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封面:這個模仿怪魚嘴巴結構的「雙模」變形機器人火了!

2021-01-07 騰訊網

一種叫做「吞鰻」的魚類啟發了一支由韓國首爾國立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葡萄牙瑞比克夫-尼格勒基金會(The Rebikoff-Niggeler Foundation)、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學者們組成的研究團隊。他們結合摺紙(origami)以及氣動膨脹軟體機器人提出了一種可以產生前所未有的極端變形軟體機器人結構——「雙模」變形摺紙結構。基於這種結構,研究團隊製作了一系列的軟體機器人,例如仿生吞鰻機器人、仿生觸手、爬行機器人以及軟體機械臂,展示了「雙模」變形摺紙結構潛在的應用價值。

受到吞鰻啟發的「雙模」變形摺紙結構

自然界海洋中有一種奇異的魚類叫做「吞鰻」(又名闊嘴鰻、巨口鰻、Pelican eel,學名Eurypharynx pelecanoides),外觀看來就是一隻再普通不過的鰻魚,可以用「平平無奇」來形容,但是當它一張嘴,絕對能夠讓你驚嘆不已。吞鰻的嘴巴可以擴張到吞下大於自己身體數倍的獵物。極端膨脹後的嘴巴圓圓的像氣球一般,奇異中又帶一點呆萌,這就要歸功於魚類嘴部特殊的結構

吞鰻的嘴巴

吞鰻嘴巴的變形動態圖

小編閱讀文章發現,吞鰻的嘴巴的變形原來是由兩個不同的模式來實現的,其中包括「基於頭部骨骼的幾何形狀上的展開」和「有彈性的皮膚的拉伸膨脹」。藉由這兩種變形模式,吞鰻的嘴巴可以由非常細小的狀態到非常極端的變形狀態。

研究者們基於這種變形模式提出了一種新的軟體機器人摺紙結構,這種結構首先會基於一個框架進行摺紙展開,然後又進行拉伸膨脹,從而實現極端的形變。他們稱這種結構為「雙模」變形摺紙結構(Dual-mode morphing origami)。和傳統的摺紙結構或者氣動軟體機器人相比,「雙模」結構可以說是集成了兩者的優點,按照特定的摺紙結構實現由極小體積的初始狀態到極端變形的最終狀態的轉變。

吞鰻嘴巴的變形分析

下面先展示一些論文中的研究團隊製作的軟體機器人讓大家一飽眼福:

仿生吞鰻機器人動態圖

從無到有的隱藏的捕手動態圖

萬能抓手抓取動態圖

下面這幅圖對比了傳統的「摺紙結構」軟體驅動器和「雙模」變形摺紙結構軟體驅動器,不難發現,單單從驅動器轉過的角度來看,雙模變形結構產生的形變量足足是傳統「摺紙結構」軟體驅動器的2.5倍。

傳統摺紙結構軟體驅動器和「雙模」變形結構的比較

基於三種摺紙結構研發的「雙模」變形結構

研究者基於三種非常典型的摺紙(Origami)結構設計了「雙模」變形結構,分別是:摺紙魚的結構(paper origami fish)、三浦摺紙結構(Miura origami)以及吉村摺紙結構(Yoshimura origami)。

研究者們在設計「雙模」變形結構時,會設計一些特殊的「軟體骨架支撐」,軟體骨架之間用高彈性矽膠薄膜連接(文末視頻裡最後有製作過程的展示)。通過這樣的設計來實現有順序的「雙模」變形。當向「雙模」變形結構內部充入流體後,隨著壓力的提升,結構會率先沿著設計者想要的摺紙展開的方向發生形變,然後再繼續增加壓力從而整個結構產生拉伸膨脹。

下面跟著小編來看看三種「雙模」變形結構的展示。

首先是基於摺紙魚結構的雙模變形結構,研究者們利用這種結構製作了仿生的吞鰻:

基於摺紙魚的「雙模」變形結構

摺紙魚結構動態圖

另一種非常有名的摺紙結構,三浦(Miura)摺疊,廣泛被應用於地圖和人造衛星上。研究者們利用這種結構製作了一個可以由扁平的摺疊結構瞬間膨脹為大體積的彎曲結構。富有想像力的研究者們做了一個「沙地」隱形捕手,通過瞬間的變形抓住了一隻正在通過的六足機器人,也正是這一場景被《科學-機器人學》雜誌選中,刊出在了封面上

基於三浦型摺紙的「雙模」變形結構

三浦(Miura)型摺紙結構動態圖

雙模三浦(Miura)型結構動態圖展示

隱形抓手抓捕快速移動機器人

最後一個展示的模型是基於吉村摺紙結構的「雙模」變形結構。該結構可以由一個扁平的結構拉伸膨脹為一個圓柱狀/球狀的結構。研究者製作了一個通用的萬能軟體抓手,並且展示了極其多樣的抓取性能

基于吉村型摺紙的「雙模」變形結構

吉村(Yoshimura)型摺紙結構動態圖

萬能軟體抓手動態圖

基於雙模吉村型結構的萬能抓手

「雙模」變形結構的總結與應用前景

「雙模」變形模型還可以被應用於一些其他的場景中,除了之前提到的幾個典型的例子,研究者還製作了一個可以爬行的軟體機器人和一個像大白一樣的可以「抱抱」的軟體機器人,展示了「雙模」結構的一些其他的可能應用。

爬行軟體機器人動態圖

大白「擁抱」機器人動態圖

「雙模」變形結構通過應用現存的兩種變形機制,即展開和拉伸,實現了由小體積到極端體積的形變,這篇論文向我們證明了這種結構具有極強的自適應性,極大的體積變化率,以及比較快的響應速度

研究者在論文中指出,除了在文中提到的三種摺紙模式,他們的設計原理可能適用於更多的摺紙結構,例如Kresling摺紙(一種圓柱形到扁平型的摺紙結構)或者有扭曲和徑向運動的摺紙魔術球結構。「雙模」變形結構為材料架構,形狀變形系統的研究中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並且為研究製造仿生的變形機構、可攜式軟體機器人、生物醫學設備,以及活性超材料提供了平臺。

*文章來源於:新智元

相關焦點

  • 【前沿技術】一種仿生「雙模」變形摺紙機器人結構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葡萄牙瑞比克父-尼格勒基金會、美國哈佛大學合作,設計了一種仿鵜鶘鰻魚的「雙模」變形摺紙軟體機器人結構,擁有展開和拉伸兩種變形機制,可產生極端形變。
  • 仿生學的一大成就,讓機器人完成多個仿生動作!
    它們中的許多已通過整體形狀改變機制進行了解釋,例如化學溶脹,皮膚拉伸,摺紙/摺紙變形或幾何外翻,已成功地模擬了人工類似物。但是,仍然存在未經探索的自然變形機制,無法通過「單模」變形機制在人工系統中進行複製。一個例子是動物們的的「雙模」變形(流程動作變形),例如鵜鶘鰻就先展開然後膨脹,之後以最大程度地吞噬獵物。
  • 微型機器人裡程碑!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這隻甲蟲機器人最大的特色是,它一改以往電池供電的傳統,用甲醇(CH3OH)作為燃料驅動,而甲醇也是「假酒」中一種對人體有害的成分。楊秀峰說,未來這個微型機器人可能還會應用於各種場景,比如協助完成人工授粉、環境監測、進行基礎設施的檢查、完成自然災害後的搜救任務等。
  • 湖州發現「四不像」怪魚 嘴巴還會發出聲音
    湖州吳興區康山街道道場水產村的李師傅發現了一條稀奇的魚!李師傅來電說,自己養了三十年魚,卻叫不出這條魚的名字。李師傅今年58歲,本地的淡水魚他一看就知道是什麼品種,可是今天早上他從自家魚塘塘口撈起來的一條魚,卻難住了他。「沒見過這個怪魚,像個鯰魚頭,身體像個河豚,尾巴又是像鯉魚,鰭像汪丁魚。」這條魚比一般鯰魚的頭要大,整體約五釐米寬,十五釐米長,身體顏色也和一般市場上的鯰魚很不一樣,魚嘴巴裡還會發出聲音。
  • 杭州釣友釣了一條「怪魚」,嘴巴扁長像鱷魚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楊一凡 施雯杭州餘杭的釣魚愛好者老房,沒想到這次釣到了一條大魚,更沒想到,這條魚還是「水中殺手」。●白楊河旁垂釣愛好者抓到一條怪魚4月16日下午3點多,老房在家附近的白楊河垂釣,突然有了大收穫,手竿上了條大魚。「力氣很大的,也很兇猛。」老房跟這條「大傢伙」較量了20來分鐘,它才消停下來。
  • 北航團隊四年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機器人》長文封面,仿生學科研又...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總能給人類無窮無盡的靈感,因而造就了很多科學技術的發明。人們模仿生物的特殊本領,利用生物結構和功能原理,研製機械或各種新技術,這就是仿生學。而今,又一項精彩的仿生學成果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誕生了。
  • 農村河溝裡的「怪魚」,魚嘴長得像豬嘴巴,一斤能賣到一百多元
    然而有的河溝裡經常能撈上來一種怪魚,它的嘴巴長得跟豬嘴巴一樣,樣子很奇特。這種魚俗稱叫「豬嘴魚」,學名暗色唇魚,體較細長,稍側扁。是一種生長在水流湍急的山澗,或瀑布深潭巖石水洞裡的一種冷水魚。它模樣和大小,與草魚差不多。因為它嘴部稍尖,一對嘴巴卻長在下頦上,狀似豬嘴,民間便以「豬嘴魚」呼之,將它和別的魚區分開來。
  • 北航《科學·機器人學》評述:張拉整體結構超材料軟體機器人
    由於張拉整體結構具有剛柔並濟、高機動性、高魯棒性等優勢,在機器人領域極具應用前景。軟體機器人,作為一種模仿生物並能與人安全交互的新型機器人,是近年來機器人學、力學、材料學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然而要想實現能媲美生物體運動靈活準確、承受外載高效、適應環境迅速等複雜特性和功能,軟體機器人在材料和結構設計方面還面臨很大挑戰。由剛、柔結構共同組成的張拉整體結構就是一個新的突破點。
  • 北航《科學·機器人學》評述:張拉整體結構超材料軟體機器人
    由於張拉整體結構具有剛柔並濟、高機動性、高魯棒性等優勢,在機器人領域極具應用前景。軟體機器人,作為一種模仿生物並能與人安全交互的新型機器人,是近年來機器人學、力學、材料學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然而要想實現能媲美生物體運動靈活準確、承受外載高效、適應環境迅速等複雜特性和功能,軟體機器人在材料和結構設計方面還面臨很大挑戰。由剛、柔結構共同組成的張拉整體結構就是一個新的突破點。
  • 泉州市民捕獲怪魚「清道夫」 盤點世上最恐怖十種怪魚
    泉州市民捕獲怪魚日前,泉州市民黃先生在村裡的小溪裡,意外捕撈到一條「怪魚」,身上分布著豹紋、嘴巴長在身體下方,就連捕了30多年魚的父親也搞不清楚:這到底是什麼魚?經鑑定,「怪魚」學名叫下口鯰,原產南美洲,身上花紋繁雜,被引入中國後一般作為觀賞魚飼養,因為能吃魚缸中的垃圾,被人稱為「清道夫」。專家提醒,「清道夫」為外來物種,不僅吃水中的垃圾,也會吃魚卵、魚苗,市民不可隨意放生。這魚怪在哪裡?這條怪魚長約30釐米,重將近500克。身上分布著豹紋、嘴巴長在身體下方。
  • 仿生機器人研究新進展:「間諜魚」潛伏到魚群中!
    導讀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模仿魚的微型機器人,它們可以伴隨魚一起遊動,研究魚之間是如何相互交流的,並且使魚改變方向或者聚集到一起。今天,我們要重點關注機器人領域的仿生學,也就是模仿某些動物特徵的機器人。讓我們從十個經典案例開始!
  • 俄漁民捕獲雙嘴深海怪魚 盤點世界上的怪魚
    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13日報導,近日,俄羅斯漁民在俄羅斯東南部沿海的濱海邊疆區海域,捕獲了一條長相怪異的魚。這條魚形態醜陋,還長著兩張嘴。網友指責這可能是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汙染了相關海域,導致魚類基因變異,才有了這樣的怪魚。
  • 纖維結構幫吸盤魚「搭便車」—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物質》   作為海洋世界眾所周知的免費旅行家,鮣魚搭便車時會利用頭部由背鰭演化而來的吸盤緊緊地吸附在宿主的表面。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鮣魚強大吸附能力來自吸盤唇圈內部的特殊結構。相關論文2月27日發表於《物質》。
  • 可以在海中遊泳的「魔鬼魚」水下機器人(內有精彩視頻)
    日前,mailonline發布消息,新加坡研究人員最新發布了一款形式魔鬼魚的水下機器人,在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具體內容詳情,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為您做如下編譯:新加坡的研究人員建造了一個水下機器人,長相和遊泳方式都酷似魔鬼魚,只靠一個發動機和彈性鰭片在水中推進
  • 模仿鳥類翅膀 科學家造新型飛行機器人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26日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機器人專家以蝙蝠和鳥類在空中避免碰撞的方式為靈感,製造出了一種使用「變形翅膀」的飛行機器人。新款機器人的翅膀以碳纖維和聚酯薄膜打造,每個翅膀上都裝有3D列印而成的鳥類腕關節裝置,這些關節使翼手在翅膀拍打的過程中能夠自動摺疊和展開。
  • 仿章魚機器人可任意變形
    史丹福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研究生內森·烏瑟維奇(Nathan Usevitch)是這個項目的參與者之一,他將這款機器人描述為「電影《超能陸戰隊6(Big Hero6)》中的角色大白(Baymax)和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的混合體」。
  • 軟機器人和生物醫學植入物的變形結構的4D列印
    軟機器人和生物醫學植入物的變形結構的4D列印一種新方法可以製造用於軟機器人和生物醫學植入物的複雜形變器。3D列印用於製造可變形材料的過程,可用於製造軟機器人或用作生物醫學植入物。可根據需要重新配置的軟機器人和生物醫學植入物通過一種印刷變形材料的新方法更接近於現實。萊斯大學,德克薩斯州休斯敦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列印對象的方法,該對象可以在暴露於溫度,電流或應力變化的情況下進行操作以採用其他形式。
  • 經典動畫《新幹線變形機器人》確定製作電影!
    將一幹新幹線列車擬人化的經典動畫《新幹線變形機器人 SHINKALION》確定製作電影,預定今冬上映,官方在22號的推特公開了這個消息,一起來了解下。  ·《新幹線變形機器人 SHINKALION》是基於Takaratomy發售的Plarail玩具衍生的人氣動畫,講述了在鐵道博物館、京都鐵道博物館、磁懸浮·鐵道館的地下深處潛藏著特務機關「新幹線超進化研究所」,該研究所為了從「漆黑的新幹線
  • 變形金剛:長得妖裡妖氣的神秘機器人 卻是最強科技生產力變革者
    變形金剛的人物中,有著讓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各樣的面孔,但是對於大多數的變形金剛機器人講,樣貌還都是相對中規中矩,但也確實有些變形金剛,那怕只是你見過一次,就能留下很深的印象,而這當中屈指可數的,就得是五面怪了。
  • 舊金山現怪魚,嘴巴比身體大,兇狠異常敢鬥章魚,愛好是用嘴打架
    的確,每每在海洋裡出現奇怪的生物,大家都會忍不住點開一探究竟,今天靈語園長就來給大家介紹一種大嘴巴的怪魚,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這種嘴巴比身體還大的魚叫做在平時,它們喜歡躲在石頭縫隙裡,靜靜地等待食物的上鉤,兩隻眼睛呆萌呆萌的,上眼皮長的像個小蚯蚓,隨波擺動吸引覓食的魚兒,嘴巴也顯得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