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區報駐臺記者
吳曉燕 文/圖
在日前舉行的「保利·華誼中西藝術對話展」上,畢卡索的《盤髮髻女子坐像》與張大千的《瑞士雪山》同時亮相。1956年,兩位東西方畫壇巨擘在巴黎初次相遇,這次見面成就了一段中西藝術交流佳話。時光荏苒,經過一個甲子的輪迴,兩位大師再次以作品會晤。
1
「與奇石作兄弟,好鳥作朋友」
「摩耶精舍」——國畫大師張大千的故居,位於臺北市至善路二段342巷,和錢穆故居同處外雙溪,距離陽明山腰的林語堂故居也並不遠。相傳三位大師晚年時常相聚。摩耶出自佛教典故,為釋迦牟尼之母,腹中有三千大千世界,故「摩耶精舍」即「大千精舍」。「摩耶精舍」由張大千親自設計,他去世後骨灰安葬於後院「梅丘」石下。而家人遵照他的遺願將「摩耶精舍」捐出,由臺北故宮博物院管理,成立了張大千紀念館。
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庭院,能給中國繪畫史提供那麼多豐饒的景致?究竟是一些什麼樣的奇石、盆栽、涼亭、仙鶴,對應著大師長袍裡裹藏的過人稟賦?
按照預約時間,記者從臺北故宮博物院步行約15分鐘來到了「摩耶精舍」。張大千紀念館志工霍強生帶領我們走進大師的最後一站。1976年,張大千對這塊位於雙溪溪水雙分之處的地一見傾心,就第一個在此購地建房。當年這裡是池塘魚塘,現在已成為臺北的高尚住宅區。歷時兩載,「摩耶精舍」於1979年完工,佔地面積1784平方米。
庭院內遍布奇石、盆栽。據霍強生介紹,張大千早年曾在香港忍痛割愛,賣掉顧閎中名作《韓熙載夜宴圖》、董源力作《瀟湘圖》,用這筆資金購買了大量奇石、盆栽。隨後他遊歷數國,也攜帶著這些奇石、盆栽,這些盆栽已逾百年高齡。奇石造型奇特,皆為太湖石。
而後花園有一塊立石形狀如同臺灣地圖,據悉,這塊巨石是從美國加州特意運到臺灣的。張大千愛梅花之清雅堅韌,從日本引進一批梅花,廣植庭園,巨石矗立其間。張大千親自書寫「梅丘」二字,為尊孔子名諱,「丘」字少了一豎。並將其選為自己的長眠之所。1983年4月2日上午八時一刻,張大千在臺北逝世,親朋尊其所願,將他安葬於此。而「摩耶精舍」內的所有掛鍾都停擺在大師辭世的一刻。
園內「翼然」涼亭的立柱上有副對聯「獨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是大師81歲時親撰。登臨涼亭,外雙溪遠近景色盡收眼底,張大千常說「凡我眼見,皆我所有」。
「翼然」涼亭旁的鳥園現在只剩下了一隻灰鶴,曾經有一對,另一隻因誤食不潔食品死亡。這隻灰鶴是張大千從巴西帶回的。這座大師精心營造的庭園,令人憶起張大千留在四川內江老家的一副對聯:「與奇石作兄弟,好鳥作朋友;以白云為藩籬,碧山為屏風」,可知大師愛石如痴、愛梅如痴、愛鳥如痴。
2
和畢卡索會晤並稱「西畢東張」
餐廳懸掛著「賓筵食帖」,這是1981年元宵節次日,張大千邀請張學良、趙一荻、張群時寫的菜譜。其中一道菜叫六一絲,據說是張大千61歲那一年,在日本東京開畫展,東京「四川飯店」名廚陳建民專為他新創的一個菜。這道菜用綠豆芽、玉蘭苞、金針菇、韭菜黃、芹白、香菜梗六種蔬菜,加火腿絲,所謂「六素一葷,眾星拱月」。後來演變成張大千的名菜。暮年的張大千罹患糖尿病、三高,曾勸他飲食節制,但他依然不改美食家的做派,有時還親自下廚。
一樓會客廳陳設典雅大方,牆上懸掛著張大千分別和中西兩大家溥心畬、畢卡索的合影。「南張北溥」的提法最早出自和張大千私交甚篤的記者于非闇之手。于非闇1935年撰文,把張大千和溥心畬並稱為中國畫壇「南張北溥」,這一說法遂廣為流傳。
1956年張大千慕名拜訪畢卡索和他當年拜訪溥心畬如出一轍。1956年,巴黎羅浮宮博物館薩爾館長邀張大千赴巴黎舉辦畫展。6月,「張大千臨摹敦煌石窟壁畫展覽」在巴黎東方博物館舉行,7月「張大千近作展」在羅浮宮舉辦。在巴黎期間,他通過私人關係與畢卡索會晤,前一天因為在畫展上,兩人難以深談。次日,他攜夫人、翻譯到畢卡索在法國尼斯港的「加利福尼亞」別墅。兩位東西方畫壇巨匠觀畫談藝,互贈作品。西方媒體將這次會晤譽為「藝術界的高峰會議」、「中西藝術史上值得紀念的年代」。從此有了「西畢東張」一說。張大千也被西方繪畫界稱為「東方之筆」。
3
身高158釐米的「東方之筆」
會客廳的落地玻璃有一塊綠色、一塊無色的放大鏡,霍強生邀請記者透過放大鏡觀察庭院裡的花草奇石。他進一步解釋說,張大千有次搬運奇石時,因用力過猛、血管爆裂,引發眼疾,他常用潑墨手法,而放大鏡呈現的花草山水就是潑墨營造的韻致。放大鏡的位置就是張大千生前使用的高度,這從一個側面透露了大師158釐米的身高。而廳內一張真人比例的大師照片也印證了這一點。
緊鄰著會客廳的是張大千的畫室,內有一面巨大的畫桌,張大千的蠟像就端坐在畫桌後方,正在潑墨。蠟像長髯飄逸,目光如炬。畫桌上蹲著一隻長臂猿標本,為大師生前從巴西帶回豢養,後製成標本。
畫室空間巨大,霍強生說,最早畫室有隔間,後來因為張大千要創作一幅巨作,把隔間拆了。1981年初夏,旅日友人李海天請張大千為其日本橫濱新建的高級觀光旅社畫一巨幅掛壁。當時張大千年已八十有三,重病纏身。但外界瘋傳他已廉頗老矣,這激發了他的鬥志,他慨然應諾,並決定以從未去過、然而情結胸懷的廬山為題。這是一幅10.8米長、1.8米寬的巨構。為此,張大千將其畫室與隔壁房間打通,專門製作了一張特大的畫案,將一塊整絹鋪於上。
這幅畫工程浩大,整整畫了一年半,期間張大千數次心臟病發作暈倒送院急診,稍康復就又讓助手抬上畫案。一個1.58米的畫家,最終為一幅10.8米長、1.8米寬的巨構油盡燈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