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冬天是囤肥膘的季節,所以作為資深吃貨的我總是慎重對待每一餐飯。而邊吃美食邊看美食紀錄片是我下班之後最大的愛好!
2018年雖然已經過去了,但是《風味人間》、《人生一串》、《舌尖上的中國3》、《老廣的味道3》…等美食紀錄片卻穿透屏幕留在了甜餅的心裡、胃裡。
我個人非常喜歡陳曉卿導演製作的幾部美食紀錄片,尤其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舌尖2》,不是單純的記錄美食,而是探討了中國人與食物的關係,帶給我很多的美味和感動。
2014年《舌尖2》播出時有個故事非常觸動我,就是第三集《心傳》中的陝西手藝人張爺爺。
這位黃土高原上的老人,沒有波瀾壯闊的一生,甚至拍攝《舌尖2》時,張爺爺已是骨癌晚期。
如果沒有《舌尖2》的探訪和熱播,張爺爺可能像中國大多數手藝人一樣,帶著遺憾走完一生。
今天甜餅要給大家分享的就是這位老人堅守了一生的手藝——空心掛麵。
掛麵背後的故事
張爺爺名叫張世新,生活在陝西黃土高原上一個普通的村落中,住在樸素的窯洞裡。
張爺爺繼承了村裡祖輩傳下來的手藝,從15歲開始學做掛麵,一做就是一輩子。即使後來有了老伴、兒孫,也不過是從一個人做掛麵,變成一家四代認認真真做掛麵。
《心傳》的導演陳磊回憶說:我問他會不會做掛麵,他突然眼睛放光,嗓門不自覺地提高了八度……用濃重的陝北口音擲地有聲說:會,我吃得苦才學的會啊。老祖宗的手藝,就是這樣一代傳一代,傳下去的!
當《舌尖2》播出時,骨癌晚期的張爺爺已經做不動掛麵了,他躺在床上看著《舌尖2》,聽到自己的那句對白:「這天做掛麵能行了」,扭過頭,望向窗外說:天氣好著呢,明天還可以做掛麵。
節目播出幾天後,張爺爺就安然去世了,他最後說:
「我沒啥念想咯,希望大家能吃到這掛麵,千萬別讓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斷了根啊。」
好在,張爺爺的願望實現了。他的孫女張濤梅接過了他的衣缽,成為新的空心掛麵繼承人。
掛麵蘊藏的手藝
說起來掛麵其實全國各地都有,但為什麼《舌尖2》選擇了張爺爺的手工空心掛麵呢?還有眾多的媒體也評價它「純樸味道,一生只做一面」。
甜餅反覆刷了好幾遍《舌尖2》,這就給你們說說空心掛麵背後蘊藏的手藝!
凡是食物必要考究起原料,而張爺爺手工空心掛麵不使用任何添加劑和防腐劑,除了鹽之外,只用了產自內蒙古河套平原的雪花麵粉和飽含礦物質的天然山泉水兩種原料製作而成。
製作掛麵需要經過:和面、醒面、搓條、盤面、陰面、分筷、上架、晾曬、切割、裝箱等十幾道工序。每根麵條都要拉伸至3米長,平均只有1mm粗細,根根細而柔韌,潔白如玉。
此外,張爺爺掛麵最大的特點就是掛麵在酵母的作用下,會自然發酵並產生氣泡,其橫截面會呈現出細針孔狀。
製作好的掛麵仔細看能看出麵條的中間有銀絲般的小細孔,這特殊的「空心」,使麵條能更好地吸收湯汁容易入味,也更耐煮不渾湯。
這樣一把看似普通的掛麵要歷時將近20個小時才能完工,而一個熟手師傅一天最多也只能做出25公斤掛麵,而且只能在天晴時晾曬。現在已經被列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如果不是《舌尖2》的播出,這樣耗時的手藝和掛麵估計也只能湮滅在時間的滾滾紅塵中吧。
如何嘗這把好面
套用《舌尖》裡的話: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採用最樸素的烹飪方式。這把不簡單的掛麵也是如此。
想想冬日裡,下班回家不想吃油膩的外賣、不想做繁瑣的飯菜,只要燒一鍋開水,放一把掛麵,無論是清湯麵、蔥油麵還是蓋澆面,相信都能很好地慰藉你的身心。
由於我懶得做澆頭和煮高湯,我通常就做簡單的蔥油拌麵,只需要一把掛麵、幾根小蔥、一顆雞蛋、一小碟醬油,配上一個好看的碗,治癒的一餐就做好啦!
看看這鮮綠的小蔥,再澆上一小勺香油。
用筷子拌開,讓每一根麵條都沾滿湯汁,啊嗚一大口,超滿足,這就是幸福的味道啊
註: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配圖 / 甜餅
文字 / 甜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