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歷經二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後,最終在內憂外患中退出了歷史舞臺,它經歷過康乾盛世的繁榮時期, 卻也跟那些外國列強籤下過割地賠款的條約。
清朝有12帝,前六位皇帝走得是上坡路,而從乾隆皇帝的後半生開始,清朝就開始走下坡路。至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后代替末代皇帝溥儀籤署了退位詔書,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正式退位。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從此結束了——高高飄揚在華夏大地上的三角龍旗,一面面就好像「裹腳布」一樣,被紛紛丟棄,取而代之的是中華民國的國旗。
但是,有一個地方30年不間斷卻依然懸掛著原先的那面龍旗。談到這面龍旗,首先就要從末代皇帝的一個英國老師說起了,這個來自英國的老師名叫莊士敦,主修英國文學和現代歷史,可以說是一位有真才實學的專家學者。
1898年,莊士敦來到中國,他先後在香港和威海衛的英國殖民政府供職。1919年,在中國生活了20多年的莊士敦,已經變成了一個「中國通」,這時候,經李鴻章的次子李經邁介紹,莊士敦就被請到紫禁城,開始了一段教授溥儀的帝師生涯。
在皇宮中,莊士敦教授溥儀英文,為他講解西方的歷史、生活和風俗,並為他起了個英文名「亨利」。日子久了,莊士敦與溥儀之間淡去隔閡,信任倍增。溥儀和這位外國老師之間,也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直到一九二四年,溥儀被軍閥們趕出了京城,他帶著滿清的皇室成員開始了流亡的生活,而莊士敦也因此不再擔任他的老師。
後在中國繼續生活了六年的莊士敦最終回到了英國,剛剛回國的時候他在倫敦大學任教,但是,由於他想將自己在中國多年的有趣經歷編成一本著作,時間上和他這份教授的工作有所衝突,所以最終決定辭去工作潛心創作。
他給自己的這本見聞錄起名為《紫禁城的黃昏》,這本書出版之後在英國大賣特賣,這也讓莊士敦大賺了一筆。他用這筆稿費在蘇格蘭買下了一座小島,將其稱作皇家島嶼。在這座小島上,莊士敦蓋起了一幢幢房子,帶有中式建築的風格,不過和晚清時期京城裡的那些王公大臣們的府邸還是有些區別,他在建制上還是喜歡開闊的莊園風格,這些中西結合的建築物就矗立在小島之上。
他將溥儀當年送給他的各種宮廷珍寶以及賞賜給他的清朝頂戴官服都陳列在房間中,每天清晨他還會按時在島上升起一面龍旗,可能他也是為了紀念自己在中國生活過的那段歲月吧。
有一位英國女士在讀了他的著作之後被那種傳奇的經歷深深吸引,所以時常會到島上來做客,後來便和莊士敦成為了戀人關係。他們兩人似乎很有共同語言,對於中國文化也都十分感興趣,莊士敦每天會將自己在中國的那些有趣的經歷講述給他的這位女粉絲聽,他覺得自己的人生簡直就是圓滿的。
年輕的時候在外面見識了這個世界,而現在他能夠在這裡陪著自己的愛人頤養天年,他對這位愛人多次提出過要正式結婚,但都被拒絕了。一九三八年三月,莊士敦不幸病逝,他們兩人還未正式舉行過婚禮。終其一生,莊士敦都熱愛、眷戀著中國。在他看來,中國應該通過君主立憲過渡為現代國家,在皇室的繼承中保存上溯千年的傳統和文化。
去世之前莊士敦提出了自己的三個遺願:
一是將自己火化後的骨灰撒在整個小島上。
二是將自己名下的財產全部捐贈給英國的古蹟保護協會,特別是他從中國帶回來的那些珍寶,他希望能夠找到一家博物館展出。
三是希望能夠找人給他寫一本人物傳記,因為他覺得自己之前編纂的那部書只不過是自己在中國很少的一部分經歷,如果有人願意將自己整理的那些資料和照片再編纂成一部著作,那他將萬分感謝。
而曾經仰慕他的那位女士在他去世之後卻將他生前整理的那些有關中國的資料和照片全部燒毀,並且還將小島賣給了一位富商,自己拿著錢跑了。之後,這座小島迎來了新的主人,它的樣貌也就完全變化了,至於那面龍旗也被新主人當做垃圾一起扔了。這代表著,清朝最後一面在海外的龍旗徹底停止了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