認為是飛艇技術水平的標誌。
  • 齊柏林和他的飛艇帝國:用飛艇進行環球航行,創立世界首家民航
    齊柏林伯爵和他的空中之城 齊柏林系列飛艇的創始人齊柏林伯爵是著名的德國飛艇製造家、大型實用硬式飛艇的發明人。 1898年,齊柏林邀請了著名工程師提奧多爾 科伯博士(Theodor Kober)和路德維希 迪爾博士來幫助他設計第一艘齊柏林飛艇的細節部分。1900年7月2日,第一艘齊柏林飛艇,也是世界上第一艘硬式飛艇——LZ1(Luftschiff Zeppelin 1,即德語"齊柏林飛艇第1號")開始了她的處女航。
  • 德國齊柏林飛艇公司來慈考察洽談
    德國齊柏林飛艇公司來慈考察洽談     德國齊柏林飛艇公司總裁布萊爾一行     齊柏林飛艇原型  2月6日,德國齊柏林飛艇公司總裁布萊爾·馬克斯·埃克哈德一行就張家界大峽谷飛艇遊覽項目來慈利縣考察洽談,縣委副書記、縣長高靖生,副縣長、縣公安局長屈輝,副縣長謝模強參加活動。
  • 另類的天空霸主——齊柏林飛艇,最大的敵人竟是天氣!
    一戰時期的齊柏林飛艇有過一段風光的歷史,當時的戰鬥機和高射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奈何不了它。一戰初期,戰鬥機還處於一個剛剛起步階段,飛機的性能並不好,特別是武器,只是機槍,而且夜晚根本就無法作戰,而齊柏林飛艇卻是利用黑夜,藉助城市燈光投彈轟炸。
  • 7月2日德國人齊柏林設計的飛艇首航成功:空中巨無霸稱雄一戰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7月2日德國人齊柏林設計的飛艇首航成功:空中巨無霸稱雄一戰歷史上的今天,1901年7月2日德國人齊柏林設計的飛艇首航成功。這預示著人類進入了飛艇時代。一戰中大部分時期,絕對是飛艇的時代。
  • 齊柏林飛艇,曾經的空中霸主,後來的熱門樂隊
    而德國方面的損失,微乎其微,只有80艘飛艇毀於炮火和惡劣天氣,人員傷亡很少。一戰剛開始的時候,飛機被發明出來不久,技術不完善,有很多的技術難關沒有攻破。如果貿然升空,無異於讓飛行員自殺,而且當時的飛機的載重量小,用它來空襲敵軍,威脅不大。相比之下,飛艇就不同了,一次升空可以攜帶幾百公斤的炸彈,對敵人的傷害很大。
  • |奧託·李林塔爾|萊特兄弟|飛行器|飛艇|齊柏林飛艇
    但是要說到萊特兄弟,他們造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在1903的那一次成功試飛,被視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節點。但實際上我們渴望飛行並付出實際行動的,遠遠不止他們兄弟二人,「萬戶飛天」算是我國最早的有記載的人類試飛記錄,那麼在飛機被正式應用之前,我們其實已經在天空裡翱翔了,而這些在當時人們做習以為常的飛行器和我們現在的飛機根本不在同一世界線上。
  • 齊柏林飛艇時代的絕唱:「空中郵輪」 興登堡號
    1900年7月,由斐迪南·馮·齊柏林設計,德國社會航空促進公司(齊柏林本人創建)製造的世界第一艘硬式飛艇LZ-1號攜帶五名機組人員從博登湖上的浮動機庫起飛。 LZ-1號在17分鐘的航行中雖出現了不少故障,但最終完成了測試任務。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齊柏林不斷改進硬式飛艇建造技術,並陸續成功試飛一系列LZ飛艇。
  • 二戰德國航母被「壓箱底」:中途「夭折」的齊柏林伯爵號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麼個現象,一提及二戰德國軍備,基本都是一系列的老虎、熊、象、豹子、黃鼠狼、山貓、野狗、還有各種昆蟲、各種牛.....因而,後人又把當年的德軍「戲稱」為了「動物園」。只是,再細想想,用來命名的動物們還挺有講究——基本都屬於陸地動物和少量昆蟲、鮮有水裡的和兩棲類動物。
  • 123年前世界上第一個硬式飛艇首飛 以墜毀告終 卻成就齊柏林飛艇
    123年前,即1897年11月3日,世界上第一個全金屬硬式飛艇進行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飛行。很多人都會認為這種硬式飛艇是普魯士伯爵費迪南德·齊柏林的發明,實際上,它是由奧匈帝國的木材商、猶太人大衛·施瓦茨發明的。
  • 聊一聊電影《八佰》中的飛艇
    當問及戰鬥機攻擊四行倉庫以及空中飛艇的橋段的製作過程時,丹尼爾說那幾個片段可以說是全片最富挑戰性的特效設計:「我們和另一個設計公司一起製作了戰鬥機攻擊屋頂的特效場景,這也是全片最富挑戰性的特效場景設計之一。相較而言,飛艇的場景因為其飛行速度較慢,場景缺乏變化,特效製作相對就容易的多。所以對於飛艇片段的設計,採用數字視效實現遠比租一架真正的固特異飛艇來拍要划算。」
  • 史上最偉大的飛艇
    史上最偉大的飛艇是什麼?肯定是齊柏林飛艇。為什麼齊柏林是最偉大的飛艇設計?德國著名的飛船設計家斐迪南·馮·齊柏林伯爵(Count Ferdinand von Zeppelin)在1874年勾畫出了齊柏林飛艇的設計輪廓。
  • 二戰德軍航空母艦師從日本,技術落後載機量少,最後被蘇軍擊沉
    儘管在設計時遇到了很大的技術難題,但德國海軍在戰爭爆發前還是以航空母艦A、B的名義開工建造2艘航母,首艦被命名為「齊柏林伯爵」號,即20世紀初期德國飛艇巨頭費迪南德·馮·齊柏林(Ferdinand von Zeppelin),二號艦從未下水,因此未獲命名,但有可能用一戰時期著名的飛艇指揮官彼得·施特拉塞(Peter Strasser)的名字命名。
  • 齊柏林飛艇:四個牛人組成的傳奇重金屬樂隊
    齊柏林飛艇:四個牛人組成的傳奇重金屬樂隊 2019-07-28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齊柏林飛艇樂隊的這首歌,你肯定耳熟丨夜問
    答案:A/B/C/D1980年,鼓手約翰·博納姆去世,12月4日,齊柏林飛艇在雷神的兩次高光時刻,齊柏林飛艇的這首代表作響起,歌詞中的「Hammer of the Gods(雷神的鐵錘)」與電影契合十足。不過,這並不是這首歌第一次出現,在2003年的電影《搖滾校園》中也出現了這首歌。沉迷搖滾樂的「不著調」老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們科普搖滾樂隊,還給他們放搖滾樂,其中就有這首《Immigrant Song》。故事的最後,死氣沉沉照本宣科的學習被搖滾樂激活了。
  • 飛艇歸來!龐然大物超級浪漫
    圖源: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緊隨其後,美國發明家在1863年美國內戰時期製造出軍用偵查飛艇;德國發明家在1973年,製造煤炭內燃機動力飛艇;而法國軍隊在1884年製作的52米長「La France」電動力飛艇,成為當時空中最大的飛艇。
  • 邁巴赫齊柏林,全球限量100臺
    1900年7月2日,由德國飛艇設計家斐迪南·馮·齊柏林伯爵設計並製造的一架飛艇在今天的腓特列港附近進行首次飛行。這架飛艇是在康斯坦斯湖上漂浮的1個飛機棚裡製造的,飛艇上有1個用金屬絲纏著的鋁殼,鋁殼外面裹著裝有16個氫氣囊的棉布,兩臺16馬力的發動機使飛艇速度達到每小時14英裡。
  • 最搞笑的對戰:二戰時期美軍用一堆土豆成功擊沉日本潛艇
    美國海軍一艘「奧班農」號驅逐艦在索羅門群島新喬治亞海域返航途中,意外發現一艘日本潛艇「呂—34」號。這是一艘日本大型布雷潛艇,專門在交戰海域布設水雷,很是讓盟軍頭疼。當時,由於雙方靠得太近,為避免相撞,「奧班農」號驅逐艦的水手緊急轉舵,使得驅逐艦與「呂—34」號並向而行。
  • 雨雲終結了飛艇時代
    在大家熱衷於太空競賽的今天,很少有人會提到一項早期的科技競爭——飛艇競賽。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飛艇是一種前衛的運輸工具。與飛機不同,飛艇安靜,燃料成本低,而且客艙內部寬敞豪華。德國和蘇聯都參與了飛艇競賽,致力於生產最大、最令人讚嘆的飛艇。然而在1937年5月6日,飛艇時代突然終結了。
  • 齊柏林伯爵號 揭秘納粹德國航空母艦
    這就是齊柏林號設計圖。齊柏林伯爵號的下水儀式,旁邊是仍在建造中的潛艇支援艦弗萊肯號。齊柏林伯爵號艦艏前下方有一個突出物,這是一個輔助動力系統。該艦從未獲得正式命名,但是很多傳聞聲稱它將以一戰期間德國海軍飛艇部隊指揮官的名字命名,即彼得施特拉塞號。很快齊柏林伯爵的建造優先級開始急劇降低。按照德國海軍的分類,其優先級別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是:戰列艦、潛艇、驅逐艦、巡洋艦、航母。最終在1940年4月29日,航空建造工程停頓了下來,理由是即便能按時完工,也無法及時為其配齊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