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在一篇介紹莒南縣「怪草」地名的文中,還提到了「王家歡疃」這個地名。當時有不少朋友建議也介紹一下「歡疃」的含義,本文就採納這一建議,根據莒南縣史志資料的記載,簡要說說「歡疃」的含義。
嚴格來說,王家歡疃村的全稱應該是「王家歡疃溝」。實際上,除了王家歡疃溝之外,周圍還有孟家歡疃溝、趙家歡疃溝和宋家歡疃溝等村莊,它們都位於莒南縣十字路街道境內。在習慣上,民間把這四個村莊合稱為「歡疃溝」,單獨稱呼各個村莊,有時也省去「溝」這個字,直接說前面四個字。
(「歡疃溝」的位置示意)
從字面上看,歡疃的「歡」,帶有歡快、歡聚的意思。那麼,歡疃溝的由來,是否是字面上的含義呢?
從經驗來看,一連片帶有相同後綴的村莊,通常都是有一個村最先使用,後面的村參考起名,形成這種地名現象。因此,要想弄清「歡疃」的含義,首先要知道歡疃溝這四個村當中,哪個村建立最早。
根據《莒南縣地名志》的記載,王家歡疃溝建立於明洪武年間,趙家歡疃溝村的趙姓和孟家歡疃溝村的孟姓在明末才在當地興盛,宋家歡疃溝村的宋姓是明嘉靖年間遷來。從年代來看,王家歡疃溝村建立最早。
(這個功德榜上的王家歡疃溝就簡寫為王家歡疃)
志載:「明朝洪武年間(1388--1398年),王姓遷此,在一條水溝之北定居,而王姓的另一支,已在溝南建成村莊,名叫南官莊;因溝北自然環境好,明朝中期,居住溝南的王姓也遷至溝北,以歡聚之意。改稱王家歡疃溝。」
從以上的記載來看,歡疃溝的由來就是字面上的「歡聚」的意思。疃是地名中的常用字,可以理解為聚落;如果聯想為歡團的諧音,也有一定的道理。
(「歡疃溝」的紅石頭房子)
此後建立的宋家、趙家和孟家,在命名的時候參考了王家歡疃溝村的模式,形成了四個歡疃溝的情況。根據記載,王姓原籍莒(州)南科莊,趙姓原籍莒州徐蜜河東井上村,孟姓則是從龐疃遷來,宋姓與老蘭山縣的大柴溝有淵源。
值得一提的是,歡疃溝也是莒南縣有名的紅條石產區。從老輩起,這裡就有不少人以採石、打磨石條為副業,當地絕大多數老房子也是就地取材。到這幾個村裡走一走,映入眼帘的都是紅色的牆壁,令人印象很深刻。本文配圖主要就是當地的紅色石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