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控微型機器人能修復神經損傷?智慧之元躲也不過科技的瞞天過海

2020-10-03 珠海小知

科學家們充分調動自身的腦神經細胞,想出絕妙的主意「哄騙」神經細胞生長。

9月25日的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微型機器有望修復人類的神經損傷。

顯微鏡下的神經細胞(藍色和綠色)沿著微型機器人的溝槽生長,微型機器人受磁場控制

機器人可以作為細胞連接器,橋接截然不同的兩組細胞。實驗室條件下,研究人員利用這些微小貼片讓神經細胞網絡精準地生長,甚至可以為人類神經細胞修復找到新的方法。

韓國大邱慶尚北道科技研究所的工程師金恩喜、崔勝鉉及其同事首次打造了300微米長的矩形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有著細長的水平溝槽,溝槽寬度大概相當於神經細胞樹突的寬度。神經細胞樹突位於神經細胞頂部,用於與其它細胞交換信息。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微型機器人可以成為大鼠神經細胞的生長沃土。隨著細胞的生長,他們的信息傳遞軸突和信息接收樹突整齊地沿著機器人成排的溝槽生長。

當滿載大約100個神經細胞後,機器人的目標就是在兩個不同的神經細胞群落(在玻片上生長的)之間安營紮寨,並將二者橋接。研究人員用旋轉磁場把胡亂翻騰的微型機器人送至它的目標位置,當機器人靠近目標時,再用穩定的磁場將其排列於兩束細胞之間。

在微型機器人上的神經細胞就會向神經束生長,而神經束中的細胞也會向機器人生長。這樣就建立了新的連接,讓神經信號沿著一束神經細胞傳遞到了另一束,研究人員利用電極記錄下了信息傳遞過程。

微型機器人攜帶神經細胞(中心橋)連接了兩束分開的神經細胞(綠色:細胞體;藍色:細胞核)

微型機器人攜帶神經細胞(中心橋)連接了兩束分開的神經細胞(綠色:細胞體;藍色:細胞核),讓不同的兩束細胞能夠傳遞信息。創建這些神經橋會幫助研究人員為複雜的大腦神經細胞網絡設計出更好的複製品;

利用微型機器人創建神經橋,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為複雜的大腦神經細胞網絡設計出更好的複製品;

類似的系統也可以用於研究神經細胞生長的新模式,最終可能用於治療人類神經損傷;

如此精確的構造對於計算機行業也可能有所幫助,比如說利用神經細胞設計建造生物計算機。


參考來源:Science News

圖片來源:DGIST-ETH微型機器人研究中心

相關焦點

  • 中國科研人員研發磁性噴霧,可快速製造微型磁控機器人
    據中科院網站11月25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智能仿生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新宇研究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申亞京團隊合作,提出一種通用、可擴展、能應對不同場景的微型機器人製造方式——利用膠質磁性噴霧使無生命目標物體成為可控微型外骨骼。 微型機器人由於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適應性而在生物醫學中有著廣泛應用前景。
  • 科學大發現:未來可能會使用微型機器人來修復嚴重的神經細胞
    隸屬於韓國各個機構的一組研究人員創建了微型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可以充當大鼠神經細胞網絡之間的橋梁。在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解釋了他們如何構造微型機器人以及它們如何充當神經網絡之間的橋梁。
  • 用於建立大鼠神經細胞網絡橋梁的微型機器人
    神經元依附在用於建立人工神經網絡的磁控微型機器人上(圖片來源:Hongsoo Choi(機器人工程學院教授兼主席、論文共同通信作者),DGIST-ETH微型機器人研究中心,DGIST)隸屬於韓國多個機構的研究小組製造出能夠在大鼠神經細胞網絡之間建立橋梁的微型機器人。
  • 科研人員研發出可快速製造微型機器人的膠質磁性噴霧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智能仿生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新宇研究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申亞京團隊合作,提出一種通用、可擴展、能應對不同場景的微型機器人製造方式——利用膠質磁性噴霧使無生命目標物體成為可控微型外骨骼。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能夠快速製造微型機器人的膠質磁性噴霧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所智能仿生中心吳新宇研究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申亞京團隊合作,提出一種通用、可擴展、能應對不同場景的微型機器人全新製造方式——利用膠質磁性噴霧使無生命目標物體成為可控微型外骨骼。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可快速製造微型機器人的膠質磁性噴霧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智能仿生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新宇研究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申亞京團隊合作,提出一種通用、可擴展、能應對不同場景的微型機器人製造方式——利用膠質磁性噴霧使無生命目標物體成為可控微型外骨骼。
  • 有一天人工智慧微型機器人或能從腦組織中捕獲幹細胞
    打開APP 有一天人工智慧微型機器人或能從腦組織中捕獲幹細胞 宇宙與科學 發表於 2020-03-08 09:22:00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唐納利細胞與生物分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獲得了一筆資金支持,該團隊希望用人工智慧控制的微型機器人有一天可以從腦組織中發現並捕獲稀有幹細胞進行治療。
  • 香港城市大學全球首創3D列印微型機器人技術 有望作治療癌症用途
    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城大)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全球首創以磁力控制的3D列印微型機器人,該微型機器人技術能做到在生物體內精準運載細胞到指定的位置。新研發的微型機器人有望應用在治療癌症的靶向治療,並為細胞層面的治療及再生醫學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 微型雷射機器人,未來可用於人類血管修復
    據國外媒體報導,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推出了一款完整的機器人,該機器人小到可以安裝在人體的大部分部位,並且可以低成本大規模生產。根據周三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團隊研究報告,該機器人是在可變形微型機器人的基礎上構建的,該微型機器人是由摺紙啟發科恩教授啟發的,並成功克服了這一問題。該領域的主要障礙:缺少「可以與半導體處理無縫集成並響應標準電子控制信號的微執行器系統」。
  • 沒腿不行:能在水下行走的微型機器人
    最新研發出的微型裝置可以作為雷射控制微型機器人的腿。這些裝置能與微電子系統兼容,為自主微型機器人的大規模製造指出了一個方向。1959年,諾貝爾獎得主、納米技術先驅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提出了「可吞食外科醫生」的有趣設想。也就是說,製造一種可以在血管內移動的微型機器人,去有需要的地方做手術。
  • 科學家研究出一款微型雷射機器人,未來可用於人類血管修復
    根據周三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團隊研究報告顯示,這款機器人是基於科恩教授此前受摺紙啟發發明的可變形的微型機器人基礎上努力而建立的,並設法克服了困擾該領域的重大障礙:缺乏「與半導體處理無縫集成並能對標準電子控制信號作出反應的微米級執行器系統」。
  • 造福人類的黑科技!這微型蜘蛛機器人,能進入人體做精細手術
    其實,我想大家可能誤會了,我說的可是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大學合作的一個研究團隊,他們用一種全新的製造技術打造出來了一隻微型軟體蜘蛛機器人。據了解,這隻小蜘蛛由無彈性矽膠製成,研究團隊利用微型雷射切割出12層材料,相互粘合形成蜘蛛的身體和手臂。而且他們藉助軟光刻技術在蜘蛛體內繪製了一個複雜的微觀通道網絡,這樣當液體在通道中流動時,蜘蛛就會以特定的方式移動。
  • 人類的微型科技,納米機器人,原來是如此的可怕
    說到機器人許多人都會以力大無窮、冷血的形象進行定義,對其充滿了幻想。遺憾的是,目前機器人技術正處於起步階段,各方面體系並未健全,無法大量推行於人類社會之中。不可否認的是,機器人的發展是科技的必然趨勢,新興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
  • 微型機器人RoboFly,僅有74毫克重,能像昆蟲一樣飛行
    現在機器人技術很火,但是人們印象中的機器人,往往是那些比較大型的,看起來很接近人類的機器人。其實,現在很多科學家在研究微型機器人,因為這些微型機器人的結構簡單,潛力巨大。最近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員就設計了一種名叫「RoboFly」的微型機器人,這個機器人只有74毫克重,能像昆蟲那樣靈活的飛行,而且它還可以在水上行走。在RoboFly之前,研究人員設計過能飛行的微型機器人RoboBee。不過RoboBee的製造過程非常困難,因為它的體型小,所以它的零部件是很小的,只能在顯微鏡下面建造。
  • 神經損傷要怎麼用藥?這6種藥物,促進神經傷後的修復
    神經損傷是範圍領域比較廣泛的疾病,其中就包括中樞神經損傷以及周圍神經損傷,不同的兩種損傷都會造成神經功能缺失的問題,因此為了保證患者的功能恢復,就需要使用相應的藥物來促進神經修復。
  • 機器人視界|微型機器人 助力精準醫療
    《中國醫療機器人行業發展現狀和市場前景》一文指出,現在的醫療機器人產品與日俱增,如陪護機器人、手術機器人等,儘管醫療機器人產業鏈尚未完全成熟,但許多科研機構或科技企業便已經開始思考,下一代醫療機器人將會是什麼樣。
  • 肉眼不可見的微型機器人來了 未來可探索大腦
    孩子們都喜歡機器人,大人也喜歡。電影裡我們看得太多,但少有人知道,當前機器人到底發展到哪一步了?波士頓的機器狗,固然非常吸引人,像人一樣會旋轉跳躍翻跟鬥的機器人,也足夠驚爆眼球。不過,正如宏觀世界之下還有微觀世界,微型機器人也是一個不容小覷的陣地。
  • 微型機器人未來可能無限,外科醫生被代替指日可待?
    特別是科技方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依賴高科技,這一方面的成就、想法和創新也逐漸增多。康奈爾大學的團隊發明了一個微型機器人,這種機器人的大小只有草履蟲那樣大。這種機器人寬40微米,厚5微米,長40至70微米。肉眼無法看到只有通過顯微鏡才能看到這個微型機器人,這款機器人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它可以在液體中遊動。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Simone Schuerle:用磁場控制納米機器人抗癌
    20 世紀 60 年代,科幻片《神奇旅程》(Fantastic Voyage)第一次向人們描繪了這樣的場景:利用微縮科技進入人體內部修復受損的細胞。隨著科技的發展,該影片裡的很多猜想現在都已實現。納米醫療技術專家、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助理教授 Simone Schuerle 就曾發明過一種由 3D 列印而成的、可受外部磁場操控的微型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能夠向腫瘤等病變組織輸送納米顆粒藥物,實現更精準的靶向給藥。這種技術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它又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 盤點全球5大微型機器人,比蚊子還要小,還不怕蒼蠅拍和鞋子
    說到微型機器人,可能愛看科幻電影的你第一反應是漫威電影中的蟻人?那個沒有什麼空間去不了的「小人」。今天我要說的是一種特殊的機器人,它利用自身微小的體積,幾乎可以鑽進所有的空隙間。其尺寸之微小,猶如一粒灰塵,只要我們一聲令下,這些小東西能實現很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