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課搬到網上,選課人數從12年累計不足5000人,驟增至4次課就累計近5.5萬人;一名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新街鎮深山裡的11歲小學生,通過慕課學習了吉林大學的「奇異的仿生學」、武漢大學的「古文字學」;一位85歲的老先生,拿到中國大學慕課「針灸學導論」課程結業證書,又接著學習廈門大學「針灸學」課程……
2018年,教育部正式推出49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這是國內首批、國際首次推出的國家精品慕課,助力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變軌超車」。目前,我國上線慕課數量已達5000門,高校學生和社會學習者選學人數突破7000萬人次,逾1100萬人次大學生獲得慕課學分,中國慕課發展已跑在世界前列。
起步早、發展快、後勁足,讓終身學習的夢想得以實現
2013年是「中國慕課元年」。前一年,美國慕課開始興起,我國教育部立即成立專家組密切跟蹤,迅速發力。
「中國特色、世界水平」,起步之初我國慕課建設就確立了這樣的發展戰略。「我國慕課起點高、定位準,可以說起步早、發展快、後勁足。」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中國慕課課程總量已居世界第一,實實在在推動了教學理念、方法、技術、方式、模式的變革,讓人人可學、處處可學、時時可學的終身學習夢想得以實現。
「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是我國慕課的代表,據專家分析,這批課程質量高,類型也豐富多樣。49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水平大學推出的課程佔70%,由院士、著名教授等名師領銜建設的課程佔70%,是名副其實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精品課程。
同時,「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品種豐富,讓眾口不再難調。如有滿足高校大學生線上學習、因校制宜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需要的學分課;有適合社會學習者職業提升需求的各種專業課;有提升大學生和社會大眾科學、文化素質的通識課;有在國際著名課程平臺上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擴大中國高水平大學影響力的課程。其中,學習方式就有自主學習、按計劃學習獲得證書、納入高校教學管理的有組織學習等。
「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共享範圍也很廣。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中,一門課程選學人數突破100萬人次的有很多、超過10萬人次的佔總數的16%。「過去我上一堂課,即使在禮堂,也就五六百人,還得席地而坐。現在我上一門在線課程,選課學生有600多所大學的16萬人,這在傳統課堂中很難想像。」北京大學資深教授葉朗感慨道:「『網際網路+』提供了一種新的生產力,對教育來講是革命性的變化。」
名師多、亮點多、魅力足,新型思政課受到學生追捧
思想政治教育課就像鹽,是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但如果把鹽當主菜,就不能怪學生「不愛吃」。如何把思政教育這個「鹽」溶解在各種「食物」中自然吸收?如何把思政課打造得前沿、夠味,既「紅」又「鮮」?慕課探索出了新路子。
近年來,一些高校積極探索基於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講授思政課,特別是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後,思政課慕課應用數量快速增長。迄今,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線19門思政課慕課,開課34期,選課近40萬人次;清華大學「學堂在線」平臺4門思政課慕課,供150餘所高校選用,累計覆蓋45萬學生。
「慕課讓學習更為靈活,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觀看,提高了學習效率。」清華大學副教授馮務中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套思政課慕課新招:在課堂上,主要講授帶挑戰性、爭議性的問題,運用智慧教學工具調動學生手機答題,提高抬頭率,解決入耳問題;小班討論中,學生針對某一重要問題展開交流或辯論,讓他們自由思考、增加互動,解決入腦入心問題;課下作業裡,給學生們更多自我學習、自我審視的機會,解決真信問題。
課程討論區、QQ群、微信公眾號……隨處都有「新型思政課」,在這個以慕課為核心的立體學習社區中,教學相長、生生互動,傳統思政課變得「有虛有實、有稜有角、有情有義、有滋有味」。「思政課慕課中讓我品嘗到了『老』課『新』修的魅力!」一名學生在討論區中點讚:「名師多,亮點多。」
如今,慕課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上,湧現出陳果、張曉燕、胡志輝等一批優秀教師,累計選課已逾28萬人次,成為當仁不讓的網絡精品課程;《軍事理論》慕課上,著名軍事專家徐光裕將軍、國防大學防務學院院長朱成虎、航天英雄楊利偉、景海鵬等親自授課,解析軍事熱點,受到120多萬人次學生追捧;《大學生心理健康》慕課上,「空心病」「自我認知錯誤」「衝突危機應對」等常見心理障礙與解決之道,讓800所高校的80多萬人次學生喝上了「心靈雞湯」……
東中西部高校「同上一堂課」,打破學校圍牆和時空界限
如果沒有慕課,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新街鎮的11歲小學生王洵,最遠也許只能看到自家所住的山窩窩。「我們學校還有危房,同學們除了上課,沒有什麼業餘活動。」王洵說。
一條網線改變了他的世界。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王洵大開眼界:原來能隨便學大學課程!他激動地選修了古文字學、仿生學、人體科學、細胞生物學等,一放學就跟著電腦上的老師聽講,光古文字學一門課,就記下了滿滿7本筆記。
「學習是不分層次、不分老少的,只要你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可以去嘗試!」如今,已學了近10門慕課課程的王洵有這樣的感悟,相信這個大山裡的孩子,能夠因此飛得更高、更遠。
校際之間教學質量差距大、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質量和公平是教育的兩大難題,打破時空界限和學校圍牆的慕課,讓這兩個「老大難」的解決步入「快車道」。以東中西部高校共享優質課程資源為例,僅2017年一年,西部高校選用慕課就達8600門次。
2013年,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成立,北京大學任理事長單位,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蘭州大學、重慶大學為副理事長單位。5年來,2000所學校、逾1000萬人次大學生在這個平臺上獲得學分,其中包括來自西部12個省市區的大學生300萬人次。
在西藏大學、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青海大學等中西部高校,慕課不僅讓學生輕鬆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甚至能通過「直播互動」技術和東部同學「同上一堂課」。中西部教師也能即時觀摩名師教學,讓教育教學水平得到長足進步。
「我國慕課開課數量多、參與學校多、學習人數多,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更重要的是,我國慕課模式進行多樣性發展,預示著更強的生命力。」教育部原副部長、原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周遠清表示。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17日 12 版)(責編: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