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機器人》8種變形模式95%精確度,微流控人機界面軟傳感器

2021-01-17 Macromolecule

【科研摘要】

為了提高機器人對周圍環境和人類的適應性,對軟機器人進行了研究,以實現更有效,更安全的協作和交互。為了提高機器人的適應性,已經通過實現不同的感測機制來積極地開發軟傳感器,例如,檢測電特性[例如,電阻和電容]或光學特性[例如,光強度和波長]。可以通過組合不同類型的材料來製造這些軟傳感器,這些材料包括液體(例如,離子液體和液態金屬),納米材料(例如,碳納米管)和金或銀納米線],導電織物以及光學或光電材料(例如, 光電二極體,發光二極體(LED)和波導]。它們在檢測機器人的部分或整個身體的不同類型的物理刺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類似於生物學中的機械感受器或本體感受器。

類似於生物學中的機械感受器或本體感受器,軟傳感器在檢測機器人的部分或整個身體的不同類型的物理刺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在有限的空間中組合多個傳感機構的限制,當前大多數具有緊湊形狀因數的軟傳感器一次只能檢測到一個變形模式。但是,在不增加其原始形狀係數的情況下在軟傳感器中實現多種模式是有益的,因為即使對機器人的單個輸入刺激也可能導致多種變形模式的組合。

【科研摘要】

最近,國立首爾大學Yong-Lae Park教授團隊報告了一種多功能的軟傳感器,該傳感器能夠以緊湊的形式將拉伸,彎曲和壓縮的組合變形模式解耦,以及檢測單個變形模式。相關論文Heterogeneous sensing in a multifunctional soft sensor for human-robot interfaces發表在《Science Robotics》上。提出的傳感器的關鍵使能設計功能是異類傳感機制的組合:光學,微流體和壓阻傳感。通過實現簡單的閾值評估算法和基於人工神經網絡的機器學習技術,來表徵變形模式的檢測和解耦性能。所提出的軟傳感器能夠估計八種不同的變形模式,其準確度高於95%。最後展示了所提出的傳感器作為人機界面方法的潛力,並列舉了幾個突出其多功能性的應用實例。

傳感結構設計

擬議中的傳感器的設計使用異類傳感機制,通過三種不同的傳感元件來檢測光強度和電阻的變化,這些傳感元件封裝在一個軟傳感器中,如圖1A所示:集成有LED和光電二極體的光波導,微流控通道,其填充有室溫離子液體(RTIL)和導電織物層。為了將所有元素集成到單個傳感器中,首先將一個裝有RTIL的圓柱狀流體通道定位在傳感器的中心,並與中性軸對齊。一個柔軟的矽樹脂外殼封裝了該通道,通道的兩端分別裝有一個LED和一個光電二極體(圖1A,頂部)。充滿液體的通道起著波導的作用,來自LED的光通過該通道傳播到光電二極體,並在變形時改變其電阻。在波導的表面上,導電織物附著到外殼的所有四個側面,這些側面彼此並聯電連接(圖1A,頂部)。最後,波導和導電織物層塗有黑色不透明的有機矽層,以防止來自環境光的光幹擾,並物理保護導電織物層和波導(圖1A,底部)。最終原型的整個結構具有正方形橫截面,每邊10毫米,長度70毫米。波導的芯具有圓形橫截面,其直徑為2.5毫米,長度為66毫米,與其包層的長度相同。包層的橫截面為正方形,每邊的長度為6 mm。圖1(B到D)顯示了所建議傳感器的實際原型。

圖1所提出的多功能軟傳感器的設計和傳感機制。(A)軟傳感器設計,具有用於三個不同傳感元件的關鍵組件。(B)由彈性體包層和RTIL液芯組成的軟光波導。(C)層壓到波導上的導電織物層。(D)建議的軟傳感器的最終原型。(E)三個傳感元件的工作原理:(i)通過軟波導的全內反射進行光學傳感(n,折射率),(ii)基於離子運動的RTIL傳感原理,以及(iii)導電原理 基於纖維角度的織物感應。(F)不同變形模式的輸出信號模式:(i)初始(無變形),(ii)拉伸,(iii)彎曲和(iv)壓縮。條的大小是針對不同輸入變形模式的不同信號模式的定性表示。

傳感器特性

單模變形試驗

首先將傳感器從其原始長度(66毫米)拉伸到50%(33毫米)。圖2A顯示了10個測試周期的傳感器數據。在原型的三個傳感元件中,光學傳感在最大應變為50%時顯示出最高輸出+1.04(dV/V0)(圖2B)。光學傳感的非線性度為16.25%(圖2C)。在最大應變下,RTIL通道(df/f0)和導電纖維(dV/V0)的輸出分別為-0.51和-0.62。

圖2所提出的單模變形軟傳感器的表徵結果。(A)加載/卸載循環10次的拉伸測試結果。(B)從拉伸試驗結果得到的單個循環的特寫視圖。(C)單個拉伸測試周期的標準化傳感器輸出與應變的關係。(D)裝卸循環彎曲測試結果為10個循環。(E)來自彎曲測試的單個循環的特寫視圖。(F)單個彎曲測試相對於曲率的標準化傳感器輸出。(G)裝卸循環10次的壓縮試驗結果。(H)壓縮測試中單個循環的特寫視圖。(I)單一壓縮測試的標準化傳感器輸出與壓力的關係。

對於彎曲測試,通過使用圖2中的測試設置推動兩端來彎曲傳感器。兩端的支架的自由旋轉接頭使傳感器能夠純彎曲。兩端向傳感器中心的位移為25 mm。圖2D中顯示了0到0.05 mm-1的曲率範圍和10個循環的結果。光學傳感顯示最大輸出+2.43(dV/V0),最大彎曲曲率(κ= 0.05 mm-1)(圖2E)。光信號的非線性度為26.82%(圖2F),大於拉伸試驗的非線性度。在最大曲率下,RTIL通道(df/f0)和導電織物層(dV/V0)的輸出分別為+0.01和-0.23(圖2E)。壓頭通過使傳感器頂面的中間區域變形最大5 mm的位移來施加0到292 kPa的局部壓力。來自10個壓縮周期的傳感器輸出在圖2G中示出。光學傳感技術顯示出36.3%的高度非線性,並且具有在大多數微流體軟傳感器中常見的帶有滯後的指數加載/卸載迴路(圖2I)。在最大壓力為292 kPa時,光學傳感的輸出(dV/V0)為+5.27(圖2H)。

模變形測試

作者也用多模式輸入對傳感器進行了測試,如圖3所示。每個測試都是通過將兩個或三個變形輸入(即拉伸,彎曲和壓縮)同時應用於傳感器來進行的。

為了同時拉伸和壓縮,首先將傳感器拉伸到其原始長度的50%,然後在拉伸的傳感器的中間施加局部接觸壓力。傳感器的拉伸狀態在三個傳感元件的輸出信號中產生了偏移。當傳感器被局部壓縮時,光學和RTIL傳感信號顯示出其他變化,而導電織物信號保持不變(圖3A)。

為了同時拉伸和彎曲,將傳感器從旋轉接頭的中性軸彎下。傳感器距關節中性軸的距離(20毫米)可同時拉伸和彎曲。所有三個傳感元件均顯示出與拉伸測試相似的響應(圖3B)。儘管在此測試中傳感器僅被拉伸至23%,但由於來自傳感器的兩個輸出信號的疊加,光學傳感器的輸出信號的大小几乎與單模測試中的50%應變一樣大。

圖3結合變形模式的多功能傳感的表徵結果。(A)拉伸和壓縮。(B)拉伸和彎曲。(C)彎曲和壓縮。(D)拉伸,彎曲和壓縮。

為了同時彎曲和壓縮,首先使傳感器沿旋轉接頭的中性軸旋轉,然後施加局部接觸壓力。在此測試中,僅光學感測顯示輸出因彎曲而偏移。壓縮後,光學和RTIL感測信號顯示變化,而來自導電織物的信號保持不變(圖3C)。

為了施加所有三個變形的組合輸入,首先將傳感器從旋轉接頭的中性軸上彎下,然後施加局部接觸壓力。所有三個傳感信號在輸出中均顯示出偏移,而拉伸和彎曲的組合輸入。當添加壓縮輸入時,光學和RTIL信號顯示出其他變化,而導電織物信號保持不變(圖3D)。

多模變形

因為所有三個變形模式的輸出模式彼此獨立,如圖1和2所示。在圖1F和2中,作者可以解耦組合的變形模式。然而,並非所有傳感器信號都是線性的事實使去耦問題變得複雜,並且不能通過矩陣計算來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因此,決定使用機器學習技術對多模變形進行分類。圖5A顯示了八個不同變形狀態(初始狀態:無變形,三個單模變形和四個多模變形)的估計結果。在所有情況下,狀態估計都是高度準確和可靠的。估計精度始終超過95%(圖5B)。

圖5多功能感應的結果。(A)使用機器學習對多模式變形的八種不同組合的估計結果。(B)所有八個變形模式的估計精度。

機器人的可穿戴控制器

通過將傳感器連接到織物腕帶的頂側,為每個用於檢測兩個腕部的彎曲(拉伸)和偏航旋轉(彎曲)的設備,準備了一對可穿戴的傳感設備。閾值評估用於對變形模式進行分類。通過同時拉伸和彎曲傳感器來檢測彎曲,而通過純彎曲來檢測偏航旋轉。在每個設備中通過壓縮模式添加時,總共可能有10種組合輸入模式。作者使用了10種可能的模式中的8種來遠程控制帶有機械手的商用機器人手臂,以完成將物體拾取並移動到目標位置的任務。在該系統中,左右手腕的偏航旋轉使機器人分別向左(圖6,i)和向右(圖6,iii)移動,並且每個手腕的彎曲都使機器人移動前進或後退。傳感器上的壓縮用於上下移動機器人(圖6,ii和v),通過彎曲(圖6,iv)和伸展(圖6,vi)進行抓握和釋放物體。分別在同一時間手腕。

圖6帶有抓取器的機器人手臂的遠程控制,用於不同的操作任務和相應的傳感器數據。使用了兩個可穿戴設備來提供六種不同的輸入模式,這些輸入模式是移動機器人以及拾取和釋放物體所需的:(i)向左移動,(ii)向下移動,(iii)向右移動,(iv)抓手閉合,( v)向上移動,並且(vi)抓爪打開。

此外,作者實現了另一個可穿戴控制器,該控制器能夠測量肘部角度,以基於校準的光學信號遠程控制跟隨一自由度肘部運動的機械臂,如圖7(i)所示(參見圖7(i))。傳感器能夠估算出佩戴者的肘部角度,而機械臂成功地跟蹤了佩戴者的動作。此外,當將外部觸點應用於傳感器時,系統能夠有效地拒絕它。因此,基於由基於ANN的機器學習算法確定的變形模式,如圖7(iii)所示,機械臂的運動不會受到不需要的輸入信號的幹擾。

圖7使用通過光信號校準的肘關節運動對商用機械手進行遠程控制。(i)建議在初始狀態下戴在肘部上的軟傳感器。(ii)肘部彎曲運動後的機械臂。(iii)儘管傳感器已壓縮,但機械手不會改變其位置。

交互式軟機器人操縱器

作者將傳感器安裝到由四個氣動摺紙肌肉致動器(POMA)組成的定製多自由度軟機器人手腕上,如圖8A所示。機械手腕能夠通過對一個或兩個POMA加壓來向不同的方向彎曲,並且在同時對所有四個執行器加壓時也可以延長其長度。在該系統中,作者將傳感器放置在四個執行器的中間,使其與中性軸對齊,以便傳感器可以使用閾值評估來檢測具有不同壓力輸入的機械手的彎曲和伸展。此外,該傳感器能夠檢測施加到機器人的外力,因為柔軟的結構可以將力傳遞給位於內部的傳感器。感測測試的結果如圖8(B到D)所示。

圖8多自由度軟交互機器人。(A)由四個氣動執行器和一個軟傳感器組成的機器人的設計。(B到D)通過自驅動以及人工輸入和相應的傳感器數據獲得的不同變形模式。

參見文獻:

Science Robotics 16 Dec 2020:

Vol. 5, Issue 49, eabc6878

DOI: 10.1126/scirobotics.abc6878

版權聲明:「高分子材料科學」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非贏利性學術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交流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學的研究進展。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且作者水平有限,如有科學不妥之處,請予以下方留言更正。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修正。商業轉載請聯繫編輯或頂端註明出處。感謝各位關注!

相關焦點

  • 達文西機器人提升外科手術精確度
    昨日,「達文西微創手術研討會」在北京和睦家醫院召開,會上,世界臨床機器人外科協會(CRSA)創始主席、著名專家Pier C.Giulianotti朱聯安教授,針對全球機器人微創手術前沿理念、技術及術式,當場為一名45歲的女性胰腺癌患者,使用達文西微創手術機器人,完成了一臺複雜的胰頭腫瘤切除手術。
  • Science封面:這個模仿怪魚嘴巴結構的「雙模」變形機器人火了!
    他們結合摺紙(origami)以及氣動膨脹軟體機器人提出了一種可以產生前所未有的極端變形軟體機器人結構——「雙模」變形摺紙結構。基於這種結構,研究團隊製作了一系列的軟體機器人,例如仿生吞鰻機器人、仿生觸手、爬行機器人以及軟體機械臂,展示了「雙模」變形摺紙結構潛在的應用價值。
  • 《DNF》95版本強襲模式怎麼玩 強襲模式攻略大全
    導 讀 許家都很想知道DNF95版本強襲模式玩法介紹詳解,所以下面就來為各位介紹,希望幫到各位。
  • 液態金屬軟傳感器為可變剛度的螺旋形柔軟織物抓手賦予觸感
    液態金屬軟傳感器為可變剛度的螺旋形柔軟織物抓手賦予觸感【導讀】:該技術使用柔性智能織物與嵌入式電子,由微型液壓源控制,以抓取不同比例和重量的不同物體。此外,夾具中嵌入了一種具有高可拉伸性的液態金屬軟傳感器,具有增強的感測靈敏度(是傳統設計的15倍),可以提供實時觸摸感測。抓手成功抓取了各種幾何形狀和重量不同的物體(重量是其質量的220倍),並從狹窄的空心空間中將其取回。其出色的性能和多功能性使其成為各種領域的理想選擇,包括工業,勘探,救援以及在狹窄和危險環境中的其他應用,例如天然氣/石油或排水部門。
  • 長頸鹿變形機器人
    長頸鹿變形機器人是一款冒險的機器人變身戰鬥的遊戲,出現一些邪惡的機器人在攻擊城市,你要守護這個城市的安全,可以控制長頸鹿機器人,更有好多的有趣玩法,玩家可以不斷給長頸鹿機器人升級,並增強他的戰鬥力和防禦力,打敗更多邪惡的機器人。
  • 比大疆機器人還要酷炫!超像擎天柱的星際特工T9-x機器人首發評測
    而國家也在鼓勵企業開發更多幫助孩子開發大腦,可以邊學邊玩的機器人。比如,前不久大疆就推出了機甲大師,最近樂森也推出了星際特工(教育版)T9-x編程變形機器人。編程機器人可不是普通的玩具,它是通過編程的方式讓機器人擁有更多不一樣的玩法,既鍛鍊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又讓孩子在玩樂的過程中,更好地開發大腦。
  • ABB基礎知識8:手動操作ABB機器人
    2.動作模式:ABB機器人動作模式分為三種,分別為單軸運動模式、線性運動模式和重定位運動模式。8.增量:選擇或取消機器人的增量移動模式。在增量模式下,控制杆每偏轉一次,機器人移動一步,當控制杆偏轉持續一秒鐘或數秒鐘時,機器人將會以每秒10步的速率持續運動。
  • 可摺疊能行走 蝶形機器人堪比變形金剛
    中關村在線消息:變形金剛是很多人從小到大都著迷的玩具。近日國外媒體報導了一款能夠自動從蝴蝶形平板形態摺疊出四足並行走的機器人,堪稱真正的變形金剛。摺疊完成後電動機轉動齒輪,機器人便可行走。如果集成適當的電路程序,機器人也可以完成轉彎。  研究人員希望基於這種設計理念的機器人有一天能夠被投入一個十分狹小的空間開展搜索救援工作。例如,先從盤旋的無人機中降下,隨後自動變形為爬行模式,便可在諸如地震殘骸中尋找倖存者。
  • 仿章魚機器人可任意變形
    史丹福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研究生內森·烏瑟維奇(Nathan Usevitch)是這個項目的參與者之一,他將這款機器人描述為「電影《超能陸戰隊6(Big Hero6)》中的角色大白(Baymax)和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的混合體」。
  • 想當年|《變形金剛》:30年前上海引領全國的機器人熱潮
    從此,上海掀起了一場全國的機器人熱潮,至今未退,足足長達30年。這部經典動畫片便是《變形金剛》(The Transformers),現在謎友一般稱之為初代/G1(Generation One)動畫。TAKARA旗下有「微星機器人」和「鑽石旋風」(國內常用音譯名戴亞克隆)兩大可變形的機器人產品。它們的設定和眾多日本玩具如高達(敢達)一樣,十分大眾化,是需要由人類操縱的機器人;而受政府前一年星球大戰計劃影響的孩之寶,視野遠非日本同行可比,他們獨闢蹊徑,直接將這些玩具設定為有生命的機器人。
  • 變形金剛汽車人的超級城市機器人:猛大帥
    變形金剛猛大帥,是變形金剛G1代後期出現的三變機器人。有通天曉建造並被賦予塞伯坦巨型機器人超級變形基因,身體形狀還可以分別變身成為一座大都市和一個戰鬥要塞防禦基地。變形金剛汽車人:猛大帥 城市機器人超級戰神在不同版本的猛大帥形象中,分別包含一體化機器人與城市形態和頭領戰士相似形態,此處提及頭領戰士形態並非變形金剛日版提及的頭領戰士,而是有玩具IP引出的另外一條路線。 變形金剛汽車人:猛大帥 城市機器人超級戰神而變形金剛頭領戰士中的大都市機器人的名字是巨無霸福特,這個角色的設定在不同變形金剛宇宙觀之中都有相似的角色來填補。
  • 蝴蝶形機器人 可自我摺疊並行走的變形金剛
    平板形態採用了一種名為「剛性摺紙」(rigid origami)的藝術設計方法,這種方法可以使得摺紙自動摺疊出可移動的足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這是真正的變形金剛!一個蝴蝶形的塑料平板竟然神奇地自動摺疊為一個四足機器人,然而更令人吃驚的是,它還能自己行走!   這個機器人是由來自哈佛大學微型機器人工程師山姆˙費爾頓(Sam Felton)和羅伯特˙伍德(Robert Wood)所領導的一個團隊設計製造的,機器人平板形態的設計源於日本的摺紙藝術。
  • 《材料今天物理》水凝膠與軟機器人
    隨著對人機界面的關注日益增長,軟機器人技術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軟機器人具有多種優勢,包括順從性和安全性,它們有助於與人進行無縫交互。為了促進該領域的進步,需要符合標準的材料。水凝膠具有出色的特性,包括高拉伸性,透明性,離子傳導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有望成為軟機器人的順應材料。此外,水凝膠基於對刺激的獨特響應性,為軟機器人提供了創新的功能。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J.
  • 美國宇航局為登陸土衛六做準備,開發並測試三棲變形機器人
    這款三棲變形機器人由多個較小的機器人組合而成,通過改變形狀,可以變換成滾動球體、飛行無人機和遊泳潛水器。官方透露,這款三棲變形機器人的未來使命,是登陸土星的衛星土衛六——太陽系中唯一已知表面有液態湖泊、河流或海洋的異星世界。
  • 可重編程的變形電磁軟機器人超材料
    可重編程的變形電磁軟機器人超材料變形磁性軟機器人在微創醫學,可穿戴設備和軟機器人器人中具有多種應用。然而,大多數磁性編程方法固有地與製造過程耦合,因此它們阻止了機器的可重新編程性。在《Science Advances,》的新報告中,Yunus Alapan和德國,土耳其,瑞士和美國的多學科研究團隊描述了一種高通量的磁性編程策略。
  • 依託自動化能力,這家公司想讓其協作機器人成為生命科學基礎設施
    自2016年6月創立以來,以協作機器人技術研發起步,以機器人與物聯網技術為基礎,為生命科學領域提供自動化解決方案,一直是鎂伽的主營業務之一。2020年鎂伽的多半收入都來自於生命科學領域業務。除此之外,零售、輕量級工業製造兩個領域鎂伽也有所涉及。
  • 科學家發明一種柔軟的機器人昆蟲 被蒼蠅拍拍扁也不影響飛行
    科學家發明一種柔軟的機器人昆蟲 被蒼蠅拍拍扁也不影響飛行  Emma Chou • 2019-12-20 17:13:18 來源:前瞻網
  • 美國一設計組製造出蝴蝶型摺疊機器人 似變形金剛
    塑料板變身四足機器人,還可以自由行走。這個被譽為「真正變形金剛」的機器人,上周在外媒曝光。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設計靈感來自於日本的摺紙藝術,其成果將被應用在救援工作中。據悉,機器人的平板形態採用了一種名為「剛性摺紙」( rigid origami)的藝術設計方法,這種方法可以使得摺紙自動摺疊出可移動的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