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裡希那穆提:覺察到底是什麼?

2021-01-09 任淑一

覺察到底是什麼?

你看見一棵美麗的樹,它的葉片在雨後閃閃發光。你看見陽光照在水面,也照在鳥兒色澤豔麗的羽毛上。你看見背負著重物進城的鄉下人,也聽見他們的笑聲。你聽見狗叫聲,或是小羊在呼喚母親。這一切都是覺察的一部分,是你對身邊事物的覺察,不是嗎?

讓我們再深入一點討論。你注意到自己與身邊的人們、想法和事物之間的關係,你覺察到自己對房子或道路的看法,你觀察自己對別人說的話的反應,以及自己的心是如何一直在評估、判斷、比較或責難的。這一切也是覺察的一部分,覺察始於表面的層次,然後會愈來愈深入。但是我們大部分人的覺察在某一個點上就停止了。

我們接收到各種噪音、歌聲、美及醜的景色,但是我們卻沒有覺察到自己對它們的反應。我們說「那是美的」或說「這是醜的」,然後就從旁經過了。我們從不探索什麼是美,什麼是醜。顯然,看到自己對事物的反應,對自己的每一個思想活動都愈來愈警覺,並且觀察到你的心是如何被父母、老師、種族及文化的影響所局限的,這一切都是覺察的一部分,不是嗎?

我們的心愈深入地穿透自己思想的過程,就愈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各種形式的想法都受到了限制,於是心自然而然地就會非常安靜,這並不表示心進入了睡眠狀態。相反,此時心變得非常警覺,不再被咒語及重複的語言所麻醉,不再被規範所塑造。這種寂靜的警覺狀態也是覺察的一部分。

如果你再深入去探索,你會發現,在覺察者與他覺察到的事物之間是沒有界限的。

那麼敏感的意思又是什麼呢?你能夠認出顏色及外形,感知到別人說的話以及自己對它的反應,對人體貼、有好的品位與禮節,不粗魯,不在身體上或精神上傷害別人而不自知,看見美麗的事物流連忘返,嘗試著傾聽別人說話,對所說的一切不感到厭倦,那麼心就會變得非常敏銳、敏捷。以上所說的一切都是敏感,不是嗎?因此,覺察與敏感之間有很大的區別嗎?我想是沒有的。

你知道,如果你的心不斷地在責難、評斷、對事物產生觀點或結論等等,這既不是覺察也不是敏感。當你對人態度粗魯,摘下花又把它們丟掉,你虐待動物,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家具上或敲斷椅腳,不準時吃飯並且毫無禮儀,這一切都代表著不敏感,不是嗎?那就說明這顆心沒有能力靈敏地調整自己。教育當然有責任幫助學生變得敏感,然後學生才會對生命的所有活動覺醒,而不僅只是服從或抵抗而已。那些生活中敏感的人可能比不敏感的人更痛苦,但是如果他們懂得並且超越了自己的痛苦,他們會發現不可思議的東西。

你是否快樂?

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你一旦認為自己是快樂的,你就停止快樂了,是不是?假設你在遊玩並發出歡樂的叫聲,這時如果你覺察到自己正在快樂,你會怎麼樣?你就停止快樂的感受了。你是否注意過這一點?因此快樂不是在自我意識下存在的東西。

如果你執著做個好人,你是好人嗎?「好」是不是可以鍛鍊的?「好」是不是因為你看見、觀察到、了解了,而自然來到的?同樣的,如果你覺察到自己正在快樂,快樂就從窗戶跑掉了。尋找快樂是件很荒謬的事,因為只有在你不去尋求它時,它才存在。也就是說,當妨礙快樂的事物消失時,當焦慮、沮喪以及對個人安全感的追求停止時,快樂就自動出現了,你根本不必追求它。

我們要如何消除心中的憂慮?

如果一個人反覆不停地想一個問題,不斷地關心它,就是我們所謂的憂慮。如果我們不能避免造成憂慮的情況,那麼你去面對它,而不是逃避。為了消除憂慮,人們通常會逃避問題,你到寺廟裡或歌舞廳,你看電視,聽音樂,或尋找其他分心的方法。但是你轉過頭來,問題還在那裡,所以你何不從頭開始就面對它?

但是,一個人如何才能消除憂慮?首先心田不能供給問題生根的土壤。你可曾觀察過自己的心?你到目前為止所學習的一切,你記憶中所有的經驗,你的父母、老師告訴你的一切,你從書上讀到以及從周圍世界觀察到的事物,這一切都是你的心。人的心能觀察、分辨、學習,能培養所謂的德性,它能溝通觀念,它有欲望及恐懼。它不只是你表面上看見的,同時也是無意識的深沉層面,其中隱藏著種族的野心,各種動機、衝動及矛盾。這一切都是心,它稱為意識。觀察你自己的心,你會發現它是多麼不安寧,它總是被別的事情佔據,被別人昨天所說的話佔據,被你剛學的東西佔據,被你明天將要做的事情佔據。只有一顆不被佔據的心,才是永遠清新,才能應付並且解決問題。

但是如果沒有了野心,這個社會不就停止進步了嗎?

我們首先不要問野心是對或錯,我們應該先弄清楚的是:野心者是否毀滅了他們自己?觀察你周圍的人,觀察那些有野心的人。當你野心勃勃時,你會怎麼樣?你是不是只想到你自己?你殘酷,把別人推向一邊,因為你想實現你的野心、想變成大人物,所以我們創造了一個成功和失敗的人彼此衝突的社會。在你和其他羨妒你的人之間,存在著不停的爭戰,然而這種衝突能帶來富有創造性的生活嗎?

當你為了自己所愛而去做一些事情時,你有野心嗎?你以自己的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不因為你想得到利益、達到特定的目標或得到更大的成就,只因為你愛這件事,在這其中是沒有野心的,不是嗎?在這過程中並沒有競爭,因為你不想和任何人爭第一名。你應該問問自己,真正愛做的事是什麼,然後在你的一生中,你會努力去做你認為值得又深富意義的事。這是創造新社會的惟一途徑。否則你的人生可能會過得很悲慘。你不知道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你的心陷入一種例行公事,其中只有無聊、衰敗及死亡。

我們為什麼希望出名?

讓我們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人想要出名?首先,有名就會有錢,同時,有名能帶給你很大的快樂,不是嗎?如果你是世界聞名的人,你會覺得自己非常重要,而帶給你一種不朽的感覺。你希望有名,希望在世上為人所知,時常被人談論,因為在內心裡,你認為自己什麼也不是。你的內心沒有富足感,什麼都沒有。因此你想在外面的世界出名。如果你的內心是富足的,你有名或無名就沒有什麼關係了。

內心的富足比起外在的富足要困難多了。它需要更多的滋養,更多的關注。如果你小有才華又懂得如何去拓展它,你就會成名了,但是內心的富足不是用這種方式可以得到的。要得到內心的富足,必須先知道放下不重要的東西,譬如想成名的念頭。內心的富足暗示著獨立自主,而想要成名的人害怕獨立,因為他依賴別人給他的奉承及好評而活。

轉載自:身心靈(shenxinlingdao)

相關焦點

  • 答案與反思 蘇格拉底與克裡希那穆提
    克裡希那穆提說過類似的話,你必須做自己的明燈。你不可能依賴任何人,不能借別人的光,無論那個人是誰,上帝還是救世主。它無法被傳遞給別人,你是徹徹底底的自己,只遵從於自己。這不是自私,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恰恰相反,這意味著測底了解自己,以至於那份了解中不存在對真實的自己的任何扭曲。所以我說,蘇格拉底沒有學說,這才是他真正的智慧,一如克裡希那穆提。
  • 胡因夢翻譯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生命之書》
    頁數: 412  定價: 36.80元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44717205  作者簡介  克裡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學家,20 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在西方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 克裡希那穆提與胡椒樹
    17日至20日從早到晚他都陷入一種既痛苦而又不可解的狀態,他的身體變得極度敏感。當時周遭的人包括尼亞、鄰居沃靈頓(也是"通神學會"的會員)和一名19歲的美國女孩羅莎琳都不知所措。克裡希那的敏感度突然微細到連人們的負面意念都承受不住,有時陷入出神狀態,有時抱怨灰塵太多;有時冷熱交戰,又有時變得死寂。
  • 覺察和覺照的區別是什麼?
    文:養心閒人 大日問:覺照跟我們常說的覺察,有什麼區別?答:覺察指的是發覺到之前沒有重視或注意到的一些東西,也就是意識到一些東西,而覺照指的是全觀,也就是整體性地覺知,覺照不局限在一個點或細節,它是沒有焦點的,它是整體性的觀照。不過,我們經常混用它們,所以具體還是要看描述者的語境。問:比如呢?答:像六祖說的,「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這句話中的「智慧觀照」,就是覺照、覺知的意思。
  • 克裡希那穆提,到底修持的是何法門?
    作者:陳全林深夜,讀《克裡希那穆提的生與死》。有個問題,是我一直在想的,就是克裡的修持法是什麼?我讀的克裡的三本傳記裡,從未提到他具體的修持法,克裡曾提到兒時在通神學會的閉關房裡觀想、冥想,也就這樣提了一句,觀想那些「指導靈」的畫像。
  • 覺察和內省有什麼不同?覺察的時候,是誰在覺察?
    問:覺察和內省有什麼不同?覺察的時候,是誰在覺察?克:我們先來檢視一下我們所指的內省是什麼意思。我們所指的「內省」,就是向內看自己,檢視自己。為什麼我們要檢視自己?為了提升,為了轉變,為了改善。你內省是為了成為什麼人,否則你是不會沉溺於內省的。如果沒有改善、轉變、成為什麼的欲望,你是不會去審視你自己的。顯然那就是內省的原因所在。
  • 自我覺察:覺察什麼?怎麼覺察?
    最近幾年,常求見或偶遇高人,談到自我修煉,總有人會告訴我要學會自我覺察,但是很少有人告訴我覺察什麼?如何覺察?今日鬥膽在此分享我近幾年的思考和實踐。一、自我覺察到底是什麼?覺察:字典裡的解釋是指察覺,發覺,看出來。按此推導,「自我覺察」應該是指自己察覺自己、發覺自己、看出來自己。
  • 覺察的前提:我什麼都不知道
    那一定是他們沒有注意我講的覺察方法有一個前提:放下自己的認知。因此,他們的目標是儘快處理情緒,而不是真的在覺察。覺察的過程是通過看到更多的事實,生出新的認知。比如覺察前我認為一個人自私小氣,見到他的行為就容易被激起情緒。
  • 意識、覺察和注意
    意識,指對感知、思維、情感和行為的主觀覺察。它有兩種功能:監視自我和環境,控制思維和行為。覺察,指一旦注意,就能在一定時間內進入意識的所有當前的思想、情感和知覺。注意,是意識聚焦的過程,以對那些要求深入加工的思想、情感和知覺更加敏感。
  • 認識自己、洞察人心,心理諮詢師專用的自我覺察方法
    但在對具體是什麼情緒「覺察」、「定義」之前,我們對情緒的體驗是模糊的。一旦我們自我覺察到了,覺得是「開心」的情緒,如果外界的環境本身是積極的,比如正的參加慶功宴,那我們會繼續保持開心,如果外界的環境是消極的,比如別人正在分享他的難受經歷,那我們馬上會想自己為什麼開心,這個時候開心是不合適的,會馬上自我調節,讓自己的開心情緒不要表現出來。所以,在自我覺察的同時,改變馬上下意識的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