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期欄目梳理2020年1月-2月期間的國際航天發射活動動向的基礎上,本期馭小星將繼續通過廣泛搜集航天領域的公開媒體信息,歸納梳理同期衛星產業和政府航天活動的發展動態趨勢。
01 衛星產業動向
◎ 衛星用戶向上遊擴張業務
衛星運營商在無法以滿意的價格購買衛星的情況下也開始擴大業務範圍,向上遊產業擴張,如加拿大物聯網創業企業克卜勒通信公司不久前宣布決定自己建造立方星。而事實上,在此之前也有不少國際商業航天公司橫跨衛星製造和衛星運營兩個業務板塊,如Space X,OneWeb等,幾乎覆蓋了衛星產業的全套環節,包括衛星的設計研製,運載火箭研發,發射運營等。
衛星的小型化趨勢似乎降低了衛星製造產業的行業準入門檻。小型衛星星座要求批量生產,標準化、模塊化的生產方式使得下遊企業更容易達到規模效應,向上遊拓展業務。同時,在實施生產的環節中,將外部溝通轉化成了內部溝通,降低了生產過程中的溝通成本,提高了效率。但另一方面,對於任何一個行業而言,向上遊供應鏈拓展業務的戰略決策都伴隨著資金和管理等各方面的風險。
◎ 市場對大型衛星靈活性要求高
雖然小型衛星具有製造成本低、生產周期短的優勢,大型衛星的應用市場需求依然強勁,如泰雷茲•阿萊尼亞空間公司製造中的Amazonas Nexus(應用於海洋運輸)。對於大型衛星而言,由於單次製造、發射成本高,下遊衛星運營商希望衛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能夠根據市場需求變化調整衛星容量、覆蓋區、通信波束功率等配置。衛星製造商通過在衛星上配備「數字透明處理器」實現衛星配置的靈活調整,同時藉助機器人、機械臂等手段對在軌衛星進行部件安裝以及燃料加注等技術的發展也將進一步提高大型衛星的靈活性。
◎ 發射市場呈現共享經濟模式
拼單發射從商業模式的角度為節省發射成本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同時孕育了發射集成平臺,為部分公司創造了商業機遇,同時像SpaceX, 阿里安等大火箭運營商也開始說服主載荷客戶同意搭載小衛星載荷,以提供小衛星拼單發射服務。不僅是在發射環節,在衛星製造方面也能看到共享經濟的身影,衛星製造商通過搭載載荷的方式將不同用戶的多個載荷送上太空。
02 政府航天活動動向
◎ 多國政府積極推進載人航天計劃
在國家層面,載人航天的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長遠來看也是未來劃分太空資源的依據。美國白宮向國會提交的2021年預算草案中提出為NASA撥款252億美金,其中將近一半的資金將用於「月星到火星計劃」。根據美國眾議院通過的NASA授權法案,美國未來5年的載人航天發展方向為「向火星進軍」,而非「重返月球」。儘管如此,美國政府對重返月球的「阿蒂米斯」計劃撥款依然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俄羅斯將在2021年撥款81億盧布生產新一代「雄鷹」系列載人飛船,用於飛往國際空間站和月球的飛行;印度「天舟」載人飛船今年12月將進行首次不載人試飛;中國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將於4月中下旬,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執行首飛任務,目前運載火箭已抵達文昌發射場。
機器人逐漸應用到了載人航天領域中。據印度媒體報導,印度將在其載人飛船上放置機器人進行試飛,可「監測艙內參數,發出警報,並開展生保操作」。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將更好得保障飛船內的太空人或乘客的安全。
◎ 美歐重視推進商業航天服務政府部門
太空安全在國防戰略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美國衛星星座為反飛彈系統的運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將伊朗飛彈帶來的傷害降到了最小範圍內。另外,川普政府將154億美元的國防預算分配給了新成立的太空部隊。美國國防部一直以來關注著如何將商業衛星應用於軍事用途,向商業公司廣泛徵集方案。但與此同時也有政府部門官員擔心將國防安全相關的技術任務交給私營企業完成存在網絡安全隱患。歐盟方面,為了使商業航天公司更好得服務於政府部門,歐盟大力支持企業貸款,並成立專項基金會投資商業航天企業。
◎ 太空可持續發展問題呼喚多方合作
隨著太空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發射到太空的衛星和其他探測器等數量日益增多,據Euroconsult統計,2009年至2018年間,全球發射的衛星總重量達到2321噸,預計在2019年至2028年期間增長至3491噸,增長率高達70%。由於故障或碰撞產生的太空碎片引起了各國政府和相關國際機構的擔憂,開始採取積極措施處理退役或故障衛星及產生的空間碎片。但衛星的離軌處理成本高昂,又缺乏有力的懲戒和相關法規執行手段,只能依賴於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同行監督。各國政府之間、企業和政府之間仍需加強合作,為太空可持續發展做出切實的努力。
(受掌握的信息渠道和馭小星能力所限,本文梳理總結的內容未必能夠很完整地反映出行業的客觀發展趨勢,僅供大家參考交流,如有不同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本公司對該文章的數據和觀點不承擔法律責任。)
(感謝閱讀,歡迎轉發!)