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的前提:我什麼都不知道

2021-01-09 覺行者

許多朋友問我「感受到情緒了」「讓情緒流經了」」情緒很快平息了「,為什麼之後還反覆出現?

那一定是他們沒有注意我講的覺察方法有一個前提:放下自己的認知。因此,他們的目標是儘快處理情緒,而不是真的在覺察。

覺察的過程是通過看到更多的事實,生出新的認知。比如覺察前我認為一個人自私小氣,見到他的行為就容易被激起情緒。覺察後我看到自己的情緒是出於不認可自私的做法,害怕他人會損害我的利益;看到我在說別人自私的同時,自己也是自私的;看到大家都會因為恐懼首先維護自己的利益;看到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於是不再對他的行為生出不滿。(但是不表示我認同他的行為。)

因此,覺察的前提是「我什麼都不知道」。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樣憤怒,這樣難受。我不知道情緒從何而來,因此才要去看,去感受,去覺察。

一位朋友說他對母親有怨恨,希望通過覺察化解。他是這樣做的:

一遍遍從心裡過這句話:」媽媽不喜歡我」「我在媽媽心裡不值錢」。然後感受由此產生的痛苦,感受四肢無力胸口堵的感覺。

他這樣就是把情緒的起因確定了:我認為媽媽不喜歡我,是我產生怨恨的原因。確定之後,無論他如何感受情緒,都只是在加強「媽媽不喜歡我」這個念頭,而不是化解情緒。

他人貶低我→我產生怨恨。這是個因果關係。因有了,必然結出果。想改果,就必須修正因。他人是否真的在貶低我,我要去看到更多的事實,才能下結論。如果你已經認定事實了,就像上面那位朋友:媽媽就是不喜歡我。如何能改變結論呢?

我經常聽到朋友說「我覺察了」「我在覺察」,但是沒有效果。在我細問之下,我發現他們並沒有按照我說的方法做。最大的問題便是在覺察時已經先入為主,抱著某些念頭不放。「我認為是這樣的。」「我認為應該那樣做。」這些念頭阻礙了他們的覺察。

覺察產生效果的前提是:我承認我什麼都不知道,我願意去看。

因此,請務必記住:如果你選擇覺察,一定要暫時放下自己的認知,無論你認為那是多麼的正確。保持空杯的心態,才能看到更多的真相。

附:更多內容請關注gzh「告別娑婆」。

相關焦點

  • 自我覺察:覺察什麼?怎麼覺察?
    最近幾年,常求見或偶遇高人,談到自我修煉,總有人會告訴我要學會自我覺察,但是很少有人告訴我覺察什麼?如何覺察?今日鬥膽在此分享我近幾年的思考和實踐。一、自我覺察到底是什麼?覺察:字典裡的解釋是指察覺,發覺,看出來。按此推導,「自我覺察」應該是指自己察覺自己、發覺自己、看出來自己。
  • 覺察和內省有什麼不同?覺察的時候,是誰在覺察?
    問:覺察和內省有什麼不同?覺察的時候,是誰在覺察?克:我們先來檢視一下我們所指的內省是什麼意思。我們所指的「內省」,就是向內看自己,檢視自己。為什麼我們要檢視自己?為了提升,為了轉變,為了改善。你內省是為了成為什麼人,否則你是不會沉溺於內省的。如果沒有改善、轉變、成為什麼的欲望,你是不會去審視你自己的。顯然那就是內省的原因所在。
  • 克裡希那穆提:覺察到底是什麼?
    覺察到底是什麼?你看見一棵美麗的樹,它的葉片在雨後閃閃發光。你看見陽光照在水面,也照在鳥兒色澤豔麗的羽毛上。你看見背負著重物進城的鄉下人,也聽見他們的笑聲。你聽見狗叫聲,或是小羊在呼喚母親。這一切都是覺察的一部分,是你對身邊事物的覺察,不是嗎?讓我們再深入一點討論。
  • 覺察和覺照的區別是什麼?
    文:養心閒人 大日問:覺照跟我們常說的覺察,有什麼區別?答:覺察指的是發覺到之前沒有重視或注意到的一些東西,也就是意識到一些東西,而覺照指的是全觀,也就是整體性地覺知,覺照不局限在一個點或細節,它是沒有焦點的,它是整體性的觀照。不過,我們經常混用它們,所以具體還是要看描述者的語境。問:比如呢?答:像六祖說的,「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這句話中的「智慧觀照」,就是覺照、覺知的意思。
  • 沒有這個前提條件,相對論就什麼都不是!
    相對論要成立其實有一個前提條件,沒有這個前提條件,相對論就什麼都不是!這個前提條件就是特別有名的「光速不變」,就是說光速在任何地方都不變,不管觀測者是在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就是說我站在這兒看,光以30萬公裡每秒在跑。
  • 自我關注與自我覺察:兩種完全不同的內心狀態
    自我關注」、「自我覺察」,兩者都有「自我」這個詞,因此,有些人會以為兩者是同一回事。恰恰相反,兩者有著本質的差異,自我關注往往伴隨著強烈的情緒,很多時候令人痛苦,而自我覺察則可以帶來輕鬆和自在。首先來談一談自我關注。我們一直是在被關注下生活的,從小到大的,人的容貌、身高、成績、行為等被關注和評價了無數次。
  • 意識、覺察和注意
    意識,指對感知、思維、情感和行為的主觀覺察。它有兩種功能:監視自我和環境,控制思維和行為。覺察,指一旦注意,就能在一定時間內進入意識的所有當前的思想、情感和知覺。注意,是意識聚焦的過程,以對那些要求深入加工的思想、情感和知覺更加敏感。
  • 認識自己、洞察人心,心理諮詢師專用的自我覺察方法
    最後,自我覺察之後,其實改變也就開始了,一旦自我覺察之後,原本下意識、潛意識的內容進入意識,一旦進入意識,我們就會給它下「定義」,我有「***」情緒、我有「***」的想法,我的行為是「**」,當我們通過意識對它進行描述時,就自動賦予其意義、價值,我們改變的方向也就明確了。
  • 「韓林語」遇見你不了解的自己—-冰山覺察訓練營
    你是不是感覺自己至少在外人眼裡過得不差,卻總是不快樂?你是不是在人際關係裡總是莫名受傷,感覺朋友漸行漸遠卻又無可奈何?你不是看了很多心理學的書,甚至是朋友的「垃圾桶」而自己卻覺得靈魂無處安放?甚至你也是心理工作者,知道很多理論,卻被眾多流派弄得暈頭轉向,不知如何運用?那麼,你一定需要進來看一看,儘管看一看也不如直接體驗。
  • 科學、哲學、客觀世界以什麼為前提?一切存在到底有沒有前提?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60)《存在的方式》存在以什麼方式存在?這不像是個問題,我們普遍認為,存在以它自己的方式存在,也就是客觀的方式存在。理論上的客觀方式是種什麼方式我們並不知道,也無從知道,而我們知道並反覆證明的存在就是感知的方式,我們是以感知的方式來認識存在的,對於生命及人,存在就是以感知方式存在的,我們只能認識和獲得感知的存在。科學就是以感知的方式來證明感知的存在,我們再無其他方法來證明其他方式的存在,如果有其他方式的存在而與感知方式無關,對我們沒有任何意義。
  • 歐普拉、科比、賈伯斯……明星超模都在練的「正念」,到底是什麼?
    正念(mindfulness),指的是對自身體驗的一種時時刻刻的、沒有評判的、不立即反應的覺察(Davis & Hayes, 2012)。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什麼是覺察(awareness)。
  • 人人都知道,但又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
    人人都知道,但又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34;!在物理學領域,普遍認為時間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東西,它是宇宙的第一個組成要素。但大部分人都不相信,因為這是愛因斯坦從理論上推導出來的。但後來經過無數次的實驗證實愛因斯坦說的是對的,時間是可以改變的。
  • 看再多書,沒有覺察,也是白搭
    事實上,任何學問都是如此,若不能知行合一,知識就只能停留在腦子裡,意識裡,無法內化,成為真正自己的東西。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將以我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作為案例模板,進行自我覺察的拆分和實操。這件事是前一段時間發生的,我去上一個國學課程,但是上了2個小時就中途逃跑了,我的覺察點在於自身的成長,思維和認知,而不在於學術範圍的爭論。
  • 四無相偈中什麼是我相?
    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都知道要破四相,那麼首先應該知道什麼叫四相?四相裡面暗含著一個什麼道理?佛在《金剛經》中告訴我們「一切法皆從此經出」。《金剛經》是講空的。一切「妙有」皆從「空」中生,那麼也包括,經常念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金剛經》就是讓我們由「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當下,回歸到自性本空。
  • 什麼是情商?
    大家好,我時代心理(專注於定製化心理服務)。什麼是情商?自從哈佛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情商》一書,人人都說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但不少人以為情商就是會說話,脾氣好,真的嗎?會說話脾氣好的人情商就高?我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案例。
  • 這些都是什麼鳥?有的名字我不知道……求高手賜教!
    作為攝影愛好者,雖然常見的題材我都拍過,但我離「精益求精」還差得很遠呢……對於被攝主體的了解,我最多就算是個「囫圇吞棗」。就比如,這五隻用長焦拍攝的大鳥。呃,我也只知道是「大鳥」,具體是什麼鳥,我還真不知道——求高手賜教。這兩隻是黑天鵝,好像是挺稀有的品種。
  • 「沒有不開心,也沒有很開心」|成年人的情緒穩定意味著什麼?
    「沒有很開心,也沒有不開心,生活就是這樣,平靜而寡淡,但這就是生活」,一個朋友和我這樣聊到當下的狀態。我們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體會。如果再細細品味一下這種「沒有很開心,也沒有不開心」的狀態下,還蘊藏著什麼。「終於休假了感覺開心到飛起,突然被一個老闆電話打來就不愉快了。」其實你可以繼續愉快的,但是你選擇了「不愉快」。
  • 米亞託維奇:皇馬的很多球員不知道要幹什麼,落後時就不會踢了
    ——皇馬的現狀現在的皇馬是一支有很多疑問的球隊,無法支撐90分鐘,他們本場比賽下半場的表現讓人失望,整個賽季都是這樣,很多球員不知道要幹些什麼,也不清楚如何撐住和翻盤。此前他們在歐冠中翻盤門興(連追2球戰成2-2)是由幾名球員發起的,但在其它的比賽中,除去與國米的比賽,皇馬都沒有打出我們習慣的東西。
  • 張雙南:我是科學家,但我曾經不知道「科學是什麼」
    新華網北京7月10日電(鍾豔平) 「我在清華大學學習了五年,考上研究生就讀兩年,而後出國。出國求學時,我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對我的自信心打擊很大,我認為自己是個好學的人,數學、物理、化學等各門學科成績都還不錯,但是在和我的同學、導師們討論問題時,他們經常提到一句話『你談的這個問題裡的科學是什麼?』
  • 「活在當下」的前提是什麼
    不用刻意做事,也沒有想要去的別處,時間仿佛不存在,只是感到身心泰然,似乎能包容世間的一切。即使很忙碌地面對許多事務,但卻沒有壓力沉重的感覺,只是實事求是做好眼前的事,而不管結果如何。在大庭廣眾之下,能安靜地調控自己的內心,不讓它隨著環境的噪雜而煩躁,還能夠把所有的煩惱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放到一邊。總之,這是一種美好的生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