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中國戰略研究部主任拉什·多希(Rush Doshi)發布文章《美國、中國與第四次工業革命》,認為中國正對美國的全球技術領導地位形成挑戰,而川普政府推動製造業回歸的努力卻屢遇挫折。針對這一現狀,文章為美國與中國的「競賽」提出了相關建議。
據布魯金斯學會官網7月31日消息,布魯金斯學會中國戰略研究部主任拉什·多希(Rush Doshi)發布文章《美國、中國與第四次工業革命》。該文章也是拉什·多希在美參議院商業、科學與運輸委會「中國的挑戰:調整美國經濟政策以增強適應力和競爭力」聽證會上所發表的證詞。文章認為,中國正對美國的全球技術領導地位形成挑戰,而川普政府推動製造業回歸的努力卻屢遇挫折。文章建議,為與中國進行「超級大國馬拉松競賽」,美國應考慮設立一個實體機構來促進有關經濟戰略的信息收集工作,制定長期經濟規劃來協調宏觀經濟,還應促進高技術移民以及與盟國的基礎科學合作等。
文章指出,中國高度重視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認為自己可能超越美國的優勢包括:
(1)研發方面的大量投資。雖然中國經濟體量仍小於美國,但其研發總支出已與美國相當。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涉及的核心技術中,中國每年的支出約為25億美元,是美國的10倍以上。
(2)制度優勢。文章指出,中國認為其機構設計可以更好地動員國家、社會和市場,以配套的產業政策實現國家的宏大目標。例如,中國在新冠疫情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批准了一項計劃,計劃在5至6年內投資1.4萬億美元鋪設5G無線網絡、安裝攝像頭和傳感器,同時開發能支持自動駕駛、自動化工廠和大規模監控的人工智慧軟體,加速爭取關鍵科技的全球領導地位。
(3)製造能力和對全球供應鏈的集中度。文章指出,鑑於中國熟練工人的數量、縱深的供應鏈網絡以及政府對製造商的支持,中國仍是全球的製造中心。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時,特斯拉、霍尼韋爾等公司也仍加大了在華投資。
(4)採取更強有力的行動以制定可決定未來關鍵產業的全球技術標準。文章梳理了中國在全球技術標準制定方面的行動,包括出臺「中國標準2035計劃」、深化在「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和國際電信聯盟(ITU)的影響力等。
此外,文章分析了美國在製造業和技術領域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
(1)中國多樣化供應鏈的挑戰。文章指出,儘管美國、日本、臺灣、歐盟等均出臺了相關供應鏈回流政策,如提供低息貸款、稅收減免、專項基金等,但製造業轉移的整體效果不佳。據歐洲中國總商會統計,其成員中只有11%正在考慮遷出中國,美國中國商會也表示其大多數成員不願離開中國。
(2)保護美國技術基礎的挑戰。例如,英特爾公司在2020財年第二季度財報中宣布,由於其7nm半導體製造工藝出現嚴重良率問題,7nm產品的進度較預期將推遲6個月,或可能將部分晶片製造業務進行外包。文章認為,儘管外包有利於英特爾公司集中於半導體設計而非製造,但此舉或將對美國的工業基礎和攸關美國國家安全與競爭力的關鍵產業造成嚴重損害。英特爾作為美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外包將使美國失去該行業知識與創造的生態系統,或使美國在未來數十年內喪失一定技術基礎。
對此,文章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為制定經濟戰略廣泛收集信息。國會應考慮設立一個實體機構來促進有關經濟戰略的信息收集工作;美國人口普查局應重新啟動並擴大其「最新行業報告」的發布;美國政府應對關鍵行業的公司進行供應鏈壓力測試。
(2)協調經濟政策和戰略。國會應考慮制定一項有關供應鏈競爭力和彈性的四年期國家戰略;國會應建立統籌機制,以統籌政府各個經濟機構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
(3)增強美國在移民和研發方面的實力。國會應為高技術移民提供便利;國會應使聯邦研發支出增加4倍,以跟上中國的步伐。
(4)改革以促進長期規劃。國會應考慮採取反壟斷措施,以增強美國在關鍵產業的抵禦能力;國會應考慮進行金融部門和稅收政策改革,以減少美國公司的短視行為,鼓勵其著眼於長期決策。
(5)與志趣相投的利益相關者和主要機構進行國際合作。
作者丨劉霏霏
研究所簡介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IITE)成立於1985年11月,是隸屬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研究我國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跟蹤和分析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態勢,為中央和有關部委提供決策諮詢服務。「全球技術地圖」為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官方微信帳號,致力於向公眾傳遞前沿技術資訊和科技創新洞見。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小南莊20號樓A座
電話:010-8263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