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針對航空航天、精密儀器等領域對於材料減震、吸能等方面的性能需求,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開展合作,借鑑天然生物材料三維互穿微觀結構的理念,將鎂熔融浸滲至增材製造的鎳鈦合金骨架,構築成輕質、高強、高阻尼、高吸能鎂-鎳鈦仿生複合材料。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8日發表在《科學進展》。
金屬所項目研究員劉增乾表示,科研團隊對自然界神奇「結構-性能關係」的理解,為設計綜合性能優異的新材料提供了獨到的思路。
據悉,與人造材料相比,天然生物材料的宏觀力學性能通常顯著優於其基本結構單元的簡單加和,本源在於其複雜、多尺度的自組裝結構。諸如貝殼、骨骼等在微觀上呈現三維相互貫穿式結構,各組成相保持連通且相互穿插,由此實現各組成相在性能與功能上的優勢互補,以及材料的同步強韌化。
除了高比強度、比剛度以及優異的導熱與電磁屏蔽等性能,鎂的阻尼性能顯著優於大多數工程金屬材料,甚至可比肩一些常用的高分子材料,但其強度與耐熱性明顯高於高分子材料,因此在減震、吸能、降噪等方面突顯優勢。
「鎂及其合金的強度、剛度、塑性和斷裂韌性仍低於鋼鐵和鋁合金,且抗高溫蠕變能力差,制約了其廣泛應用。」劉增乾說,科研團隊利用微觀三維互穿仿生結構研製出新型仿生複合材料,不僅實現了鎳鈦增強相與鎂基體在性能優勢上的互補與結合,而且賦予材料形狀記憶與自修復功能。
新型仿生複合材料通過多重機制分別提高強度和阻尼性能,突破了兩者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實現了鎂合金的強度、阻尼和能量吸收效率等多種性能的良好結合,綜合性能優於目前已知的工程材料,有望成為精密儀器、航空航天等領域需求的新型阻尼減震材料。(來源:中國科學報 沈春蕾)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a558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