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慕課+」:從「中央廚房」到金字塔模型
從To C到To B、To C:「單腿跳著走」到「雙腿傍地走」
慕課與知識付費:一頓正餐,一塊點心
導語
慕課(MOOC)即「大型網上公開課」,面向大眾提供免費課程。作為國內頂尖學府的清華大學趕著熱潮,於2013年成立了中文慕課平臺——學堂在線,依託清華大學課程資源,上線免費課程,積累用戶。
一個事實是,以「打造終身學習平臺」為目標的學堂在線,面臨著學習者動力不足、完課率低的問題。「這就需要面向市場,貼合用戶的需求探索多樣的產品形態。」學堂在線總裁李超告訴鯨媒體,這也是他選擇在2017年加入學堂在線的原因。
如今的學堂在線已構建了一個以課程為基礎,學分課為中間層,學歷學位認證為頂層的金字塔模型,通過與國內外高校、企業合作,打通線上線下,踐行「慕課+」概念,探索多樣化商業模式,由「單腿走路」變為「雙腿走路」。
「這個過程中,不斷有玩家消失、有新概念出現,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就會被拋棄。」李超表示,未來學堂在線將突破傳統的課程範圍,與更多的合作夥伴實現價值點的增長。
課程體系:從「中央廚房」到金字塔模型
加入學堂在線之前,李超有過一段創業的經歷,因為關心兒子的教育和陪伴問題,他瞄準了K12領域。
但在投入的過程中,他發現,受到現有高考制度的影響,家長肯為基礎教育學科不惜一切代價,卻在孩子考入大學後放任自流。「進了大學的目的是什麼?有沒有一個目標?我發現這之間有一個巨大的斷崖。」
在李超看來,學堂在線做的就是為斷崖搭橋的事情,並且制定了「三個三年三步走」的戰略。
第一個三年是各種積累,包括課程、師資的積累,平臺與供應鏈的建設,與高校關係的構建。這個過程與其他慕課平臺沒什麼區別,「都是在爬坡」。
比如,學堂在線2015年開通中國大學先修課(CAP),用於銜接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服務於中學人才培養和大學人才選拔,並由清華大學牽頭成立了中國大學先修課聯盟。學堂在線作為聯盟的在線學習平臺,截至2017年10月,中國大學先修課的選課人次超20萬,課程學分獲得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華中師範大學等大學的認可。
「相當於構建一個中央廚房,主要是打造自身硬實力。」李超告訴鯨媒體,這個過程主要是通過投入資金和精力,做出優質課程。「我們有被評為全球Top2、Top5、Top9、Top10的課程;擁有覆蓋所有13個學科類型的課程,包括國內、國外、高中生、大學生、院士等不同等級的課程。」
截至目前,學堂在線擁有1600多門專業課,上百門為國家級精品課。
第二個三年,也就是在2017年李超加入前後,學堂在線做的最大改變就是更注重課程與市場的結合,用貼近用戶需求的方式生產更多的產品形態。
「大家往往在學完以後感覺慕課的分量不夠,因為它缺少一個對應的畢業證書,這在結合實際的時候會產生差距。」
要面向一個有明確目標、有結果的方向落地,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這也是為什麼學堂在線推出了「慕課+」這種新產品形態。
李超以轉帳為例,「過去,我們要到銀行填單子才能轉帳,現在用手機就行」。如今的「慕課+」就是與高校合作,進行專業共建,即學生在線學習某學校的課程,獲得的是該學校的學位,相當於幫學校開設二專業或者輔修課,「同時還解決了想學習另一門專業學生跨校區跨學校的問題」。
「相當於是一個金字塔模型,最底層就是課程,中間是學分課,頂層就是學歷學位認證。」
學分課是學堂在線與高校合作開發的項目,即高校可選擇學堂在線主站課程作為本校認可的學分課程,同時還能應用學堂在線開發的學習行為數據分析系統。
還有一點好處是,課程線上化能實現評估嚴謹化。「我們更注重過程性評價,比如同樣的科目都考85分,究竟是臨時抱佛腳蒙對的還是日積月累做對的,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出來。這樣在用人推薦或者進行研究生和導師選擇的時候,結果就不一樣。」
此外,學堂在線搭建了服務於全軍官兵的網際網路學習平臺,用戶可用一個帳號統一登錄各家學習平臺進行相關學習。2017年1月,學堂在線還推出了面向終身學習與職業發展的應用型知識服務產品——X學堂,聯合業內專家和企業為學習者提供多樣化服務。
為了保證線上學習的質量,學堂在線還推出了以天氣命名的三款產品,用以與線下連接:將學校的課程上傳雲端,並落在課堂裡的「學堂雲」;實現課上師生聯動,打造一個課前預習、課中練習、課後複習的閉環,並配有能夠插入音頻、視頻、彈幕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輔助產品「雨課堂」;以及智能實驗工具「雷實驗」。未來還會有智慧教室。
此外,線下,學堂在線還會進行如開班儀式、交流會的分享,並且將其作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老師與學校一般採取分成制度。「目前,有幾千位老師與我們有深度合作,介入調研,佔到所有老師的一半比例。」當然授課老師並不限於大學老師,也有社會學者,只要能產生價值都可以。
「第三個三年,我們會繼續突破傳統的課程範圍,與更多的合作夥伴實現價值點的增長。」李超道。在未來,學堂在線將走平臺化路線,並不局限於高等教育的成人人群,讓人們能按需獲取課程,真正打造終身學習平臺。
從To C到To B、To C:「單腿跳著走」到「雙腿傍地走」
李超告訴鯨媒體,學堂在線的目標一直是「打造終身學習平臺」,所以最初的學堂在線主要面向大眾提供免費課程,但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學習者動力、毅力不足的問題;此外To C的商業模式儘管邊際成本低,但獲客成本高也是不爭的事實。
「從國家經濟、高校教學水平發展不均衡的現狀來看,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仍舊旺盛。目前,中國的本科佔比只有4%,好的課程、優質師資都是高校需要的。所以學校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那麼,為何不根據學校不同的需求,實現課程的自由裁剪,提供比如研修班、紙質考試的服務?後來,這也成為學堂在線落足的點。
此外,與高校的合作,還能助力學校打破物理空間的限制,幫助學校做一個跨越或者升級。「一所學校能容納的學生數量就這麼多,一個老師一輩子能教的學生也有限。但是通過與我們合作,開展線上化教學,採用混合化教學方式,就能擴大學習者的覆蓋人群。」
學堂在線的課程錄播比例佔7成,課程一般2-3年更新一次,涉及到新政策和案例,課程以及配套習題都會相應更新。「如果老師太忙,像作業和考題這種一般由他的助教或者我們這邊安排老師幫助完成。」
李超告訴鯨媒體,學堂在線除了幫助老師製作、上傳課程外,還會介入調研。為此,學堂在線還專門設置了課程導演和課程經理的職位,為老師的課程提供相應的建議,打磨課程,包括進階的課程設計以及課程應用和運行方面。目前大概有100多人從事這項工作。
當前來看,學堂在線產生收入的項目主要包括三種:
第一個是與十幾所學校聯合推出的IBA微學位,即關於創業和商業管理的一個輔修專業,為學生提供必備的商業知識和創業精神內涵,「相當於一個小型商學院」。學生通過考核後,可以獲得由學校、學堂在線共同蓋章,並由授課教師籤名的結業證書。據透露,學堂在線正在搭建目前比較火的AI課程。
第二個主要是針對在職人員的同等學力申碩項目。目前提供的學科主要為醫學、商科以及數據科學類,「相當於在職研究生」,以在線學習為主,採用混合式學習。李超透露,目前已有1000多名學生加入到了該項目。
第三個則是通過與海外高校合作,推出的「1+1」項目,主要針對有出國需求的大三在校生。「學生通過預錄取後,可以在學堂在線進行相關課程的在線學習,通過考核後,會把這一年的學分直接轉入到在海外的課程中。包括在海外的一年,加起來的費用大概幾十萬。」
目前,學堂在線合作的項目包括美國的阿拉巴馬大學的商業分析碩士(英文學習和考核)以及北伊利諾伊的MBA(中文學習,英文考核)。
如果該項目能大力推廣的話,或許會對中國的留學產業帶來影響,「我們目前正在商討託福的合作項目」。
學堂在線的客單價差異較大,比如輔修類或者專業類課程,一個項目在3000元到5000元之間,最高8000元;線上認證標準化的單科課程在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但要進行學位認證或許需要讀好幾門課程,客單價對應在3000元到5000元之間。
目前,學堂在線的註冊學員已超過1200萬,營收過億。
「每一個項目都是盈利的,課程建設已經投完了,是時候發揮規模效應了。」李超這樣說。
慕課與知識付費:一頓正餐,一塊點心
談到最近很火的人工智慧概念,李超告訴鯨媒體,學堂在線做了一個嵌入課程的小木機器人,它可以為用戶行為建模,通過適當幹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這個學生在學堂在線裡面學得更好。
「我們正在聯合清華大學等學校,試圖分解整個知識圖譜,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李超舉例道,比如如何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學得更順暢、如何在他遇到疑惑時幫他提供解決方法。是適時地給他提供相關內容,還是推薦一個能幫助他的人,還是用機器的方法告訴他可以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去學習,都是值得我們探討的。
此外,學堂在線還同學校新建了一些人工智慧專業,比如清華大學剛剛建了兩個:數據科學和公共管理,學生學完後可以拿到清華蓋章認證。
與慕課一樣,知識付費產品也是針對人們的知識焦慮以及自我成長的學習需求:擁有完整的課程體系,供人們利用碎片化時間充電的一種模式,比如得到。
在李超看來,知識付費產品源自人們的焦慮。「它相當於一個濃縮版的點心,人們很餓的時候,點心很好吃,這時候人們把它吃進去了,得到了一瞬間的滿足。但是,你要長身體,還是需要正餐。」李超認為,慕課提供的就是面向人們未來工作需求的成體系化的知識。
而學堂在線目前在做的就是把過去多年的「正餐」設計變得時尚化,更符合現代人的需求。但他也表示:「點心不需要嗎?當然不是,這一刻,我就是很想吃,它可以滿足我這一刻的需要。但是,我們正在長身體,還是需要正餐。」
相應地,相比於知識付費較快的更新速度,慕課可能相對較慢一些,比如學堂在線會根據該門課程的需求約2-3年更新一次,他開玩笑道:「點心換口味很容易,但是正餐菜單是成體系化的,所以相對來說會慢一些。」
在李超看來,知識付費是一個新的老概念,以前學生到學校學習也是知識付費,如今不過是改變了形式,變成了在線學習的模式。而慕課要解決的則是「過去課程是免費的,如今如何讓它提供更多的價值,讓學習者學完以後真正能做到學以致用」。
這也是為什麼要給學堂在線採取的「慕課+」課程模式增加一個「deadline」。「大家的狀態立馬不一樣了,就像我們上面提到的一些課程,它的完課率可以在85%以上。」
對於學生來說,與職業教育或知識付費產品不同的是,學堂在線是一個終身學習的平臺。
「很多職業教育,可能是與一部分學校緊密合作,但是我們希望能把它變成泛化。我們希望學生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識,所以通過跟學校合作,讓學校落地;我們還跟企業合作,對應到學歷學位的一部分,或者說給學生提供一個直接進入二面的機會,讓我們的價值不斷被社會承認。」
「如果說以前的慕課,大家停留的印象還是網絡錄播課,把它當成網絡學院另一個名字的話,我覺得大家的認知需要一個升級,『慕課+』實現的是一個大規模下的高質量的教育,它注重的是質量。」李超告訴鯨媒體,學堂在線有信心,讓線上的培養質量不次於線下,甚至能夠提供更多維度的評價,幫助學習者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