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四川新聞網】;
「飛娃子起床了,我腿腳不便,你去村裡參加今天的壩壩會!」清晨剛過六點,內江市資中縣公民鎮金竹林社區1社的周菊容就把自己的兒子從床上趕了下來。「參加這種會有啥子用,一看就是走過場。」雖然不情願,但在簡單地吃完早餐後,葉飛還是直奔壩壩會現場。當他趕到該鎮金竹林社區服務中心的時候,中心的壩子裡早就擠滿了鄉親。這兒,首期內江「甜城問政·壩壩會」欄目即將開問。
近年來,「壩壩會」到處都在開,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但是究竟怎麼開?開什麼?就是檢驗工作是否落實,百姓難題是否解決的「試金石」。內江的「甜城問政·壩壩會」,就「怎麼開」和「開什麼」作出了明確的回答。開什麼?主要是為群眾解決問題,能解決的現場解決、不能解決的解釋到位、解決了的回覆到位。怎麼開?深入群眾中間,依靠群眾的力量,最終實現「工作勤不勤,群眾來點評;幹部廉不廉,群眾來發言;幹得好不好,群眾來投票」的效果。這樣的「壩壩會」其實就是最基層的「問政」會!
在廣大農村,幹部與群眾之間,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厚障壁」,就像魯迅先生在《故鄉》中所說的「我」和閏土他們已經有了一層「厚障壁」,那是社會造成的,也是人物所處的環境、地位造成的。有些名義上的「壩壩會」,幹部們故作高深的「講話」群眾聽不懂,那層「障壁」只會越來越厚。而像內江的「甜城問政·壩壩會」,就是要求群眾代表將現實中的問題和心中的疑惑毫無顧忌地講出來,領導幹部必須在沒有針對性的準備的前提下即時作答。通過這樣的形式,拉近了幹群之間的距離,很有助於了解真情,解決難題。
在這樣充滿「辣」味兒的「壩壩會」上,被「問政」的基層幹部幾乎沒有「迴旋」的餘地,那種「忽悠」式的「官腔」在這裡已完全「失效」。因此,新聞中的縣、鄉、村領導們或「感到有些虛火」,或「雙腿來回晃動了幾十次」,或額頭「有點發燙」……何以如此?在這樣的場合,任何擺架子、說空話、放空炮的行為都只能自討沒趣,只能更加激起群眾的不滿。唯有嚴肅認真地對待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並從實際出發提出解決辦法,群眾才覺得不空洞;也唯有那些平時工作紮實的基層幹部,才經得住這樣的「辣」。
總之,把近年來比較「熱門」的「電視問政」以「壩壩會」的形式搬到群眾的家門口,讓群眾代表直接到現場提問,又使「問政」走出了更「接地氣」的一步。各級基層幹部,工作的對象就是基層老百姓,與老百姓的空間距離越近,越能體現工作作風,越能解決實際問題。這種充滿「辣」味兒的壩壩「問政」,只要能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就會讓「飛娃子」那樣的群眾徹底改變以前對「壩壩會」的偏見,大大提高了基層部門的公信力,也更能激發起群眾的致富熱情,開創基層工作新局面。(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