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戰略
美國信息技術和創新基金會發布《壟斷神話:大型科技企業是否在創造「殺戮帶」》報告
據美國信息技術和創新基金會(ITIF)官網11月9日消息,ITIF發布《壟斷神話:大型科技企業是否在創造「殺戮帶」》報告。報告以近期美國對亞馬遜、蘋果、谷歌等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展開反壟斷調查為背景,就大型企業是否通過收購初創企業或壟斷市場的方式阻礙競爭和創新這一議題進行文獻綜述和案例分析。報告指出上述兩種擔憂存在被誇大的情況,大型科技企業的存在和併購活動並未減少資本市場對初創企業的風險投資,反而可能促進技術轉讓,促進與大型企業擁有的成熟技術互補的新興技術發展,增加社會資源利用效率和整體創新力量。報告建議,致力於反壟斷的監管機構應基於對市場的詳細了解而做出決策,以增加社會福利為主要目標。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發布《中國4.0:共享數位化的紅利》報告
據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官網11月10日消息,布魯金斯學會發布《中國4.0:共享數位化的紅利》報告,分析了中國三種數位技術的發展及其對中國社會和經濟的影響,稱中國數位技術的發展總體促進了市場包容性和區域融合,但可能加劇某些領域的不平等。報告指出,中國的電子商務等交易技術在全球領先,增加了農村人口就業與收入,促進了市場包容和區域融合。中國的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信息技術發展較好,但受到數據本地化規定和不完善的數據標準的限制,無法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中國最大的弱項在於高度依賴歐美的智慧機器人、3D列印和物聯網等技術。報告建議,中國應儘快融入歐洲數據保護標準,考慮取消對數據流和本地化的限制,在發展運營技術時加強對社會福利體系及勞動力市場的改革。
信息
臺積電將在美國設全資子公司
據新浪科技11月10日消息,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製造商臺積電公司宣布,其董事會已批准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註冊資本35億美元。成立子公司是臺積電在美建廠計劃的一部分。2020年5月,臺積電宣布計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造一座造價大約120億美元的晶圓廠。該工廠將採用5納米製程工藝來生產半導體晶片,規劃產能為20000片/月,可創造多達1600個工作崗位。此外,臺積電董事會還通過了一項151億美元的撥款方案,用於擴大5納米等先進位程工藝的產能。
微軟和OpenAI提議在美國技術出口管制工作中引入自動化流程
據VentureBeat網11月10日消息,微軟公司及其投資的OpenAI實驗室向美國政府提交了一份建議書,闡述了出口控制系統的運作方式及其優勢所在。微軟和OpenAI對美國傳統出口管制方法中的限制條例提出了質疑。微軟和OpenAI稱:基於產品性能標準而採取的限制將忽略這樣一個事實,即包含相同標準的技術會同時具有有益和有害的用例;此外,嚴格的規則可能無法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這些限制還有可能減少美國公司進入全球市場的機會。因此,微軟和OpenAI建議在技術出口管制工作流程中部署AI工具,以提高效率,並確保供應鏈和關鍵基礎架構安全。它們還在建議書中提出解決方案,認為這些解決方案可以為用戶帶來商業利益,並為美國基礎技術出口管制提供一種動態的,且更強大、更有針對性的方法。
英國BAE系統公司與伯明罕大學合作開發先進傳感技術
據國防科技信息網11月11日消息,英國BAE系統公司與伯明罕大學籤訂協議成立先進傳感技術聯盟,該聯盟將吸收來自英國工業界、學術界和政府的頂尖專家,以促進先進傳感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該聯盟的後續計劃可能包括:開發不依賴全球定位系統的新型導航系統,以在全球定位系統受限的情況下實現導航;使用傳感技術測量人體精神負荷;開發用於自動駕駛車輛的增強態勢感知傳感器;以及開發能夠探測地下基礎設施的新型傳感器。該聯盟旨在幫助BAE系統公司與伯明罕大學、英國量子技術中心以及傳感器系統供應商之間建立和維繫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以推動創新技術融入數字產業,開發有利於英國工業的技術。
生物
拜登團隊宣布成立新冠顧問委員會,並希望在全美實施強制口罩令
據Science科學公眾號11月10日消息,拜登團隊於本周一宣布成立由13名公共衛生專家組成的新冠顧問委員會,以幫助其制定應對新冠大流行的措施。拜登表示,顧問委員會將幫助建立詳細的計劃,普及快速檢測,加大對接觸者的追蹤力度,並將疫苗送到最危險的人群手中。此外,拜登還鼓勵所有美國人戴上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以達到減緩病毒傳播的目的。
美國家科學院啟動新冠肺炎戰略科學新計劃,以研究疫情對未來社會生活的持續影響。
據National Academies官網11月10日消息,美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ies)將啟動新冠肺炎戰略科學新計劃,以研究疫情對未來社會生活的持續影響。為指導該計劃,國家科學院建立了一個由在政府、行業、民間社會及學術界中具有危機管理經驗的傑出領導人組成的執行委員會,確定了研究新冠疫情影響生態系統健康和氣候變化的方式等重點領域,並動員由多學科專家組成的戰略團隊推斷可能發生的情況,並做出應對措施,以減輕可能發生的嚴重後果。
美國研究人員改造出一種新微生物,有望推動生物製造業的蓬勃發展
據phys官網11月10日消息,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計算模型和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成功改造出可有效生產目標化合物的微生物。該方法使用基於真實實驗數據的計算機算法來識別「宿主」微生物中可被關閉的基因,並進行代謝重組,使微生物的整個新陳代謝始終與合成化合物相關聯,從而將生物體的能量轉向產生目標化合物,而非正常代謝掉。該方法使可持續燃料和塑料替代品等基於生物的尖端產品更快上架,可極大加快生物製造新工藝的研發階段,並有望推動生物製造業的蓬勃發展。
美國研究團隊開發出新三維成像技術,可使腦腫瘤可見度提高一倍
據生物探索公眾號11月10日消息,美國北岸大學健康系統帶領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三維成像技術,可大大提高磁共振成像(MRI)掃描中腦腫瘤的可見性,使其在腫瘤更小、更可治療的早期階段被診斷出來。該技術是一種新的、被稱為「T1弛豫增強穩態(T1 RESS)」的MRI脈衝序列,可將腫瘤與正常腦組織之間的對比度提高2倍,極大改善了腫瘤的可見性。對於接受手術或放射療法治療的患者,該技術可提高腫瘤邊緣的可見度,以確保整個腫瘤得到治療。
海洋
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
據中國海洋信息網11月11日消息,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據悉,此次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本次考察是「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第二次奔赴南極,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
航空
法國埃利斯泰爾公司公布「獵戶座」2新型長航時系留無人機
據國防科技要聞11月11日消息,法國埃利斯泰爾(Elistair)公司宣布研製出「獵戶座」2(Orion 2)新型系留無人機,該系統可滿足軍事、政府及工業用戶的需求。該無人機為六旋翼無人機,具有輕量化、耐用和可快速部署的特點,可通過按鈕操控進行自動起降,執行24小時不間斷的全天候持續監視任務。該無人機採用100米長微繫繩,可用於情報監偵和電信平臺,能夠傳輸地理光電與紅外圖像數據流,並可藉助新的光纖電纜來部署4G/5G通信節點。
航天
美太空軍發布《太空作戰規劃指南》
據國防科技要聞11月11日消息,美太空軍發布《太空作戰規劃指南》,為太空軍推進國防戰略目標提供指導,明確了未來十年美太空軍建設的五大優先事項。一是建立精簡敏捷的部隊,成立新的技術與創新辦公室,減少官僚主義。二是培養新型聯合作戰士兵,利用虛擬實境等新技術訓練士兵作戰能力。三是發展輔助太空作戰的新能力,根據太空作戰分析設計部隊結構,提高採辦效率,縮小灰色地帶,加強民用和商業太空力量。四是擴大與美空軍、情報共同體、工業界、學術界及盟國的合作。五是利用數據服務推動創新,開發數位化採辦系統,應用機器學習等技術輔助決策,推動太空軍數位化作戰。
新材料
韓國研發低成本耐腐蝕催化劑,可降低電解水制氫的成本
據新材料在線11月11日消息,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由過渡金屬製成的催化劑。研究人員利用噴霧熱解工藝,將少量鈦注入到低成本過渡金屬磷化鉬中。在催化劑合成過程中,每種材料的電子結構完全得以重構,最終實現了與鉑催化劑相同的析氧反應活性。電子結構的改變解決了高腐蝕性的問題,因此該催化劑比現有過渡金屬基催化劑的耐久性提高了26倍,且其成本低於昂貴的鉑催化劑,進一步降低了電解水制氫成本。
義大利研究人員研發出新型儲熱複合材料
據新材料在線11月11日消息,義大利都靈大學和國家研究中心先進能源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新型儲熱複合材料,可用於可再生能源系統。該材料基於廉價的技術,通過使用水泥、鹽和水的組合來存儲熱化學能,可以在夏季存儲熱量,以在冬天使用。研究人員下一步計劃對複合材料的基本成分進行優化,以進一步改善材料性能,並降低存儲能量的成本。新型儲熱複合材料或可解決能源過剩與能源需求高峰之間的時間差問題。
先進位造
美國陸軍團隊研發新型輻射傳感器,其靈敏度是普通傳感器的10萬倍
據國防科技信息網11月10日消息,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ARL)領導的研究小組製造出一種新型微波輻射傳感器,其靈敏度比目前的商業傳感器高10萬倍,這一飛躍式的進步將可以使熱成像、電子戰、無線電通信和雷達領域技術得到改進。研究團隊所研發的輻射傳感器由石墨烯製成,傳感器通過測量光子被傳感器吸收後升高的溫度來檢測電磁輻射,該輻射傳感器靈敏度的提高,不但為提高雷達、夜視、雷射探測與測距系統(LIDAR)及通信等電磁信號探測系統的性能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還可以加快量子信息科學、熱成像及尋找暗物質等新應用的發展。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期刊。
-END-
由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整編
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