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覺察力,哪來的知行合一?看再多書,沒有覺察,也是白搭

2021-01-09 有夢想的唐糖

曾國藩是有名的「笨」,他小時候在家背功課,一個小偷在房頂上,準備等他睡著了再下來偷東西,最後因為在上面等的時間太久,導致小偷精神崩潰。小偷忍無可忍的跳下來,當著他的面把課文一字不差的背誦了一遍,然後羞辱他說:就你這麼笨,還想讀書做官,死了這條心吧。

這不是趣聞軼事,而是真實發生的故事。但是即使這麼笨的曾國藩,一生卻有顯赫的成就,他成功的秘籍很大程度上在於「勤」字。曾國藩一生大概寫了2000多萬字,平均一年下來有60萬字,這個數字即使在現在看來也相當驚人,更關鍵的是,這些文字都是在他打仗、處理各種事物、與疾病作鬥爭之餘寫下的,真心讓人佩服。

曾國藩流傳最廣的莫過於家書,但他的家書並不記錄家長裡短,而是每日的自省與思考。正是長久以來的勤奮,才使得一個資質如此愚鈍的人成為了名垂青史的人物。

我寫了這麼長關於曾國藩的故事,其實是感嘆並交代本篇文章的來由,前些日子我曾發過一個信息,說我去上國學課,但是中途逃跑了,關於這件事我有很多思考,想要記錄,但又覺得內容太多,有點犯懶。受到曾國藩的啟示,還是決定將其記錄並整理出來。

曾國藩的啟示當然不僅僅是這一點,他的家書真正貫徹了「三省吾身」的道理,在我看來,學習心理學,也是一個不斷覺察,知行合一的過程。事實上,任何學問都是如此,若不能知行合一,知識就只能停留在腦子裡,意識裡,無法內化,成為真正自己的東西。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將以我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作為案例模板,進行自我覺察的拆分和實操。這件事是前一段時間發生的,我去上一個國學課程,但是上了2個小時就中途逃跑了,我的覺察點在於自身的成長,思維和認知,而不在於學術範圍的爭論。以下是我的分享:

01 困惑:思辨思維vs僵化保守

我上的課,是一個很信任也很欣賞的朋友推薦的,由於課程可以終生復訓,所以,她已經是第三次上這個課程了,她告訴我很受啟發。

兩天一晚的課程,我只呆了2個小時就跑掉了。在這兩個小時裡,我的腦海中不斷湧現一個詞:沉沒成本。這個聲音越來越清晰,最後我決定放棄沉沒成本,早做決斷。

在走之前,我和介紹我去學習的好朋友探討了一下2小時聽課的感受,但她給我的反饋讓我陷入到了深切的自我懷疑之中,我感覺自己迷茫且困惑。

我逃走,是基於我的感受和判斷,在2小時的內容裡,我認為老師所講,並未超出我原有的認知範疇,所以感覺有點索然無味。但我的評判便只能針對這2個小時,既然如此,我不全部聽完就離開,是我放棄沉沒成本的明智選擇呢?還是出於我剛愎自用的僵化思維呢?

沒有答案。

當我陷入到困惑和自我懷疑的內耗狀態時,我注意到了這一點,我深吸一口氣,從意識層面提示自己:在當下,我已經離開了教室,那麼就先接受這個現實吧,再去糾結過去發生的決斷是否正確,顯然背離了當下。

而我的困惑,顯然是沒有答案的——感受和經驗都是個人化的東西,就像我的朋友,她上這個課程感覺很好,但這也只是她的專屬體驗,我在剛才體驗並不好,甚至有點坐如針氈的感覺,現在的我,應該首先看到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而不是因為別人的感受與我不同,就貿然否定自己的真實感受,自我懷疑。

當我接納了自己真實的感受之後,我的情緒平穩了很多,剩下的,就可以反省和思考了。

02 逆反:終生成長的課題

我剛才提到,在上課過程中,我有坐如針氈之感,在當時我就清晰的覺察到是自己的逆反在「興風作浪」。比如在課堂上,老師提到孝道的話題——我一直對中國文化中的「孝」道中的控制成分耿耿於懷,所以,在聽他講這個話題的時候,我感覺耳朵裡像扎了針一樣難受。

他說:很多子女頂撞父母,父母說的不對,孩子便頂撞回去,把父母駁斥的啞口無言,這樣做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自己痛快了,而父母卻很受傷。

聽到這,我有點坐不住的感覺。我心想:這都是什麼糟粕,難道父母說的不對,還要孩子聽話嗎?!

回到家裡,我再次梳理了自己的逆反情緒。說到這,需要插幾句題外話。可能很多人看到這裡,都會展開對國學老師或者我的觀點的討論,有人支持國學老師,有人支持我,然後發表意見,或者在心裡默默戰隊——但我需要提醒的一點是:如果你的覺察僅僅停留在這一層,就有點淺了,如果對每一件事的認知和思考,僅停留在現象層面,去站隊、吵架、分對錯......就很難實現深層次的人格成長。真正的覺察,在於跳出對立的二元思維局限,更具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以及容納各種不同的修為。

在網絡上有很多噴子都屬於無法進行自我覺察的人,但生活中,即使有的人沒有像噴子一樣到處抬槓、吵架,也不意味著他們從內心深處做到了人格發展的重要部分:祛除評判。很多人只是懶得費功夫爭論罷了,其實內心同樣死死的抱著自己的觀點、論調,不肯放棄——從這個角度說,這種僵固型思維的人和噴子之間,只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區別,而且可能更為可怕——因為他們可能自己都看不到自己的固執。

回到家後,我仔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逆反情緒,我承認,對於一些觀點,比如孝道、男女分工(男性就應該陽剛,女性就應該溫柔)等這種明顯帶有標籤化的表述,我都有比較強烈的情緒。這裡面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與自我認知相差較大。也就是在觀點和認知方面,我與國學老師有一些明顯的出入。第二,與我的成長環境有關。我的父母就有明顯的控制,我爸是明控制,我媽是道德綁架的軟控制。她最常說的話是「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她總是用「父母的初心」來掩飾父母對孩子實施控制的實質,似乎一個人初心只要是好的,不管使用什麼形式,都應該是被允許的。

在學習心理之前,我的感受和道理的分裂的:面對父母的控制,我的感受是痛苦的,但是道理上又被他們洗腦,有很高的認同度。這種糾結讓我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直到學習心理之後,我才有能力將感受和道德綁架分開,有能力認識初心和方式,其實是兩回事。

第三,高度自戀。逆反的本質,是為了維護脆弱的自我,「自我」的概念會泛化,比如我的觀點也被當成「自我」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麼別人與自己觀點不同時,有的人會有激烈的情緒反應的原因。脆弱的自我在潛意識裡,希望關於自我的一切都是最好的、被認可的,當這種自戀遭到挫折時,就會產生對抗情緒。

我的心理老師常說,人的成長必須過幾道關卡,其中逆反是重要的一關,而大多數人一生都被卡在了外面。我自己身上的逆反特徵非常明顯,最重要的是,逆反人格會產生泛化和異化,並因此產生很多不良的影響,如果將來有機會,我們會更詳細的探討逆反話題——它的危害性遠比我們認知的,要嚴重的多。

03 歸屬感:優越與孤獨

這部分內容是我和老師交流時探討出來的,對我有很多啟發,是打開了另一扇窗戶來覺察自己。

在上國學課時,我看到其他人都聽的很認真,而且還在互動中頻頻點頭。這種現象也刺激到了我,我認為自己的認知層級只是普通水平,但即便如此,在我呆的那兩個小時裡,老師講的道理沒有超過我的原有認知,這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困惑:難道在現場,只有我一個人是這種感覺嗎?怎麼看別人的表情,好像是學到了很多新知識一樣享受?

面對這種現象,我當時心裡產生了非常豐富的心理活動和自由聯想。在這裡可以分享一下:

我想,原來這世界上還有這麼多認知層級低下的人(這是我的評判),所以這種水準的課程才這麼受歡迎,連很多大老闆都來聽課,就我的觀察,這個老師起碼還不是一個打著國學旗號的騙子,而社會上騙子打著國學旗號到處授課,賺到盆滿缽滿的現象並不少見。

由此聯想,我產生了焦慮和憤憤不平的情緒,我發現自己從內心並不接納這個客觀現實——這個世界上就是有很多認知層級不高的人,缺少辨識力,所以對於能夠迎合這類人胃口的課程津津樂道,對於他們來說,被「割韭菜」是他們必然的宿命。

我對客觀世界的不接納,滋生了很多情緒反應,這裡面也有我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而產生的評判和焦慮情緒——我寫的不追熱點的小眾心理學文章,與奇葩狗血的故事、斷章取義的雞湯相比,確實不廣受歡迎。

所以,從意識層面,我認識到心理學在當今社會仍然是小眾科學,但是在潛意識層面,我還是不能完全的接納現實,並會因此而滋生種種情緒。

當我覺察完畢,我的老師接著提示我說:認知上的對比可能會破壞歸屬感。

"歸屬感」這個詞讓我思考了半天,在我之前的覺察裡沒有涉及到歸屬感的範疇。面對我的困惑,老師進一步解釋到:我們需要融入這個社會,當你發現你認知的世界與大多數人不一樣的時候,會感覺到孤獨、悲憤。「小眾」破壞了人的基本的歸屬感。

孤獨、悲憤……為什麼不是優越感呢?當我們和別人不同,尤其又認為自己更為「高級」的時候,難道不是更容易產生優越感嗎?

優越感是自己製造的假象(幻象),本質上是孤獨和悲憤的變種,正如同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

一瞬間,我感覺到眼前清晰了。

其實所有情緒的根源,還是來源於對現實的不接納。很多人以為知道了「接納」這個詞,就等同於懂了其中所有的道理,這其實是一種極大的誤區。人的自我中心無處不在,遠比我們能意識到的要多得多。所以,真正的接納現實,是一件無比艱難的事情,正因如此,大多數人的接納,其實都只是停留在自以為接納或者不得不接納(真實情緒被壓抑和掩蓋)的狀態,離真正的接納相去甚遠。

毫不誇張的說,真正的接納、悅納,是一生修行。

04 選擇:重在方向

回到最初的話題:我中途退學,到底是更具認知能力,還是思維僵固、沒有接納新知識的胸襟呢?

如果執著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我會一直糾結下去,因為這個問題根本沒有標準(正確)答案。換言之,我到底有沒有繼續上課,國學老師教授的到底是糟粕還是精華、我到底是不是錯失了一次成長和學習的機會……這些問題統統都沒有答案。

我需要關注的是,從這件事中,我有什麼收穫?什麼思考?什麼啟發?事實上,只要大的方向是奔著對自我更具建設性和成長性的方向去的,那麼,在這個大的方向下,具體走哪一步,每步邁多大,是不是稍微偏左或者偏右,這些都不是那麼重要。

我的老師提示我:心理學最初是讓你找回自我的,但是最終目標卻是打破自我。

我回答:找我自我的意思,就是認知自我;而打破自我的意思,就是破除我執、去自我中心。

老師又說: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的最高級,人已經不會再考慮自己了,自己和世界、他人融為一體。真正的國學、佛學,也都是朝著這個方向和目標去修行的。按照佛家的理論,我們每個人的基礎不同,根器不同,今生的時間又有限,所以選擇跟自己匹配的知識去學習就好,在學習的道路上,只是先後到達的區別。當我們選擇了跟自己匹配的路,也不需要否定別人。當你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後,也要隨緣,因人施教,僅此而已。

這時,我又重新回想起推薦我上課那位同學,給我講述的她自己的上課感受,她說:第一次聽的時候,也有點不舒服,畢竟有些內容跟我們學的心理學是有點相悖的,到了後期,因為她一直學論語、道德經、黃帝內經等國學內容,隨著她自己國學水平的提升,再次來復訓的時候,她的感覺和之前有了明顯的不同——之前激發她情緒的不同點,不再讓她困擾,而這個課程的核心內容,卻帶給了她更多啟發……

我悵然所思。

這個故事結束了,我的分享也結束了,最後說說這件事的後續,我打開了買了很久但是一直沒有認真讀的書,內容是關於《道德經》的。

嗯,就醬紫。

【寫在最後】

這是一件生活當中極其微小的事情,如果我不思考,生活會依舊照舊,它只是我生命當中的一個小小的插曲,如果我今天不寫出來,那麼別人自然也不會看到,不會因此而有什麼感覺,這件事就像其他無數的雞毛蒜皮一樣,悄悄划過。

但是我思考了、探討了,總結了,結果,這麼一件細微的小事,就讓我在潛移默化之間悄悄的成長一些,我更深的覺察了自己的情緒,刷新了原有的認知,也順便淨化了一下自己的心靈。

在我看來,這就是知行合一,也是真正將所學(認知)轉化為自我的一部分的唯一途徑。

學習的本質,實際上是一個探索和解惑的過程,而解惑本身,是人的本質需要。很多人學習、提升認知都停留在「術」的層次,也就是希望通過學習,能立竿見影的給自己帶來好處,通過掌握某種技能,獲得別人的讚賞,獲得金錢或成績的收益,但是這種學習,在我看來是意義有限的。因為不是真正的熱愛,所以學習的總是膚淺。

反之,如果把人生的成長當做大的方向,一切標準都以是否更利於自身的建設和成長來判斷,那麼學習就成為不那麼功利,而且可以真正與實際生活相通的內容。

樊登讀書會有一句口號,叫做「分享知識是一種美德,當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不斷的分享知識給這個社會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將會變得越來越好,」在此我也想借用這個口號:分享知識是一種美德,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感興趣,歡迎分享。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互動,點讚,評論,打賞...你的評論,可能會成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我為自己寫作,而產生共鳴的讀者,只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宋陸九淵陸九齡提出的,心學確實存在著許多的漏洞,很多時候他們自己都不能夠自圓其說,但是自從王陽明出現之後,這形勢就完全逆轉了。由於王陽明提出的心學相對於陸家兄弟有著較大的進步和完善,以至於理論上就可以充分的解釋儒家《詩》《書》《禮》《易》《樂》《春秋》中愛那些懸而未決和有爭議的部分。從此心學開始走紅明代士大夫階層,成為了當時儒學的主流。
  • 自我覺察:覺察什麼?怎麼覺察?
    最近幾年,常求見或偶遇高人,談到自我修煉,總有人會告訴我要學會自我覺察,但是很少有人告訴我覺察什麼?如何覺察?今日鬥膽在此分享我近幾年的思考和實踐。一、自我覺察到底是什麼?覺察:字典裡的解釋是指察覺,發覺,看出來。按此推導,「自我覺察」應該是指自己察覺自己、發覺自己、看出來自己。
  • 不知道這些知識讀再多的書都沒有
    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我也比以前讀了更多的書,但問題是:關鍵不在於你讀了多少書,而在於你從書中學到了多少。我和許多人交談過,的這其中大多數人都沒有很好的閱讀方法。他們只是拿起一些東西開始閱讀,我以前是那樣的。但現在,這對我來可以說是浪費時間,當然,你可能會為了娛樂而讀小說。但是想想看,你為什麼要讀一本非小說類的書呢?沒錯,你想從中得到點什麼。
  • 沒有一個成熟的「記憶宮殿」,背再久也白搭
    如果營養沒有跟上,那麼大腦的生長環境極有可能受到阻礙,因此有時候孩子的記憶力不好也有可能是缺乏營養的關係。 如果孩子在背誦的時候沒有集中注意力,身在曹營心在漢那麼就算讀再多遍花再多時間也是白搭。
  • 自我關注與自我覺察:兩種完全不同的內心狀態
    比如,你正在津津有味的學習著,突然你的母親跟你說:「你怎麼看書效率那麼低,這麼長時間了還只看了這一點?」此時,你不免陷入一種自我懷疑中:「為什麼我看書效率低」,「是不是別人比我高很多,自己太笨了?」這些思考讓你很難再專注地學習了。在這個例子裡,母親的關注中充滿著評價和擔憂,孩子的自我關注也同樣如此。
  • 覺察和內省有什麼不同?覺察的時候,是誰在覺察?
    問:覺察和內省有什麼不同?覺察的時候,是誰在覺察?克:我們先來檢視一下我們所指的內省是什麼意思。我們所指的「內省」,就是向內看自己,檢視自己。為什麼我們要檢視自己?為了提升,為了轉變,為了改善。你內省是為了成為什麼人,否則你是不會沉溺於內省的。如果沒有改善、轉變、成為什麼的欲望,你是不會去審視你自己的。顯然那就是內省的原因所在。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他對於理學的貢獻比起宋代朱熹來說也不遑多讓。或許也是因為王守仁的陽明心學,明朝在儒學理學的造詣上能夠和宋代媲美。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進士,可他的仕途卻並沒有一帆風順。宋代開始儒學就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其中陰陽五行八卦等等都開始流行,求道和求知也是儒家中的內容了,王守仁吸取了很多道教思想於是對於陸九淵的心學頗為贊同。陽明心學中關於道教,關於天人合一的內容非常多。所以這樣一個追求自然的學派當然反對朱熹的事必格物,追求至理,追求天理的理學綱要。
  • 克裡希那穆提:覺察到底是什麼?
    覺察到底是什麼?你看見一棵美麗的樹,它的葉片在雨後閃閃發光。你看見陽光照在水面,也照在鳥兒色澤豔麗的羽毛上。你看見背負著重物進城的鄉下人,也聽見他們的笑聲。你聽見狗叫聲,或是小羊在呼喚母親。這一切都是覺察的一部分,是你對身邊事物的覺察,不是嗎?讓我們再深入一點討論。
  • 有這3種鼻型的女生,五官再精緻也白搭
    有這3種鼻型的女生,五官再精緻也白搭!駝峰鼻駝峰鼻的人有一個很高的鼻梁,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鼻梁中間有一個凸出來的骨頭,從側面看就像駝峰一樣。駝峰鼻放在女性臉上不僅影響面部美觀,從側面還會削弱女生的親和力。
  • 100多歲的藏書樓白天也是黑的 書裡的灰塵好像會咬人
    如此枯燥又煩瑣,他們卻日復一日,用自己的青春和堅持,換來了浙江10年古籍普查的「開花結果」。  曹海花 周聿丹 古籍不能出庫,懷著孩子跟著書跑  曹海花有時和同事開玩笑:「普查,普查,青春都搭裡面了。」同事瞅瞅她肚子,出主意,「對呀,乾脆你以後的寶寶也叫『普查』得了,多有意義。」
  • 不注意這個小細節,給孩子補再多鈣可能也白搭,不少父母忽視了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圖文無關 不注意這個細節,給孩子補再多鈣效果也不好 回到家之後,便找來了各種能補鈣的食物,天天做給孩子吃,但是幾個月過去了,再次檢查還是缺鈣。
  • 2022考研複習資料,不知道買啥書看它就夠了
    2022考研複習資料,不知道買啥書看它就夠了一、考研政治(六月份以後再開始)《考研政治核心考案》徐濤《肖秀榮考研政治命題人1000題》肖秀榮《肖秀榮考研政治命題人八套卷》《肖秀榮考研政治命題人四套卷》二、考研英語(越早準備越好)單詞書:《考研詞彙閃過》收納大綱所有單詞,並按考頻劃了1700多個重點單詞,背單詞更有效率,省2/3時間!
  • 沒有梧桐樹,哪來金鳳凰?
    「親」「清」政商關係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有的寧可讓人說不親,也儘量不讓別人懷疑與企業有染,不聆聽企業的難處,造成一些企業有苦沒處訴,有困難無人幫。「寧夏某龍頭藥業企業,其各項排放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但因有來信舉報,就責令企業全面停產,2000多名職工生計無著。」
  • 我努力了,為什麼沒有成功?別再抱怨了,來看看「無花果」的故事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會陷入一個困境,並產生這樣的疑惑:明明我比他聰明,也努力了,可是他成功了,為什麼我沒有成功?在解答這個疑惑之前,請不要再抱怨了。我們先來看看猶太人的創業和財富聖經《塔木德》中的一個小故事。這是一個關於無花果的故事,發生在古羅馬時代,皇帝哈德良與兩個平民之間。一天,羅馬皇帝哈德良看見一個老人正在費力地種植無花果樹。
  • 覺察的前提:我什麼都不知道
    那一定是他們沒有注意我講的覺察方法有一個前提:放下自己的認知。因此,他們的目標是儘快處理情緒,而不是真的在覺察。覺察的過程是通過看到更多的事實,生出新的認知。比如覺察前我認為一個人自私小氣,見到他的行為就容易被激起情緒。
  • 再看《琅琊榜》,赤焰軍的覆滅,也是因果報應
    看這個題目,是不是覺得有點混蛋?七萬赤焰軍打敗了大渝,換來了梁國十年的安定平穩,最後卻被冤死在梅嶺。這等千古奇冤,真是能夠媲美竇娥了。但是我說的因果報應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忘記是哪一集了,四姐一直勸般若放手,該好好過屬於自己的日子了。她說師傅,也就是璇璣公主當年已經挑撥離間得赤焰軍和梁帝這般下場了,算是報仇雪恨了,勸般若不要太執著了。可惜般若哪聽得進去。至於璇璣公主為什麼那麼痛恨赤焰軍,也是有原因的。看過劇的應該知道,璇璣公主是滑族的公主,而玲瓏公主和璇璣公主又是姐妹。
  • 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哲學,這幾部書籍算得上哲學著作嗎?
    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還有,他更是直接表示十分後悔看了《論語》這本書。對於中國人而言,這樣反大眾化的論調顯然是難以接受的,畢竟,《論語》這本書從其成書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和洗禮,怎麼能一語否定呢?
  • 認識自己、洞察人心,心理諮詢師專用的自我覺察方法
    一、自我覺察的重要性自我覺察,是自我成長的基礎,沒有自我覺察就無法認識自我,也就無法發現需要自我成長的點,自我成長也就無從說起。此外,自我覺察本身也是自我成長的目的。自我覺察即認識自我,而認識自我本身就是自我成長的主要目的之一。
  • 覺察和覺照的區別是什麼?
    文:養心閒人 大日問:覺照跟我們常說的覺察,有什麼區別?答:覺察指的是發覺到之前沒有重視或注意到的一些東西,也就是意識到一些東西,而覺照指的是全觀,也就是整體性地覺知,覺照不局限在一個點或細節,它是沒有焦點的,它是整體性的觀照。不過,我們經常混用它們,所以具體還是要看描述者的語境。問:比如呢?答:像六祖說的,「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這句話中的「智慧觀照」,就是覺照、覺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