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血細胞症候群起病急、病情進展迅速、病死率高,給兒童患者帶來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對部分患兒來說,造血幹細胞移植是唯一有可能治癒這種疾病的方法,且聽孫媛教授詳細解答!
噬血細胞症候群又稱為噬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症(HLH),是一組較為少見的由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過度增生、免疫應答失控引起多器官高炎症反應而導致的臨床症候群,如果不能控制由此導致的高細胞因子血症及過度炎症反應,患者會極其危險。
對於原發性HLH、反覆復發或者經一線和二線治療效果不佳的難治性HLH患兒應儘早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本期,醫學界兒科頻道特邀北京京都兒童醫院的孫媛教授圍繞兒童HLH的診治與HSCT的應用等進行交流。
複雜又可怕的HLH
醫學界
HLH病因有哪些?又是如何分類的呢?
孫媛教授:HLH是一個症候群,並非單一的病種,它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相同的臨床轉歸。HLH的病因非常多,總體來說,根據病因,HLH分成兩大類:
第一大類是繼發性HLH。繼發性HLH患兒沒有原發因素,是由後天某一種因素導致的發病,原因多而複雜。第一是感染,EB病毒、巨細胞病毒等病毒感染,還有支原體、細菌、結核甚至寄生蟲感染都可以導致HLH的發生;第二是惡性病,惡性腫瘤,比如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白血病等;第三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風溼、類風溼、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等;第四是有一些其他的問題,比如藥物、環境等。所以HLH的繼發性因素非常多。
HLH第二大類是原發性HLH。原發性HLH是先天遺傳因素導致的,例如父母雜合基因發生突變,先天遺傳導致孩子基因及細胞功能學的異常,繼而在後天某一種因素的誘導下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這類的患兒歸類於先天性的免疫缺陷,HSCT是目前唯一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並治癒HLH的途徑。
如何使用「噬血」利器HSCT?
治療指徵與時機都很重要!
醫學界
結合您的經驗談談哪些兒童HLH患者適合接受HSCT治療?HSCT的時機是什麼?
孫媛教授:對於兒童HLH來說,有一部分患者是不需要做移植的,只有少部分患者需要進行HSCT。
兒童HLH進行HSCT的指徵,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確診原發性HLH,可以通過追問病人家族史、通過基因和細胞功能學等檢查手段,輔助診斷原發性HLH。
第二種情況是難治和復發性HLH。
第三種情況是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HLH,可以通過患兒的症狀體徵、是否有神經系統的症狀、腦脊液和影像學檢查等,判斷患兒是否有中樞神經系統受累。
HLH在很好的時機下進行移植,效果非常可觀,長期生存可達80%-90%。
如何選擇很好的時機?首先,要及時評估患兒是否有原發性HLH的可能,如果有原發性HLH的證據,則用短期、較小劑量的化療,使患兒達到很好的狀態,化療應儘量減少次數,縮短時間,在化療期間找到合適的供者以進行HSCT,這樣會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對於難治和復發性HLH,也需要使患兒能夠儘可能地達到緩解的狀態。緩解的狀態是決定移植效果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前期的治療以及很好的移植時機,對患兒的治療裨益良多。
劃重點!
HSCT能否成功,主要看這些因素!
醫學界
決定HSCT成功率的因素有哪些?適合接受HSCT治療的HLH兒童患者應該如何選擇供者?
孫媛教授:HSCT的成功率決定於非常重要的幾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在移植前患兒疾病是否達到很好的緩解,如果疾病能夠達到很好的緩解,移植的效果一定好於非緩解期的患兒。第二方面是預處理,現在國際和國內都推薦減低強度的預處理,這對患兒的移植非常有幫助。第三個決定移植效果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供者的選擇。
如何選擇更好的供者?
首選肯定是同胞全相合的供者,但是對於有原發性HLH的患兒,需要對親緣性的供者篩查是否有致病基因的攜帶,包括進行細胞功能學的檢查。如果排除基因的異常和細胞功能學的異常,同胞全相合的供者是絕對首選。
第二種選擇供者的方法是從骨髓庫裡面選擇,骨髓庫是有一定的機率可以找到全相合的供者,包括一個點位不合的供者,這樣的移植效果也非常好。
第三種方法是可以選擇父母為供者的一個半相合的移植,這種移植技術在國內已經非常的成熟,總體的療效和其他的供者療效相比相差不大。
醫學界
請談談兒童HLH患者進行HSCT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孫媛教授:如何保證HLH患者進行HSCT的成功率?除了前期的準備之外,移植預處理方案的設定、移植後合併症的預防,甚至出現合併症後的及時處理,都至關重要。移植的成功率主要決定於患兒是否有GVHD,也就是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否有臟器功能損傷、繼發感染、疾病復發等問題。
處理移植合併症是非常複雜的過程,在沒有出現徵象之前要提早預防,出現徵象時要及時處理。90%以上出現合併症的病人可以完全恢復,能夠達到移植成功的目的。
移植時需要醫生和家屬、患兒共同配合,處理好如上問題,保證患兒良好生存。
參考文獻:
1. 兒童噬血細胞症候群診療規範(2019版).
2.王學文. 噬血細胞症候群研究進展[J]. 國外醫學.輸血及血液學分冊, 1998, 13(006):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