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很開心,也沒有不開心,生活就是這樣,平靜而寡淡,但這就是生活」,一個朋友和我這樣聊到當下的狀態。
我們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體會。如果再細細品味一下這種「沒有很開心,也沒有不開心」的狀態下,還蘊藏著什麼。
「終於休假了感覺開心到飛起,突然被一個老闆電話打來就不愉快了。」
其實你可以繼續愉快的,但是你選擇了「不愉快」。
「跟伴侶吵架,明明心裡想要關心,卻突然氣不打一處來,話到嘴邊,竟變成了惡言相向。」
真想片段重來。可是發出去的火就像說出去的話,覆水難收。
關於情緒和自己,我們真的了解嗎?
之前應邀去朋友的一個關於情緒的工作坊做Facilitator。在一個遊戲互動中,我邀請大家畫下自己的「情緒「,有一位學員畫完之後分享道,目前正處在思考應該選擇一份喜歡的工作還是一份不怎麼喜歡但收入穩定的工作,覺得很迷茫。
其實這並不是一段關於「情緒」的定義,迷茫這個詞表達的是行為。顯然,其實有比我預想的更多的人對「什麼是情緒」還並不了解。
甚至很多人並不知道如何命名情緒,或者對情緒有誤解,片面的等同於「負面情緒」。
「有情緒」就理解為「抱怨,不開心,或者生氣了」。
那麼究竟什麼是情緒呢?
心理學的定義為,情緒是一系列主觀體驗的統稱,是多種複雜的感覺、思維和行為表現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換句話說,情緒不是單純由某個事件引發,而是一個包含思維、感覺、行為的綜合產物,而且情緒不是單純的心理狀態,也是一種生理狀態。
情緒的表現有哪些?
情緒有三個重要的因素:感受、行為、想法。
當一個人經歷了某種情緒,生理上的交感神經系統會產生喚醒,引起一定的身體反應,比如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胸悶等。不同的情緒會出現不同的生理反應:恐懼與皮膚溫度的下降有關,憤怒會導致皮膚溫度上升。所以怎麼去識別我們的情緒,可以在情緒上來的時候,去覺察我們身體的反應。
情緒與我們的大腦也有關,比如我們的杏仁核(在大腦兩邊的邊緣系統中)就是和人類的恐懼有關,還有左右腦。研究表明,通常我們的一些消極情緒比如悲傷、焦慮、抑鬱等會在我們的做左腦活動水平很高。
情緒的行為,也就是情緒性的表達。當我們在被一種情緒控制時,我們會如何行為,我們的面部表達,肢體移動等都可以表達個人的情緒。皺眉,微笑,打鬥,叫喊,等都源於他們感受到的情緒。
內部覺察,即對情緒的想法。根據我們的主觀經驗,我們會給情緒加標籤,當有這種情緒的時候,是因為我們產生了什麼樣的想法,比如我正在害怕,我戀愛了感到很幸福,我感到很害羞或者很生氣,等等。
了解情緒對我們的重要意義是在哪裡?
這裡一定要引出一個經常被提及的概念——情商管理。
其實我更喜歡它的英文表述:Emotional Intelligence ——翻譯為「情緒智慧」或者「情緒智力」。
創造了「情商」這一術語的耶魯大學的彼得沙洛維和約翰梅耶將其描述為「了解和控制自身情緒、揣摩及駕馭他人的移情作用,通過情緒控制來提高生活質量的一類才能」;在丹尼爾戈爾曼的 《情商》中被定義為「影響人們了解和表達自己、建立和維護社會關係、應對挑戰、有效和有意義地使用情緒信息的一系列情緒能力和社交能力」。
簡而言之來概括,它包含了兩種能力:了解自己內心世界的能力和為人處世的能力。
根據情商理論模型,它包含了5種能力:自我意識、自我調節能力、成就驅動力、同理心和社交能力。
但在我們的普世觀念中,情商高似乎被認為像是一種「街頭智慧」,表現為較高的人際交往和社交能力,以及懂人情世故的人。
但這樣的理解事實上還只是詮釋了「情緒智慧」的第一部分。著名美國積極心理學家埃爾伯特埃利斯,解釋了關於「情緒智力」的第二個部分——情緒ABC理論。
這個理論的重要性帶領我們知道原來在情緒的背後還有我們的行為模式與紮根在我們內心世界的信念模式。搞清楚這兩種模式,我們對自己的情緒模式,才會有更多的認知。
「情緒智慧」的第三個部分才是學習了解情緒的高潮——把選擇情緒的主動權拿回來,成就自己的人生。
控制情緒是我們經常會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提醒自己的,仿佛一個把情緒「控制」的特別穩定,甚至不發脾氣,或者情緒不太鮮明表露的人才是一個我們「應該」要成為的社會人設。
就像「超我」,這是一個基於社會原則下的「成熟」的標籤。然而一味的控制情緒並不是一個積極健康的對待自己或者愛自己的方式。
通過上述的描述,我們已經能理解到,情緒無論正負,都有它的生理和心理價值。
認知這個價值,主動地選擇用什麼樣的情緒來應對客觀情況以及表達主觀經歷,才是我們要去了解和掌握的。
撇開理論上怎麼說,在我的經歷和認知下,我認為一個「情商高手」,大致是一個這樣的人設:
1. 能覺察到自己在什麼樣的情緒中,比如喜悅,憤怒,悲傷等;
2. 可以合理的釋放這些情緒;然後像打太極一樣,將這些情緒通過恰當的梳理,在我們身體這個管道中釋放出來。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
3. 理解產生這樣情緒的背後的想法,信念和感受;
4. 在認知自己的基礎上,認知和感受他人的情緒,具備同理心;
5. 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同身受。看上去似乎都是在處理自我內在的情緒模式,而不是和他人的相處和社交模式。
是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普世的認知:外部世界是內心世界的投射。
無法處理好自己情緒的人,在處理他人情緒上也不會很順利。
最後,願我們被世界溫柔以待的前提是,先被自己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