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大氣汙染防治對手有變化:從PM2.5變為二氧化氮和臭氧

2020-11-26 澎湃新聞

【編者按】

4月16日至27日,上海市民政局、市住建委、市水務局、市衛生計生委、市教委、市食藥監局、市人社局、市交通委、市旅遊局、市文廣局、市環保局、市房管局的負責人將輪番走進「2018上海民生訪談」直播間,結合大調研活動,向聽眾問需問計。此次「2018上海民生訪談」直播節目由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主辦,澎湃新聞將全程進行關注報導。

4月26日,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壽子琪做客「2018民生訪談」 。 東方網 汪偉秋 攝

上海大氣汙染防治的「對手」正從PM2.5變為二氧化氮(NO2)和臭氧。

4月26日,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壽子琪做客「2018民生訪談」時透露,雖然2017年上海市PM2.5和PM10都已達到國家下達的考核目標,但二氧化氮和臭氧的指標均未達到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

壽子琪表示,近期推出的《上海市空氣重汙染專項應急預案(2018版)》,對預警啟動條件再次優化調整,當預測有重汙染時至少提前一天啟動預警,此外還在長三角聯動方面預留了接口。未來上海環保部門還將進一步嚴查石化、化工、包裝印刷、工業塗裝等重點行業,力爭在2020年使上海PM2.5年均濃度降至37微克/立方米以下,未來五年更加突出PM2.5和臭氧汙染的協同控制。

「對手」正從PM2.5變為二氧化氮和臭氧

「2017年的優良天數比2013年增加了34天,讓我們全體市民多呼吸了一個多月的優良空氣。」做客民生訪談時,壽子琪說,2017年,上海市空氣品質指數(AQI)優良率為75.3%,意味著全年超過四分之三的日子沒有出現空氣汙染。而且日均濃度達到重度汙染的天數隻出現了2天,比2013年足足減少了21天。

不過,雖然2017年上海市PM2.5和PM10都已達到國家下達的考核目標,但二氧化氮和臭氧的指標均未達到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前者年均濃度為44微克/立方米,較2016年上升2.3%;臭氧年均濃度為181微克/立方米,較2016年上升17微克/立方米。

「『對手』勢力此消彼長,隨著原先主要對手PM2.5的節節敗退,二氧化氮和臭氧已逐漸成為這場戰役的主要『對手』。」壽子琪稱。

近期上海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上海市空氣重汙染專項應急預案(2018)》,壽子琪稱,這跟2016版預案相比,有三方面變化。首先對預警啟動條件優化調整,以預測結果為啟動條件,增加預警提前量。他談到,當預測有重汙染時,至少提前一天啟動預警。二是降低了預警啟動門檻,比如,黃色預警由原來的「兩天重度汙染」調整為「一天重度汙染」。目前,上海的啟動門檻在長三角地區和國內所有空氣品質未達標城市中已是最低。

圖片來自「話匣子FM」官方微博

「隨著啟動門檻的降低,本市空氣重汙染預警的啟動次數會比原預案增加,」壽子琪解釋,「但請大家放心,這並不意味著空氣品質變差了,而是各區、各部門和相關單位在汙染程度還沒到重度的時候,就提前開展應急減排,努力緩解空氣汙染程度。」

2020年PM2.5年均濃度達到37微克以下

壽子琪還談到上海近期出臺的《清潔空氣行動計劃(2018-2022)》,將從執法內容、執法措施、執法方式三個方面,提升環保執法效能,確保大氣治理取得成效。

壽子琪介紹新一輪計劃時表示,執法內容上,上海將以重點地區、重點行業(石化、化工、包裝印刷、工業塗裝等)和重點汙染物為主要控制對象。具體來說,中心城區結合區域環境管理需要,重點針對餐飲、汽修、乾洗等行業開展專項執法;郊區根據區域產業分布,重點針對塗裝類及印刷類產生的工業廢氣進行專項執法。執法措施上,將充分運用按日計罰、停產限產、查封扣押、移送拘留等新措施,鐵腕執法。

「2017年,全市作出按日計罰案件61件,處罰金額9500多萬;查封扣押179件,限產停產30件,移送公安行政拘留和涉嫌犯罪共86件,極大打擊了環境違法行為。」壽子琪稱。

此外,發揮好長三角大氣汙染聯防聯治作用是另一項重點工作。壽子琪介紹,一方面更大力度推進落實國家「大氣十條」,三省一市提前一年完成各項重點任務;另一方面,結合長三角區域特點,抓住共性問題,聯合推進機動車協同監管和船舶排放控制區建設,建成了區域空氣品質預報體系,實現了區域監測數據共享。2017年,長三角25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44微克/立方米,較2013年(基準年)下降34.3%。

新一輪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的主要目標已很明確:到2020年,PM2.5年均濃度力爭達到37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氣品質優良率(AQI)力爭達到80%左右,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到2022年,PM2.5年均濃度力爭達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氣品質優良率(AQI)進一步提升。

PM2.5和臭氧汙染將協同控制

壽子琪對未來五年上海大氣汙染的防治特點和重點作了介紹。

「今後五年大氣汙染防治的特點共有三點,」壽子琪說,一是更加突出PM2.5和臭氧汙染的協同控制;二是更加突出源頭防治,強化產業結構、交通結構和能源結構的調整;三是更加突出精細化管理。

未來五年大氣汙染防治的重點也有三個方面。首先,環保部門在工作重心上以產業和交通領域為重點,統籌能源、建設、生活和農業領域,全面深化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其次,在重點措施上,實施能源和煤炭總量雙控,加快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優化交通運輸體系,建立揮發性有機物總量控制制度。第三,在控制指標上,以細顆粒物、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為治理重點,兼顧臭氧汙染控制,推進各項大氣汙染物的協同控制和減排。

上述重點工作都已詳細寫進新一輪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中。壽子琪稱,新版行動計劃共梳理「主要措施131項,其中,六大領域治理措施88項,保障措施43項」。

比如在能源領域,上海將繼續堅持控治並舉,實施能源和煤炭消費總量雙控,到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1.24億噸標準煤以下,全市煤炭消費總量在2015年基礎上削減5%以上。

在產業領域,要深化重點地區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到2020年完成金山地區新一輪環境綜合整治,完成吳涇工業區和高化地區結構調整。加大寶武集團、上海石化、華誼集團等的治理力度,深化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和監管。

相關焦點

  • PM2.5和臭氧需要協同控制嗎?
    長期從事大氣汙染防治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汙染物的來源、行為研究。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60餘篇;參寫英文著作一部;獲得專利、軟體著作權20餘項。主持多項國家、省部級研究課題。自主研發的受體模型被國家生態環境部頒布的《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技術指南(試行)》列為推薦模型,並在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官方網頁上國際推廣,研發的模型在我國多個城市研究中得到應用。
  • PM2.5剛下降 臭氧汙染又上升:我國大氣汙染治理的成績與挑戰
    北極星大氣網訊:2013年1月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持續發生重霾汙染事件,大氣汙染治理迫在眉睫。為此,黨中央和國務院於2013年頒布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國十條」),旨在通過源頭減排,實現重點區域以細顆粒物(PM2.5)為首的大氣汙染得到控制,使空氣品質顯著改善。
  • 臭氧汙染 如何防治
    核心閱讀高空臭氧能阻擋紫外線、保護地球生物,而近地面臭氧則對生態環境構成汙染。近年來,隨著空氣品質標準的修訂,臭氧汙染逐漸為人關注。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臭氧汙染超標程度相對較輕、總體可控。臭氧汙染從何而來,又該如何防治呢?
  •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共同改善
    該研究系統梳理了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歷程,並指出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政策已從強調汙染排放控制到重視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視角下,今後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的共同改善。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在過去30年間先後面臨了全球最嚴峻、最複雜和最難解決的酸雨、霧霾等區域大氣複合汙染問題。
  •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共同改善
    該研究系統梳理了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歷程,並指出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政策已從強調汙染排放控制到重視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視角下,今後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的共同改善。資料圖。燃煤汙染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造成酸雨汙染的主因。我國1995年修訂大氣汙染防治法強化酸雨和燃煤汙染控制,2000年劃分了「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區」(即「兩控區」劃分)。十一五期間,國家實施了二氧化硫總量排放控制政策,強化對地方政府落實二氧化硫減排責任的政治考核,並通過一系列經濟和技術手段成功遏制二氧化硫排放上升的趨勢,酸雨汙染逐漸好轉。
  • 科學精準防治臭氧汙染
    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中國環境報:臭氧汙染治理難在何處?治理臭氧汙染為何更需秉持科學治汙理念?柴發合:近年來,我國大氣臭氧汙染呈加劇態勢,已成為繼PM2.5後困擾城市空氣品質改善和達標管理的一項重要汙染物,且治理難度比PM2.5更大。
  • 超越PM2.5!臭氧為何成為北京空氣首要汙染物?
    臭氧主要存在於距地球表面20~35公裡的同溫層下部的臭氧層中。在常溫常壓下,穩定性較差,可自行分解為氧氣。臭氧具有青草的味道,吸入少量對人體有益,吸入過量對人體健康有一定危害(不可燃,純淨物)氧氣通過電擊可變為臭氧。 連日來,臭氧已經超越了PM2.5,成為北京市的空氣首要汙染物。據北京市環保局公布的信息,從2016年5月16日開始,北京空氣的首要汙染物就變為臭氧。
  • 唐孝炎專訪:防治臭氧汙染重在減少氮氧化物排放
    面對日益嚴峻的臭氧汙染,環保部已採取部署PM2.5和臭氧的協同控制、出臺VOCs的治理政策標準、削減氮氧化物排放等措施。6月15日,臭氧問題權威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唐孝炎院士接受政能亮訪談,談臭氧汙染的成因與防治。
  • 地球的一半|疫情期間,PM2.5還未走遠,臭氧汙染卻來了
    並且呈現1月2月快速同比增長(分別為10.94%和10.32%),3月微幅下降(-0.99%),而4月又重回增長(8.55%)的趨勢,在1、2和4月明顯地超過了往年同期。隨著五一開啟了又一個高溫熱浪模式,臭氧汙染日益成為需要關注的重點空氣汙染現象、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不容忽視的夏季對手。PM2.5 和臭氧:按下葫蘆浮起瓢?
  • PM2.5是什麼意思?PM2.5有什麼危害?
    隨著全國各地空氣出現嚴重汙染,pm2.5屢屢爆表,我國多個城市發生嚴重霧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一個原本陌生的術語——PM2.5。那麼,到底pm2.5是什麼意思?pm2.5對人體的危害有哪些?  PM為英文particulatematter的縮寫,翻譯成中文叫做顆粒物。
  • PM2.5濃度設限值
    新修訂的標準調整了汙染物項目及限值,增設了PM2.5平均濃度限值和臭氧8小時平均濃度限值,收緊了PM10、二氧化氮等汙染物的濃度限值。會議認為,現行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在加強空氣汙染防治、保護公眾健康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 防疫中人類活動和汙染排放強度降低,PM2.5濃度削減
    疫情防控與空氣品質變化有關係嗎?近日,清華大學吳燁、張少君團隊通過交通大數據動態追蹤北京、武漢、成都等重點城市交通排放量變化,揭示中國大城市新冠疫情防控期間交通排放與空氣品質變化規律。研究顯示,疫情防控,人類活動和汙染排放強度降低,整體上削減城市PM2.5濃度,同時也證明,機動車汙染控制將是今後中國大城市核心區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的重中之重。
  • PM2.5是什麼?PM2.5有什麼危害?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一個原本陌生的術語——PM2.5。那麼,到底pm2.5是什麼意思?pm2.5對人體的危害有哪些? PM為英文particulate matter的縮寫,翻譯成中文叫做顆粒物。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有時也被稱作入肺顆粒物。
  • 臭氧成為夏季多地大氣的首要汙染物 該如何防治?
    近年來,隨著空氣品質標準的修訂,臭氧汙染逐漸為人關注。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臭氧汙染超標程度相對較輕、總體可控。  臭氧汙染從何而來,又該如何防治呢?  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空氣品質預報,8月27日,華北中南部局地可能出現中度汙染,首要汙染物主要為臭氧和細顆粒物。
  • PM2.5防治拐點尚未到來,重點行業仍是主戰場
    不過,在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柴發合看來,我國PM2.5防治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未到來,PM2.5治理任重道遠。在日前舉辦的「2020年全國揮發性有機物汙染防治科技大會」上,柴發合專門作了「臭氧與PM2.5協同控制 深化VOCs和NOx聯合減排」的主題演講。
  • 上半年河北空氣品質持續改善,PM2.5平均濃度達到歷史同期最低值
    今年1—6月份,全省PM2.5平均濃度為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5%,為2013年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低值;全省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平均為5.31,同比下降14.5%;優良天數為119天,同比增加15天;PM2.5平均濃度4、5、6月連續三個月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
  • PM2.5入空氣品質評價指標
    在12月21日舉行的2012年中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表示,明年起,北京、天津、河北和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將開展PM2.5和臭氧監測。中新社發 韋亮 攝  中新網12月31日電 據環保部網站消息,中國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30日主持召開環境保護部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環境空氣品質標準》。
  • 加強數據分析與研判,紮實推進大氣汙染防治
    ,縣生態環境分局加強空氣自動站數據分析與研判,紮實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目前,國家考核空氣品質有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二氧化氮6項參數,根據這6項參數數值佔比計算出每天的空氣品質指數即AQI,然後判定出每天的空氣品質是優良或汙染。
  • 環保部修訂新標 PM2.5濃度設限值收緊PM10限值
    新修訂的標準調整了汙染物項目及限值,增設了PM2.5平均濃度限值和臭氧8小時平均濃度限值,收緊了PM10、二氧化氮等汙染物的濃度限值。   會議認為,現行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在加強空氣汙染防治、保護公眾健康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 臭氧汙染看不見卻比PM2.5更可怕 可能對人體造成多種危害
    全國74個城市空氣品質統計顯示:2015年6月所有超標天數中,以臭氧為首要汙染物的天數最多,超過了以PM2.5為首要汙染物的天數。與之呼應,7月23日廣東省公布2015年第二季度全省城市環境空氣品質狀況,臭氧成最常見首要汙染物;另據媒體報導,6月至8月京津冀地區的近半數汙染日內,臭氧均代替PM2.5成為空氣首要汙染物。   被公眾熟知和關心的PM2.5,何以會被臭氧「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