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課,也叫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依託網際網路,它能跨越千山萬水,讓每一個熱愛學習的人享受到優質課程資源,在教育領域,慕課不僅顛覆了傳統大學課堂教與學的方式,還為思政教育打造起重要平臺。」 4 月 18 日晚,隨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播郭志堅鏗鏘有力地聲音,《新聞聯播》播出了慕課專題報導,在兩分二十秒的報導中,國內頂尖的中文慕課平臺——中國大學MOOC精彩亮相,闡述了促進教育資源公平化的社會價值。
佔比近七成,中國大學MOOC擁有最多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據《新聞聯播》介紹:「目前,我國建成的慕課平臺有十多個,上線的慕課數量達到 5000 門,課程總量已據世界第一。」
在領先全球的中國慕課平臺中,中國大學MOOC無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國大學MOOC是由國內領先的網際網路公司網易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攜手推出的在線教育平臺,面向大眾提供中國知名高校的MOOC課程。 平臺自2014年上線後,註冊人數和選課人次呈現穩步增長態勢,現已與700多所高校機構合作,選課人次達4000萬,是國內參與建設高校最多、開課數量最多、選課人數最多的慕課平臺。
事實上,成立近四年來,中國大學MOOC上的課程早已覆蓋了文史哲、工科、理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不僅如此,在今年年初教育部推出的首批 490 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中,中國大學MOOC入選了 322 門,超過其餘 11 個慕課平臺入選課程數總和,佔比近七成,成為擁有最多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慕課平臺。
而入選的這 322 門課程,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全部免費開放給所有的學習者。在中國大學MOOC官網上有這麼一句話「在這裡,每一個有意願提升自己的人都可以免費獲得更優質的高等教育。」
共享知識,中國大學MOOC讓大學不再有圍牆
《新聞聯播》報導稱,藉助網際網路,慕課讓大學不再有圍牆,其中年僅 13 歲的王洵,來自雲南山區,是一個古文字迷,通過慕課平臺,他與這門艱深的學問開啟了深度對話。在西部地區,越來越多的山區中小學生,聆聽到大學的優質課程。
而在此前人民日報的報導中,王洵說:「是慕課為他打開了認識世界的窗口,通過中國大學MOOC平臺,我學了《古文字學》《奇異的仿生學》《人體科學》等課程,有的課程還獲得了優秀證書!」
武漢大學肖聖中老師主講的《古文字學》正是中國大學MOOC的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之一,肖聖中老師得知這位小學習者的故事後,欣然寫下寄語:「讓更多的大小朋友走進知識的殿堂,挑戰人生與學術的極限——一切皆有可能。」
「放映網課的時候,孩子們都感覺好新鮮,可以這樣子,這樣來體驗到一個大學的課堂。」出現在新聞聯播畫面中的雲南臨滄鬥閣中學老師徐天一,也和中國大學MOOC有著不解之緣。
去年 11 月,中國大學MOOC聯合美麗中國支教項目在鬥閣中學共同發布了「一起看見更大的世界」公益計劃,根據計劃,中國大學MOOC將持續投入資金支持美麗中國支教的項目老師們進行支教服務;同時也將致力推進中國優質的慕課課程進入山區,幫助更多教育資源匱乏地區的學生通過慕課方式學習中國最好學校的課程,用「網際網路+」手法推進教育普惠化。
藉助網際網路,中國大學MOOC讓思政課聲聲入耳
除了為學習者提供優質教育資源,慕課如今還集聚起思政教育的富礦。藉助思政慕課,在全國多個高校,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備受歡迎。學生在課下完成部分學習任務,老師則在課堂上進行針對性的討論答疑,學生還可以隨時發送彈幕與老師互動。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更是直接表示,思政慕課在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針對性、時代感方面做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探索。慕課是一種教育的新的生產力,實現了時時、處處、人人都可以享受這樣的共享資源。
迄今,中國大學MOOC平臺就已經上線了 19 門思政課慕課,開課 34 期,選課近 40 萬人次,現在打開官網,首先出現的正是「有顏有料的思政課」專題。
得到從教育部到媒體再到用戶的認可,對中國大學MOOC來說,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勉勵。在去年中國大學MOOC前往雲南臨滄做公益時,有用戶就感慨到:「這個學校並不窮,孩子們缺的不是硬體,而是一種眼界。」
誠如王洵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說的「學習是不分層次、不分老少的,只要你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可以去嘗試!」一樣,中國大學MOOC,也將一如既往的秉承初心,幫助廣大學習者共享知識,一起看見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