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朋友問我「感受到情緒了」「讓情緒流經了」」情緒很快平息了「,為什麼之後還反覆出現?
那一定是他們沒有注意我講的覺察方法有一個前提:放下自己的認知。因此,他們的目標是儘快處理情緒,而不是真的在覺察。
覺察的過程是通過看到更多的事實,生出新的認知。比如覺察前我認為一個人自私小氣,見到他的行為就容易被激起情緒。覺察後我看到自己的情緒是出於不認可自私的做法,害怕他人會損害我的利益;看到我在說別人自私的同時,自己也是自私的;看到大家都會因為恐懼首先維護自己的利益;看到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於是不再對他的行為生出不滿。(但是不表示我認同他的行為。)
因此,覺察的前提是「我什麼都不知道」。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樣憤怒,這樣難受。我不知道情緒從何而來,因此才要去看,去感受,去覺察。
一位朋友說他對母親有怨恨,希望通過覺察化解。他是這樣做的:
一遍遍從心裡過這句話:」媽媽不喜歡我」「我在媽媽心裡不值錢」。然後感受由此產生的痛苦,感受四肢無力胸口堵的感覺。
他這樣就是把情緒的起因確定了:我認為媽媽不喜歡我,是我產生怨恨的原因。確定之後,無論他如何感受情緒,都只是在加強「媽媽不喜歡我」這個念頭,而不是化解情緒。
他人貶低我→我產生怨恨。這是個因果關係。因有了,必然結出果。想改果,就必須修正因。他人是否真的在貶低我,我要去看到更多的事實,才能下結論。如果你已經認定事實了,就像上面那位朋友:媽媽就是不喜歡我。如何能改變結論呢?
我經常聽到朋友說「我覺察了」「我在覺察」,但是沒有效果。在我細問之下,我發現他們並沒有按照我說的方法做。最大的問題便是在覺察時已經先入為主,抱著某些念頭不放。「我認為是這樣的。」「我認為應該那樣做。」這些念頭阻礙了他們的覺察。
覺察產生效果的前提是:我承認我什麼都不知道,我願意去看。
因此,請務必記住:如果你選擇覺察,一定要暫時放下自己的認知,無論你認為那是多麼的正確。保持空杯的心態,才能看到更多的真相。
附:更多內容請關注gzh「告別娑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