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設計之電流與線寬的關係

2020-12-08 電子產品世界
關於pcb線寬電流的經驗公式,關係表和軟體網上都很多,本文把網上的整理了一下,旨在給廣大工程師在設計PCB板的時候提供方便。

以下總結了八種電流與線寬的關係公式,表和計算公式,雖然各不相同(大體相近),但大家可以在實際的PCB板設計中,綜合考慮PCB板的大小,通過電流,選擇一個合適的線寬。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2/326398.htm

一、PCB電流與線寬

PCB載流能力的計算一直缺乏權威的技術方法、公式,經驗豐富CAD工程師依靠個人經驗能作出較準確的判斷。但是對於CAD新手,不可謂遇上一道難題。

PCB的載流能力取決與以下因素:線寬、線厚(銅箔厚度)、容許溫升。大家都知道,PCB走線越寬,載流能力越大。假設在同等條件下,10MIL的走線能承受1A,那麼50MIL的走線能承受多大電流,是5A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請看以下來來自國際權威機構提供的數據:

供的數據:

線寬的單位是:Inch(1inch=2.54cm=25.4mm)

數據來源:MIL-STD-275 Printed Wiring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二、PCB設計銅鉑厚度、線寬和電流關係

在了解PCB設計銅鉑厚度、線寬和電流關係之前先讓我們了解一下PCB 敷銅厚度的單位盎司、英寸和毫米之間的換算:"在很多數據表中,PCB 的敷銅厚度常常用盎司做單位,它與英寸和毫米的轉換關係如下:

1 盎司 = 0.0014 英寸 = 0.0356 毫米(mm)

2 盎司 = 0.0028 英寸 = 0.0712 毫米(mm)

盎司是重量單位,之所以可以轉化為毫米是因為pcb的敷銅厚度是盎司/平方英寸"

PCB設計銅鉑厚度、線寬和電流關係表

也可以使用經驗公式計算:0.15×線寬(W)=A

以上數據均為溫度在25℃下的線路電流承載值.

導線阻抗:0.0005×L/W(線長/線寬)

另外,導線的電流承載值與導線線的過孔數量焊盤的關係

導線的電流承載值與導線線的過孔數量焊盤存在的直接關係(目前沒有找到焊盤和過孔孔徑每平方毫米對線路的承載值影響的計算公式,有心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一下,個人也不是太清楚,不在說明)這裡只做一下簡單的一些影響到線路電流承載值的主要因素。

1、在表格數據中所列出的承載值是在常溫25度下的最大能夠承受的電流承載值,因此在實際設計中還要考慮各種環境、製造工藝、板材工藝、板材質量等等各種因素。所以表格提供只是做為一種參考值。

2、在實際設計中,每條導線還會受到焊盤和過孔的影響,如焊盤教多的線段,在過錫後,焊盤那段它的電流承載值就會大大增加了,可能很多人都有看過一些大電流板中焊盤與焊盤之間某段線路被燒毀,這個原因很簡單,焊盤因為過錫完後因為有元件腳和焊錫增強了其那段導線的電流承載值,而焊盤與焊盤之間的焊盤它的最大電流承載值也就為導線寬度允許最大的電流承載值。因此在電路瞬間波動的時候,就很容易燒斷焊盤與焊盤之間那一段線路,解決方法:增加導線寬度,如板不能允許增加導線寬度,在導線增加一層Solder層(一般1毫米的導線上可以增加一條0.6左右的Solder層的導線,當然你也增加一條1mm的Solder層導線)這樣在過錫過後,這條1mm的導線就可以看做一條1.5mm~2mm導線了(視導線過錫時錫的均勻度和錫量),如下圖:

像此類處理方法對於那些從事小家電PCB Layout的朋友並不陌生,因此如果過錫量夠均勻也錫量也夠多的話,這條1mm導線就不止可以看做一條2mm的的導線了。而這點在單面大電流板中有為重要。

3、圖中焊盤周圍處理方法同樣是增加導線與焊盤電流承載能力均勻度,這個特別在大電流粗引腳的板中(引腳大於1.2以上,焊盤在3以上的)這樣處理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如果焊盤在3mm以上管腳又在1.2以上,它在過錫後,這一點焊盤的電流就會增加好幾十倍,如果在大電流瞬間發生很大波動時,這整條線路電流承載能力就會十分的不均勻(特別焊盤多的時候),仍然很容易造成焊盤與焊盤之間的線路燒斷的可能性。圖中那樣處理可以有效分散單個焊盤與周邊線路電流承載值的均勻度。

最後再次說明:電流承載值數據表只是一個絕對參考數值,在不做大電流設計時,按表中所提供的數據再增加10%量就絕對可以滿足設計要求。而在一般單面板設計中,以銅厚35um,基本可以於1比1的比例進行設計,也就是1A的電流可以以1mm的導線來設計,也就能夠滿足要求了(以溫度105度計算)。

三、PCB設計時銅箔厚度,走線寬度和電流的關係

信號的電流強度。當信號的平均電流較大時,應考慮布線寬度所能承載的的電流,線寬可參考以下數據:

PCB設計時銅箔厚度,走線寬度和電流的關係

不同厚度,不同寬度的銅箔的載流量見下表:

註:

i. 用銅皮作導線通過大電流時,銅箔寬度的載流量應參考表中的數值降額50%去選擇考慮。

ii. 在PCB設計加工中,常用OZ(盎司)作為銅皮厚度的單位,1 OZ銅厚的定義為1 平方英尺面積內銅箔的重量為一盎,對應的物理厚度為35um;2OZ銅厚為70um。

四、如何確定大電流導線線寬

五 利用PCB的溫度阻抗計算軟體計算(計算線寬,電流,阻抗等)PCBTEMP

依次填入Location (External/Internal)導線在表面還是在FR-4板內部、Temp 溫度(Degree C)、Width線寬(Mil)、Thickness厚度(Oz/Mil),再點Solve即可求出通過的電流,也可以知道通過的電流,求線寬。非常方便。

可以看到同第一種方法的結果差不多(20攝氏度,10mil線寬,也就是0.010inch線寬,銅箔厚度為1 Oz)

六 經驗公式

I=KT0.44A0.75

(K為修正係數,一般覆銅線在內層時取0.024,在外層時取0.048

T為最大溫升,單位為攝氏度(銅的熔點是1060℃)

A為覆銅截面積,單位為平方MIL(不是毫米mm,注意是square mil.)

I為容許的最大電流,單位為安培(amp)

一般 10mil=0.010inch=0.254可為 1A,250MIL=6.35mm, 為 8.3A

七、某網友提供的計算方法如下

先計算track的截面積,大部分pcb的銅箔厚度為35um(不確定的話可以問pcb廠家)它乘上線寬就是截面積,注意換算成平方毫米。 有一個電流密度經驗值,為15~25安培/平方毫米。把它稱上截面積就得到通流容量。

八 關於線寬與過孔鋪銅的一點經驗

我們在畫PCB時一般都有一個常識,即走大電流的地方用粗線(比如50mil,甚至以上),小電流的信號可以用細線(比如10mil)。對於某些機電控制系統來說,有時候走線裡流過的瞬間電流能夠達到100A以上,這樣的話比較細的線就肯定會出問題。

一個基本的經驗值是:10A/平方mm,即橫截面積為1平方毫米的走線能安全通過的電流值為10A。如果線寬太細的話,在大電流通過時走線就會燒毀。當然電流燒毀走線也要遵循能量公式:Q=I*I*t,比如對於一個有10A電流的走線來說,突然出現一個100A的電流毛刺,持續時間為us級,那麼30mil的導線是肯定能夠承受住的。(這時又會出現另外一個問題??導線的雜散電感,這個毛刺將會在這個電感的作用下產生很強的反向電動勢,從而有可能損壞其他器件。越細越長的導線雜散電感越大,所以實際中還要綜合導線的長度進行考慮)

一般的PCB繪製軟體對器件引腳的過孔焊盤鋪銅時往往有幾種選項:直角輻條,45度角輻條,直鋪。他們有何區別呢?新手往往不太在意,隨便選一種,美觀就行了。其實不然。主要有兩點考慮:一是要考慮不能散熱太快,二是要考慮過電流能力。

使用直鋪的方式特點是焊盤的過電流能力很強,對於大功率迴路上的器件引腳一定要使用這種方式。同時它的導熱性能也很強,雖然工作起來對器件散熱有好處,但是這對於電路板焊接人員卻是個難題,因為焊盤散熱太快不容易掛錫,常常需要使用更大瓦數的烙鐵和更高的焊接溫度,降低了生產效率。使用直角輻條和45角輻條會減少引腳與銅箔的接觸面積,散熱慢,焊起來也就容易多了。所以選擇過孔焊盤鋪銅的連接方式要根據應用場合,綜合過電流能力和散熱能力一起考慮,小功率的信號線就不要使用直鋪了,而對於通過大電流的焊盤則一定要直鋪。至於直角還是45度角就看美觀了。

為什麼提起這個來了呢?因為前一陣一直在研究一款電機驅動器,這個驅動器中H橋的器件老是燒毀,四五年了都找不到原因。在一番辛苦之後終於發現:原來是功率迴路中一處器件的焊盤在鋪銅時使用了直角輻條的鋪銅方式(而且由於鋪銅畫的不好,實際只出現了兩個輻條)。這使得整個功率迴路的過電流能力大打折扣。雖然產品在正常使用過程沒有任何問題,工作在10A電流的情況下完全正常。但是,當H橋出現短路時,該迴路上會出現100A左右的電流,這兩根輻條瞬時就燒斷了(uS級)。然後呢,功率迴路變成了斷路,儲藏在電機上的能量沒有瀉放通道就通過一切可能的途徑散發出去,這股能量會燒毀測流電阻及相關的運放器件,擊毀橋路控制晶片,並竄入數字電路部分的信號與電源中,造成整個設備的嚴重損毀。整個過程就像用一根頭髮絲引爆了一個大地雷一樣驚心動魄。

那麼,為什麼在功率迴路中的焊盤上只使用了兩個輻條呢?為什麼不讓銅箔直鋪過去呢?因為,生產部門的人員說那樣的話這個引腳太難焊了!

相關焦點

  • PCB設計之電流與線寬的關係
    關於pcb線寬和電流的經驗公式,關係表和軟體網上都很多,本文把網上的整理了一下,旨在給廣大工程師在設計PCB板的時候提供方便。以下總結了八種電流與線寬的關係公式,表和計算公式,雖然各不相同(大體相近),但大家可以在實際的PCB板設計中,綜合考慮PCB板的大小,通過電流,選擇一個合適的線寬。
  • 工程師分享:PCB設計之電流與線寬的關係
    I為容許的最大電流,單位為安培(amp)  一般 10mil=0.010inch=0.254可為 1A,250MIL=6.35mm, 為 8.3A  七、某網友提供的計算方法如下  先計算track的截面積,大部分pcb的銅箔厚度為35um(不確定的話可以問pcb廠家)它乘上線寬就是截面積,注意換算成平方毫米
  • PCB上10A的電流需要走多寬的線?需要幾個過孔?
    關注+星標公眾號,不錯過精彩內容 轉自 | 記得誠電子設計 還記得上大學時,參加飛思卡爾智能車比賽,做的一塊板子,因為電源走線過細,導致一上電線直接燒斷了,只能外部飛線代替。 按照經驗,一般1A的電流需要走1mm的寬度,那是不是10A就得走10mm寬? PCB空間足夠,當然可以這麼走,某些情況下而且大電流走線越粗越好。但是在多層PCB中,空間有限的情況下,10mm可能根本就走不下去。
  • 如何畫雙層pcb板_雙層pcb板布線規則(操作技巧與案例分析)
    用PROTEL畫雙面pcb板子的時候,在TopLayer(頂層)上畫導線連接元器件,就是在頂層畫板; 選擇BottomLayer(底層),在底層上畫導線連接元器件,就是在底層上畫板。以上就是畫雙層pcb的基礎。 在畫雙層pcb板之前,先要確定好元器件的布局,而在布線的時候先布關鍵晶體、晶振電路,時鐘電路,CPU等信號線,一定要遵守環流面積儘量小的原則。
  • pcb走線交叉怎麼辦
    pcb走線交叉怎麼辦   1、最快最簡單的方法是採用雙面布線的雙面板。   2、如果一定要用單層板:A就是儘量的把布局做完美,B實在不能直接走過去只能繞線,C繞線不行就只能是做跳錢了。   3、一般情況下,建議不使用PCB的自動布線,自動布線的走線只是一味的將引腳的兩端連接起來,不會考慮到名元件的特殊性能時的走線要求的。
  • 電路板的抗幹擾設計,這些辦法讓它簡單易懂
    2、地線的設計 (1) 模擬地和數字地分開; (2) 儘量採用單點接地; (3) 儘量加寬地線; (4) 將敏感電路連接到穩定的接地參考源; (5) 對pcb板進行分區設計,把高帶寬的噪聲電路與低頻電路分開; (6) 儘量減少接地環路(所有器件接地後回電源地形成的通路叫「地線環路」)的面積。
  • PCB設計100問
    這取決於晶片設計。 何時要考慮線的等長?如果要考慮使用等長線的話,兩根信號線之間的長度之差最大不能超過多少?如何計算?另外,注意高頻信號電流之回流路徑使其迴路面積儘量小(也就是迴路阻抗loop impedance 儘量小)以減少輻射, 還可以用分割地層的方式以控制高頻噪聲的範圍,最後,適當的選擇PCB 與外殼的接地點 請問射頻寬帶電路PCB的傳輸線設計有何需要注意的地方?
  • 線電流和相電流的關係與區別、線電壓與相電壓的區別與關係、相...
    線電流和相電流的關係與區別_相電壓和線電壓公式與口訣   在三角形聯結中,測量相電壓和線電壓的兩點是相同的,所以兩者必然也會相等;而一個線電流將分成兩個相電流(一個出線端連著兩相繞組),所以線電流一定會大於相電流。
  • 高頻高速PCB設計之實用大全(1)
    另外, 手動調整布線的難易也與繞線引擎的能力有絕對的關係。 例如, 走線的推擠能力,過孔的推擠能力, 甚至走線對敷銅的推擠能力等等。 所以, 選擇一個繞線引擎能力強的布線器, 才是解決之道。10、關於 test coupon。
  • PCB電路板線寬和孔徑要求及過孔對散熱造成什麼影響
    PCB電路板最小線寬和孔徑 1.線路 ①最小線寬: 3.5mil (0.075mm),也就是說如果小於3mil線寬將不能生產,如果設計條件許可,設計越大越好,線寬起大,工廠越好生產,良率越高一般設計常規在10mil左右此點非常重要,設計一定要考慮; ②最小線距:3.5mil(0.075mm)。
  • 自耦變壓器電流、電壓、容量關係分析及設計
    自耦變壓器電流、電壓、容量關係分析及設計只有單個線圈的變壓器,叫做自耦變壓器自耦變壓器的計算和普通變壓器的計算基本相同,不同在於選擇鐵心時,是按照通過電磁感應傳遞的功率,即繞組容量(電磁容量)進行選擇的,而不是按其傳遞容量即輸出功率進行選擇的,另一特點是公共繞組的電流是初次級電流之差。
  • PCB布局布線的相關基本原理和設計技巧
    一般要求延遲差不超過1/4時鐘周期,單位長度的線延遲差也是固定的,延遲跟線寬、線長、銅厚、板層結構有關,但線過長會增大分布電容和分布電感,使信號質量有所下降。 所以時鐘IC引腳一般都接;" 端接,但蛇形走線並非起電感的作用。相反地,電感會使信號中的上升沿中的高次諧波相移,造成信號質量惡化,所以要求蛇形線間距少是線寬的兩倍。
  • PCB版圖設計DD基於高速FPGA的PCB設計技術
    該軟體可以根據走線間距、線寬、線厚以及絕緣層的高度來分析EMI效應。圖1:同軸電纜和PCB的比較。而微帶線時,一條導體是裸露在空氣中的。因為空氣的介電常數最低(Er= 1),故頂層最適合布設一些關鍵信號,如時鐘信號或者高頻的SERial-DESerial (SERDES)信號。 微帶線布線應該耦合到下方的地平面,該地平面通過吸收部分電磁場線來減小電磁幹擾(EMI)。在帶狀線中,所有的電磁場線耦合到上方和下方的參考平面,這大大降低了EMI。如果可能的話,應該儘量不要用寬邊耦合帶狀線設計。
  • 遙感應用中的低噪聲窄線寬半導體雷射器
    在要求雷射器的線寬小於10KHz量級的應用中,我們設計和封裝了一個超窄線寬的光濾波器,該濾波器基於光纖相移布拉格光柵技術,被用做鑑頻器。.用低噪聲、高電流值的電流源來驅動會產生數百KHz的自然線寬的SCL,可以使雷射線寬降至數KHz。對其他的應用而言,保證雷射的頻率在某一特定值的長期穩定性非常重要。在這些案例中,被選擇的鑑頻器是一個分子或原子基準線,可以獲得數10MHz精度和數百KHz穩定性。
  • PCB布局布線的相關基本原理和設計技巧100問
    另外,注意高頻信號電流之回流路徑使其迴路面積儘量小(也就是迴路阻抗loop impedance 儘量小)以減少輻射, 還可以用分割地層的方式以控制高頻噪聲的範圍,最後,適當的選擇PCB 與外殼的接地點 12 請問射頻寬帶電路PCB的傳輸線設計有何需要注意的地方?傳輸線的地孔如何設置比較合適,阻抗匹配是需要自己設計還是要和PCB加工廠家合作?
  • PCB銅皮厚度規格 銅箔厚度與電流關係表
    打開APP PCB銅皮厚度規格 銅箔厚度與電流關係表 辰光 發表於 2016-09-21 17:04:34   PCB銅皮厚度與電流的關係,如下表所示:      *注意:用銅皮作導線通過大電流時
  • 電源模塊PCB設計
    電源電路是一個電子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電源電路設計的好壞,直接牽連產品性能的好壞。我們電子產品的電源電路主要有線性電源和高頻開關電源。從理論上講,線性電源是用戶需要多少電流,輸入端就要提供多少電流;開關電源是用戶需要多少功率,輸入端就提供多少功率。
  • PCB設計之阻抗匹配設計方案
    一、 雙面板阻抗設計 100歐姆差分阻抗推薦設計①、包地設計:線寬、間距 7/5/7 mil地線寬度≥20mil信號與地線距離6mil,每400mil內加接地過孔;②、不包地設計:線寬、間距 10/5/10mil差分對與對之間距離≥20mil(特殊情況不能小於10mil)建議整組差分信號線外採用包地屏蔽,差分信號與屏蔽地線距離≥35mil(特殊情況不能小於20mil)。
  • 電源仿真中判定電流密度的標準是什麼過孔電流大小的標準是什麼
    從大家五花八門的回答來看,電流密度和過孔電流大小的標準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規範,這兩個因素不像電源壓降的指標,會在datasheet中有明確的要求。這同樣說明,可能在電源設計中,電流密度和過孔電流大小這兩個因素,可能平時會被設計工程師忽略。 對於小電流電源而言,這兩個因素不會造成什麼後果,但是現在晶片的電流一般都比較大了,這些東西都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了。
  • pcb原理圖設計步驟
    pcb原理圖設計步驟 陳翠 發表於 2019-04-28 16:06:39   pcb原理圖設計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