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佳︱生命的厚度——悼陳蘊茜教授

2021-01-14 澎湃新聞

南京大學歷史系和學衡研究院教授陳蘊茜英年早逝,在學術圈內引起了一片感嘆唏噓。她的不少同學、同事和老友寫了悼念文章,回憶他們與蘊茜的交往,稱讚她的為人和學術,讀來十分感人,讓人潸然淚下。與其他作者相比,我與蘊茜認識的時間雖然不長,但也有八年之久。她不幸離世之後,我瀏覽了我們之間的郵件通信,展讀她題籤、贈送的《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一書,讓我回憶我們之間的來往和友情,感從中來,寫了以下一點文字,表示我的追憶和悼念。

在微信朋友圈上看到蘊茜去世的消息之後,我立即表示了哀悼,並寫下了這麼幾句:「我近年到南大講學,一開始就是由蘊茜安排的,十分感念。」語句雖然簡單、笨拙,但感情卻是真實的,那就是我心裡十分珍惜與南大老師和朋友的來往。我在南大逗留期間,應該與蘊茜和其他朋友說起我對南大的一種相對特殊的感情,不僅僅因為南大的歷史系是國內歷史研究和教學的重鎮,人才濟濟,大師輩出,更因為我在華東師大攻讀碩士階段時的老師郭聖銘先生,便是中央大學歷史系1938年的畢業生。1982年南大八十周年校慶的時候,郭先生應邀參加,回來後與我談起南大的成績,臉上欣喜自豪的表情,讓我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在2012年我與蘊茜認識之前,我也曾有機會去南大開會,並由歷史系西方史學史專家楊豫教授的邀請而在那裡講學,結識了那時還應該是學生的李恭忠教授。但我認識蘊茜之後,幾乎每年夏天回國,都能有機會造訪南大,與師生們交流、切磋,得益匪淺。那時南大尚未搬到郊外的仙林校區,我每次造訪,均由蘊茜安排在市中心鼓樓旁邊的新紀元大酒店下榻,有機會在旁邊的校園徜徉,觀賞金陵大學的幾處舊址,也常常在旁邊的大街小巷散步,回味南京作為六朝故都的繁華勝景。除了上面提到郭先生的緣故之外,南京與我還有另一層淵源。我儘管出生在上海,但籍貫是蘇州。不過我家雖然自乾隆年間便移居姑蘇城內,但家裡保存的家譜上則寫著是江寧人氏。父親生前說過,他幼時還到南京王家的祖墳上過墳,所以南京對我而言還有一種別樣的故鄉之情。

蘊茜提倡、推廣記憶研究,為國內這一領域的領軍人物,而我與她的最初聯繫,也是因為我所主編的英文雜誌《中國的歷史學》(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要編一期記憶研究的專輯,收入了她與高足王楠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見面之後,心細如髮的蘊茜很快就看出我喜歡南京這一古城的歷史和文化。作為自豪的南京人,她曾陪我去過南京的一些歷史名勝:如在2013年曾一同去了棲霞山,不過那天大雨,沒有好好爬山,倒有機會在茶館坐坐,聊聊我們對記憶研究的共同興趣。那次我在南大也做了記憶研究和歷史研究關係的講座。

南京的名勝景點之中,蘊茜最喜歡的應該是秦淮河一帶,因為她在完成有關孫中山的記憶之後,有心從事南京古城文化的記憶研究,而秦淮河自然成了其中的一個重點。她帶我品嘗了南京的小吃,看了江南貢院、李香君故居等所在。我們一路走,她一路滔滔不絕,如數家珍。不少回憶蘊茜的文章都認為,蘊茜待人溫潤如玉,我深感同意。但我還想加一句,她待人接物的時候,臉上常綻開著自然的笑靨,讓人有一種甘甜如怡的感覺。我印象特別深的是,她在2013年之後便查出了癌症,但治療效果不錯。我2016年再次造訪南大的時候,她親自到南京高鐵站接我,我下車出站一眼就看到她那甜甜的笑容、細聲的問候,倍感親切。我在南京的幾天,她不顧病體剛剛恢復,一直陪著我,除了講座的時間之外,還陪我去了瞻園,並與她的摯友、《江海學刊》的編輯潘清一起,回到了她心愛的秦淮河,一同在夫子廟邊坐遊船,欣賞兩岸的景致。蘊茜得的是乳腺癌,而在美國,這種癌症已經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存活機率很高,我身邊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所以我也認為,蘊茜應該不會有什麼大礙的。未料數月之後她微信告訴我,說是癌症復發了。但她仍然在積極治療,沒有喪失信心。我也為她祈福,希望她能戰勝病魔。可惜天不假年,她終於不治,南大由此失去了一位優秀的老師,中國史學界失去了一位出色的學者。

蘊茜的治學路徑,跨越了不少領域。她逝世之後,被學界譽為新文化史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她生前也與澳門大學的王笛教授有密切的交往,而王笛無疑是國內新文化史領域的重量級的人物。我想蘊茜對秦淮河歷史文化的研究,應該是她落實新文化史理念的一個實踐。她在生前也寫作、發表了有關李香君的會議論文。李號稱「秦淮八豔」之一,是一位青樓女子。蘊茜以李香君作為研究的對象,顯示了新文化史注重小人物、邊緣人物的研究興趣。但我覺得蘊茜對史學界的貢獻,還見於她在記憶研究方面的開拓性成就。她的巨著《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是一個有力的例證,她與師兄孫江教授共同培養的學生王楠,也在記憶研究方面寫作了多篇論文。2012年我們初次認識的時候,蘊茜在5月12日給我的郵件中說:「您對史學理論的研究給我很多啟發。最近又讀了您在人大的演講錄《新史學講演錄》,真的非常喜歡,您對記憶的研究與解讀給我很多啟發。」上面已經提到,次年蘊茜安排我在南大開的講座,也以記憶研究對歷史學的挑戰和改造為主題。

《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一書,以中國近代史上的巨人孫中山為題。但與已有的論著截然不同的是,蘊茜沒有採取傳統政治史的取徑,描述孫中山的豐功偉績。她借鑑了語言學、人類學等學科的方法,研究的是近現代中國人對孫中山的記憶。從書的架構和寫作來看,蘊茜花了不少心思,體現了她在方法論上不斷摸索,有心突破、創新的過程。拓路者的道路相對艱難,蘊茜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改寫成這本專著,展現了她探索、創新的心路歷程。我個人以為,《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一書體現了蘊茜治史的最高成就。蘊茜在該書的後記中說道,她感謝導師崔之清教授對她「運用跨學科理論方法的嘗試」,「給予了寬容和支持」。而此書的最大價值,就是從多個方法論的角度,全面展現了孫中山在近現代中國的地位和影響。蘊茜的論點十分明確,孫中山作為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在他過世之後,逐漸成了一個政治符號和象徵。她整本書的內容,便是呈現這一「符號化」、「象徵化」的轉化、形成過程。具體言之,蘊茜描述和考察的方面,包括了空間、儀式、節日、日常生活和社會記憶等諸方面,由此來詳論孫中山形象的轉化。為了上述這些可謂包羅萬象的方面,蘊茜在史料方面下了苦功。她不但運用了中國第二檔案館所藏豐富的官方資料,而且還廣泛收集了「報刊、文集、課本、地方志、文史資料、回憶錄、研究著作、圖片、漫畫、實物資料」。她承認,地方資料的徵集,十分困難,所以她「採取的是地毯式搜索方式,全面閱讀,以確保資料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同時她還充分利用了網絡時代的便利,進一個補充相關的各種史料。蘊茜《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一書所以既有高度的理論關懷,又有紮實豐富的史料,若依我這位史學史行內人的說法,這是一本現在和今後國內外孫中山研究無法繞開的傑作。

蘊茜的師兄孫江教授在他的回憶文章中提到,他在蘊茜完成《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這本厚達600多頁的大作之後,曾對她開玩笑說,你完成了一部與你瘦小的身材不符的著作。受此啟發,我想進一步說,《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一書之厚,不但展現了蘊茜深厚的學識,而且體現了她學術生命的厚度。的確,人的生命既有長度,又有厚度;有的人可以活得很長,但一輩子碌碌無為,但也有人雖然生命如驟然消逝的彗星,但卻閃耀了燦爛的光彩,活出了生命的厚度。毫無疑問,陳蘊茜教授屬於後者!

2020年7月28日寫於美國費城東南郊霽光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今日 寄哀思 共悼逝者
    今日 寄哀思 共悼逝者 2020-04-04 10: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悼陳蘊茜師——那片春光裡,我是陳老師的旁聽生!
    陳蘊茜教授2020年7月22日,早上醒來剛打開微信,突然看到「陳門立雪」微信群裡有一張截圖,是蘊茜老師丈夫任先生發的微信,「天堂沒有病痛,一路走好,我的愛人!」認識長年兄之後,他沒有大呼小叫說我是外來旁聽的,反而好像挺接受我去蹭課,也慢慢把我的情況介紹給他們班的其他同學,並告訴我授課老師有個好聽的名字:陳蘊茜。熱心的同學們先接受了我的存在,再後來,善良的陳老師也注意到了我,她歡迎我旁聽她的課程。可惜時光漫漫,往事難追,蘊茜老師怎麼了解到我的名字,等等,這些細節已經在記憶中搜索不到了。當時我和長年常坐在最後一排,日後也成了朋友。
  • 共悼逝者、寄託哀思 我市下半旗誌哀
    共悼逝者,寄託哀思!4月4日早晨,我市各部門、各單位、各鎮(街)下半旗誌哀,用最莊嚴的方式表達對生命的敬重。 讓我們帶著對逝者的思念, 迎候生命的頑強不息。
  • 生殖醫學與醫學遺傳學家盧光琇:試管中的生命厚度
    原標題:生殖醫學與醫學遺傳學家盧光琇:試管中的生命厚度   每個周四,80歲的盧光琇都會早早來到人類幹細胞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解碼生命》時隔20年再版厚度翻三倍 17位院士近200位專家再解...
    圖說:時隔20年再版的《解碼生命》厚度翻了三倍 17位院士近200位專家再解生命奧秘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攝新民晚報訊(記者 易蓉)20年前,我國第一本系統介紹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書籍《解碼生命》(第一版)為國人認識和了解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方法和內涵,理解該計劃對於解開人類生命密碼的重要性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裘法祖院士去世 87歲院士吳孟超雨中悼恩師(圖)
    原標題:裘法祖院士去世 87歲院士吳孟超雨中悼恩師(圖) 通訊員彭漢明 攝 87歲院士吳孟超雨中悼恩師 記者鄒嬋娟 通訊員同濟宣 從門口到裘老遺像前不足7米,老人卻用了足足兩分鐘。 昨日下午4時16分,雨罩江城。同濟醫學院裘法祖院士靈堂前。
  • 卓越科學——能量場的厚度
    《生命能量場的厚度》地球正常健康人體包圍全身的的生命能量場除了具有生命年齡特徵之外,還有當事人的生命能量場的強弱狀態是以其厚度來表達,正常人類的生命能量場厚度通常是達到6cm左右,若是低於2cm的厚度=那是行將去出演屍體人物.比如,在2019.12.4統計:Bill Gates的生命能量場的厚度達到12cm.
  • 清華生命科學學院吳嘉煒教授、俞立教授榮獲「第六屆談家楨生命...
    清華生命科學學院吳嘉煒教授、俞立教授榮獲「第六屆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  清華新聞網9月24日電 近日,在公布的第六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獲獎名單中,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吳嘉煒教授、俞立教授同時榮獲「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
  • 訪「平頂山慘案」遺址:蒼松祭冤魂 青碑悼白骨
    中新社撫順五月十三日電 題:訪「平頂山慘案」遺址  中新社記者 張知匣 金果林 胡玉軍  蒼松無語祭冤魂,青碑默立悼白骨。侵華日軍在七十三年前製造的遼寧撫順「平頂山慘案」,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寫下了野蠻、殘暴、無恥的一頁。
  • 悼金庸(之三):為什麼金庸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本系列文章:  悼金庸(之一):始於《笑傲江湖》的「初戀」,初嘗「失戀」滋味  悼金庸(之二):「金學」之我見  這個問題說起來很敏感,因為要不是被認為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要不被認為是瘋了——金庸小說那樣下裡巴人的通俗文學怎麼能獲得代表著陽春百雪的諾貝爾文學獎呢?
  • 《從太空看地球》探索人類生命的渺小與人生的厚度!
    生命雖然渺小,但是生活的厚度可以因為心系周圍環境的生靈而變得厚重起來。渺小與偉大並不是對立面或反義詞,它們可以聯繫在一起,然後發揮各自的作用。
  • 胡秀秀:普洱茶湯中的厚度指的是什麼?
    如果你經常跟別人一起喝普洱茶,你一定聽到過某些茶齡較高的喝茶人類似的描述:這款茶回甘快、生津強、香氣持久,最重要的是有厚度。聽到這裡,你可能懵了,回甘、生津自己確實體會到了,香氣嘛也聞到了,可是這個厚度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呀?厚度不是指 扁平物體上下兩個面之間的距離的嗎?怎么喝茶也說厚度了?
  • 中央角膜厚度測量在屈光手術中的意義
    正常人群平均中央角膜厚度(CCT)值根據經驗可設定為550微米。CCT值每偏離正常人群平均值10微米,壓平式眼壓計測得的眼壓值大約偏離真實眼壓值0.5mmHg。  中央角膜厚度(CCT)對眼壓測量結果有影響早已得到公認,但在臨床實踐中一直認為這種影響小到可以忽略而未受到應有的重視。隨著研究的深入,CCT臨床意義的重要性日益明朗化。
  • 一位數學教授的生命不等式
    他的生命很短暫,卻綻放出絢麗的科技創新之花。劉普寅,這位只走完40載人生旅程的年輕教授、博士生導師,面對病魔侵襲,用一個大大的生命不等式,詮釋了一位學者對科學的執著追求。「為國家作一點貢獻,這樣心裡才踏實」2005年9月11日,國防科大理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普寅因患原髮型膽汁性肝硬化,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
  • 周小陸教授疼悼李文亮
  • 「悼恩師」沉痛悼念中國古典薩克斯的奠基人李滿龍教授
    願恩師李滿龍教授在天之靈安息!到現在,我們一家人還是不願相信,我和兒子的恩師李滿龍教授去世的消息。我、兒子梁之棟、李老師(拍攝於2015年)李老師和梁之棟(拍攝於2015年)李滿龍教授簡介:中國音樂學院薩克斯教授李滿龍,1963年出生於北京,自幼酷愛音樂,一個偶然的機會被中國著名的單簧管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單簧管教授張梧先生發現並培養,13
  • 2021,想讓自己有點厚度
    讀書,讀到一段走心的文字:人生在世,應該有一定的長度、寬度、高度、厚度。人生長度是個人健康,人生寬度是個人視野,人生高度是個人事業,人生厚度是個人思想。鍛鍊決定長度,信仰決定高度,心態決定寬度,積累決定厚度。吸睛、停頓、思考...
  • 虛空之美:原子層厚度超構表面光場調控
    然而,由於光學調控基本原理的限制,超構光學元件的厚度仍限制在數百乃至數十納米厚度,在可見光波段實現超薄結構乃至原子層厚度超構表面光場調控依然面臨挑戰。Nano Letters 2020年11月11日第20卷,第11期封面背景當光強度消失時,通常伴隨產生光學奇點(singularity)現象,如常見的光學相位奇點和偏振奇點。
  • 科技話題:「吉林一號」、原子級厚度更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細菌...
    科技話題:「吉林一號」、原子級厚度更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細菌和癌細胞、蟬翼防水又抑菌、金星磷化氫 2020-09-19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胡永雲教授等關於太陽系外行星宜居性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胡永雲教授與其芝加哥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合作者在太陽系外行星氣候和宜居性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水幾乎不可能被完全凍結在潮汐鎖相行星的背陽面,該結果對確認系潮汐鎖相行星的氣候、宜居性和探測適宜生命存在的行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胡永雲教授等的研究目標是紅矮星附近的宜居行星。這是因為紅矮星是宇宙中數量最多的恆星(佔宇宙恆星總數量的大約80%),而且紅矮星的宜居行星距離其母星較近,易於被探測到。因此,宜居行星很可能首先在紅矮星附近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